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采用寰枢椎椎弓根钉固定联合植骨融合治疗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不稳的疗效.方法 对15例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不稳施行寰枢椎椎弓根钉固定联合自体髂骨植骨融合.结果 本组随访10~23个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均在3~6个月寰枢椎融合,未见复位丢失、内固定松动及断裂等情况.结论 寰枢椎椎弓根钉固定联合植骨融合是治疗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不稳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3种寰枢椎后路融合术治疗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8例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患行寰枢椎后路融合术:包括Callie钢丝法7例,Brooks钢丝法7例,Apofix椎板夹内固定法4例。结果:术后16例寰枢椎脱位完全复位,2例大部分复位(复位不满意才另行枕颈融合,不在此列)。经0.5-10年(平均4.5年)随访,除1例术后6个月死亡后,其余17例均获骨性融合,其中钢丝断裂而植骨已融合1例,寰椎后弓钢丝切割断裂移位后融合1例;所有患颈痛全部消失;8例有脊髓病症状中,1例无改善(术前JOA评分分别为5分),其余7例JOA评分均较术前提高,分别为13-17分。结论:3种寰枢椎后路融合术均有其适用性,是治疗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的有效方法:Apofix椎板夹为寰枢椎后路融合术的首选内固定方式;术前牵引复位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4.
后路植骨APOFIX内固定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创伤性寰枢椎骨折脱位导致的寰枢椎关节不稳。是临床上常见的上颈椎损伤,早期可伴脊髓损伤,或随着病程进展最终出现神经根刺激和脊髓压迫症状。使用Apofix内固定系统治疗此类损伤具有操作简单、固定可靠、植骨块愈合率高等优点。我们自1998年5月-2002年12月收治创伤性寰枢椎不稳31例,其中18例采用此方法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寰枢椎骨折脱位后路内固定植骨融合术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目的]探讨寰枢椎骨折脱位后路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在气管插管全麻下对26例寰枢椎骨折脱位的患者施行后路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对有椎体后弓和椎板骨折者采用枕颈内固定(Aixs)植骨融合术,对无椎体后弓和椎板骨折且无需行椎管减压的寰枢椎骨折采用椎板夹(Apofix)内固定。[结果]随访5~60个月,平均16.8个月。全组病例未发生椎动脉或脊髓损伤等并发症。术后临床症状均得到较好改善,X线片复查提示椎体侧块关节突和枕骨髁部螺钉位置良好,无松动或断钉现象,植骨3个月均达到骨性融合。[结论]Aixs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或Apofix内固定术是治疗寰枢椎骨折脱位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报告陈旧性枢椎齿状突骨折引起寰枢椎不稳的治疗。方法:采用寰枢椎后路植骨融合钢丝固定术。结果:经上述方法治疗的12例,随访3-36个月,11例同骨性愈合,1例纤维愈合,计优8例,良2例,进步2例。结论:寰枢椎后路融合钢丝固定术是治疗陈旧性枢椎齿状突骨折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颈部外伤致枢椎齿状突骨折是临床上较为常见且后果严重的骨折。由于该部位解剖结构及功能的特殊性 ,骨折不愈合的发生率较高 ,如果不及时诊治将会导致寰枢椎不稳及颈脊髓的急性或慢性压迫 ,处理不当可危及生命。我院自2 0 0 0年 3月~ 2 0 0 1年 8月应用APOFIX内固定系统后路固定融合寰枢椎治疗枢椎齿状突骨折 6例 ,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 本组共 6例 ,男 4例 ,女 2例 ;年龄 2 0~ 61岁 ,平均 3 6岁。损伤原因 ,交通伤 5例 ,高处坠落伤 1例。损伤时间 :2 0~ 98d。伤后治疗经过颅骨牵引的 4例 ,颈托固定的 2…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Gallie及Brooks两种后路寰枢椎固定融合术的长期疗效,并分析影响临床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995年2月~2003年6月因寰枢椎不稳行后路线缆内固定融合术的78例患者进行术后随访,记录手术前后JOA评分、颈部疼痛VAS评分、相关并发症、术后头颈胸石膏或颈托外固定使用情况及植骨融合率。并根据具体手术方式分为两组:Gallie及Brooks组,分析两组在植骨融合率方面存在的差异及影响因素。[结果]平均随访期为(86.0±15.0)个月,所有患者随访末期均恢复正常工作,颈部疼痛VAS评分由术前的(7.8±1.5)改善为术后的(0.4±0.8)(P0.01),JOA评分由术前的(16.2±1.7)改善为术后的(16.8±0.7)(P0.01)。3例术后发生神经并发症,均为齿突游离小骨病例;其中2例行Gallie融合术,为术前脊髓症状加重;1例行Brooks融合术,为新出现的脊髓症状;所有患者均保守治疗后治愈,未遗留永久性神经功能损害。