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比较氯喹在正常小鼠、感染伯氏疟原虫药物敏感 (N)株和氯喹抗药性 (RC)株小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差异。 [方法 ]应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正常小鼠、感染伯氏疟原虫N株和RC株小鼠血浆中的氯喹浓度 ,采用 3P87药物动力学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从而获得有关药物动力学参数。 [结果 ]感染RC鼠的t1/2 β与其他两组间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P <0 .0 5 ) ,而感染N株鼠与正常鼠间无显著差异。 [结论 ]氯喹在感染了伯氏疟原虫RC株鼠体内的消除速度显著快于正常鼠及感染N株鼠。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氯苄烃取代的二氢三嗪化合物的抗疟作用。实验中采用了18~22g体重的TFW及伊文思1号雄性小白鼠,疟原虫为对药物敏感的伯氏疟原虫N株和抗环氯胍的B株、NYS/149、PYR(抗乙胺嘧啶)、ORA(抗磺胺)、RC(高度抗氯喹)等鼠疟原虫品系。还使用了恒河猴及食蟹猴疟原虫作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3株分离自广西的禽流感病毒的NS基因进行序列分析,试图从分子水平分析和了解广西地区禽流感病毒NS基因的变异特点和进化规律。方法根据GenBank上登录的已知禽流感病毒的NS基因全序列设计引物,对3株2004-2005年分离自广西的禽流感病毒株A/DK/GX/1566/04(H3N2)、A/Goose/GX/737/05(H5N1)、A/Goose/GX/2775/05(H5N1)的cDNA进行PCR扩增NS基因,并将其克隆到pMD-18T载体上,分别获得全长为855bp、834bp、837bp的NS基因全序列。结果2株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广西株间NS基因序列的同源性为95.3%,而2株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株与H3N2亚型禽流感病毒株之间NS基因序列的同源性为94.0%~94.1%。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广西株的NS基因在第238-253位核苷酸处均发生了15个核苷酸缺失,与我国广东、香港、云南、湖南、湖北及东南亚等不同地区的毒株比较,NS基因的核苷酸同源性为70.2%~97.6%。在NS基因系统进化树中,3株禽流感病毒广西株都属于A亚群,但处在不同的分支上,其中A/DK/GX/1566/04(H3N2)与广东、香港2001-2003年分离株处于同一分支;A/Goose/GX/737/05(H5N1)、A/Goose/GX/2775/05(H5N1)与我国华南地区以及韩国、越南、泰国等亚洲东南部国家的2003年以后的分离株有共同起源。结论3株2004-2005年分离自广西的禽流感病毒株NS基因之间的同源性均高于94%,都属于A亚群。  相似文献   

4.
试验应用的鼠疟原虫有对氯喹敏感的NK_(65)株和对氯喹有轻度抗性的NS株。选用的药物包括乙胺嘧啶(P)、周效磺胺(S)和氯喹(C),单用或配伍给药。原虫每周转种1次,在转种过程中逐渐增加药物剂量。结果,经过每周一次的52代转种,NK_(65)株原虫耐受了下列药物剂量:PS组(P S按1∶3配伍)20毫克/公斤,PSC组PS 9毫克/公斤和C 4毫克/公斤,C组能耐受C60毫克/公斤。 NS株原虫经45代转种后能耐受的剂量:PS组PS达25毫克/公斤,PSC组PS 4.5  相似文献   

5.
自本世纪五十年代初鼠疟开始应用于抗药性研究以来,对鼠疟原虫抗药性培育的方法、抗性株的生物学特性以及抗性机理的探讨等,积累了丰富的实验资料。系统地分析这些资料对于了解人疟原虫产生抗药性的客观规律和进一步试图克服抗性具有一定实际意义。为此,本文就这一问题作一简要介绍。一、培育抗药性虫株的基本方法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一)培育方法体内培育抗药性虫株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即逐代剂量递增法和大剂量复燃法。 1.逐代剂量递增法:将动物分为若干  相似文献   

