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在漂浮体位下经踝关节前内侧入路联合后外侧入路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4-01-2019-06诊治的24例三踝骨折,术中采用漂浮体位,于腓骨长、短肌肌腱前外侧进入显露外踝骨折,于足拇长屈肌与腓骨长短肌间隙显露后踝骨折,骨折复位后固定,然后改为仰卧位,作前内侧弧形切口显露并固定内踝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漂浮体位下三柱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漂浮体位下三柱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19例,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结果18例获得6~32个月随访,骨折X线愈合时间平均14.2周。术后1年膝关节HSS评分74—97分。无骨折不愈合、感染、内固定松动等。结论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在漂浮体位下联合后内侧倒L形与前外侧入路能有效地进行复位和固定,术后膝关节功能可达到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漂浮体位下手术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漂浮体位下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38例,男31例,女7例;年龄17~68岁,平均34.6岁。骨折采用Lauge—Hansen分型,其中旋后外旋型27例,旋前外旋型11例。手术采用前内、后外双侧弧形切口,必要时辅以前外侧小切口,直视下显露外、后、内踝骨折块;先将外踝复位、钢板内固定,后将后踝复位用空心螺钉或支撑钢板固定,最后内踝复位、螺钉或张力带固定;术后6—8周开始部分负重。结果手术时间为30~100min,平均68.9rain,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48个月,平均12个月。术中及术后未发生神经及血管损伤,所有患者手术切口及骨折I期愈合。按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一后足评分系统评定标准评定,优21例,良15例,可2例,优良率为92.1%。结论利用漂浮体位可随时方便地变换术中体位,配合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采用漂浮体位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合并胫骨髁间嵴后区骨折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自2011-04—2013-10采用漂浮体位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合并胫骨髁间嵴骨折5例,首先取面部朝上斜侧卧位及膝关节前方正中纵形切口固定髌骨骨折,然后取面部朝下斜侧卧位及膝关节后方S形或者弧形切口处理胫骨髁间嵴后区骨折。结果本组均获得随访12~24个月,平均18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骨折愈合时间4~8个月,平均6个月。患者对治疗结果均较为满意。除1例在家中活动时再次摔伤导致髌骨再次骨折、膝关节活动度较差外,其他患者膝关节活动度良好。结论采用漂浮体位,1次消毒铺巾便可进行2处骨折固定,手术较为方便,节省了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反"漂浮"体位下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可行性及优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1—2020-01在反"漂浮"体位下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22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胫骨平台后侧柱骨折合并前外侧柱和(或)前内侧柱骨折,且后侧柱需单独内固定。结果 2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7.5(6~25)个月。术后未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感染、骨折不愈合、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平均4(3~5)个月。末次随访时膝关节Lysholm评分为平均94.8(86~100)分。结论反"漂浮"体位具有体位摆放方便、体位转换快捷等优点,术前体位摆放时无需特殊准备,术中躯干基本保持仰卧位姿势,变换体位容易并且能最大限度减少对手术台面的干扰。反"漂浮"体位下胫骨平台的三维空间变化不大,适合刚刚接触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医师使用,但该体位下后内侧入路对于胫骨平台后外侧的显露和固定(无论是单纯后外侧壁劈裂还是涉及后外侧关节面塌陷)相较于常规"漂浮"体位稍差。 相似文献
6.
