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PET和PET/CT是一种以显示功能和代谢状态为特征的显像技术,具有高敏感性、高特异性及功能显像的优势,可用作全身代谢功能异常的无创性检查,在恶性淋巴瘤的诊断和分期、指导治疗和预后判断等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是核医学发展的一项新技术,是一种重要的功能影像学方法。本文对PET在肾细胞癌诊断、分期、远处转移病灶诊断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CT、ECT核素骨显像对脊柱关节病(SpA)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临床诊断为SpA患者63例(其中强直性脊柱炎26例,未分化脊柱关节病37例)同时进行骶髂关节CT扫描和ECT全身及骶髂关节局部显像。结果 CT对未分化脊柱关节病检查阳性率为24.3%(9/37)。远低ECT检查阳性率64.9%(24/37);ECT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阳性率为53.8%(14/26)。结论 ECT核素骨显像早期诊断SpA较CT敏感,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PET-CT应用于前列腺癌诊断及分期的临床价值.方法 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泌尿外科收治前列腺肿瘤病例中,病理类型最终确诊为前列腺癌者有47例接受了全身PET-CT检查.检查范围包括前列腺原发肿瘤、区域淋巴结及全身脏器,将PET-CT结果参照手术/病理结果进行评价分析.结果 47例患...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PET—CT应用于前列腺癌诊断及分期的临床价值。方法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泌尿外科收治前列腺肿瘤病例中,病理类型最终确诊为前列腺癌者有47例接受了全身PET—CT检查。检查范围包括前列腺原发肿瘤、区域淋巴结及全身脏器,将PET—CT结果参照手术/病理结果进行评价分析。结果47例患者中1例未发现原发病灶,此外PET—CT与常规检查各有1例假阴性,准确性均高达9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5例I、Ⅱ期患者中18例髂血管淋巴结转移,PET-CT检查的敏感性59.6%、特异性81%、准确性70.3%,优于B超、磁共振检查;PET—CT发现4例患者合并远处转移并经穿刺证实,准确性100%。结论PET—CT对于发现前列腺癌原发肿瘤、区域淋巴结转移均优于B超、磁共振检查,且对于远处转移具有较精确的检测能力,对于前列腺癌术前诊断及分期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18F-FLTPET/CT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PET及PET/CT的应用中,人们逐渐发现仅使用18F-氟脱氧葡萄糖(18F-FDG)作为示踪剂是远远不够的。细胞增殖显像剂18F-氟脱氧胸苷(18F-FLT)是一种新型的示踪剂,本文就18F—FLT在肿瘤诊断、分期及疗效评价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淋巴瘤18F-FDG PET/CT中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与临床分期、病理分型及Ki-67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35例经病理证实、18F-FDG PET/CT和Ki-67免疫组化资料完整的淋巴瘤患者,分析SUVmax与临床分期和Ki-67表达的相关性,比较不同病理分型淋巴瘤SUVmax差异,绘制ROC曲线,获得SUVmax诊断侵袭性淋巴瘤的界值。结果 SUVmax与淋巴瘤临床分期无相关(r=0.04,P=0.544)。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SUVmax分别为11.53±5.58和11.84±6.82(Z=-0.256,P=0.798);侵袭性淋巴瘤SUVmax(13.02±6.53)高于惰性淋巴瘤(6.81±5.71,Z=-4.226,P0.001);以SUVmax=8.4为预测侵袭性淋巴瘤的界值,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5.5%和77.3%。早期和晚期淋巴瘤SUVmax与Ki-67指数均呈正相关(r=0.44,P0.001;r=0.43,P=0.002)。结论淋巴瘤18F-FDG PET/CT SUVmax与临床分期不相关,与Ki-67表达呈正相关,可预测侵袭性淋巴瘤。  相似文献   

8.
