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脑梗塞患者及健康对照者进行红细胞变形能力与红细胞膜微粘度及膜生化成份的测定,发现两组有显著差异,且患者组红细胞变形能力与膜微粘度、胆固醇/磷脂比值、膜脂质过氧化物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膜唾液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按影响程度大小排列依次为膜微粘度、脂质过氧化物含量、唾液酸、胆固醇/磷脂比值。  相似文献   

2.
慢性肾功能衰竭红细胞变形能力与红细胞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红细胞的变形能力、红细胞膜胆固醇与磷脂比值及膜微粘度。结果表明,红细胞可变形能力明显降低,膜胆固醇与磷脂比值及膜微粘度明显增加,提示红细胞变形能力可能与红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脑梗塞患者红细胞膜磷脂各组分对红细胞变形能力的影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58例脑梗塞患者和26名健康人的红细胞膜磷脂各组分进行了测定,并同时检测了其红细胞胆固醇含量及红细胞变形能力。结果表明,脑梗塞患者红细胞膜磷脂酸胆碱(PC)、磷脂酸乙醇胺(PE)含量降低,胆固醇(CHO)含量升高,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直线相关分析,膜PC与红细胞滤过指数呈显著负相关。结论:脑梗塞患者红细胞膜你在以PE、PC变化为主的磷脂代谢紊乱,膜PC异常可能是影响红细胞变形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小儿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血浆MDA和血液流变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35例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红细胞、血浆丙二醛(MDA)含量、红细胞膜微粘度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患儿红细胞、血浆MDA、膜微粘度、全血粘度、经细胞比积、红细胞聚集指数、刚性指数均显著高于正常组;MDA含量,膜微粘度、红细胞刚性指数、聚集指数及全血粘度之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提示患儿红细胞脂质过氧化反应增强,导致膜流动性降低、红细胞变形性差,聚集性增加,可能是血液粘度增加较为主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膜脂质结构变化对淋巴细胞跨膜膜电位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实验通过磷脂酰胆碱/胆固醇(PC/Ch)摩尔比不同的小单片层人工脂双层膜(SUV)与淋巴细胞孵育,将外源性PC和Ch导入淋巴细胞,进而研究膜脂质结构改变对淋巴细胞跨膜膜电位及细胞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①ConA刺激能诱导淋巴细胞超极化,用SUVs改变膜脂质结构可显著影响细胞跨膜膜电位,其中胞浆膜胆固醇含量是一重要决定因素;②20μmol/L异博定阻断Ca2+通道后可消除SUVs处理ConA诱导的超极化反应。③人工膜作用后淋巴细胞胞浆膜磷脂(PL)/Ch比降低,ConA活化48h细胞增殖转化功能增强,G2+M期细胞增多,但过多胆固醇则使细胞超极化反应和分裂能力降低。推测膜脂质组成及相关的生物物理特性可能在细胞跨膜信号传递、维持细胞正常功能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测定28例老年NIDDM患者红细胞膜脂质成分和脂质过氧化水平。结果显示:老年NIDDM患者红细胞膜胆固醇,胆固醇/磷脂比值及过氧化脂质水平明显升高,膜磷脂降低;膜脂质成分改变与高血糖,高血脂及血浆脂蛋白异常存在一定关系。提示老年糖尿病患者红细胞膜成分存在异常,膜成分异常与代谢紊乱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7.
本文测定了慢性常压缺氧(Ⅱ组)、缺氧伴CO2潴留(Ⅲ组)及对照组(I组)大鼠红细胞变形能力与红细胞膜收缩蛋白二聚体(SP-D)和四聚体(SP-T)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Ⅱ、Ⅲ组红细胞变形指数(DI)和SP-D、SP-T相对含量与I组均有显著差异,且Ⅱ、Ⅲ组的DI与SP-D/SP-T比值呈显著负相关。提示膜收缩蛋白的异常,可能是导致慢性缺氧和伴CO2潴留大鼠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本文测定了慢性常压缺氧(Ⅱ组)、缺氧伴CO-2潴留(Ⅲ组)及对照组(Ⅰ组)大鼠红细胞变形能力与红细胞膜收缩蛋白二聚体(SP-D)和四聚体(SP-T)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Ⅱ、Ⅲ组红细胞变形指数(DI)和SP-D、SP-T相对含量与Ⅰ组均有显著差异,且Ⅱ、Ⅲ组的DI与SP-D/SP-T比值呈显著负相关。提示膜收缩蛋白的异常,可能是导致慢性缺氧和伴CO-2潴留大鼠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冠心病患者红细胞生物物理特性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冠心病 (CHD)患者红细胞变形性 (ED)、膜胆固醇 (Ch)、磷脂 (PL)及膜脂微粘度 ( η)的改变。方法 :采用激光衍射法和DPH探针观察 2 7例CHD患者ED及 η的变化 ,并与 30例健康人对照。结果 :CHD患者膜Ch、Ch/PL及 η明显高于对照组 ,而PL及ED明显低于对照组。ED与膜Ch、Ch/PL及 η呈负相关 ; η与Ch/PL呈正相关 ;各变形参数间亦有正相关关系。结论 :CHD患者ED的降低与红细胞膜脂异常及膜微粘度的改变有关 ,且降低的ED与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梗塞患者红细胞膜脂质成分改变及其与血粘度的关系。方法对58例脑梗塞患者和26名健康人的红细胞膜脂质成分、全血粘度进行了测定。结果患者红细胞膜胆固醇(CHO)含量升高,磷脂酰胆碱(PC)、磷脂酰乙醇胺(PE)含量降低,全血粘度升高。直线相关分析,PC与全血高切粘度呈负相关,神经鞘磷脂(SM)与全血低切粘度呈正相关。结论脑梗塞患者红细胞膜不仅存在胆固醇代谢异常,同时也存在磷脂组分代谢障碍,后者对血粘度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1.
红细胞的变形性与细胞膜磷脂双层和膜蛋白、膜骨架的组成和结构有密切关系。本研究主要观测了红细胞变形性与其膜的组成和结构的关系。结果指出;红细胞变形性与膜脂的组成,特别是膜脂中胆固醇与磷脂的克  相似文献   

