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移植动脉慢性排斥反应的病理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慢性排斥反应时移植动脉硬化的病理变化。方法 采用病理图象定量分析及电镜等检测手段,观察大鼠动脉移植后3、7、14、20、30及60d的病理变化。结果 同系移植对照组除供者血管冷缺血超过1h的2只术后14d内膜轻度增生外,基余移植动脉与受者自身的正常动脉比较,差异不显著;异系移植实验组术后3d血管外膜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7d时局部内皮剥脱,14d内膜中层细胞通过弹力膜裂隙向内膜迁移,内膜增生,20d内膜全层或局部呈8半月形增生,平滑肌细胞形态由收缩型转变为合成型,30d内膜细胞数达峰值,60d内膜持续增厚,基质纤维成分增多,内膜修复。结论 移植体动脉硬化具有内皮剥脱、炎性细胞浸润、中层坏死、平滑肌细胞迁移及内膜增生4大特点。 相似文献
2.
3.
目的研究小剂量FK778对大鼠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的预防作用。方法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制作大鼠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模型;将肾移植后的大鼠分为两组。治疗组:将FK778溶解在羧甲基纤维素溶液中,行灌胃治疗,自术后第1天开始,每天1次,剂量为5mg·kg^-1·d^-1,治疗至肾移植后24周。对照组:用单纯羧甲基纤维素溶液对大鼠行灌胃治疗,每天1次,直至移植后24周。移植后每4周测定1次24h尿蛋白含量,第24周时处死大鼠,对移植肾行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及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RT-PCR)检测。结果治疗组大鼠24h尿蛋白含量、肾组织病理损害程度、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浸润程度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减低,肾组织生长因子TGF-β、PDGF-B基因的表达也显著减少。结论小剂量FK778能预防大鼠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4.
胰腺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细胞凋亡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观察胰腺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细胞凋亡变化。方法 对封闭群大鼠作单纯胰腺移植 (A组 )和胰脾联合移植 (B组 ) ,手术后第 3、7、12、2 0天每组各处死 5只 ,切取移植胰 ,石蜡包埋切片 ,原位DNA缺口末端标记 (TUNEL)法测定胰腺组织细胞凋亡。结果 A组术后第 3、7、12、2 0天胰腺细胞凋亡数分别为 (15 2 .5 5± 2 7.2 4)、(5 0 8.19± 117.83)、(70 1.33± 130 .17)和 (10 10 .5 6±114.6 9)个 /高倍视野 ;B组分别为 (12 4.87± 19.11)、(198.6 8± 31.99)、(492 .2 5± 93.0 1)和(6 49.80± 140 .91)个 /高倍视野。 2组各时点均显著高于正常胰腺。第 7、12、2 0天A组也显著高于B组。结论 胰腺移植急性排斥时细胞凋亡活性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5.
排斥反应是同种胰移植物功能丧失的主要原因,早期诊断排斥反应对提高移植物存活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诊断方法有多种,大部分缺乏特异性,综合分析可能有助诊断排斥反应,现有的检测手段在不能鉴别移植物功能不良的情况下,活检是早期诊断排斥反应的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PD-L1.Ig联合1,25(OH)2D3对大鼠胰腺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免疫调控作用以及对大鼠移植胰腺存活时间的影响.方法 以F344大鼠为供体,Lewis大鼠为受体,建立4组原位胰腺移植模型.