【摘要】 螺旋CT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对上尿路结石的诊断及微创治疗具有重要价值。但螺旋CT扫描辐射剂量较高,使得人们对低剂量螺旋CT的应用越来越重视,尽量谋求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降低辐射剂量。目前已有一些报道证实了低剂量螺旋CT检查泌尿系疾病的可行性,本文就低剂量螺旋CT在上尿路结石诊疗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多排螺旋CT在PA/VSD/MAPCAs诊治中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在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体肺动脉侧支血管围术期的应用价值。方法2004年4月到2006年1月,56例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体肺动脉侧支血管病人中男35例,女21例;年龄最小7d,最大21岁。其中40例接受多排螺旋CT检查。21例接受手术治疗,包括早期2例单纯行术前心血管造影检查,后期19例单纯行术前多排螺旋CT检查。根据多排螺旋CT检查结果,确定侧支血管起源及走行,计算全肺动脉指数。结果行多排螺旋C=11检查者均顺利完成扫描过程,无并发症。21例手术病儿中,18例全肺动脉指数大于150mm^2/m^2,1例小于103mm^2/m^2,其余2例介于100~150mm^2/m^2间。术后早期死亡3例。术式包括:根治术、单纯肺血管单一化、肺血管单一化及右心室流出道重建、主动脉一肺动脉分流术及双向Glenn术。结论根据多排螺旋CT结果,可以准确定位侧支血管的起源及走行;与经胸超声心动图相结合,可综合判断病儿心血管畸形发育状况;通过计算全肺动脉指数,能合理选择术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新型多晶体PET/CT全身显像采用低剂量示踪剂注射与自动毫安秒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在降低辐射剂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例接受18 F-FDG PET/CT全身显像的患者,随机分为改良组和常规组,每组100例,改良组为示踪剂低剂量+自动毫安秒技术,常规组为示踪剂标准剂量+固定毫安秒技术。对比观察两组图像质量,分别计算全身PET有效辐射剂量(EPET)、全身CT有效辐射剂量(ECT)及全身PET/CT有效辐射剂量总量(EPET/CT),并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图像质量主观判断均满足诊断要求,改良组平均EPET、ECT、EPET/CT分别为(5.2±1.1)mSv、(3.6±2.2)mSv、(8.8±3.2)mSv,常规组分别为(6.0±0.8)mSv、(6.8±1.1)mSv、(12.8±1.9)mSv,改良组EPET、ECT、EPET/CT较常规组分别降低13.3%、47.0%、31.2%。结论新型多晶体PET/CT全身显像采用低剂量和自动毫安秒技术,在满足图像诊断质量要求的同时可有效降低受检者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肺淋巴瘤的临床诊断和外科治疗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肺淋巴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和外科治疗的原则。方法回顾分析10例原发性肺淋巴瘤的临床资料。8例为非霍奇金淋巴瘤(B细胞型),2例为霍奇金病(混合细胞型)。肿瘤位于左上肺2例,左下肺1例,右上肺3例,右中肺3例,右下肺1例。临床症状多为咳嗽和(或)咯血,影像学(胸部X线和CT检查)表现类似于原发性肺癌。所有患者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未发现异常。8例术前根据影像学表现误诊为原发性肺癌,仅2例经皮肤肺穿刺活检行病理检查诊断为原发性肺淋巴瘤。所有患者均接受肺切除术和同侧肺门及纵隔淋巴结清除,术后2例霍奇金病患者分别行MOPP方案(氮芥、长春新碱、丙卡巴肼和泼尼松)和ABVD方案(阿霉素、博莱霉素、长春花碱和达卡巴嗪)化学治疗(化疗);8例非霍奇金淋巴瘤行CHOP方案(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和泼尼松)化疗,其中3例行放射治疗。结果至随访时,6例非霍奇金淋巴瘤(ⅠE期3例,Ⅱ1E期2例,Ⅱ2E W期1例)手术后已经存活18~42个月,2例非霍奇金淋巴瘤(Ⅱ2E期,低度恶性B淋巴细胞型)和2例霍奇金病(ⅠE期和Ⅱ2E期各1例,混合细胞型)分别在手术后24,32,8和17个月死亡。结论原发性肺淋巴瘤缺乏特异性表现,手术前准确诊断比较困难。治疗选择手术治疗和手术后放射治疗、正规全身化疗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胃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经病理证实为原发性胃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23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胃大部切除16例(D1 9例,D2 7例),全胃切除3例,姑息性切除术2例,剖腹探查术2例.术后21例患者接受辅助化疗.结果 本组总体5年生存率为80%.低度恶性14例,其巾病史5年以上有10例,生存期超过5年9例;高度恶性9例,病史5年以上有7例(失访2例),生存期超过5年2例.Ⅰ期13例,病史5年以上有10例,生存期超过5年9例;Ⅱ期7例,病史5年以上有5例(失访2例),生存期超过5年2例;Ⅲ~Ⅳ期3例,5年生存0例.根治性手术19例中病史5年以上有14例(失访1例),生存期超过5年12例;非根治性手术4例(失访2例),5年生存0例.低度恶性、早期并获得根治性切除的原发性胃淋巴瘤预后较好.结论 原发性胃淋巴瘤的术前诊断和分期主要依靠胃镜和CT检查.手术和术后辅助治疗是治疗早期原发性胃淋巴瘤的重要手段,非手术疗法是治疗晚期原发性胃淋巴瘤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3.
