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中医体质学认为,不同的个体体质对某些疾病具有易罹性、倾向性。现代研究表明,血瘀体质的易患疾病涉及冠心病、黄褐斑、子宫肌瘤、肝癌等诸多疾病,改善和调节血瘀体质可起到防治相关疾病的作用。文章提出活血化瘀、调畅血脉为主,益气行血、理气行血、清热凉血、滋阴养血为辅的血瘀体质调体法则,并根据血瘀体质的稳定性和调体的长期性,阐述活血调体主药的适中性与调体辅药的前瞻性筛选原则。进而结合血府逐瘀汤的原方主治,并深入分析其组方结构和加减运用,将血府逐瘀汤移植作为血瘀体质的调理主方,以期对临床血瘀体质的调理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国医大师王琦提出湿热、瘀浊阻滞为慢性前列腺炎的主导病机,临床运用“主病主方”思想,以当归贝母苦参丸合复元活血汤加减为主方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用药时兼顾体质,并辨体加减。  相似文献   

3.
总结夏小军主任医师遣方用药的思路与方法。其临证之时主张当先辨病机立主方,再析次症遣验药,后顾脾胃调气血,同时要明确药理、活用对药、辅以小方,如此则方药精当,配伍紧凑,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桥本病患者常伴有过敏体质,桥本病常与过敏性疾病共存,疾病-体质-证候之间存在相关性。以过敏体质、过敏性疾病和桥本病的关系作为立足点,探究基于过敏体质论治桥本病的理论基础,发现二者的形成变化规律及病理特征、发病机制等一致,提出过敏体质的桥本病患者的病机属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以脾虚为主,治以健脾益气、抗敏调体、扶正消瘿。常以过敏康合扶正消瘿汤作为调节体质基本方。临证诊治桥本病分为3个步骤:首先,辨体质,明确桥本病患者的体质类型,有助于了解疾病的转化趋势;其次,辨共病,根据不同的过敏性疾病针对性遣方用药;最后,辨病势,过敏性疾病为重、为急时以抗敏为主,过敏性疾病缓解时以扶正消瘿为主。抗过敏调体质论治桥本病,是辨体-辨病在现代诊疗的具体应用,可拓宽和启发桥本病的中医诊疗思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湿热之邪是妇科常见的致病因素,湿热体质决定着人体对某种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及其病变类型的倾向性,故在临床中可以发现,湿热体质妇女易发生带下病、痛经、妇人腹痛等多种临床常见病,作者归纳总结了湿热体质对女性的影响及其防治,以期通过辨体调体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异病同治,辨主证为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异病同治是中医辨证论治原则的一种具体体现。不同疾病发展到同一阶段出现相似的证,或是一人身兼数病,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共同表现出的最显著的证候(主证),就可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法。中医治病主要着眼于证的区别,而异病同治实质上是抓主证,通过辨别主诉中的一组证候,作为确定治法、处方遣药的依据。本文从异病同治与证的概念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方面进行阐释,明确抓主证在异病同治中的重要性,同时列举了异病同治的相关例证,以期拓展临床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林咸明教授针药结合治疗失眠的诊治思路及临床经验,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方法]通过临床跟诊,收集、分析林师针药结合治失眠的验案,从“针刺调神为先”“谴方调体为本”两个方面介绍其针药结合治疗失眠的临床思路及经验,并举验案一则加以佐证。[结果]林师认为,失眠的病因病机主要为邪气扰神,神乱不寐;五脏虚损,神失所养。临床治疗中,林师倡导“针刺调神为先,遣方调体为本”,常使用其独创的调神针法调脑神、安五脏之神,使神安则寐;并重视使用经方“方-病-人”的诊疗思维选方用药,调整患者体质,使神无邪扰、神有所养,临床疗效突出。病案中患者因邪气扰神,神乱不寐,辨其体质为大柴胡汤体质,针刺以调神针法随证配穴安神祛邪;选用大柴胡汤加减,调体固本,针药同施,诸症悉除。[结论]林师临床治疗失眠重视“神、体”同调,运用调神针法调神安眠,中医经方调体固本,临床疗效突出,其经验可供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8.
王琦教授认为识病辨病、以病统证、据病施方为中医诊疗之原始。徐大椿在《兰台轨范·序》明确指出:"一病必有主方,一方必有主药。"王琦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0余年,对已病状态下倡导辨病为纲结合辨证辨体的"三维诊疗观",贯穿主病主方专药的学术思想,强调针对病机,或移植成方或组合小方或新订方药的制方思路。文章以原发性高血压病为例,试论王琦教授主病主方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9.
王琦教授认为识病辨病、以病统证、据病施方为中医诊疗之原始。徐大椿在《兰台轨范·序》明确指出:“一病必有主方,一方必有主药。”王琦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0余年,对已病状态下倡导辨病为纲结合辨证辨体的“三维诊疗观”,贯穿主病主方专药的学术思想,强调针对病机,或移植成方或组合小方或新订方药的制方思路。文章以原发性高血压病为例,试论王琦教授主病主方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10.