12.
应用荧光偏振法测定31例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红细胞膜微粘度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发现息儿红细胞膜微粘度、全血粘度、红细胞比积、红细胞聚集指数及刚性指数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膜微粘度与全血粘度、红细胞刚性指数呈明显正相关(P<0.01)。研究表明,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红细胞膜微粘度增加、流动性降低,可能是引起红细胞变形性差、血液粘度增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膜脂质构成对淋巴细胞膜特性及膜蛋白结构与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通过人为改变淋巴细胞胞膜脂质构成,进而研究了膜脂质,尤其是膜胆固醇,对淋巴细胞膜生物物理特性及膜蛋白结构,以及Ca2+通道蛋白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胞膜磷脂(PL)/胆固醇(Ch)摩尔比的降低,膜脂质的微粘滞性升高,活化淋巴细胞超极化反应增强,胞浆游离钙浓度[Ca2+]i及Ca2+跨膜流动增加,且上述膜电位及Ca2+内流的变化可因Ca2+通道受阻而减弱或消失。提示膜脂质可通过调节Ca2+通道蛋白活性,进而影响Ca2+跨膜内流及膜电位。另外,膜脂质组成改变后,膜蛋白内源性荧光强度及最大发射波长峰位的变化,也表明膜脂质及相关膜特性可影响膜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相似文献   

14.
高胆固醇血症大鼠血液流变性及脂质过氧化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对实验性高胆固醇血症大鼠血液流变学及脂质过氧化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血浆胆固醇水平升高,全血粘度(b)、血浆粘度(p)、红细胞刚性指数(IR)及聚集指数等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红细胞压积明显降低,同时血浆脂质过氧化水平显著增加。进一步从亚细胞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荧光偏振度,膜脂区徽粘度,各项异性显著增高,膜流动性降低。  相似文献   

15.
高血压患者的胰岛素抵抗与血液流变性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研究高血压病胰岛素抵抗与血液流变性的相互关系,对3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及20例正常人的血胰岛素含量及血液流变性指标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发现高血压组血糖(G)、血胰岛素(In)、及G/In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血浆粘度、全血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红细胞压积二组比较无差异。结果提示高血压患者存在高胰岛素血症,而胰岛素增高导致血脂代谢、细胞内钙含量异常,从而主要影响红细胞的变形能力及凝聚力,引起血液粘度的增加,血液流变性发生改变;这些因素又是导致循环阻力增加、形成高血压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红细胞(RBC)流变性的研究已有20余年,其主要生理及病理意义在于影响血液的.粘度、RBC的寿命及微循环的有效灌注.RBC的粘弹性、弹塑性及其综合表现称为RBC的流变性或变形性.正常RBC的变形能力(RCD)主要决定于RBC的几何图形、胞浆内粘度及膜的理化特性三个内在因素,以膜的构成尤为重要.RBC流变性的改变与缺血性脑中风(以下称中风)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本文就其关系加以综述.一RBC的生理机能1、RBC的几何图形:正常RBC的形态为双凹盘状、直径为7~8um,表面积为138um~2,超过其体积(约82~86um~2)的60~70%.表面积越大、变形性越强.2、RBC膜:RBC膜是由胆固醇(CH)及磷脂(PL)组成的双层脂质膜、蛋白质嵌入其  相似文献   

17.
应用自动电子计时毛细管粘度计和核孔滤膜红细胞变形能力测定仪,分别对40例鱼肝油治疗前后病人的血粘度等及30例鱼肝油体外实验组病人的红细胞变形能力进行了测定和对比研究。探讨鱼肝油在体内对红细胞压积、全血粘度、还原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变形能力和在体外对红细胞变形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鱼肝油有明显降低血粘度和改善红细胞变形能力等作用。其机制可能因红细胞磷脂中计碳五烯酸(EPA)含量增多,使红细胞膜更富有弹性,从而使血粘度降低。  相似文献   

18.
蒲黄对家兔实验性高胆固醇血症血液流变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心脑血管病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病症,而血脂的升高是其主要危害因素之一。本文用血液流变学的方法,观察蒲黄对实验性高胆固醇血症家兔的影响,以期在分子水平及细胞水平上探讨蒲黄对高胆固醇血症的作用。结果表明,蒲黄具有降低血清胆固醇浓度和降低红细胞膜胆固醇与磷脂克分子比值(ch/pl),从而改善红细胞膜流动性、增大红细胞变形性、降低全血粘度及血浆粘度的作用。由此可见,蒲黄可望成为降血脂及活血的良药。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41例急性脑梗塞患者红细胞变形性(RCD)与红细胞脂质过氧化物(Ery—LPO)和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Ery-SOD)含量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显示急性脑梗塞患者的红细胞滤过指数(Ery-IF)比正常人高,表明RCD比正常人明显下降,Ery—IF与Ery-LPO含量呈正相关,显示RCD与Ery-LPO含量呈负相关,Ery-IF与Ery-SOD有负相关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本研究提示急性脑梗塞时RCD下降与体内氧化及抗氧化功能失调、脂质过氧化损伤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20.
缺氧不同时间红细胞的变形性、超微结构及膜的微粘度变化在国内外尚未见报道。本研究主要探讨:1、缺氧不同时间红细胞变形性变化及在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形成中的作用;2、红细胞变形性变化的机制。实验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