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于淑芹  于翠民 《齐鲁护理杂志》2006,12(20):1981-1982
目的:探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通过对21例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护理过程的回顾性分析,总结护理方法。结果:通过有效的护理指导与帮助,21例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安全度过移植极期,无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对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加强全环境无菌保护,细致的观察、护理及适时的心理指导,对患者的顺利康复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适时护理推送模式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适时护理推送模式实施前2018年1—10月我院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43例作为对照组,将实施后2018年11月至2019年8月于我院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43例为试验组,对照组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常规护理,试验组接受适时护理模式干预,对两组干预后的各观察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患者焦虑抑郁自评分值、消化道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评定分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适时护理推送模式对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实施干预,可明显改善患者心理困扰,降低并发症风险,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分析国外近年来应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多发性硬化的临床资料,探讨治疗多发性硬化的新疗法。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2000-01/2005-05的与多发性硬化治疗相关文献,检索词为“MultipleSclerosis,Newtreatment”,同时检索了军事医学图书馆馆藏杂志,均限定文献语种为English。资料选择:首先对资料进行初选,选取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多发性硬化随访超过1年并且做了MRI对照观察的文章。资料提炼:共搜集到新方法治疗多发性硬化的相关文章191篇,其中8篇为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多发性硬化,6篇随访观察不满1年或治疗前后无MRI对照的资料被去除。其他文章来自图书馆资料。选取其中的12篇进行综述。将所选资料按照多发性硬化的分类、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多发性硬化的基础研究及临床治疗现状分别进行论述。资料综合:多发性硬化按照患者的临床表现可分为复发-缓解型,继发进展型,原发进展型和爆发型4种亚型。动物实验证实了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多发性硬化的可行性,进入临床试验后,造血干细胞移植多用于治疗病情难以控制或反复发作的患者,已获得了初步的临床体验。但是由于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多发性硬化的临床观察刚刚起步,尚有许多令人困惑的问题殛待解决。结论: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多发性硬化的确切疗效还有待进一步验证,但对于传统治疗方法无效的继发进展型、原发进展型和和爆发型多发性硬化患者不失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自体造血干细胞输注不良反应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4~1999年本院与外院合作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18例,共输注造血干细胞20次(骨髓干细胞4次,外周血干细胞16次),其中发生输注不良反应8例,占44%,现对其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进展型多发性硬化(PMS)患者行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治疗的护理经验。方法本研究包括20例进展型多发性硬化的护理特点,除了应按照一般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护理常规外,应着重于患者的生活护理。结果19例患者均未发生皮肤感染,1例患者出现腹股沟处破溃皮肤的破溃;10例全瘫患者均未发生褥疮、尿潴留及泌尿系感染。结论护理重点是保持无菌环境、加强各种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做好心理护理及生活护理,是保证移植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进展型多发性硬化(PMS)患者行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治疗的护理经验.方法 本研究包括20例进展型多发性硬化的护理特点,除了应按照一般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护理常规外,应着重于患者的生活护理.结果 19例患者均未发生皮肤感染,1例患者出现腹股沟处破溃皮肤的破溃;10例全瘫患者均未发生褥疮、尿潴留及泌尿系感染.结论 护理重点是保持无菌环境、加强各种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做好心理护理及生活护理,是保证移植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总结92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输血安全管理经验,要点包括:加强输血的护理安全流程,供受者血型不合的输血管理,辐照血及白细胞滤器的使用,各成分血输注的注意事项,输血时机及指征的把握以及输血相关并发症的观察等,认为通过安全管理能提高移植患者输血安全,减少相关并发症,保障造血干细胞移植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1例ALK阳性间变大细胞淋巴瘤心脏侵犯患者化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护理经验。方法制定详尽的护理方案,帮助患者和家属掌握潜在的护理风险、临床表现及处理方法,督促患者做好自我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结果患者化疗及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过程顺利,未发生栓子脱落及重症感染等并发症。结论ALK阳性间变大细胞淋巴瘤心脏侵犯通过化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可以获益,生活状态良好。  相似文献   

