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肿瘤内科患者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期的感染因素,并提出防护措施,降低感染率.方法 对该科室2010年5月-2011年10月的250例PICC留置患者从年龄、性别、体重、PICC留置时间、留置部位、导管材料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判定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 患者的感染发生率为8.4%,感染发生率与年龄、性别和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留置时间、留置部位和导管材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为防止感染发生,肿瘤内科患者进行PICC插管和置管期间,应注意对留置时间不同的患者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以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肿瘤内科患者PICC置管期感染高危因素及应对措施。方法选取医院2014年2月-2017年6月PICC置管患者1 340例为研究对象,对可能影响置管期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进一步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感染患者的病原学特点和耐药性。结果 1 340例患者中有225例发生感染,感染率为16.7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ICC置管期感染与患者同步化疗、导管留置时间、导管维护周期、导管移动、导管材料和血栓史有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同步化疗、导管留置时间(>30d)、导管维护周期(<7d)、导管移动和导管材料是PICC置管期患者发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225例PICC置管感染患者,共检出病原菌233株,革兰阴性菌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氏不动杆菌,革兰阳性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真菌主要为白假丝酵母和热带假丝酵母。结论同步化疗、导管留置时间(>30d)、导管维护周期(<7d)、导管移动和导管材料是PICC置管期发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上应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以防止置管期感染。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ICU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7年6月本院ICU行PICC置管的患者318例,年龄20岁。将患者分为感染组(25例)和未感染组(293例),分析ICU患者PICC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导管相关性感染25例,感染率为7.86%。感染组与未感染组在Neu计数、留置天数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性别无明显差异(P0.05)。Neu计数、合并糖尿病、置管时间及单次置管穿刺次数是ICU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合并糖尿病表现出更高的感染风险(OR=4.283,95%CI:1.846~9.938),P0.05)。结论 ICU患者PICC置管后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临床应针对相关危险因素采取对干预措施,或将有助于降低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感染的影响因素及预防对策,为预防导管感染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1年1月-2013年6月实施PICC导管的276例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分析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率,并选择性别、年龄、操作人员经验等9个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制定预防对策。结果 276例患者发生感染22例,感染率为7.97%;经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操作人员经验、穿刺次数、导管留置时间、特殊药物应用、肿瘤TNM分期、应用激素7个变量与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有关(P<0.05)。结论 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率较高,应针对以上因素采取有效措施积极进行预防,降低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肿瘤内科患者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相关感染情况.方法 回顾性调查了2007年1月~2009年12月186例PICC置管患者,分析导管相关性感染与留置部位的选择、导管管腔的大小、导管留置时间和病原学的关系.结果 186例患者中,导管局部感染14例,败血症2例.肿瘤内科患者PICC感染与导管留置部位、导管型号、导管留置时间等有关.结论 合理选择留置导管的部位及合适大小的PICC管,加强置管操作与维护管理,尽可能缩短导管留置时间,加强患者营养,提高免疫力,可降低导管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肿瘤患者PICC相关感染因素,提出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回顾分析医院收治的98例肿瘤患者,分析出现PICC感染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结果:98例患者出现PICC感染9例,感染发生率9.18%(9/98),其中局部感染、菌血症、静脉炎分别为4例、3例、2例。感染因素分析,导管留置时间、输液种类与躯体状态均为PICC主要感染因素。结论:肿瘤患者PICC管留置期间,出现感染的可能性较大,如导管留置时间、输液种类以及患者躯体状态等,需行之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控制置管下感染发生率,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老年肿瘤患者PICC导管感染影响因素及病原菌特点,并探究其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2017年8月医院收治的肿瘤置入PICC导管感染的老年患者80例作为病例组,并选取同期住院置入PICC导管未发生感染的患者80例作为对照组,收集置管处分泌物或脓液行细菌培养并检测,记录并分析患者资料,对影响老年肿瘤患者PICC导管感染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收集PICC导管感染80例患者标本共分离出80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构成比(52.50%)高于革兰阴性菌(25.50%)及真菌(22.50%),经单因素分析显示,PICC留置时间、穿刺次数、输入化疗药物、机体免疫功能、导管移动与老年肿瘤患者PICC导管感染密切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PICC留置时间、穿刺次数、输入化疗药物、机体免疫功能、导管移动是诱发老年肿瘤患者PICC导管感染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诱发老年肿瘤患者PICC导管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多种因素可诱发导管感染,针对影响因素提出预防及处理措施,可尽最大程度避免PICC导管感染的发生,确保患者治疗安全,提高临床医疗质量。  相似文献   

8.
许建华 《药物与人》2014,(8):254-255
目的:分析肿瘤患者应用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相关感染因素并探讨有效的护理方法。方法:将我院在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应用PICC的70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与实验组,总结所有患者的相关感染因素。对照组患者在留置PICC过程中行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则进行针对性护理,经过一段时间后,比较两组患者感染的发生率,进而探讨出有效护理肿瘤患者PICC的方法。结果:肿瘤患者PICC相关感染因素包括工作人员操作不当、消毒不彻底、导管在体内移行、患者免疫力低及自我保护意识差等因素;实验组患者经针对性护理后的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工作人员应提高自身水平并注意操作的消毒,同时针对肿瘤患者PICC进行针对性护理,可明显减少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的感染因素进行分析,并探讨预防护理措施,以更好地指导PICC置管。方法选择医院2011年1月-2013年7月PICC置管患者126例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患者PICC置管的感染情况,并对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使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26例PICC置管患者中,9例患者发生不同程度的导管相关性感染,感染率为7.14%;共分离出病原菌9株,其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4株、金黄色葡萄球菌3株、阴沟肠杆菌及大肠埃希菌各1株;穿刺次数、护理人员操作经验、刺激性药物使用、白细胞数偏低、静脉炎以及导管留置时间与PICC置管感染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引发PICC置管感染的因素较多,导致PICC置管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出现率居高不下,掌握PICC置管患者感染因素并做好相应的预防护理措施对于降低感染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在肿瘤内科导致PICC导管非计划性拔管的高危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到本院治疗肿瘤且行PICC导管的1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密切观察,统计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分析导致非计划性拔管的危险因素。结果:150例PICC置管患者中有20例(13.3%)发生非计划性拔管。而年龄、肘窝下置管、导管留置时间较长、高浓度药物是导致出现非计划性拔管的高危因素。结论:肿瘤内科PICC导管患者发生非计划性拔管的概率较高,且与患者年龄、肘窝下置管、导管留置时间较长、应用高浓度药物密切相关。所以医务人员需要掌握PICC置管的适应症,明确造成PICC非计划性拔管关键因素,从而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不断降低非计划性拔管的概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