5例出现植骨不愈合,其中Gallie融合术3例,Brooks融合术2例,均行翻修后融合,两种融合方法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齿状突游离小骨与齿状突骨折在融合率方面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齿状突骨折,后路线缆结扎内固定技术结合颈托固定就能够满足固定要求;而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或齿突游离小骨引起的寰枢椎不稳施行后路线缆结扎内固定技术附加坚强外固定也可以达到满意的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采用寰枢椎椎弓根钉内固定与融合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效果。方法对21例寰枢椎不稳行寰枢椎椎弓根钉内固定与融合术。结果本组平均随访23个月,神经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螺钉位置良好,6个月后患者均获植骨融合;术后8个月JOA评分(13.9±2.1)分。结论寰枢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是寰枢椎后路固定较好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0.
11.
从1977年开始采用自体松质骨植骨的寰枢椎后路融合术,经20年来的观察,随访效果良好,植骨愈合率达100%,无一例失败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用微创理念行后路椎弓根钉板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技术对23例寰枢椎不稳定的患者进行内固定。手术前均行颅骨牵引复位,术前先在X线片及CT上测定好进钉点以及角度、方向,选择螺钉、连接板的长度。寰椎进钉点选择在寰椎后结节中点旁开18~20mm与后弓下缘以上2mm的交点,螺钉内斜角度为0°,上斜角度为5°。枢椎进钉点为枢椎下关节突根部中点,螺钉角度上斜30°,内斜约10°,螺钉直径3.5mm,寰椎螺钉长28—32mm,枢椎螺钉长22—26mm。结果均达到解剖复位、术中未损伤脊髓和椎动脉,术中出血量82(68~96)ml,2例齿状突骨折出现过度复位,术中经重新调整后解剖复位。本组平均随访15(10—25)个月,所有患者均症状消失,植骨融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结论用微创的理念行后路椎弓根钉板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寰枢椎不稳可提高手术的精确度并将手术创伤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探讨寰枢椎侧块关节内碎骨植骨融合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6年1月~2019年12月在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骨科行寰枢椎后路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的49例寰枢椎不稳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17例,女性32例;年龄8~72岁(45.2±17.1岁)。所有病例均采用寰枢椎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技术,根据所行植骨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2016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行寰椎后弓与枢椎椎板间结构性植骨融合术的28例患者纳入A组,男9例,女19例,年龄42.1±20.2岁;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行寰枢椎侧块关节内碎骨植骨融合术的21例患者纳入B组,男8例,女13例,年龄49.3±19.8岁。记录两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随访时间,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颈部残疾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和颈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在冠状位CT上测量寰枢椎侧块关节间隙的高度,观察植骨融合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疾病种类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可比性。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椎动脉和神经损伤。A组术中出血量显著性低于B组(210.2±26.6mL vs 230.5±6.2mL,P<0.05),两组手术时间和随访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NDI和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同时间点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寰枢侧块关节间隙高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即刻B组侧块关节间隙高度显著性高于A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侧块关节间隙高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B组侧块关节间隙高度仍显著性高于A组(P<0.05)。所有患者植骨均融合,两组植骨融合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期间未出现螺钉松动、移位、断裂等并发症。