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 毫秒
1.
张艺 《重庆医学》1996,25(5):273-274
PTCA是治疗冠心病有效的介入性治疗技术,自1994年4月~1996年5月我科共作10例,现将手术前后心电图变化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3.
赵佩珠  马战 《现代医学》2002,30(5):313-313
近年来,国内外对冠心病(CHD)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SMI)给以广泛研究。动态心电图(D0G)是监测CHD心肌缺血、估价心肌缺血进展情况及评价疗效的一项简便、准确、实时、可重复的无创性检查技术^[1]。现将我院经动态心电图(DCG)监测发现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70例冠心病患者有关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报告154例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SMI)的动态心电图(DCG)监测分析。其中无冠心病史组22例,均有2项以上冠心病高危因素,SMI发作平均每例3.72次;132例冠心病患者中,心肌梗塞组36例,心绞痛组96例,SMI发作次 有症状发作次数的7.1倍和7.7倍。  相似文献   

5.
6.
动态心电图对无症状心肌缺血监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动态心电图对68例冠心病病人进行动态监测。结果显示,无症状心肌缺血发生率为86.27%,特别是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病人无症状心肌缺血发生率高达94.64%,无症状心肌缺血发作时平均心率为91.38±17.90BPM,与症状性心肌缺血发作时的平均心率108.75±16.62BPM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1)。此外,监测发现无症状心肌缺血发作频率多分布于6:00~10:00时,占其总数的45.91%。  相似文献   

7.
90例冠心病人的动态心电图结果显示:心肌缺血发作的总阵次为500次,无症状心肌缺血为402次,有症状心肌缺血为98阵次,二者之比为4.1:1。心肌缺血的昼夜发作规律为6Am ̄12N居多,占总心肌缺血次数的38.4%,0 ̄6Am最少,占10.8%,在夜间发作的心肌缺血中有12次发生在夜间起床时,提示夜间起床是心肌缺血发作的一个诱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中人类心脏能否被预适应。方法:分析冠心病患者行PTCA术治疗25例临床资料,并比较第1、2两次球囊充盈扩张时体表心电图ST段变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提高冠心病(CHD)患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的检出率。方法对60例CHD患者应用12导联24小时动态心电图进行检测。按临床特征分为3组:A组:稳定型心绞痛伴有SMI患者;B组:不稳定型心绞痛伴SMI者;C组:急性心肌梗死后伴SMI发作者。结果60例CHD患者中,共检出心肌缺血612阵次,其中SMI542阵次,占88.56%;有症状心肌缺血70阵次,占11.44%。SMI发作高峰为6-12时,0-6时最低,白昼发作是夜间发作的2.37倍。临床情况越重,SMI缺血负荷值越大。结论CHD患者SMI比有症状性心肌缺血更常见,动态心电图提高了其检出率,对判断病情及指导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无症状心肌缺血(SMI)是由冠状动脉病变所致,患者在临床上无心绞痛等自觉症状,动态心电图监测对其临床诊断有一定的价值。本文对已明确冠心病诊断的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监测,观察其ST段的变化与临床意义。资料和方法60例符合WHO冠心病诊断的住院患者,男4...  相似文献   

11.
目的明确心肌缺血预适应与急诊经皮穿刺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CI)手术时机之间的关联.方法观察我院1996年1月~2003年12月的28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别统计有心绞痛病史组与无心绞痛病史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发作12h内及12~24h行急诊PCI后住院期间的心律失常、心功能衰竭、心源性休克、临床死亡率等情况.结果缺血预适应组在心律失常、心功能衰竭、心源性休克、临床死亡率等方面优于对照组,在同组内心功能衰竭、心源性休克、临床死亡率等方面在12~24h行急诊PCI与常规药物治疗对照上,缺血预适应组存在明显差异,对照组无差异;发作12h内与12~24h行急诊PCI对照上缺血预适应组心功能衰竭上存在明显差异,对照组心功能衰竭、心源性休克对照上存在明显差异.结论心肌缺血预适应效应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明显延长了急诊PCI的手术适应时间.  相似文献   