每组12例,共48例.A组:对照组、B组:PD-L1.Ig组、C组:1,25(OH)2D3组、D组:PD-L1.Ig+1,25(OH)2D3组;观察术后各组血糖变化,移植物存活以及组织病理学改变;流式细胞检测受体血、脾以及移植胰CD4+T细胞、CD8+T细胞、CD4+CD25+T细胞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移植物局部白细胞介素(IL)-2、-4、-10、-12表达水平;于术后第7天分别杀死各组受体和供体鼠各2只,取受体脾细胞与供体作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结果 与A比较,PD-L1.Ig组并未显著延长移植胰腺存活时间(P>0.05),C、D组对改善血糖水平和延长移植胰腺存活时间作用明显(P<0.01),其中,D组移植胰腺存活时间最长(23.9±0.8)d;与A组比较,B组无明显改善,C组排斥反应较A组明显减弱,而D组几乎未发生排斥反应;CD3+CD8+T细胞计数D、C、B与A组比较均有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D4+T细胞D、C、B与A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CD25+调节性T细胞A、B、C、D组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以D组较为明显(C组比A组P<0.01);D组明显抑制移植物局部Th1型细胞因子IL-2、IL-12的产生,显著提高Th2型细胞因子IL-4、10的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各治疗组受体T淋巴细胞在MLR中表现对供体淋巴细胞特异性低反应性,能有效抑制T细胞对同种异体抗原的反应.结论 共刺激阻断剂PD-L1.Ig联合1,25(OH)2D3可有效抑制细胞免疫应答,干预急性排斥反应,显著延长大鼠移植胰腺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移植合剂在胰腺移植排斥反应中的作用及其机理。 方法 :建立大鼠全胰十二指肠移植模型 ,使用移植合剂和环孢菌素A(cyclosporinA ,CsA)进行治疗 ,观察二者及二者结合应用后各鼠移植胰腺有功能存活时间 ,血清胰岛素水平 ,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胰、肝、肾的组织病理学改变。 结果 :移植合剂可以延长移植胰有功能存活时间 (P <0 0 5 ) ;对CD3+T细胞和CD8+T细胞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P <0 0 1) ;移植合剂与亚治疗量CsA合用后可以达到治疗量CsA的效果且无肝、肾毒性。 结论 :移植合剂对胰腺移植的排斥反应有抑制作用 ,而且与CsA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移植胰腺的腺泡细胞凋亡及其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选用SD和Wistar大鼠进行全胰十二指移植。实验分为同基因移植组(Wistar→Wistar)和异基因移植组(SD→Wistar)两组。于术后第3d、5d和7d分批处死受体,取移植胰腺标本用HE染色和原位末端标记(TUNEL)技术检测移植胰腺切片,进行排斥反应的病理学评分和计数凋亡指数(AI)。结果:发生凋亡的细胞主要是腺泡细胞,同基因移植组胰腺有散在的腺泡细胞凋亡,AI在术后无明显变化。异基因移植组胰腺腺泡细胞凋亡在术后第3d、5d和7d逐渐升高,AI与急性排斥反应的病理学评分成正相关。结论:细胞凋亡与移植胰腺急性排斥反应的严重程度显著相关,凋亡指数可作为判断移植物损伤程度的指标,对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同种异体移植是当今医学界应用最多的移植类型,其术后的排斥反应是影响移植物功能和长期存活的主要因素。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多种因素影响移植术后的排斥反应,其中,对移植物进行适当的保存和处理可能会降低移植后排斥反应的强度。本文就异体移植后排斥反应的免疫机制、移植物的处理方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大鼠同系与同种肾移植的慢性排斥反应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大鼠肾移植后非免疫因素在慢性排斥反应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对双肾切除的大鼠进行原位同系和同种肾移植 ,并设自体移植对照组。移植术后连续 5 2周对各组的尿蛋白含量、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进行观察。结果 同系移植组 2 4周时尿蛋白逐渐增多 ,小血管周围和肾小球周围出现持续性的单核细胞浸润 ;32周时 ,小管萎缩加重 ,因中膜平滑肌增生而出现小叶间动脉和皮质动脉内膜肥厚病灶 ;5 2周时 ,>30 %的肾小球发生节段性或完全的硬化 ,且几乎所有的动脉出现管腔狭窄 ,小管萎缩与间质纤维化亦非常明显。同种移植组在 12周时即有 >30 %的肾小球硬化 ;32周时 >40 %的肾小球出现完全或节段性的硬化 ,并间质纤维化。同系和同种移植组与自体移植组比较 ,差异均有极显著性 (P <0 .0 1)。结论 非免疫因素引起的同系移植肾功能和形态的变化与同种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的早期表现相似 ,对前者而言 ,移植肾的初期损害和有功能的肾组织量是慢性排斥反应发病机制中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12.
