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温肾潜阳方联合活血涤痰汤治疗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临床疗效,并观察其对脑血管、氧化应激等指标的影响.方法:将104例高血压早期肾损害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各52例.其中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中药温肾潜阳方+活血涤痰汤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水平,尿微量白蛋白(U...  相似文献   

2.
《伤寒杂病论》治疗失眠证七法辨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伤寒杂病论>中治疗失眠证方剂的组方配伍进行辨析,归纳出清宣郁热,除烦安神、交通心肾,降火安神、养阴清热、利水安神、滋阴清热,润燥安神、养血调肝,宁心安神、益心潜阳,涤痰安神、和解枢机,重镇安神7法,其为后世治疗失眠证的基本组方法则.  相似文献   

3.
高血压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属中医学"眩晕"范畴。中医学认为其病位在清窍,与肝、脾、肾关系密切。高普教授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肝肾阴虚、痰瘀互阻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基本病机,又因体质不同,或兼见肝阳上亢症状,或兼见肝、脾、肾阳虚症状。治疗以滋阴清热、镇肝潜阳、活血化瘀、涤痰化浊为法,方用四生汤合红龙夏海汤加减,可达到良好的降压及改善其并发症状的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郭妹冉  裴静愉  裴洪美  鲁倩  黄茂 《河北中医》2020,42(11):1714-1717+1726
儿童抽动障碍常起病隐匿,病情迁延,病位主要在肾,与心、肝、肺密切相关,临床常见志精不充、神机失御型,心肾不交、心火独亢型,阴虚阳亢、肝风煽动型,肺肾两虚、风痰内蕴型4种证型。以滋肾补水为基本治则,针对上述4型分别治以补肾填精、强志御神,泻南补北、交通心肾,滋阴潜阳、熄风止动,滋养金水、熄风涤痰,并针药并用疗法,颇有效验。并附验案,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5.
中药治疗高脂血症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中药治疗高脂血症在临床上取得较好的疗效,综述如下. 1辨证论治 杨坚毅[1]认为,治疗高脂血症,应从调理肝、脾、肾三脏功能入手.一是肝阳上亢、痰淤阻络,应从肝论治,肝阳痰火型治宜平肝潜阳,清热化痰,可选用天麻钩藤饮化裁;痰滞淤阻型治宜活血化淤,涤痰通络,痰淤同治,选用涤痰汤化裁.  相似文献   

6.
韩景波教授认为,不寐多以心、肝、脾、肾亏虚为本,痰、火互结为标,故以潜阳入阴、摄纳安神为治法,基于潜阳封髓丹而创立潜阳入寐汤。潜阳入寐汤可用于治疗各类型不寐,尤其适用于虚阳上浮、阳不入阴导致的不寐。该文总结韩景波教授运用潜阳入寐汤治疗不寐的临床经验,以供临床医师参考。  相似文献   

7.
补肾涤痰化瘀汤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邬渊敏  田俊 《中国中医急症》2009,18(9):1392-1393,1396
目的 观察补肾涤痰化瘀汤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7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9例与对照组48例,均服用氨氯地平片,治疗组加服补肾涤痰化瘀汤;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压、血脂、血浆黏度、肝/肾功能、心电图及中医证候等变化.结果 治疗组在降压、改善临床症状及降低血脂、血浆黏度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补肾涤痰化瘀汤对肝肾阴亏、痰瘀互结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8.
尤可 《山东中医杂志》2007,26(10):659-661
结合临床经验,对中医辨证治疗心律失常的常用方法及用药规律进行了探讨和总结,提出了温经散寒、舒肝理气、通腑泻热、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涤痰通络、益气养阴、温阳复脉、健脾养血及育阴潜阳十种临床常用辨证治疗方法,以冀对心律失常的治疗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代赭石性味苦寒,质重坠,归肝心两经,长于平肝潜阳,降气涤痰,且为止血良药。笔者近几年来将其分别用于降气、涤痰、潜阳、下瘀诸法中以治疗血症,颇有心得。分别介绍如下。降气止血赭石为降摄肺胃、肝胃之逆气及冲气之要药,气有余便是火,降气即降火,降火可以止血。然诸降气药物,或辛燥,或苦寒,辛燥动血,苦寒留瘀。赭石性虽寒凉,但色赤入血能养血和血,故寒降而不留瘀,是临床上治疗气逆火升、血热妄行出血之首选药物。笔者对血热内盛咳血、吐血、衄血,血色鲜红量多,来势暴急,面红目赤,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脉数有力者,常重用生赭石60~120g,以重镇…  相似文献   