9.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多发性硬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分析国外近年来应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多发性硬化的临床资料,探讨治疗多发性硬化的新疗法。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 2000—01/2005—05的与多发性硬化治疗相关文献,检索词为“Multiple Sclerosis,New treatment”,同时检索了军事医学图书馆馆藏杂志,均限定文献语种为English。资料选择:首先对资料进行初选,选取造血十细胞移植治疗多发性硬化随访超过1年并且做了MRl对照观察的文章。资料提炼:共搜集到新方法治疗多发性硬化的相关文章191篇,其中8篇为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多发性硬化,6篇随访观察不满1年或治疗前后无MRl对照的资料被去除。其他文章来自图书馆资料。选取其中的12篇进行综述。将所选资料按照多发性硬化的分类、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多发性硬化的基础研究及临床治疗现状分别进行论述。资料综合:多发性硬化按照患者的临床表现町分为复发一缓解型,继发进展型,原发进展型和爆发型4种亚型。动物实验证实了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多发性硬化的可行性,进入临床试验后,造血干细胞移植多用于治疗病情难以控制或反复发作的患者,已获得了初步的临床体验。但是由于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多发性硬化的临床观察刚刚起步,尚有许多令人困惑的问题殛待解决。结论: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多发性硬化的确切疗效还有待进一步验证,但对于传统治疗方法无效的继发进展型、原发进展型和和爆发型多发性硬化患者不失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干细胞移植技术应用于临床,使许多血液病患者获得了新生。然而在此过程中,由于大剂量的化疗和放疗,使患者的骨髓造血功能和免疫功能都受到严重损害,极易发生感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所以,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护理是移植成功的关键。我们通过对本院24例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观察,实施针对性的有计划的护理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方法:选取9例来院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围手术期认真收集资料、准确评估、制定和实施护理计划。结果:9例患者顺利完成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且肌力较移植前有不同程度增加,50%以上患者自诉感觉症状改善明显。在术后随访过程中未发现患者有与移植相关的长期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过程中,通过严格的围手术期护理能够使手术顺利进行且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从而提高手术疗效,进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林红霞 《全科护理》2012,10(10):877-878
[目的]总结恶性血液病病人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护理。[方法]对10例恶性血液病病人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同时加强心理支持、造血干细胞回输的护理、营养支持、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结果]10例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全部成功,病人移植期间均发生程度不同的口腔溃疡及胃肠道反应,发热8例,消化道出血2例,药物性肝损伤1例;1例多发性骨髓瘤病人移植6个月后复发。[结论]加强恶性血液病病人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护理,是移植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13.
终末期肝病病人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惠娜  韩英  王美霞  刘俊  王琰璐 《全科护理》2008,6(31):2825-2826
[目的]探讨终末期肝病病人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终末期肝病病人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1周79.2%的病人症状改善,术后2周,白蛋白逐渐升高,术后4周丙氨酸转氨酶逐渐降低,白蛋白逐渐升高;术后随访6个月~12个月显效率为30.8%,随访12个月~24个月显效率为37.5%。[结论]加强终末期肝病病人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护理对手术成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嵌合型抗-CD20单抗(Rituximab,IDEC-C2B8,美罗华)联合以CHOP为主的化疗方案或联合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治疗难治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疗效和毒副作用。方法:选择5例难治性DLB-CL,第1天予美罗华375mg/m^2,第3天起给CHOP方案或ICEP方案化疗,间歇3周重复用药,共4-6个疗程。结果:完全反应率100%,2例CR,3例PR。仅1例发生持续中性粒细胞减少。结论:美罗华联合化疗治疗难治性DLBCL具有显著疗效,而且没有增加化疗的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采用不同血管通路采集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2012年1月~2014年11月期间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的87例患者分为两组:外周静脉采集组43例,均采用16G一次性内瘘针进行穿刺,进血管路选用肘部静脉,返血管路选用大隐静脉。中心静脉采集组44例,均采用双腔股静脉置管建立静脉通路。自体外周血造血的采集均选用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的Spectra Auto PBSC操作程序进行。观察两组患者在穿刺成功率、采集顺利程度、患者术中耐受度、采集过程中的不良反应以及最终采集物中单个核细胞数和CD34+细胞计数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采集的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数及CD34+细胞计数间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意义(t=4.159,3.147,P>0.05),且均采集达标; 采集过程中不良反应在两组患者中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意义(χ2=0.000 9,P>0.05); 但采用中心静脉组患者穿刺成功率高、采集顺利、患者术中耐受性均高于采用外周静脉通路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44,13.772 9,20.509 4,P<0.05)。