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常为Schatzker分型[1]的Ⅴ~Ⅵ型和罗从风基于CT三柱分型[2]的二柱或三柱,多需切开复位内固定,理想的切口选择是前外侧联合后内侧入路[2](倒L型入路).由于两切口一个在前外侧,另一个在后内侧,两切口处于180°相对的位置,初始的维持固定又不需膝关节过度扭曲,为达到解剖复位的稳定固定效果,术中需反复转换体位.近几年来,在做类似手术时,更换思路,对侧下肢同样消毒包扎,术中可简单、随时变换任何体位,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体位漂浮;固定策略水平的提升,极大地提高了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实用骨科杂志》2014,(1)
目的探讨漂浮体位下手术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漂浮体位下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38例,男31例,女7例;年龄17~68岁,平均34.6岁。骨折采用Lauge-Hansen分型,其中旋后外旋型27例,旋前外旋型11例。手术采用前内、后外双侧弧形切口,必要时辅以前外侧小切口,直视下显露外、后、内踝骨折块;先将外踝复位、钢板内固定,后将后踝复位用空心螺钉或支撑钢板固定,最后内踝复位、螺钉或张力带固定;术后6~8周开始部分负重。结果手术时间为30~100 min,平均68.9 min,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48个月,平均12个月。术中及术后未发生神经及血管损伤,所有患者手术切口及骨折Ⅰ期愈合。按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后足评分系统评定标准评定,优21例,良15例,可2例,优良率为92.1%。结论利用漂浮体位可随时方便地变换术中体位,配合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平卧位复位固定内踝骨折,然后转侧卧位后外侧入路复位固定外踝、后踝骨折治疗三踝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08-01—2013-08对21例不稳定三踝骨折取平卧位复位固定内踝骨折,然后转侧卧位复位固定外踝、后踝骨折。末次随访时疗效根据Olerud-Molander踝关节骨折评分系统评定。结果术后切口均在15 d内愈合拆线,无切口感染发生。本组均获得平均17(12~35)个月的随访。3例外踝尖部因内固定物突出于皮下,术后出现疼痛不适,骨折愈合取出内固定后疼痛消失。末次随访时疗效根据Olerud-Molander踝关节骨折评分系统评定:优15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90.5%。结论先平卧位复位固定内踝骨折后转换健侧卧位采用后外侧入路复位固定外踝及后踝骨折治疗三踝骨折,手术易于操作,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22):2052-2056
[目的]探讨漂浮体位下治疗累及后柱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2009年5月~2014年6月收治的累及后柱的复杂胫骨平台闭合骨折患者67例,随机分为漂浮体位(floating position,FP)组与传统体位(traditional position,TP)组。FP组35例,采用漂浮体位,应用膝关节前外侧+后内侧倒L形入路行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TP组32例,采用传统手术体位,应用膝关节前方入路和后方S形入路行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8个月,平均21.4个月。手术时间FP组(121.25±26.15)min明显短于TP组(172.78±28.73)min(P<0.01);术中出血量FP组(302.43±47.96)ml显著少于TP组(410.78±65.47)ml(P<0.01);骨折愈合时间FP组(93.17±12.15)d明显早于TP组(105.28±13.26)d(P<0.01);完全负重时间FP组(105.34±16.23)d明显早于TP组(118.58±15.85)d(P<0.01)。此外,术后6个月膝关节活动度FP组优于TP组(P<0.05),术后1年HSS膝关节评分前者明显高于后者(P<0.01),但并发症发生情况两组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漂浮体位下应用膝关节后内侧倒L形入路手术治疗累及后柱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自1997年以来,按Lauge—Hansen分型。对有移位的68例踝关节骨折患者采取了手术治疗,外踝骨折给予钢板螺丝钉固定。下胫腓韧带联合分离者行螺丝钉内固定。内踝和后踝骨折行松质骨螺钉固定。结果68例中获得随访60例。随访时间为术后6个月-3年,骨折全部愈合,参照齐氏评价标准,优良率为85%。结论外踝骨折必须做到解剖复位,牢固固定。正确处理下胫腓韧带联合非常关键。选择正确的手术治疗方式可以获得较好的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2.
