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目的对阿尔茨海默病(AD)性痴呆患者的照料者的照料负担及其相关影响因素进行评估。方法选取2013年1~12月在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住院、门诊及同地区养老机构中经临床确诊的192例AD性痴呆患者及其主要照料者为研究对象,按患者不同将照料者分为三组:住院组(住院痴呆患者的照料者)63例、家庭组(居家痴呆患者的照料者)64例、机构组(养老机构痴呆患者的照料者)65例。采用扎瑞特照料负担量表(ZBI)、症状自评量表(SCL-90)、WHO生活质量测定简表(QOL-BREF)、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评定照料者;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神经精神科问卷(NPI)评定患者,并对有关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和统计学分析。结果 (1)AD性痴呆患者的照料者ZBI总分得分显著低于中国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059,P<0.01);不同组别ZBI总分及各因子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住院组ZBI总分及责任负担得分明显低于家庭组,机构组ZBI总分及各因子得分明显低于家庭组,住院组ZBI总分及个人负担得分显著高于机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照料者ZBI总分得分与照料者年龄、照料时间、是否家属、躯体疾病、ADL评分、NPI评分、SCL-90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244、0.347、0.444、0.209、0.299、0.323、0.605,P<0.01),与照料者人均月收入、患者病程呈正相关(r=0.151、0.179,P<0.05),与MMSE评分、QOL-BREF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282、-0.236,P<0.01),与SSRS评分呈负相关(r=-0.157,P<0.05)。(3)将是否家属、NPI评分、照料时间、躯体疾病等因素进入总体回归方程,R2=0.324;照料时间、躯体疾病、患者年龄分别是住院组、家庭组、机构组的主要预测因子。结论家庭照料者的照料负担较重,并且影响照料者的心理健康及生活质量;减少照料时间和改善患者精神症状有助于减轻照料者负担。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家庭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照料者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选择临床"痊愈"出院的11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57例)和对照组(5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抗精神病药物维持治疗及一般的健康教育,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进行为期6个月的家庭干预。对照组只进行药物治疗。同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在干预前、3月末、6月末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①干预组6个月后的SCL-90各因子分及总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②干预组6个月后的BPRS总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家庭干预能够改善家庭照料者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照料者心理卫生水平。方法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对10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照料者进行调查。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照料者的SCL-90总分、阳性项目数、躯体状况、强迫、抑郁、焦虑、精神病性等因子分均高于国内常模,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其他因子分差异不显著(P〉0.05)。长期照料者SCL-90总分高于非长期照料者,差异显著,主要表现躯体状况、人际关系、抑郁三个方面;长期照料者消极应对方式得分高于非长期照料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精神分裂患者照料者心理卫生水平低于普通人群,长期照料者心理卫生水平低于非长期照料者。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学科学的发展,人的平均寿命延长,高龄老年人口日益增多,而由于目前我国老年人照料机构相对准备不充足[1],使得高龄老年人的家庭和社会负担成为老龄化社会的新问题。在我国,绝大多数高龄老年人是在家庭中由亲属或保姆照顾,高龄老年人照料者构成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照料者心理负担的干预处理不仅是高龄老年人的保健需要,同样也是照料者健康生活的保障。本文探讨应用团体心理治疗对高龄老年人照料者进行干预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妊娠期情绪障碍的心理干预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妊娠期情绪障碍,即焦虑症状和抑郁症状的影响。方法让到门诊产前检查的孕妇自已填写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筛选出有情绪障碍的孕妇,对其进行心理干预,观察其干预前后的焦虑症状和抑郁症状的变化。结果有情绪障碍的孕妇心理干预后焦虑程度和抑郁程度都有明显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对有情绪障碍的孕妇进行心理干预是必要的,能缓解或减轻孕妇的焦虑和抑郁程度,使孕妇顺利渡过孕产期,从而减轻产后抑郁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9.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对社会及家庭都造成了巨大的负担,其照顾者承受着巨大的生理、心理、社会和经济负担。本文介绍了照料者负担干预研究中重要的理论模型——压力/健康状况模型,更为系统地阐明了各有效干预措施,并对我国目前研究中的问题和方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青年脑梗死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对64例青年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心理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分别于治疗开始前和治疗结束时,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Zung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价(ADL)的Barthel指数评分进行测评,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心理干预组患者各项评分的改善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理干预能明显改善青年脑梗死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同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将95例COPD患者按入院顺序单双号分为观察组(n=47)和对照组(n=48),两组入院诊断明确后给予积极治疗的同时均给予常规的护理干预,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增加了心理护理干预,于出院前1 d调查患者的满意度,分别于干预前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总体幸福感量表(GWB)评价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和幸福感。结果: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97.87%,幸福感为70.2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33%和43.75%(P<0.05);两组干预后SAS、SD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干预后SAS、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干预后(P<0.05)。