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患者男,84岁。因面部肿物3年,近半年来生长较快于1999年6月15日行肿物切除术。肿物局部有破溃,无疼痛瘙痒,周围皮肤正常。病理检查:梭形皮肤1块,面积1.5cm×1.2cm。皮肤表面呈结节状,有破溃,切面可见一直径1.2cm肿物,灰红灰白,部分区域半透明,有灶状出血,质软,界较清,但无包膜。镜下观察:表皮大部分完整,中心部有浅溃疡形成。真皮层内可见到2种肿瘤结构:(1)小汗腺粘液腺癌结构:真皮浅层可见大小较一致肿瘤细胞组成的小巢、条索状或腺样结构,这些上皮成分结构周围有大量浅染的粘液形成,肿瘤细胞漂浮于粘液池中,形成典型的汗腺型粘液腺…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头皮鳞样小汗腺导管癌的临床病理和免疫表型特征及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通过HE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1例鳞样小汗腺导管癌,并结合文献讨论。结果肿瘤位于头皮,实性真皮结节,组织学表现为小汗腺分化合并鳞状上皮成分,后者呈显著的不典型增生伴角质囊肿形成和鳞状旋涡。免疫表型:CK7、GCDFP-15阳性,34βE12、CD10阴性。结论鳞样小汗腺导管癌是一种非常罕见的低度恶性肿瘤,局部切除后可复发,未见转移报道。组织学上主要应与具有鳞状上皮或导管分化的皮肤附属器肿瘤相鉴别。肿瘤广泛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伴有皮脂腺导管分化的汗腺肌上皮瘤一例房新志余志能王梓祯患者男性,56岁,发现左胸皮下肿块3个月于1994年9月23日而就诊,肿块逐渐长大伴有轻压痛,患者否认此处有外伤史。查体见肿块3cm×3cm大小,界限清楚,实性,活动度小,位于左胸锁关节下方约1c...  相似文献   

4.
14例小汗腺汗孔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小汗腺汗孔瘤的临床病理表现。方法:对14例小汗腺汗孔瘤进行光镜观察,并对部分病例作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发现汗孔瘤是一种特异性的肿瘤类型:(1)肿瘤发生于表皮,部分累及真皮。(2)肿瘤细胞和周围棘细胞境界较清楚。(3)肿瘤细胞巢内可见有护膜内衬的小孔、小管状结构。(4)肿瘤以宽带方式向下延伸。(5)宽带之间的间质水肿、疏松。(6)部分肿瘤延伸达真皮深层者,下方形成有少许透明细胞成分的结节。(7)瘤细胞较棘细胞小,镶嵌排列,部分有细胞间桥。结论:汗孔瘤内有透明细胞成分的小结节为小汗腺汗孔瘤的一种亚型,即真皮内导管瘤。  相似文献   

5.
14你小汗腺汗孔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小汗腺汗孔瘤的临床病理表现。方法:对14例小汗腺汗孔瘤进行光镜观察,并对部分病例作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发现汗孔瘤是一种特异性的肿瘤类型:1.肿瘤发生于表皮,部分累及真皮。2.肿瘤细胞和周围棘细胞境界较清楚。3.肿瘤细胞巢仙可见有护膜的小孔,小管状结构。4.肿瘤以宽带方式向下延5.宽带之间的间质水肿,疏松。6.部分肿瘤延伸达真皮深层者,下方形成有少许透明细胞成分的结节。7.瘤细胞较棘细胞小,镶嵌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血汗净口服液对小鼠汗腺功能的影响。方法 :取小鼠 72只 ,随机均分为血汗净大、中、小组、黄芪精口服液组、模型组和生理盐水组 ,复制氢化可的松肾阳虚模型后给药 1 0天 ,取足跖部汗腺制成切片 ,计数空泡汗腺细胞数和非空泡细胞数。结果 :血汗净口服液可显著减少汗腺细胞的空泡细胞百分率 (P <0 .0 1 )。结论 :血汗净通过影响汗腺细胞形态及功能抑制汗腺分泌  相似文献   