6.
作者实验室中的几种鼠疟原虫均以斯氏按蚊来进行生活史循环,但经常发现斯氏按??蚊的手孢子阳性率不稳定。作者通过研究证明,对氨基苯甲酸(PABA)是影响疟原虫在蚊体内孢子增殖的重要因素。作者用约氏鼠疟原虫17X株和伯氏鼠疟原虫NK65株和无球状附红细胞体感染的小鼠(Tucks TFW)在22±2℃、相对湿度  相似文献   

7.
作者等报导了旋光纯的二磷酸氯喹左、右旋对映体及消旋体对动物体内伯氏疟原虫的作用。实验用雄性18~20克 spf CF_1/winke-lmann 小鼠共669只,其中315鼠作疗效观察,354鼠作毒性研究。治疗组每鼠分别于腹腔内接种寄生有伯氏疟原虫 K_(173)株及 K_(173)株中的抗药株;VMR_C(抗 cycloguanylembon-ate+氯喹)、VMR_G(抗氯喹)、VMR_L(抗 cgcl-oguanylembonate+奎宁+氯喹+sulfameth-oxydiazine)疟原虫的红细胞约3×10~6个。感染后2小时,按1.25;2.5;10;25;50;100;250  相似文献   

8.
目的培育恶性疟原虫萘酚喹抗性虫株,为恶性疟原虫抗性的深入研究提供实验虫株。方法采用恶性疟原虫FccSM/YN株,用Trager法进行体外连续培养,待其正常生长后,在培养基中间断添加不同浓度的萘酚喹进行克隆筛选,培育抗性,在培育前及用药后不同时段同步化处理疟原虫,使疟原虫小环状体率达95%以上,然后用Rieckmann体外微量法测定萘酚喹对培养虫株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结果药物刺激前(亲代)IC50为3.03 nmol/L;药物刺激后166 d IC50为43.07 nmol/L,为药物刺激前的14.22倍;停止药物刺激后25 d的IC50为18.98 nmol/L,较药物刺激后166 d下降55.94%。但仍然较亲代高6.26倍。结论连续体外培养药物间断刺激方法可以筛选培育出高度抗萘酚喹恶性疟原虫虫株。该株恶性疟原虫抗性不稳定,停药后抗性程度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9.
疟原虫保种技术——含伯氏疟原虫肝组织低温保存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液氮低温保存红内期疟原虫的基础上,我们于1980年成功地建立“疟原虫子抱子全蚊低温保存法”。其后又利用鼠疟研究含红内期疟原虫肝组织低温保存法,获得了满意的结果。 材料与方法 1 疟原虫 系本所培养并经长期血传保种的伯氏疟原虫(Plasmodium berghei)抗氯喹株和正常株。 2 实验动物 昆明(KM)远交小鼠,由本所实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明确福建省不同亚型不同源的禽流感病毒非结构蛋白基因(non-structural gene, NS)的遗传进化关系及氨基酸变异特征。方法 将2011年分离的毒株A/Chicken/Fujian/FZ04/2011(H9N2)(FZ-04株)、A/Chicken/Fujian/FZ11/2011(H9N2)(FZ-11株)的NS基因,与GenBank上登录的1997-2011年福建省不同源不同亚型的AIV毒株及国内外代表株的NS基因进行序列比对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 FZ-04和FZ-11株与福建省AIV的NS基因同源性分别为88.2%~99.0%,88.3~99.4%。福建省H5N1亚型毒株均属于Y439亚群,H9N2亚型毒株均属于Y280亚群。福建仅H5N1毒株的NS1蛋白80-84位有5个氨基酸缺失,且在羧基末端存在ESEV/GSEV两种PL基序,这可能是福建省区分高致病性和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标志之一。结论 NS基因的特征分析表明,福建省H9N2毒株没有向高致病性H5N1毒株突变的嗜性,为今后进一步分析福建省禽流感病毒的NS基因遗传进化关系及毒力变异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约氏疟原虫约氏亚种的子抱子经尾静脉接种大鼠和三株小鼠(ICR/JCL,C57BL,KM株)后42h,在大鼠和小鼠的肝连续切片中均查见红外期裂殖体(EE裂殖体),但在KM鼠株的切片中,正常的EE裂殖体甚少。不论宿主同否,EE裂殖体均大小不等,呈圆形、椭圆形或其他形状,分化程度不同,发育不完全同步。大鼠肝中的EE裂殖体可看到明显的外膜,周围并出现细胞反应。ICR/JCL、C57BL鼠株和大鼠肝中的EE裂殖体均较KM鼠株发育良好,数量较多,但大鼠中的红内期迅速消失。结果表明;ICR/JCL和C57BL鼠株用作约氏疟原虫—斯氏按蚊系统鼠疟模型的宿主较合适。  相似文献   

