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胆石病作为世界范围的常见病,在欧美地区发病率为10%~15%[1],1995年第二次全国胆石病调查显示我国胆石病占普外病人的比例上升到11.53%[2],20世纪80~90年代人群患病率为3.5%~6.5%[3].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膳食结构西方化以及人口老龄化.估计我国胆石病(主要是胆囊胆固醇结石)患病率在逐年上升.并存在相当比例的肝胆管色素结石.本文着重介绍三种胆石分子病理机制研究的最新进展,环境与遗传方面的发病原因,以及预测胆囊结石危险人群的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2.
胆固醇结石病人肝脏胆小管侧膜ATP基因表达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目的:本研究旨在测定比较胆石病人与对照组肝脏胆小管侧膜转运蛋白表达差异,以探讨胆石病发生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研究包括20例胆囊胆固醇结石病人和11例无胆石症的对照。测定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胆汁胆固醇、胆汁酸和磷脂含量,采用Carey表计算胆汁胆固醇饱和指数。实时定量PCR法测定肝脏胆小管侧膜转运蛋白(ABCG5、ABCG8、ABCBll和ABCB4)mRNA的表达量。结果:胆石组血清胆固醇低于对照组(P<0.05)。胆石组胆汁胆固醇摩尔百分比和胆固醇饱和指数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胆石组肝脏胆小管侧膜胆固醇转运蛋白ABCG5和ABCG8表达高于对照组,且后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性(ABCG5:31.44±3.17Vs25.72±3.27,ABCG8:27.53±3.06vs17.81±2.23)。ABCBll和ABCB4表达在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本研究显示,胆石病主要病理生理异常为胆汁胆固醇过饱和,与肝脏胆小管侧膜胆固醇转运蛋白ABCG5和ABCG8的mRNA表达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3.
肝内胆管结石病是指因原发于肝内胆管的结石以致所在胆管梗阻而见症的胆石病,它不同于原发于胆囊以胆固醇为主的胆石病。肝内胆管结石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可见于世界各地,但较少发生的纯胆红素结石.常称黑胆石,多系溶血性贫血等疾病伴高胆红素胆汁所致;另一种则多见于亚洲沿海国家,是以胆红素钙为主或并少量胆固醇的混合性结石,且常伴感染而以急性梗阻性脓性胆管炎见症,并成为此病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青岛及胶东地区胆管结石成分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半个世纪以来,原发性肝内外胆管结石病是青岛及胶东地区的常见与多发病,在胆石病病种构成比中,胆管结石始终多于胆囊结石;在胆石成分方面,始终以胆红素结石为主,是该地区胆石病的突出特点。近年来该地区胆道蛔虫病已经极少出现,肝内外胆管结石的发病率也呈现降低的趋势。我们期望通过定期胆管结石成分调查,观察胆石成分及胆石成因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胆囊结石是普外科常见的疾病,其中大多数结石中胆固醇含量超过50%,属于胆固醇结石。自上世纪60年代,国内外研究者对胆石发生机制的探索形成了3个共识,成为胆石病的经典学说:①胆汁中胆固醇过饱和,是胆囊结石发生的必要条件与胆石形成的基础;②胆汁中促/抗成核因子平衡的破坏,  相似文献   

6.
胆石中胆汁酸的分析及其意义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胆石病形成机制和胆石中胆汁酸含量及种类与结石的关系。方法 使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对中国人和日本人各类结石中的胆汁酸进行比较。此方法可以分离出结石的15种胆汁酸。结果 胆色素娄结石中游离和总胆汁酸的含量都明显高于胆固醇类结石,游离与总胆计酸之比也有相同结果。但中国人和日本人同类结石间胆汁酸含量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胆石类型与胆石的胆汁酸含量和种类存在联系,提示胆石形成过程中胆汁酸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7.
胆石病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在我国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改变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胆石病呈较快的上升趋势,部分地区患病率已达10%。同时,我国胆结石的类型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胆囊结石约占胆石病的80%[1],以胆固醇为主要成分的胆囊结石已成为我国胆石病的主要发病类型。因此,研究胆囊胆固醇结石的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胆囊胆固醇结石病发病率有不断增加趋势。在胆石病发病机制中,胆汁胆固醇过饱和是胆石形成的必要条件。近年来的研究显示,胆石病患者肝肠循环脂质代谢异常是导致胆汁胆固醇过饱和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包括肝脏高密度脂蛋白受体增加胆固醇的摄入、胆小管侧膜胆固醇转运蛋白增加向胆汁中分泌以及经小肠摄人体内的胆固醇增加。大量实验证据表明,对肝肠循环脂质代谢异常进行有效干预,通过降低肝脏胆固醇负荷及其分泌,抑制小肠胆固醇摄取等多个环节,维持胆汁胆固醇的平衡,有望成为预防胆石形成的一系列新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海南地区胆石病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海南地区135例胆石病患者进行回顾性流行病学因素调查,对术中取得的胆石进行化学成份测定。 结果 胆管结石占51.9%,胆固醇类结石占65.9%。城镇居民、高脂饮食及肥胖者的胆囊结石发病率高,而农村居民、低脂饮食者的胆管结石发病率高。胆管结石患者的肌汁细菌培养阳性率(65.7%)高于胆囊结石患者的胆汁细菌培养阳性率(18.5%)。结论 海南地区胆石的分布部位胆囊结石与胆管结石比例接近;类型以胆固醇类结石为主。职业、生活条件、饮食习惯等因素与胆囊结石和胆管结石的发病率有关。高脂饮食及肥胖是造成胆囊结石的主要因素,而低营养、低脂饮食与胆管结石的形成有关。反复胆道细菌感染在胆管结石形成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早期,胆石病(主要指胆囊结石)很自然地被认为与胆囊有关,这是由于胆囊壁炎症为主要的发病原因,脱落的细胞成为胆汁胆固醇的来源.到了60~70年代,Small和Carey的研究建立了胆汁胆固醇过饱和是胆石形成物理化学基础的学说,肝脏分泌的过量胆固醇构成最主要的发病因素,由此认为胆石病是与肝脏代谢性缺陷相关的疾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