Meng FG  Zhang K  Mao GS  Wang ZC  Wu CY  Liu K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22):1549-1552
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临床特点,提高对PCNSL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PCNSL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点、组织病理类型以及治疗方法。结果单发病灶36例,多发病灶7例,共手术治疗47次。首发症状为颅内压增高22例(51.2%),肢体偏瘫、抽搐、语言障碍16例(37.2%),记忆力下降、意识情感障碍10例(23.3%)。脑脊液蛋白含量高于正常者66.7%(8/12)。B细胞型淋巴瘤40例(97.6%),T细胞型1例(2.4%)。Ki-67阳性表达指数42.8%±23.3%。结论CT、MRI及脑脊液检查是术前诊断PCNSL的重要方法,外周血淋巴细胞增高不能作为诊断PCNSL的依据。手术在于缓解症状和确定病变的病理类型,术后化疗加全脑放疗是治疗PCNSL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18)FDG-PET在肺癌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氟脱氯葡萄糖F18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电子扫描 (1 8FDG PET)在鉴别肺部肿块性质和肺癌术前纵隔淋巴结转移分期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对 34例肺部肿块患者进行1 8FDG PET和CT检查 ,PET资料分别采用目测法和计算标准化摄取值 (SUV)的半定量法进行分析 ,并同病理结果对照。 结果 目测法1 8FDG PET诊断肺部肿块性质的敏感度、准确度分别是 93%、85 % ;CT分别为 6 3%、5 3% ,2种方法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半定量法准确度为 74% ,与CT相比 ,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肺部恶性肿块的SUV是 4 4± 1 9,良性为 2 2± 1 7,2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1 8FDG PET和CT 2种检查方法术前对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分期与病理结果符合率分别为10 0 %和 78% ,2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结论 同CT相比 ,1 8FDG PET能更准确地鉴别肺部肿块性质及确定纵隔淋巴结转移分期 ,是一种较好的无创性肺癌诊断技术。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小肠淋巴瘤的临床诊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原发性小肠淋巴瘤(PSIL)的临床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7年7月收治的15例PSIL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9例,女性6例,年龄18-73岁,平均51.6岁.按发病性别、年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方法等项目进行分析.结果 15 例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腹痛、腹部肿物、肠梗阻、消化道出血及消瘦,血清肿瘤学指标均正常.15例均接受螺旋CT检查,检出肿瘤15例,提示PSIL 12例;11例行消化道钡餐检查,4例检出病变,1例提示PSIL可能.15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检查结果:15例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其中弥漫性大B细胞性NHL 8例,黏膜相关淋巴组织B细胞性NHL 5例,肠病相关T细胞 性NHL 2例.术后发生应激性溃疡l例,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10例患者接受辅助化疗,方案为 CHOP(环磷酰胺+表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术后14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30个月(6-52 个月),6例死于肿瘤转移或复发.1、3年生存率分别为85.7%、57.1%.结论 PSIL仅靠临床表现不易确诊,消化道钡餐诊断率低,螺旋 CT 是较好的早期诊断方法,结合临床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手术结合化疗是治疗PSIL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CT检查诊断肾脏淋巴瘤的影像学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为肾脏淋巴瘤的CT影像表现.男8例,女6例.平均年龄53(9~68)岁.临床表现腹部不适9例、腹泻3例、腹痛2例,伴血尿2例、发热2例.采用Somatom Plus4型螺旋CT机和Presto多层螺旋CT机,平扫加增强扫描12例,动脉期加实质期扫描2例.总结分析肾脏淋巴瘤CT检查的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 结果 14例患者CT检查的直接征象:单发结节型1例,病灶密度均匀,增强后较明显均质强化,边缘清楚;多发结节型6例,增强后结节边缘清楚,呈轻度均质强化或强化不明显,肾外形无明显外凸;弥漫浸润型7例,肾脏肿大,病灶轻度强化,境界不清楚.间接征象:腹主动脉、肾门旁多发淋巴结肿大13例,其中淋巴结肿大成串或成堆4例,淋巴结广泛肿大融合,包绕血管,显示"腹主动脉淹没"征3例.13例淋巴结肿人密度均匀,轻度强化,其中边缘清楚、光整9例.伴骶椎、骶管淋巴瘤1例、肾周筋膜浸润2例.右肾手术切除1例,穿刺活检证实13例,病理报告均为B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 结论肾脏淋巴瘤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除直接征象外,典型间接征象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49岁,主因"食欲缺乏、乏力2月余"就诊。外院B超示脾占位、胰腺占位。入院CT:胃底后部、脾脏及胰尾间见12.2cm×14.4cm×13.1cm巨大等密度软组织肿块,边缘欠规则,平扫CT值约30HU,增强后轻度强化,动脉期CT值为42HU,静脉期CT值为52HU;病灶与胃底关系密切,表面见溃疡形成,并包埋脾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PGIML)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34例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全组男23例,女11例,年龄22~74(平均51.8)岁。均经病理证实为恶性淋巴瘤,原发病灶位于胃24例,肠道10例。24例胃恶性淋巴瘤患者的首发症状为上腹部隐痛不适,8例合并呕血黑便,3例伴有发热;10例肠道淋巴瘤均以腹痛、腹部包块为首发症状,4例伴有黑便,2例有肠梗阻表现,肠穿孔1例。本组24例胃恶性淋巴瘤中,仅5例经术前胃镜病理活检证实;10例肠道恶性淋巴瘤中,仅1例经结肠镜活检确诊,术前确诊率仅17.64%(6/34)。误诊时间2~8(平均4.5)个月。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行根治性肿瘤切除术32例(根治性全胃切除术8例,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术14例,小肠部分切除术3例,右半结肠切除术6例,根治性直肠切除术1例),姑息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术2例。术后31例患者进行了化疗。34例患者免疫组化分型属B淋巴细胞型27例,T淋巴细胞型4例,未分类型3例。全组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62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2.35%,64.71,47.05%。结论: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术前确诊率低,胃肠镜及病理活检是术前确诊的主要方法,以手术化疗联合的综合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