12.
作者对感染5种寄生虫的小鼠红细胞、正常红细胞及网织细胞的碳水化合物分解代谢进行了比较研究。感染的5种寄生虫为伯氏疟原虫 N 株、尼日利亚鼠疟 N 67株、罗德姆巴贝西虫、小巴贝西虫,Anthemosoma garn-hami。自感染鼠获得的红细胞按 Momen 法洗去白细胞,以1:9比例将感染细胞与 Kreh's磷酸缓冲液 pH7. 4或与含葡萄糖(1克/立升)的 Eagle's 介质(不含维生素)混合后计数细胞。将双份样品放入转动仪中37°保温1小时。用酶促法测定葡萄糖和乳酸的浓度。结果:用上述方法进行了4~9次实验。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伯氏疟原虫敏感株 (N株 )和抗性株 (RC株 )基因组DNA差异。 方法 应用基因组DNA随机多态性扩增 (RAPD)和锚定引物扩增DNA(APAD) ,分别对抽提的伯氏疟原虫N株和RC株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 ,并对扩增的产物进行电泳 ,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3 7条随机引物RAPD方法扩增出 44 0条DNA条带 ,其中RC株和N株的共有条带是 196条 ,差异带 43条。 84条锚定多聚A引物APAD方法扩增出 95 2条DNA条带 ,其中RC株和N株的共有条带是 43 6条 ,差异带 5 3条。两种方法得到N株和RC株基因组DNA的同源性分别为 0 .89和0 .91;距离系数分别为 0 .197和 0 .15 5。 结论 伯氏疟原虫N株和RC株基因组DNA具有高度同源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了伯氏疟原虫和夏氏疟原虫在不需要复杂仪器的情况下,用一种简单可行的方法进行侵入红细胞试验。伯氏疟原虫ANKA株(原虫密度为15%~20%),经血传保种于6~8周的BALB/c鼠体内。夏氏疟原虫经血传保种于CD-1鼠体内。感染前,CD-1鼠在人工日照中,从每日午夜12时至中午12时,共照7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了明确国内鸡群中H9N2亚型AIV中非结构蛋白(NS)基因系统进化情况,对1998-2008年间分离自发病鸡群中的14株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AIV)进行了非结构蛋白(NS)基因的克隆和序列测定,得到了NS1和NS2蛋白的完整编码序列。将NS核甘酸序列及推定的氨基酸序列与GenBank中已有的参考序列作比对,结果14株AIV的NS基因同源性在92.9%~99.9%,在系统进化上均属于NS基因A等位基因群中的A/Chicken/Beijing/1/1994分支。综合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尽管A/Quail/Hongkong/G1/1997分支和A/Duck/Hongkong/Y439/1997分支的NS基因曾偶尔传入鸡群,但并未在我国鸡群中建立稳定的亚系。国内的H9亚型AIV的NS基因仅稳定存在着A/Chicken/Beijing/1/1994分支。  相似文献   

16.
文氏鼠疟原虫(Plasmodium vinckei)红内期感染小鼠难以避免死亡。曾有报道,用灭活文氏鼠疟原虫抗原和一些佐剂如百口咳博德特菌(Bordetella pertussis)、弗氏完全佐剂或皂苷免疫BALB/c小鼠均不能诱导对文氏鼠疟原虫感染的保护性免疫力。10只BALB/c小鼠腹腔内注射10~(?)减毒鼠伤寒沙门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和文氏鼠疟原虫抗原,3wk后再次免疫,首  相似文献   