血管内皮细胞和移植排斥反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唐映梅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2005,26(10):636-638
排斥反应是影响移植物存活率的主要因素之一,而血管内皮细胞是血液与组织间的重要屏障,是器官移植后供、受者细胞间最早接触的场所,是最早被免疫系统识别,且具备独特的生物学功能,在移植排斥反应中有重要作用。本文对血管内皮细胞在移植排斥反应中的作用做一综述。一、血管内皮细胞的一般特性血管内皮细胞(EC)为衬贴于心血管内腔面的单层扁平细胞。心脏和大多数血管的EC为连续内皮,毛细血管的EC则因功能不同而形态多样。EC在血液和组织液间有广泛的联系和物质交换,不仅具有选择性通透性、抗血栓性、血管紧张调节、毛细血管形成、产生细… 相似文献
13.
闭塞性细支气管炎 (OB)是肺移植术后的主要并发症之一 ,也是导致移植后存活 3个月以上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本实验通过大鼠的气管异位移植来建立肺移植慢性排斥反应的模型 ,为国内OB的研究奠定基础。一、实验材料及方法1.实验组采BN大鼠为供体大鼠 ,Lew大鼠作为受体大鼠 ;对照组采用Lew大鼠做为供体和受体大鼠。均由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二院动物实验中心提供。2 .供体气管的切取 :BN大鼠经苯巴比妥 (4 0mg/kg体重 ,腹腔注射 )麻醉 ,颈前区去毛 ,常规消毒后 ,取颈前正中线切口 ,分离皮下组织及颈前诸肌群 ,充分暴露气管 ,将气管全长切下 ,… 相似文献
14.
胰肾联合移植的排斥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胰肾联合移植术后的排斥反应。方法对我院施行的3例胰肾联合移植的病人,采用FK506 MMF Perid Zenapax四联免疫治疗方案,通过床边彩超及Cr、BUN、血糖等来监测移植物的排斥反应。对排斥反应采用激素冲击疗法,对激素不敏感者采用OKT3治疗。结果3例患者中有2例出现排斥反应,其发生率达66%;在出现排斥反应时,首先表现为低热、全身不适,尿量减少,血Cr、BUN升高,彩超示移植物血流阻抗升高,之后才是血糖升高。结论胰肾联合移植中,排斥反应与多种因素有关,移植肾对移植胰具有保护作用,肾脏可以作为监测胰腺排异的窗口,彩超检查可以作为筛选移植物排异反应的手段。 相似文献
15.
热休克蛋白70在大鼠胰腺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热休克蛋白 (HSP) 70在大鼠胰腺移植急性排斥反应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建立大鼠全胰、十二指肠移植模型 ,用免疫组织化学及WesternBlotting法定量检测移植胰腺组织中HSP70的表达 ,并观察其与病理学检查的相关性。结果 同基因移植组移植胰腺HSP70的表达水平在术后无明显变化 (P >0 .0 5) ;异基因移植组移植胰腺HSP70的表达水平在术后第 3、5和 7d逐渐升高 (P <0 .0 1 ) ,而且与病理学评分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 (P <0 .0 1 ,r =0 .934)。结论 检测HSP70在移植胰中的表达对急性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不同的免疫抑制方案对脾移植排斥与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通过总结 11例脾移植的免疫抑制治疗的经验 ,分析不同的免疫抑制方案对脾移植排斥反应 ,移植物抗宿主反应 (GVHR)和移植物存活的影响。方法 分两组 ,Ⅰ组 6例 ,术前无预处理 ,术后采用常规三联用药CsA 6 8mg/ (kg·d) Aza 2mg/ (kg·d) Pred 30mg/d ;Ⅱ组 5例 ,术前供受者均行预处理 ,供者用CsA 8mg/ (kg·d) ALG 5 0 0mg/d ,连用 3d。受者术前 1d给予静脉CsA 3mg/(kg·d) Aza 10 0mg。术后受者免疫抑制为CsA 6 8mg/ (kg·d) ALG 5 0 0mg/d Pred 30mg/d ,10d后改为CsA 5 8mg/ (kg·d) Pred 2 0mg/d维持。结果 Ⅰ组 6例均发生多次排斥反应和 (或 )GVHR。移植脾功能维持在 1年以内。Ⅱ组仅 1例因供脾过大发生 1次GVHR ,全部病例有功能存活超过 1年 ,但伴随不同程度的移植脾萎缩。结论 脾移植免疫抑制治疗有自己的特色 ,选择合适的免疫抑制方案 ,对抑制排斥反应和防止移植脾萎缩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7.
