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金春 《九江医学》2001,16(1):52-52
我科自1998年5月~1999年5月采用鱼肝油酸钠瘤内注射治疗皮肤海绵状血管瘤56例,疗效满意,疗程短,方法简单易行,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比较食管胃结合部腺癌 (AEG)患者经腹近端胃切除后行管状胃吻合和传统胃吻合术后生活质量的差异。 方法 对112例 (2010年1月至2011年2月)经我院确诊为AEG (Siewert Ⅱ/Ⅲ型)、并行根治性手术患者 (均行近端胃切除术),按消化道重建方式分为传统食管胃吻合组 (52例)和管状胃吻合组 (60例)。采用中文版EORTC QLQ-C30及EORTC QLQ-STO22联合评价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2年生活质量。 结果 2组患者的基本资料、临床病理特征及术前生活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管状胃吻合组患者反流症状、身体形象和恶心呕吐量表评分低于传统食管胃吻合组(P<0.05)。2组患者在整体健康状态、躯体功能、角色功能、疲倦、疼痛等方面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近端胃切除后采用管状胃吻合,可以使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铜针留置术治疗海绵状与蔓状血管瘤1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1993年10月以来,我科用铜针留置术治疗海绵状血管瘤和蔓状血管瘤共12例获得很好疗效。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组12例中男性5例,女性7例。年龄2~14岁4例,19~58岁8例。其中海绵状血管瘤9例,蔓状血管瘤3例。病变部位;头面部4例,四肢5例,躯干、臀部,会阴部各1例。病变面积自3cm*4cm至50cm*locm不等。二、治疗方法选直径为2~3mm的工业用铜丝,截成3~5cm长,将一端磨光。另端弯成圆形,用砂纸将外膜擦去,使纯铜外露,高压灭菌后,浸于75%酒精中备用。在局麻或静脉麻醉下,从血管  相似文献   

5.
血管瘤是一种来自中胚叶的血管形成时的错构瘤,其实质是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生[1].  相似文献   

6.
肝海绵状血管瘤的病理形态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肝海绵状血管瘤的病理形态及其临床意义 ,对 1 3例手术切除的肝海绵状血管瘤组织进行了电镜超微结构观察 ,结果发现 :瘤周内皮细胞呈立方状、柱状、三角状 ,呈簇状或团状排列 ,呈增生状 ,细胞核大 ,胞浆中吞饮小泡丰富 ,瘤中内皮细胞拉长呈扁平状 ,成纤维细胞核大、染色质淡 ,胶原纤维大量增生 ,甚至融合、增粗、排列紊乱 ,发生玻璃变性 ,另外 ,还有血栓形成 ,红细胞浸润至间质 ,瘤周肝组织改变等。这为解释临床上肝海绵状血管瘤增长、萎缩、瘤体中央纤维化而周边增生等诸临床现象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   

7.
血管瘤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徐泉  李恭才 《中级医刊》1996,31(3):12-14
  相似文献   

8.
9.
10.
面颊部巨大蔓状血管瘤一例报告孙彤,许新军(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整形外科)海口570102陈某,男,30岁,以间断性口腔出血6年,左颊部肿块4年主诉入院。入院时见面部不对称,左颊明显隆起一肿块,肿块中央部皮肤潮红,肿块上抵眶下缘,下至下颌骨下缘下3cm,...  相似文献   

11.
张顺玉  全成  金灿 《吉林医学》2004,25(8):88-88
1病历摘要患者男,71岁。主诉:头痛,头晕,四肢无力7d。该患者7d前突然头痛、头晕、四肢无力而不能行走,伴恶心、呕吐5~6次,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治疗5d,头痛,头晕有所减轻,但仍四肢无力,故到我院行CT检查,示右侧颞部皮质区见一1.1cm×1.5cm大小高密度影,内见点状钙化,周围无水肿,无占位征,未见颅骨改变,诊断为右颞部脑出血,于2001年11月12日入院。该患者病程中无抽搐及不自主运动,无意识不清,大小便失禁。查体:T36.2℃,P76次/min,Bp177/89mmHg,R18次/min,发育正常,神清语明,自动体位。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无皮疹及出血点,表浅淋巴结未触及,…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对小儿血管瘤标本的组织形态学观察和生物学特性测定,探讨血管瘤分类、分期的诊断指标,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①采用苏木素伊红染色(HE)法,根据镜下组织形态学特点进行分类及分期;②采用甲苯氨蓝染色法进行肥大细胞数测定;③采用免疫组化(SP)法,测定血管瘤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血管内皮细胞生成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血管瘤与血管畸形中的表达.结果 ①增生期血管瘤(55例)内皮细胞增殖活跃,形成细胞团;消退期血管瘤(7例)内皮细胞减少,可见呈岛状分布的脂肪和纤维组织;血管畸形(40例)为毛细血管、小动脉、静脉的异常扩张,内皮细胞无异常增殖;②增生期血管瘤肥大细胞计数为33.30±18.66,高于消退期的26.16±19.09(P<0.05),二者均明显高于血管畸形的7.27±13.01(P<0.01);③PCNA在增生和消退期血管瘤标本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100%和42.9%,血管畸形仅为22.5%,组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VEGF在三种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89.6%、42.9%和5%,组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bFGF在三种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89.6%、100%和25.1%,血管瘤与血管畸形组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肥大细胞可能与血管瘤组织纤维变性及导致血管瘤自然消退有关.PCNA、VEGF与bFGF是判断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与否的较准确与实用的指标,可作为诊断增生期血管瘤、消退期血管瘤,抑或血管畸形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3.
14.
平阳霉素治疗口腔内及面部血管瘤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总结平阳霉素(PYM)瘤内流射治疗口腔内及面部各种血管瘤的疗效。方法:收集1993年1月-1999年1月,用PYM注射治疗口腔及面部海绵状、草莓状和混合性等血管瘤450例(528个瘤体)每7-10天注射1次,每次注射含PYM1.6mg/ml的0.5%-1%普鲁卡因1-5ml,3-5次为一个疗程。结果:经6个月-6年随访,治愈和基本治愈率为86.89%,好转为12%,总有效率为98.86%。按瘤体个数统计,海绵状、草莓状和混合性血管瘤的治愈和基本治愈率分别为91.04%、86.05%和78.01%,葡萄酒色斑的基本治愈率只有14.29%。结论:PYM治疗海绵着、草莓状和混合性血管瘤疗效高、疗程短,是一种简便、安全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正确认识肝血管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波 《肝博士》2005,(2):11-14
肝血管瘤是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在正常人群中发病率为0.5%~7%。肝血瘤包括海绵状血管瘤、硬化性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瘤和毛细血管瘤四种类型,其中以海绵状血管瘤最为常见。海绵状血管瘤确切的病理发生机制尚不清楚,一般认为它是一种先天性的肝脏血管畸形,血管内皮细胞增生或继发性血管扩张所致。其病因与遗传、饮食、环境及外伤等有关。  相似文献   