7.
背景:关于汗腺的发生与发育过程及汗腺损伤与再生之间的联系尚缺乏基因水平的证据,故各种原因所致的皮肤损伤都不能达到解剖结构与生理功能的完全修复。 目的:观察胚胎不同发育阶段皮肤组织的形态结构及皮肤附属器汗腺的发生和发育规律,寻找在汗腺发育中起重要作用的相关基因。 方法:13例胎龄为12-36周终止妊娠的胎儿,由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妇产科严格遵循伦理原则、征得家属同意并签署合同书后提供。苏木精-伊红染色和ABC免疫组化法观察不同发育阶段人类胎儿皮肤组织及附属汗腺的结构和特征,采用RT-PCR方法分析生长发育过程中人类胎儿皮肤及汗腺附属器官相关基因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①不同胎龄的人类胎儿皮肤组织结构呈现规律性的变化,可大致划分为3个发育阶段:其中汗腺形成初期(胚芽或原基期)(E12-15周)、汗腺形成中期(E16-24周),汗腺成熟期(E25+-36周)。②胎儿皮肤组织内的汗腺细胞中表达角蛋白7、角蛋白8、角蛋白18和癌胚抗原生物分子标记,而在真皮层和表皮层的其他细胞呈阴性反应,角蛋白19不是表皮干细胞的特异性标记物。③表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积极地参与了皮肤及汗腺的形态发生过程,在皮肤及汗腺的功能维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甲皱微循环中的汗腺导管及临床意义。方法:利用Olympus显微镜联结闭路电视显示系统观测病人甲皱微循环中的汗腺导管。结果:41种疾病患者的甲皱微循环中发现汗腺导管。在已明确诊断的16个病种,1947例病例中,发现308例甲皱微循环中有汗腺导管。其中,呼吸系统疾病和胶元性疾病发现的较多(80%以上);脑梗塞、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等发现的较少(少于15%)。结论:很多疾病的甲皱微循环中发现汗腺导管,尤其是呼吸系统疾病和胶元性疾病。汗腺导管的绝对数明显多于临床微循环检查手册中的正常标准。  相似文献   