结论 采用双腔股静脉置管建立中心静脉通路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采集中具有穿刺成功率高,采集顺利,最大程度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且不影响采集效率和效果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NeoRx STR 0303: a randomized multicenter study to compare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166) HO-DOTMP plus melphalan to melphalan alone as conditioning for autologous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 in subjects with primary refractory multiple myeloma.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探讨硼替佐米联合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疗效。对5例MM患者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在APBSCT前和预处理中以及移植后的维持治疗中均应用硼替佐咪治疗。选择预处理方案为:硼替佐米(bortezomib)+马法兰(melphalan)。输注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数为4.06×108(4.09×108-4.37×108)/kg,CD34+细胞数为3.98×106(2.49×106-8.2×106)/kg。结果表明:5例患者造血完全重建,中性粒细胞(ANC)大于0.5×109/L中位时间为14(13-25)天,Plt大于50×109/L中位时间为28(21-58)天。无移植相关死亡病例,5例患者均无病生存。结论:硼替佐米联合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MM的有效方法,移植后给予硼替佐米维持治疗可能是患者延长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8.
朱英  郎帅  丛庆伟  赵钢 《中国临床康复》2013,(36):6449-6454
背景:与骨髓移植相比较,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有其自身的优点,外周血中干细胞资源多、收集方便易行、无需麻醉、创伤小、易被患者接受、安全性高、患者的造血系统易恢复等。目的:观察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治疗作用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0年11月至2011年7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4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其中乙型肝炎后失代偿期肝硬化3例,自身免疫性肝病后失代偿期肝硬化1例,年龄31-67岁,平均年龄44岁。经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后采集外周血干细胞,行肝动脉插管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结果与结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采集、肝动脉内干细胞移植过程中及移植后无发热、出血、恶心等不良反应发生,行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移植第1,3,6个月后,纳差、乏力、食欲、腹胀等临床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实验室检测肝功能和肝纤维化指标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19.
The only curative therapy for sickle cell disease (SCD) is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HSC) transplantation. Gene therapy approaches for autologous HSC transplantation are being developed. Although earlier engraftment is seen when cells from GCSF-mobilized blood are transplanted than when bone marrow is transplanted, administration of GCSF to patients with SCD can cause significant morbidity. We tested whether primitive hematopoietic progenitors are spontaneously mobilized in the blood of patients with SCD during acute crisis (AC-SCD patients). The frequency of myeloid-lymphoid-initiating cells (ML-ICs) and SCID-repopulating cells (SRC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blood from AC-SCD patients than in blood from patients with steady-state SCD or from normal donors. The presence of SRCs in peripheral blood was not associated with detection of long-term culture-initiating cells, consistent with the notion that SRCs are more primitive than long-term culture-initiating cells. As ML-ICs and SRCs were both detected in blood of AC-SCD patients only, these assays may both measure primitive progenitors. The frequency of ML-ICs also correlated with increases in stem cell factor, GCSF, and IL-8 levels in AC-SCD compared with steady-state SCD and normal-donor sera. Because significant numbers of ML-ICs and SRCs are mobilized in the blood without exogenous cytokine treatment during acute crisis of SCD, collection of peripheral blood progenitors during crisis may yield a source of autologous HSCs suitable for ex-vivo correction by gene therapy approaches and subsequent transplant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