结论: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改善COPD患者负性情绪,提高患者满意度和幸福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团体心理干预对失独家庭成员抑郁、焦虑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7月—2016年6月纳入家庭医生管理系统的全部失独家庭成员69人,分为对照组43人,观察组25人。对照组给予常规家庭医生签约健康服务,观察组在对照组管理的基础上,进行团体心理小组干预,比较两组成员干预前后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以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干预后SAS、SDS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了生理功能(PF)以外,观察组生活质量各指标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团体心理干预小组能够明显改善失独家庭成员焦虑、抑郁情绪,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社区心理干预对肿瘤患者和家属焦虑及抑郁的影响。方法:将225例肿瘤患者及家属随机分为心理干预组115例和对照组110例。采用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评估。结果:干预前患者及家属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分高于常模;干预后,干预组患者及家属的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分较对照组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瘤患者及家属不同程度存在焦虑和抑郁。全科模式的心理干预能够改善社区肿瘤患者和家属的焦虑及抑郁状况,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心理药物干预对伴有焦虑抑郁症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入选的168例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通过症状自评量表(SCL-90)、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的测评对SDS得分粗分大于41以及SAS得分粗分大于40,定为有抑郁和焦虑倾向,共59人入选。将入选患者随分为干预组36例,对照组23例。干预组在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常规心内科治疗的基础上+抗精神药物+心理干预。对照组在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常规心内科治疗基础上+安慰剂。2组治疗前后SAS、SDS、SCL-90评分,心绞痛分级和心电图ST段进行比较。结果(1)干预组不同时段SAS、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2)干预组治疗后SCL-90评分除躯体症状人际关系敌对性外其余评分高于治疗前(P〈0.01)。(3)干预组治疗后与常模均值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躯体症状、人际关系、敌对性)。(4)干预组治疗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1)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存在抑郁、焦虑、躯体化、人际关系、敌对性、精神病性等心理健康问题。(2)精神药物+心理干预可明显改善伴有焦虑抑郁症状的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心理健康水平。通过认知的改变,可以减轻负性情绪对躯体状态的影响,抑制已改变的病理生理过程,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病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于我科接受治疗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128例,给予护理干预,观察干预后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和不良习惯改善情况.结果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干预后平均收缩压为(129.9±10.3)mmHg(1 mmHg=0.133 kPa),明显低于干预前的(158.5± 13.1) mmHg (P<0.05).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干预后平均舒张压为(83.8±10.8) mmHg,明显低于干预前的(99.7±11.2) mmHg(P<0.05).护理干预后,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食盐控制、吸烟控制、饮酒控制和体育锻炼人数均明显高于干预前,患者不良习惯得到明显改善.结论 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心理干预对心脏介入诊疗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心脏介入诊疗患者的心理状态,探讨心理干预对心脏介入诊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对268例心脏介入诊疗患者,随机分为2组,研究组134例,对照组1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医疗的基础上进行心理干预,在手术前后进行调查问卷,分析患者的心理状态。结果年龄、文化程度、经济来源和医疗保险是影响患者心理状况的因素;干预前两组患者心理状态无显著性差异,心理干预后研究组的心理状态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结论心理干预可明显有效地减轻心脏介入诊疗患者的焦虑、抑郁等心理情绪障碍,能够促进患者的康复,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癫痫儿童的心理障碍及护理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癫痫儿童的心理状况及护理干预效果。方法:应用美国“癫痫儿童生活质量量表”测试96例癫痫儿童和50例正常对照儿,评估其心理状况,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护理干预。结果:大多数的癫痫患儿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对发作的恐惧、长期用药的担忧及社交困难,生活质量明显低于正常儿童,两组相比,各项指标差异显著,护理干预后患儿心理状况明显改善,各项指标前后比较差异显著(P<0.01),而未干预组改善不明显。结论:癫痫患儿因心理障碍影响生活质量,护理干预是消除或减轻患儿心理障碍的有效治疗方法,应成为癫痫综合治疗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心理干预对于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与作用。方法:采用心理知识讲座、个别心理咨询和身心松弛训练等方式对社区59名老人进行心理干预。以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老年抑郁量表(GDS)对心理干预前后(间隔时间为10个月)的老年人心理状况进行比较。结果:干预后,GDS量表评分和SCL-90所有项目的平均分均不同程度的低于干预前的评分。结论:心理干预是改善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癌症患者的抑郁状况及相关护理措施。方法采用自评抑郁量表(SDS)对150例癌症患者及50例一般患者进行抑郁状况调查,对筛选出的55例具有抑郁症状的癌症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然后再利用SDS进行调查。结果癌症患者组与对照组抑郁发生率分别为48%、16%,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女性及无职业患者抑郁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文化程度患者抑郁发生率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护理干预前后抑郁情况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癌症患者抑郁发生率高于一般患者,并且受性别及有无职业的影响,而文化程度对抑郁发生无明显影响;护理干预能改善癌症患者的抑郁情绪,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