18.
异基因大鼠全胰十二指肠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病理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观察异基因大鼠间行全胰十二指肠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病理变化特点。方法 实验分两组,Ⅰ组为同基因移植组,Ⅱ组为异基因移植组,术后第3,5,7,10d取移植胰腺及十二指肠行病理检查。结果 Ⅰ组移植胰腺及十二指肠后未见明显病理学改变,Ⅱ组移植胰腺术后第3d出现轻度排斥反应,第5d出现中度排斥反应,第7d发生重度排斥反应,第10d胰腺几乎完全被纤维结缔组织取代,胰腺急排斥反应首先损伤腺泡,以后累及胰腺导管,最后累及胰岛和血管,胰腺和十二指肠急性排斥反应大多同时存在,间质性排斥反应评分相同者占45%,评分不同者均以胰腺评分较高。结论 胰腺急性排斥反应首先累及外分泌组织,最后累及内分泌组织,十二指肠黏膜活检有助于确定有无胰腺急性排斥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9.
中药移植合剂对大鼠胰腺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大鼠胰腺移植后的细胞凋亡情况,以及中药移植合剂在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大鼠全胰十二指肠移植模型,均为异基因移植(以SD、Wistar大鼠作为供、受体),共分5组,每组10只.第1组:阴性对照组;第2组:环孢素A (cyclosporin A, CsA)组,5 mg/(Kg·d);第3组:中药移植合剂组,每100 g体重1 mL/d;第4组:中西医结合组,中药移植合剂每100 g体重1 mL/d CsA 2.5 mg/(Kg·d);第5组:亚治疗剂量CsA组,2.5 mg/(Kg·d).术后第7 d每组处死5只大鼠,取移植胰腺,受体肝脏、肾脏行病理学检查,应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细胞凋亡情况.余鼠待出现急性排斥反应时处死,观察各组移植胰腺有功能存活时间.结果:中药移植合剂可以延长移植胰腺有功能存活时间,抑制胰腺腺泡细胞凋亡,其与亚治疗剂量CsA合用后可以达到治疗剂量CsA的抗排斥反应效果.结论:中药移植合剂具有一定的抗大鼠胰腺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作用,作用机制与其抑制移植胰腺腺泡细胞凋亡有关,且与CsA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20.
大鼠小肠移植排斥反应中细胞凋亡的动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小肠移植后排斥反应与细胞闻过则喜良心的关系以及雷帕霉素(RAPA)对移植后排斥及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 以SD大鼠为假移植组作对照(1组),其他各组采用Wistar→SD大鼠异位小肠移植模型,移植后随机分为排斥反应组(2组)、雷帕霉素2mg.kg^-1组(3组)和雷帕霉素4mg.kg^-1.d^-1组(4组),每组术后1、3、5、7d分别处死6只大鼠,获取移植肠组织行病理学检查和细胞凋亡检测。结果 各组在术后1、3d均未发现排斥反应,2组术后5、7d分别出现I度和Ⅱ度排斥,3组仅在术后7d出现早期排斥迹象,4组枯术后一直未见排斥证据,小肠细胞凋亡数量在排斥反应前期和排斥反应时显著增加,不同强度的排斥反应,细胞凋亡数量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排斥反应中可出现大量的肠细胞凋亡,其始发时间早于排斥的组织学发现,凋亡细胞数量与排斥强度呈正相关,可作为小肠移植后排斥反应的另一种可信的标志物。雷帕霉素对排斥反应的抑制能力与剂量有关,并不能抑制肠细胞凋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