手术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三踝骨折手术及术后康复的效果。方法2003-2007年共诊治62例三踝骨折患者,男32例,女30例;年龄14~81岁,平均38.3岁。按Danis—Weber分类,B型38例,C型24例。外踝骨折行纯钛金属板螺钉内固定,内踝骨折采用全螺纹松质骨螺钉及张力带固定。对于大于关节面1/4时的后踝骨折,从前方置入4.5mm加压螺钉固定。手术的标准是肉眼下解剖复位,术后进行规范的功能锻炼,不使用石膏外固定。结果随访6~12个月,平均9个月。59例背伸18°~20°,跖屈42°~50°,达正常范围;3例背伸12°~15°,跖屈40°~48°,均为术后6个月内。患者满意61例,满意率高达98.4%。结论完好的复位、稳定的内固定及积极的术后康复可使大多数三踝骨折患者恢复踝关节的正常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的疗效,并探讨固定后踝骨折块对踝关节稳定性及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对2002年6月至2008年6月接受手术治疗的85例三踝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后踝骨折块固定与否将所有患者分成后踝骨折未固定组(A组,27例)和后踝骨折固定组(B组,38例),对两组疗效及需要行下胫腓联合固定患者的比例进行比较.结果 65例患者术后获1~7年(平均3.3年)随访,骨折均于术后6~20周(平均9.6周)达到临床愈合.按Baird-Jackson踝关节评分系统:A、B组分别为89.3分(50~100分)和 87.9分(32~100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X线片示A、B组分别有7例(25.9%)和12例(31.6%)踝关节发生不同程度退行性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分别有11例(40.7%)和6例(15.8%)需行下胫腓固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能够获得满意的踝关节功能,固定后踝骨折块并不影响踝关节的功能恢复,但对重建踝关节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69例踝部骨折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应用内踝外踝纵行切口,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的经验。方法:对69例踝关节骨折用内踝外踝纵行切口手术路径内固定治疗。结果:62例随访6月~3年,根据苟三怀提出的标准,优39例,良16例,优良率88.7%。结果:踝关节骨折内外侧路径安全,易行,坚强内固定有利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策略和效果。方法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82例,双侧踝关节骨折时采用内踝骨折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外踝骨折复位钢板内固定;后踝骨折大于关节面1/4时,行前后加压螺钉固定;下胫腓关节损伤不稳者,行下胫腓关节固定术,对胫骨关节面粉碎者,固定大的骨折块,恢复胫骨长度和关节面解剖,必要时行植骨术。结果随访6~36月,平均12.6月。所有患者骨折均一期愈合,骨折愈合为12~19周,平均14.5周。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制定的踝关节评定标准,从疼痛程度(40分)、踝关节功能(50分)和骨折力线(10分)方面进行评定。本组优56例,良18例,优良率为90.2%。结论恰当的手术时机、骨折良好的复位和有效的固定、积极的术后锻炼可使大多数踝关节骨折患者获得满意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陈旧性三踝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探讨陈旧性三踝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2000年1月至2004年1月,手术治疗陈旧性三踝骨折患者58例,男41例,女17例;年龄19~61岁,平均43岁。手术时间为伤后29~76d,平均48d。骨折采用Lauge-Hansen分型,其中旋后外旋型37例,旋前外旋型21例。手术采用前内、前外双侧弧形切口,锐性探查内、外踝原始骨折线,清理骨折断端及踝(,外翻踝关节,直视显露后踝骨折块,清理后踝周围的瘢痕组织,用刀尖探查后踝原始骨折线。清理骨折断端,复位、固定后踝。以骨嵴为标志,恢复外踝的正常长度和力线,并用1/3管型钢板或普通钢板固定。内踝用螺钉或张力带固定。术后10~12周开始部分负重。结果5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65个月,平均37个月。2例出现浅表皮缘坏死,4例出现伤口延迟愈合。骨折均一期愈合,愈合时间21~29周,平均25周。2例患者腓骨对位差。6例患者术后X线片显示踝关节间隙变窄,有创伤性关节炎改变,其中2例患者骨折复位良好。根据AOFAS评定标准,踝关节评分优31例,良22例,可5例,优良率91.4%。5例患者疼痛评分在20分,9例患者踝关节背伸活动受限<10°。结论手术治疗伤后76d内三踝骨折,锐性探查原始骨折线,直视下复位后踝骨折块,保留腓骨的正常长度、旋转和力线可以获得良好的复位和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09年1月~2011年1月,我们对6例陈旧性三踝骨折患者采用开放复位外踝钢板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取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6例,男4例,女2例,年龄18~60岁。骨折Lau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5例,旋前外旋型1例。受伤至手术时间:29~76 d。 相似文献
20.
三踝骨折是指内外踝、后踝的骨折,是较严重的关节内骨折,常导致踝关节失去稳定性,踝穴正常解剖遭到破坏,晚期极易发生创伤性关节炎,治疗较困难。我院2005年1月~2007年10月对31例三踝骨折采用微创复位内固定,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