16.
张小虎 《当代医学》2010,16(12):54-55
目的探讨子宫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报道1例子宫海绵状血管瘤,结合文献,对本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进行探讨并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临床主要表现为剖宫产术后阴道大出血。大体可见子宫肌层呈蜂窝状结构,界限不清,挤压后有暗红色液体流出。镜下可见病变由扩张的大小不等、管壁厚薄不均的血窦组成,其内充满血液,亦可由血栓形成;内衬单层扁平内皮细胞;腔间有纤维结缔组织间隔。免疫组化:FVⅢ(+),PCNA(+)。结论产后出血除宫缩乏力、胎盘植入、胎盘残留等常见原因外,应想到子宫海绵状血管瘤的可能,以防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17.
患者女 ,2 7岁 ,孕 4 0周 ,第 1胎 ,因阴道出血 1h ,在当地医院住院待产 ,无腹痛。入院体检 :体温、脉搏、血压及血常规均正常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阴性 ,骨盆外测量正常。肛查 :宫口开 1cm ,先露平棘 ,产前常规超声检查发现胎儿有畸形 ,故转本院超声科复诊。本院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 :胎位左枕前位 ,双顶径 9 3cm ,股骨长径 7 1cm。胸腔内见扩大的心脏 ,心胸比例 >1/ 2 ,右心明显大于左心 ,心率 15 2次 /min。肝脏静脉明显扩张 ,脐轮部皮肤缺损 1 4cm。游离段脐动脉S/D比值 2 97。于胎儿右颈背部皮肤见 1大小为 7 4cm×7 2c…  相似文献   

18.
颅底海绵状血管瘤的报道甚少,我院收治2例,现报道如下。病例摘要例1:女,57岁。10年前无诱因头胀,右耳听力减退。于1987年2月25日入院。查体:右耳听力下降,视力低下,眼底视神经乳头界清,色稍淡,以右侧明显。颅底 X 光片:右卵圆孔较对侧扩大,内侧边缘界模糊,同侧棘孔显示不清。CT 平扫右侧蝶骨嵴骨质局限性破坏,右鞍上池充盈缺损;增强后,右颞叶下部有圆形密度均匀增强区,边界整齐。CT 诊断:脑膜瘤。经右颈内动脉造影,正位:大脑前动脉向对侧移位,虹吸部受压内移,大脑中动脉呈圆弧形向上内移位;侧位虹吸部拉直,大脑中动脉上抬,无病理性血管及颈外动脉供血。手术经右颞部入路:见中颅凹底有5×5×5cm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肾上腺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病理特征,以提高临床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5年12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5例经病理确诊的肾上腺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临床资料,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该组病例中男2例,女3例,平均发病年龄63岁(52~77岁),左侧3例,右侧2例.术前误诊为嗜铬细胞瘤2例.3例行后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术,2例行开放性肾上腺肿瘤切除术.病理确诊5例均为肾上腺海绵状血管瘤,肿瘤平均直径5.92cm(2.00~20.00 cm).术后平均随访27.2个月(6~40个月)未见复发.结论 肾上腺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罕见良性肿瘤.大多数无内分泌功能,预后良好,完整的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皮肤血管瘤的组织学分型和鉴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皮肤血管瘤的组织学分型标准。方法 :采用组织学常规切片技术和HE染色法对临床皮肤血管瘤标本进行病理复检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复检后各期血管瘤和血管畸形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en 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的表达 ,结合图像分析技术对组织学分型后的标本进行分析鉴定。结果 :将 35例标本分为血管瘤 2 0例 ,其中增生期 8例 ,退化期 12例 ;血管畸形 15例。增生期血管瘤表现出明显的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血管生成 ,VEGF表达强阳性 ;退化期血管瘤血管管腔扩张、退化 ,管壁细胞数减少 ,VEGF表达极弱 ;血管畸形中血管极度扩张 ,VEGF表达极弱。结论 :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组织形态学上的变化反映了各自的功能活动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