结论:寰枢椎后路钉棒固定融合术中采用寰枢椎侧块关节内碎骨植骨能够实现良好的骨融合,可应用于后弓缺失等不能行寰椎后弓与枢椎椎板植骨术的患者,避免取自体髂骨植骨供骨区疼痛、感染等并发症,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维持寰枢椎的关节间隙高度,增强其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双侧经寰枢关节螺钉寰椎椎板钩固定植骨融合治疗可复性寰枢椎脱位的中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在我院接受双侧经寰枢关节螺钉寰椎椎板钩固定植骨融合术的可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女64例;年龄25~65岁(44±9.4岁)。寰椎爆裂性骨折19例,C1、2旋转脱位畸形16例,齿状突骨折26例,齿状突游离15例,寰椎类风湿性关节炎致寰枢椎脱位9例。通过Ranawat分级、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以及颈部/枕骨下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评估患者的临床疗效;在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颈椎正侧位X线片、MRI、CT三维重建等资料中,提取以下影像学数据:寰齿前间距(atlanto-dental interval,ADI)、有效椎管容积(space available for cord,SAC)、C1-2角、C2-7角,并观察植骨融合情况及颈椎稳定性。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5年以上的随访。末次随访时24例术前存在脊髓压迫症状患者的Ranawat分级有所改善;95%的患者颈部疼痛得到缓解,VAS评分由术前7.56±1.03分下降至2.53±0.53分(P0.05);NDI由术前34.76±5.45分降至13.13±1.21分(P0.05)。ADI由术前6.5±1.0mm降至2.4±0.9mm(P0.05);SAC由术前13.37±2.11mm增大至19.93±2.20mm(P0.05)。手术前C1-2角为21.9°±1.2°,末次随访时为26.6°±6.9°;手术前C2-7角为19.8°±9.2°,末次随访时为15.5°±5.9°。术后6个月,81例(95.3%)患者获得良好的植骨融合,4例患者出现植骨延迟愈合。结论:双侧经寰枢关节螺钉寰椎椎板钩固定植骨融合治疗可复性寰枢椎脱位的长期疗效优良,是一种安全、可靠的后路寰枢椎固定融合技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采用颈后路寰枢椎钉棒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寰枢椎不稳及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4年4月至2015年9月我院采用颈后路寰枢椎钉棒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的寰枢椎不稳及脱位病人36例,其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为23~65岁、平均(51.3±8.4)岁。术前、术后及随访期间均行颈椎X线、CT及MRI检查,通过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病人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 JOA)评分、寰椎平面脊髓有效空间(space available for the spinal cord, SAC)及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 NDI)进行疗效分析。结果 36例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时间为17~35个月,平均26个月。术后呼吸困难1例、脑脊液漏1例、切口渗液感染1例,经对症处理症状后均好转。随访期间,未见内固定失效及寰枢椎再脱位等并发症发生。术后1年时,寰枢椎间植骨均获得较满意的骨性融合。末次随访时,36例病人JOA评分、SAC及NDI分别为(14.36±1.69)分、(14.58±1.86) mm、19.24±7.57,与术前比较均有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9例非外伤病人末次随访时颈椎屈伸活动度与术前相比有所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旋转活动度相比术前受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后路寰枢椎钉棒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寰枢椎不稳及脱位可有效复位、牢靠固定,且植骨融合率高,临床疗效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寰枢椎融合与颈枕融合治疗后路齿状突游离小骨合并寰枢椎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12月行后路融合术治疗的29例齿状突游离小骨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具体情况与术前医患沟通结果,22例行寰枢椎融合(寰枢组),7例行颈枕融合(颈枕组)。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均无严重并发症。寰枢融合组切口长度显著小于颈枕融合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随访均在6年以上,寰枢组恢复完全负重活动显著早于颈枕组(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两组颈椎前屈-后伸ROM和左右旋转ROM均显著减小(P<0.05)。术后相应时间点寰枢组颈椎前屈-后伸ROM均显著大于颈枕组(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的NDI评分显著下降(P<0.05),而JOA评分显著增加(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NDI和JOA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术后两组的C0~2角显著增大(P<0.05),而C2~7角和ADI显著减小(P<0....  相似文献   

17.