12.
罗继健  王风 《广西医学》1998,20(2):160-163
经皮冠状动脉内血管成形术(PTCA)的并发症急性血管闭塞和再狭窄出现影响其疗效,本文报告6例患者行PTCA术中出现急性血管闭塞和频临闭塞,植入血管内支架7只,失败1例,术中造影观察5例血管再通达TIMIⅢ,1例达Ⅱ级,住院观察和随诊,1例死于泵衰竭,5例无心绞痛发作,均无出血,血栓形成等,结论:冠状动脉内血管内皮架植入术是急性血管闭塞的有时有效的处理方法,并预防血管狭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冠脉)内心电图在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PCI)中早期识别心肌损伤的价值.方法 入选86例术前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肌钙蛋白T(cTnT)值正常、接受择期PCI治疗单支血管的冠心病患者,通过冠脉内导丝记录患者PCI术中冠脉远端心电图,依据其是否发现有意义的心电图ST段改变分为变化组和对照组.测定患者术后8 h、24 h的cTnT、CK-MB.比较两组患者问cTnT、CK-MB水平及患者术中、术后4周内心脏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86例患者PCI治疗术中30例(35%)出现有意义的冠脉内心电图改变(变化组),其余56例(65%)未见有意义的冠脉内心电图变化及体表心电图改变(对照组).变化组患者术后cTnT和CK-MB明显较对照组患者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意义的冠脉内心电图改变对预测心肌损伤的敏感性为77%,特异性为94%,其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86%.术后4周内变化组患者心脏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患者高(P〈0.05).结论 冠脉内心电图ST段的改变有助于即刻识别PCI术中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分析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transluminalcoronaryangioplasty,PTCA)中缺血和再灌注时QT离散度的变化。评价成功的PTCA术对改善QT离散度的临床意义。方法22例冠心病患者行成功的PTCA术治疗,其中男17例,女5例,年龄43~79岁,平均年龄(59.8±9.0)岁,记录PTCA术中及当日同步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分别于术前、首次球囊扩张期间、首次球囊扩张后即刻、术后2h及12h测定QT间期和RR间期,QTd=QTmax-QTmin。结果QTd在首次球囊扩张期间与扩张前比较明显增大(P<0.05),在术后2h及12h均较术前减小(P<0.05),且术后12h与术后2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球囊扩张后即刻与扩张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CA球囊扩张期间,由于产生一过性短暂的心肌缺血使QTd增加,而成功的PTCA术可降低冠心病患者的QT离散度,从而可能预防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马立青  李芸  刘兆英 《海南医学》2009,20(6):114-116
目的探讨无痛性心肌缺血发生机制及规律。方法采用24h动态心电图记录结合患者生活日志分析诊断。结果①72%无痛性心肌缺血性ST段下移发生于轻体力和脑力劳动时,发作高峰位于上午6:00—12:00时(P〈0.01),90.7%ST段压低时心率加快(P〈0.01),缺血发作的最高心率与24h内最高心率差距很小,与ST段压低相平行(P〈0.01)。②无痛性心肌缺血ST段弓背抬高幅度及阵次以夜间为著,发作高峰位于1:00—6:00(P〈0.01),心率减慢时ST段弓背抬高(P〈0.01),夜间心肌缺血阈变异性增高、心率变异性低频/高频比值降低、ST段下移和ST段抬高持续时间延长(P〈0.01),缺血发作的最低心率发生于夜间,与ST段弓背抬高相平行(P〈0.01)。结论缺血阵次、ST段移位幅度、缺血持续时间、心肌缺血阈变异性、心率变异性低频/高频比值可了解心肌缺血时耗氧水平、交感神经系统活性、冠状动脉张力的高低,是冠心病患者和各种治疗疗效的有价值的指标。交感神经兴奋致耗氧量增加为缺血发作的重要机制,主张给β受体阻滞剂。冠状动脉张力增加与副交感神经张力异常引起相对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主张给钙离子拈抗剂和硝酸类药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无复流现象被定义为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型术(PTCA)或支架植入后TIM I血流≤2级,但冠脉内无机械性阻塞。