17.
本文作者分别将10~6个约氏疟原虫(Plasmodium yoelii)稳定株17X和夏氏鼠疟原虫(Plasmodium chabaudi)注入7—9周龄雄性ICR小鼠腹腔。每间隔2—3天取鼠尾血进行薄血片古氏染色镜检,当每2000个红细胞中少于1个疟原虫时,认为已痊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伯氏疟原虫氯喹抗性株(RC株)和氯喹敏感株(N株)感染鼠脾脏B细胞活化与树突状细胞(DC)的关系。 方法 分别用感染N株或RC株疟原虫的红细胞(iRBC)腹腔接种感染ICR小鼠(1×106个iRBC/只)。当小鼠原虫血症N株达50%~80%、 RC株达61.7%~68.4%时, 断颈处死取脾脏。 常规方法制作石蜡切片, HE染色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进行组织学观察。 制作超薄切片, 透射电镜观察脾脏细胞的变化。制作冰冻切片进行免疫荧光观察。流式细胞仪分析比较B细胞和DC变化。 结果 RC株感染小鼠脾脏白髓增生明显, 抗B细胞的特异性表面分子CD45R/B220和CD19抗体同时表达阳性的B细胞在脾细胞中的百分比增加, 中、 小淋巴细胞数量增多, 在红髓内浆母细胞与成熟的浆细胞数量增多。而N株感染小鼠脾小体则以大、 小淋巴细胞为主, 生发中心不明显, 红髓可见大量的含疟原虫的红细胞、 小淋巴细胞, 而浆母细胞和其他发育期浆细胞则少见。 RC株感染小鼠脾脏内白细胞分化抗原11c(CD11c) 阳性的DC数量明显增多, 尤其动脉周围淋巴鞘T细胞区。并且这些DC表面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 (MHCⅡ) 类分子表达明显升高, 表明主要是成熟的DC增多。DC外形不规则, 胞质丰富, 电子密度高, 含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和吞噬泡样结构。 结论 RC株感染小鼠脾脏成熟的DC 明显增加, 从而诱导B细胞的活化增殖。  相似文献   

19.
伯氏疟原虫青蒿素抗性相关的消减cDNA文库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构建伯氏疟原虫青蒿素抗性相关的消减cDNA文库。 方法 提取伯氏疟原虫K173株(NS)与青蒿素抗性株(AR)的总RNA ,superSMART法合成双链cDNA,分别以NS为消减方(driver),AR为试验方(tester)及AR为driver,AS为tester进行双向抑制性消减PCR(SSHPCR)。富集的差异表达cDNA克隆到pMD18T载体构建消减文库。 结果 NSAR和ARNS消减文库分别获得395个和506个阳性克隆,从NSAR和ARNS文库中随机挑取108个克隆PCR鉴定,分别有100个和104个含插入片段,大小在0.25~2kb之间。 结论 成功构建了伯氏疟原虫青蒿素抗性相关的消减cDNA文库。  相似文献   

20.
目的用约氏疟原虫(P.y) BY265株和伯氏疟原虫(P.b) ANKA-luciferase株感染小鼠和大鼠,分析鼠疟原虫感染宿主的种特异性。方法制备P.y和P.b的子孢子和裂殖子。分别用5×104的P.y和P.b子孢子经尾静脉注射感染SD大鼠、BALB/c小鼠(P.y感染组,5只/组)和SD大鼠、C57BL/6J小鼠(P.b感染组,5只/组),每日取尾静脉血涂片镜检,记录红内期疟原虫出现的时间。P.y子孢子感染SD大鼠和BALB/c小鼠后42 h取肝组织,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检测肝组织疟原虫18S rRNA的相对表达量。P.b子孢子感染SD大鼠和C57BL/6J小鼠后42 h活体成像法检测肝脏荧光值。分别用1×108、1×107、1×106的P.y和P.b被感染红细胞(iRBC)感染SD大鼠(P.y感染组、P.b感染组)和易感小鼠(BALB/c、C57BL/6J)(阳性对照组),每日取尾静脉血涂片镜检,计算原虫血症。分别用P.y、P.b裂殖子感染SD大鼠和易感小鼠,每日取尾静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