9.
成年牦牛汗腺和皮脂腺的组织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青海健康成年牦牛汗腺和皮脂腺的组织学特征。方法 从10头健康成年牦牛背部、肋部和腹部皮肤取样,运用HE、过碘酸-雪夫(PAS)和阿利新蓝-过碘酸-雪夫(AB-PAS)染色法,对汗腺和皮脂腺组织学结构进行观察与分析。结果 青海成年牦牛背部、肋部和腹部皮肤的汗腺为单管状腺,属于顶浆分泌型腺体,其分泌物为中性和酸性混合液,腺细胞胞质中含有糖原。皮脂腺呈葡萄状、多叶且分支的泡状腺,属于全浆分泌型腺体,其分泌物为中性黏液,腺细胞胞质中含有少量糖原。汗腺的密度、直径、长度和体积从背部到腹部呈递减趋势,但距离皮肤表面的深度呈递增趋势,且部位间差异显著(P<0.05)。皮脂腺的密度、导管部直径和长度、分泌部直径和长度及距离皮肤表面的深度从背部到腹部呈递减趋势,且部位间差异显著(P<0.05)。 结论 青海成年牦牛背部、肋部和腹部皮肤的汗腺和皮脂腺形态学结构相似,但其密度、大小和深度差异显著,且从背部到腹部存在渐变趋势。与其他牛类相比,牦牛汗腺和皮脂腺的密度高,但前者的分泌功能不发达而后者发达,这可能与其为了适应高原高寒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10.
乳头汗腺瘤样腺瘤1例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乳头汗腺瘤样腺瘤的临床病理和免疫表型特点及诊断与治疗。方法 通过HE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1例乳头汗腺瘤样腺瘤,并结合文献讨论。结果 肿瘤发生于乳头,由上皮细胞形成的不规则巢、小条索或小管在致密的纤维间质及平滑肌之间呈浸润性生长,其中可见“蝌蚪状”细胞巢及角化囊肿,病变边界不清。免疫表型:CK阳性,p63、SMA部分阳性,ER、PR及GCDFP-15均阴性。结论 乳头汗腺瘤样腺瘤是一种呈局部浸润性生长的非常罕见的乳头部良性肿瘤,局部切除后可复发,但不转移。组织学上主要应与乳头管腺瘤、导管内乳头状瘤伴鳞化及管状癌鉴别。适当的治疗应该包括肿瘤及其周边充分的正常组织完整切除,且标本切缘阴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乳头状汗腺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和免疫学表型。方法收集三峡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病理科1995~2009年存档和诊断的9例乳头状汗腺瘤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并对切除的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抗体包括ER、PR、CK(AE1/AE3)、CK5/6、CK7、CK20、CK(Low MW)、CK34βE12、EMA、p63、actin、CD10、S-100、Calponin、GCDFP-15和vimentin。结果9例患者平均发病年龄48岁,男女比例1∶8,主要发生于外阴及肛周。临床表现为单发的直径0.5~1.2 cm大小的半球形、孤立的、界限清楚的皮下结节;组织病理可见肿瘤由大小不一的腺泡、腺管和复杂折叠的乳头状结构组成,乳头的轴心为纤维血管。腺腔和乳头结构内衬单层柱状上皮细胞,可见顶浆分泌;在柱状细胞外周见梭形或立方形的肌上皮细胞,肌上皮与内层柱状细胞形成双层排列。免疫组化检测显示:9例肿瘤的内层柱状细胞均表达ER、PR、CK(AE1/AE3)、CK(Low MW)、CK7和EMA,7例表达CK34βE12,所有肿瘤的肌上皮细胞均表达p63、actin、CD10、S-100和Calponin,7例肿瘤的内层柱状细胞与肌上皮同时表达CK5/6,所有的肿瘤细胞均不表达CK20、GCDFP-15和vimentin,但纤维间质均表达vimentin。结论乳头状汗腺瘤是一种少见的皮肤良性肿瘤,临床表现多样,极易误诊。确诊依赖于组织病理检查。完整切除肿物后不复发。  相似文献   

12.
涎腺与泪腺的良性上皮病变已有明确的描述。而汗腺发生的良性上皮病变尚未见报告。鉴于它是一种瘤样病变,具有与原发或转移性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意义,故将本例报告于下。患者男性,52岁。多年来腰臀部不断发生皮疹、搔痒。最近局部发生一红色肥厚性斑块。曾按湿疹治疗无效。体检:在腰臀部有片状,环状的脱色区。在左骼  相似文献   

13.
先天性胸小肌缺如极为罕见,我们在左乳癌改良根治术中发现1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女性,38岁,住院号535875,因左乳肿物10个月,于2006年11月27日入院,3年前行左乳肿物切除术,无外伤史。患者一般情况好,发育正常,双侧胸廓饱满无畸形,两肺呼吸音对称,未闻及罗音,脊柱无畸形,神经系  相似文献   

14.
透明细胞汗腺瘤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性,36岁,右手掌皮下无痛性包块1年。病理检查:带皮肤组织1.5cm×1.0cm大小,切面见真皮层1.0cm×0.5cm灰白色结节,无包膜,切面质韧,未见明显囊腔。镜下:可见类圆形、梭形肿瘤细胞呈小叶状及带状分布,并可见空泡样透明细胞区域及腺管状结构。腺管状结构可见由双层细胞组成。瘤细胞之间可见淡嗜伊红物质,未见角化物。间质中可见数量不等的纤维结缔组织穿插于肿瘤细胞间。PAS(++).Foot瘤细胞无嗜银纤维。免疫织化,keratin(++),EMA(++),vimentin(++)。病理诊断:右手掌皮肤透明细胞汗腺瘤。讨论透明…  相似文献   