本研究探讨急诊PTCA中无复流现象的临床意义。方法:我们回顾性分析了2001年1月至2002年1月就诊于同仁医院的53例[男37例,女16例,年龄(54±12.35)岁]初发急性心肌梗死(AM I)行急诊PTCA的患者。病例被分为无复流组(18例,TIM I≤2级)和PC I后冠脉血流正常组(35例,TIM I3级),随访6个月,观察有无心脏病性猝死和非致命性心脏事件。组间差别采用t检验或x2检验。结果:无复流组发生充血性心衰(P<0.05)、恶≤2级性心律失常(P<0.05)、再发心绞痛(P<0.05)、心脏性猝死(P<0.05)高于冠脉血流正常组。无复流组6个月后左室射血分数显著低于冠脉血流正常组。结论:无复流现象强烈提示AM I预后不良。但需进一步的大规模临床试验验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无痛性心肌缺血发生机制及规律。方法:采用24h动态心电图记录结合患者生活日志分析诊断。结果:172%无痛性心肌缺血ST段下移发生于轻体力和脑力劳动时,发作高峰位于上午6:00~12:00时(P<0.01),90.7%ST段压低时心率加快(P<0.01),缺血发作的最高心率与24h内最高心率差距很小,与ST段压低相平行(P<0.01)。2无痛性心肌缺血ST段弓背抬高幅度及阵次以夜间为著,发作高峰位于1:00~6:00(P<0.01),心率减慢时ST段弓背抬高(P<0.01),夜间心肌缺血阈变异性增高、心率变异性低频/高频比值降低、ST段下移和ST段抬高持续时间延长(P<0.01),缺血发作的最低心率发生于夜间,与ST段弓背抬高相平行(P<0.01)。结论:缺血阵次、ST段移位幅度、缺血持续时间、心肌缺血阈、心肌缺血阈变异性、心率变异性低频/高频比值可了解心肌缺血时耗氧水平、交感神经系统活性、冠状动脉张力的高低,是冠心病患者和各种治疗疗效的有价值的指标。交感神经兴奋致耗氧量增加为缺血发作的重要机制,主张给β受体阻滞剂。冠状动脉张力增加与副交感神经张力异常引起相对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主张给钙离子拮抗剂和硝酸类药物。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心肌声学造影(MCE)在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中的应用价值,对14例冠心病人于PTCA术前后经冠状动脉完成MCE,观察心肌影象增强计分,心肌灰阶峰值强度(PI)和心肌节段半径缩短率(D%)等指标的变化。结果:心绞痛病人20个心肌节段术前有7个节段MCE计为1分者,术后仍为1分,术前13个节段为0.5分者术后有8个节段升级为三分,PI及△D%均有相应改善(P<0.01);7例心肌梗塞病人共分析了16个心肌节段,术前有12个节段MCE计分为0者,术后有9个节段的MCE计分升级,PI及△D%也得到改善,提示有存活心肌。联合观察3项指标可从心肌灌注水平评价PTCA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支架植入术(Stenting)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1年4月至2003年1月期间7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TCA及支架植入术。结果:75例患者中74例(98.7%)支架被成功植入靶血管病变部位;1例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病人经抢救无效死亡。结论: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支架植入术(Stenting)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安全、有效.应为首选。  相似文献   

20.
PTCA+直接支架置入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应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直接支架置入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22例AMI患者在发病12h内行PTCA术+直接支架置入术,其中5例为心源性休克患者,梗塞相关血管共33支,前降支(LAD)12支,在回旋(LCX)7支,右冠状动脉(RCA)14支。术前心肌梗死相关动脉血流呈完全闭塞(TIMI0级或Ⅰ级)19例,不全堵塞(TIMIⅡ级Ⅲ级)3例;有明确新血栓者2例。结果:全部患者均成功进行PTCA并置入冠状动脉内支架,住院期间死亡1例(2.6%),为术后再狭窄行溶栓治疗时发生脑出血患者,1例发生术后再狭窄,再次PTCA+支架置入术,2例合并糖尿病患者发生穿刺点出血,经相应处理后好转,结论:直接:PTCA+支架置入手术是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安全有效措施,成功率较高,并发症少,术后复发心肌缺血发生率较溶栓治疗和单PTCA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