后路寰枢椎侧块钉板固定植骨融合术的临床初探   总被引:63,自引:17,他引:63  
目的:初步报告后路寰枢椎侧块钉板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寰枢椎不稳定的近期疗效。方法:用特制螺钉经寰椎后弓根部沿寰椎侧块纵轴置入,固定枢椎的螺钉沿枢椎椎弓峡部进入椎弓根,用连接板将寰枢椎固定螺钉的尾端相连接,用螺母锁定,使寰枢椎得到稳定。在寰枢椎后弓间植入松质骨颗粒。结果:治疗10例因齿状突不连而寰枢不稳定的患者,平均随访194个月,1例固定失败而改用枕颈固定,其余9例均获得了骨性融合。1例术后8个月出现了连接板断裂。6例脊髓功能明显改善,3例略有改善,1例无变化。结论:利用寰椎侧块螺钉和枢椎椎弓根螺钉通过连接板锁定可以使寰枢椎得到坚强的三维固定。此方法更适用于因鹅颈畸形而难以施行Magerl术的病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后路寰枢椎侧块内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9月~2008年3月采用经后路寰枢椎侧块内固定加自体松质骨颗粒植骨术治疗寰枢椎不稳定14例,男9例,女5例;年龄19~62岁,平均40.5岁.其中新鲜外伤6例,陈旧性外伤8例,术后定期观察椎体复位、内固定、骨融合、临床变化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寰枢椎获解剖复位13例,大部分矫正1例,内固定位置良好,未发生与螺钉相关的神经血管并发症、内固定松动或断钉现象,均获得骨性融合,随访9~36个月,临床症状均缓解,无并发症发生.[结论]经后路寰枢椎侧块内固定可以使寰枢椎得到坚强的三维固定,此法更适用于因鹅颈畸形而难以施行Magerl术的病例.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比较后路寰枢椎固定非融合术与固定融合术治疗新鲜齿状突骨折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2015年6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新鲜齿状突骨折且随访5年以上的6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9例,女性14例,年龄18~72岁(42.9±13.7岁)。根据其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A、B两组:A组行后路寰枢椎固定非融合术(33例);B组行后路寰枢椎固定融合术(3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随访时间、受伤原因、受伤至手术时间、骨折移位程度、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分级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临床疗效评价指标(VAS评分、NDI、ASIA分级)及手术相关并发症(供骨区疼痛、手术切口及供骨区感染、脑脊液漏等)发生情况。通过末次随访时的颈椎动力位X线片评估寰枢椎稳定性;多平面重建CT观察两组患者寰齿关节及寰枢侧块关节退变、寰枢椎自发融合及B组患者植骨融合情况。比较A组寰枢椎自发骨性融合患者与未骨性融合患者的年龄、性别、受伤原因、受伤至手术时间、骨折分型、骨折移位程度、固定方式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和NDI,分析A组自发骨性融合的影响因素。结果:末次随访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术前VAS评分A组6.5±1.2分,B组6.8±1.3分;NDI A组31.1±3.8分,B组32.5±4.3分;末次随访时VAS评分A组1.3±0.8分,B组1.5±0.9分,NDI A组4.2±1.3分,B组4.5±1.9分;术前ASIA分级A组C级1例、D级2例、E级30例,B组C级2例、D级3例、E级25例;末次随访时A组D级1例、E级32例,B组D级2例、E级28例。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和NDI较术前降低(P<0.05),末次随访时ASIA分级与术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间点组间比较VAS评分、NDI、ASIA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B组患者(P<0.05)。A组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9.1%(3/33),B组为30%(9/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A、B两组均无寰枢椎不稳。两组寰齿及寰枢关节退变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寰枢椎自发纤维融合7例(21.2%),骨性融合23例(69.7%),B组寰枢椎骨性融合(自发融合及植骨融合)30例(100.0%);两组骨性融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中自发骨性融合患者平均随访时间长于未自发骨性融合患者(P<0.05),伴骨折明显移位(>2mm)占比高于未自发融合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7.8% vs 10%,P>0.05)。结论:后路寰枢椎固定非融合术与固定融合术治疗新鲜齿状突骨折患者均可获得满意疗效,固定非融合术较固定融合术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后路固定非融合术后的寰枢椎自发融合是维持寰枢椎稳定性和患者远期疗效的关键因素。骨折移位程度是术后寰枢椎自发骨性融合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报告20例陈旧性寰枢椎脱位的不稳的后路“人”字形植融合钢丝内固定方法的治疗方法和结果。重点讨论了寰枢椎脱位的病理改变,强调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即牵引可以复位同时缓解脊髓压迫,介绍了此手术优点和提高手术安全性和效果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