10.
中医认为,高血压病多由精神紧张,或忧思郁结,或嗜食肥甘,饮酒过度等使肝肾阴阳失调,脾胃失和所致。治疗原则以平肝清热,育阴潜阳,滋肾涤痰等为主。下面,介绍一些有助于降压强身的药茶方。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胃轻瘫西医诊断包括糖尿病病史,存在持续性嗳气、饱胀、腹痛、厌食、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等,西医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中医将糖尿病归为“消渴病”、“消瘅”范畴,根据糖尿病性胃轻瘫呕吐食物、痰涎诸物或干呕无声的临床特点,归属于“消渴”兼“痞满”、“恶心”、“呕吐”、“反胃”、“积滞”、“胃缓”等范畴,中医治疗包括辨证论治、中药复方、针灸治疗等。未来将新技术、新方法逐步运用到糖尿病胃轻瘫的中西医研究中,找出最佳诊治途径。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亚健康状态和"异病同证"概念,探讨亚健康状态与中医"病"、"证"和西医疾病的关系,认为亚健康状态是没有西医可以明确诊断的疾病,但有中医可以诊断的"证",亦或"病"。亚健康状态下和疾病状态下同一证候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具体差异需要在大样本研究中准确界定。  相似文献   

13.
为了在新形势下更好地培养中医创新人才,作者于2008~2009年间对《中医妇科学》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将问题研讨式教学法引入教学之中。针对"天癸学说","肾主生殖","肾气-天癸-冲任-胞宫"等中医妇科基本理论,先后在本校03中医七年制、05中西医结合儿科、05中西医结合七年制等班级进行了研讨,有12名同学进行了发言,1名同学论文发表在国家级杂志上。教学方法改革的目的在于启发学生探索中医学发展中未知领域的勇气和意识,开发蕴藏在学生身上潜在的创新品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中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4.
李展 《中医教育》2009,28(2):35-37
针对西医院校中医教育的特殊性,将“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教学技巧应用于中医教学当中,提出将中医的取类比象的形象思维介绍给学生;授课时的语言、内容要生动,并要使理论与临床实践和最新研究成果相联系;运用通俗的语言去阐释中医;通过比较使西医院校的学生了解中医。  相似文献   

15.
中西药联合治疗心血管疾病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心血管疾病患病率高、治愈率低,已成为导致死亡的首位疾病,其发生发展是多基因参与的多步骤、多阶段、体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西药作用靶点明确、途径单一、起效迅速,中药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持久温和的作用特点,二者联合应用在复杂疾病、慢性疾病的治疗方面能优势互补、协同增效、减少不良反应。本文重点对中西药联用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原则和策略进行了探讨,总结出"中药为主、西药为辅,西药为主、中药为辅,中西药并重"的联合用药规律,以期为临床用药和新药研发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七年制中西医结合作为"七年一贯,本硕融通"的培养方式,它既区别于五年制本科,又不同于中西医结合硕士研究生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因此,七年制中西医结合的培养方案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和深刻认识。本文针对七年制中西医专业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提出改革,并在部分教师和2009-2011级七年制学生中展开调研,对计划不断进行监控改良,努力探索出一条七年制中西医专业教育的优化课程体系,为培养合格的七年制中西医临床专业人才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犀角地黄汤加减治疗难治性复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难治性复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西医学认为,其发病机理与免疫有关。本病属中医学的虚损、发斑之范畴,从中医整体观念为指导,中医辨证为主,辨病为辅,病证结合,指导用药,临床以补虚益损为要,从虚劳论证,而以调补肺、脾、肾为其治疗关键,遣药配方,以人的整体为本。经过多年临床经验及研究探索犀角地黄汤加减治疗本病,无一不效,旨在发掘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人才是任何一个领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发展离不开中医人才。目前,高等院校中医药人才培养不尽人意,仍有"中医后继乏人"的感概,西医学却以迅猛之势飞速发展,因而中医药事业的振兴刻不容缓,造就一批素质良好的中医"精英"人才成为中医药事业复兴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受"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运动影响而形成的中西医汇通学派,其所倡导的思想理论虽然存在某些偏颇和缺陷,但仍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中西医结合体系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西医汇通思想为现代健康管理的创新应用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促进了中医和西医2个医学体系健康管理的碰撞与结合,并进一步地融会贯通。  相似文献   

20.
根据社会对中西医结合人才的需求和培养中西医临床专业应用型人才目标体系要求,制订出“厚基础、重实践”的培养目标;加强西医专业基础课程设置以保证学生在掌握扎实的西医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上,整合中医课程,结合编著的中医类课程创新教材,培养学生稳固的中医辨证思维能力,突出专业特色;同时重视实践基地建设,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技能,以培养合格的中西医临床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