15.
背景:未休克汗腺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共培养和休克汗腺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直接共培养均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表型改变无影响。 目的:在体外建立热休克汗腺细胞模型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汗腺细胞间接共培养体系;分析共培养前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学、细胞表型的变化情况,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汗腺细胞分化的可行性。 方法:体外分别分离培养、扩增并鉴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汗腺细胞,建立汗腺细胞体外热休克模型,继续孵育3-5 d,收集上清液作为条件培养基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诱导,对比共培养5,10 d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态学变化;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流式细胞仪法检测对比共培养10 d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表型的改变。 结果与结论: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 CD29、CD44、CD105阳性,汗腺细胞表面标志CK7、CK8、CK18、CK19、CEA阳性。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后细胞表型的改变:被诱导的细胞中CEA、CK7、CK8和CK19 染色阳性,而对照组没有检测到CEA、CK7、CK8和CK19染色阳性的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CEA、CK7、CK8和CK19的阳性率分别是60.67%,53.34%,54.11%和58.62%。说明实验成功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获得汗腺细胞表型;通过建立适当的体外汗腺诱导培养体系,中胚层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通过跨胚层分化途径转变为汗腺细胞。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内踝上皮支皮瓣修复小腿下段以及足踝部组织缺损的有效性。方法选取2006年1月~2011年1月我院收治的15小腿下段以及足踝部组织缺损患者,男12例,女3例,年龄10~46岁,平均(32.8±6.7)岁。其中逆行转位修复小腿下段皮肤缺损7例,足跟部软组织缺损3例,远位带蒂转移修复对侧下肢组织缺损5例。结果本组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8个月~4年,随访成功率为100%,本组病例均Ⅰ期愈合。所有患者受移植区域外形修复效果较好,组织质地较为柔软,感觉与功能部分恢复,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内踝上皮支皮瓣能有效修复小腿下段与足踝部的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7.
背景:体外研究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汗腺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可为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再生汗腺的可行性打下基础。 目的:探寻在体外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汗腺细胞的有效方法。 方法:采用直接贴壁法从成人骨髓中体外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进行扩增和鉴定。采用胶原酶消化法从人全层无烧伤皮肤中分离汗腺细胞,并进行扩增和鉴定。 结果与结论:倒置显微镜下见分离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呈梭形,折光性强,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细胞表达CD29、CD105,高表达CD44,不表达造血干细胞表面标志CD34和CD45。汗腺细胞呈扁平多角形,表达汗腺细胞表面标志细胞角蛋白7,8,18,19和癌胚抗原。说明直接贴壁法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培养汗腺细胞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01例外分泌型汗腺瘤的细胞遗传学[英]/DijkhuizenT…//HumPathol.-1992,23(9).-1085~10871例生长方式和显微镜图像均为良性外分泌汗腺瘤。临床上却具有恶性行为的病例,经过细胞遗传学研究,揭示其具有46,XY,-...  相似文献   

19.
经皮微创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内踝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磊  张智勇 《解剖与临床》2009,14(4):270-271
目的:探讨经皮微创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内踝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13例单纯内踝骨折采用闭合复位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治疗;12例双踝骨折外踝先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后,内踝行闭合复位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结果:25例随访12~36月,按Baird—Jackson评分系统评价疗效,优21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达96%。结论:经皮微创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内踝骨折,创伤小,恢复快,符合微创原理,且能达到满意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59岁.因发现左腋窝肿块4年,诊断淋巴瘤3个月于2007年9月27日入院.患者4年前无明显诱因发现左腋窝肿块,无全身症状.1年前肿块逐渐增大,同时右侧腋窝亦发现肿块于2007年6月在当地医院行左侧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病理诊断为"弥漫性小细胞性恶性淋巴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