桂枝体质简介及与小儿过敏性鼻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病机证候思路的体质研究是当前研究热点,而基于方证药证思路的体质研究则是另外一种较为独特的研究模式,两者可以相互借鉴。桂枝体质即是后者之典范。桂枝体质是指平常容易出现桂枝汤所主治症状体征的一种体质类型,是对《伤寒论》中"病形象桂枝""病如桂枝证"等以药名证、以方名证的延伸。临床观察发现,小儿过敏性鼻炎患者中桂枝体质较为常见,在治疗上则应相应运用桂枝汤(或桂枝类方)作为底方小剂量长期服用以改善体质。  相似文献   

11.
湿热体质与疾病关系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湿热体质与疾病的发病、辨证、治疗用药角度,研究与探讨湿热体质与疾病的关系.认为湿热体质与湿热证既存在程度上的差别,又具有密切的关系.湿热体质是湿热病证发病与否的重要因素.湿热证反映了湿热体质的特征,治疗湿热证本身对湿热体质亦起到了调节作用,使湿热体质趋于正常.若使用中药对湿热体质进行调整,就可能减少湿热证的发病率.历代医家治疗湿热病的方法和有效的方剂为我们寻找干预湿热体质的药物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气虚体质、湿热体质、血瘀体质和寒热错杂体质多寐病患者的体质进行判别与分析,采取同病异治的方法针对多寐患者偏颇体质进行调理,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实践证明体质辨证是临床疾病辨证论治过程中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应用于慢性病和疑难病治疗与调摄。对于人体体质的认识应该不断完善和发展,在临床的具体运用中不能局限于目前所颁布常见体质相关内容,而要通过临床实践不断提升和丰富中医对人体体质的认识,从而为中医药更加精准解决各类临床问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抑郁症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开展研究,探讨体质因素和发病的关系,为中医治未病提供相应的依据。 方法 收集2014年6月-2016年9月到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门诊和住院、杭州市周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就诊诊治为COPD合并抑郁症患者500例,男性260例,女性240例,年龄40~85岁。运用中医体质理论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对500例COPD合并抑郁症患者进行体质调查,进而探讨体质因素和COPD发病的关系。 结果 在全部500例患者中,中平和质者20例(4.0%);偏颇体质者480例(96.0%),其中气虚质112例(22.4%)、痰湿质97例(19.4%)、阳虚质88例(17.6%)、湿热质73例(14.6%),阴虚质42例(8.4%)、血瘀质33例(6.6%)、气郁质24例(4.8%)和特禀质11例(2.2%)。COPD合并抑郁症患者的9种中医体质类型得分中,相关性最好的体质类型依次是气虚质、痰湿质、阳虚质及湿热质。 结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抑郁症患者体质以气虚质、痰湿质、阳虚质及湿热质为主,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抑郁症本虚标实的病理特征,实践中医"治未病"提供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温热论》苦泄法与开泄法的内涵、运用要点以及临床运用。苦泄法与开泄法是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针对湿热病邪结胃脘所引起的胃痞病而提出的两种治法。“苦辛通降,透泄并施”是苦泄法的核心内涵;“轻苦微辛,宣透外达”是开泄法的核心内涵。苦泄法与开泄法的运用当以“邪聚中焦,胃气壅滞”为辨证关键,以“苦辛并用,给邪以出路”为治疗关键,并在此基础上正确辨析二法的区别要点,审慎运用。苦泄法与开泄法在慢性胃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结核性胸膜炎、干燥综合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等疾病的治疗中均可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药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DME)临床用药规律,分析糖尿病黄斑水肿中药辨证施治特点。方法全面收集国内外期刊公开发表的中药汤剂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的文献,使用Excel 2007建立药物数据库,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0进行基础数据分析、频数统计分析,采用IBM SPSS Modeler 14.1软件中的Apriori算法建立关联分析模型,进行中药处方的数据挖掘,分析中药治疗DME核心药物、核心药对、核心用药组合,探索中药处方规律。结果本研究共纳入54篇文献,540频次药物使用,99种药物。药物使用频次前10位的单味药物为茯苓、泽泻、黄芪、当归、川芎、猪苓、生地黄、白术、丹参、车前子。共19种证候,分三大类:痰瘀阻滞类、脾虚水停类、气血阴阳亏虚类。2项关联规则前4位为黄芪→茯苓,泽泻→茯苓,当归→川芎,当归→茯苓;3项关联规则前3位为川芎、当归→茯苓,当归、茯苓→泽泻,泽泻、黄芪→茯苓;4项关联规则前3位为川芎、当归、茯苓→泽泻,当归、黄芪、茯苓→川芎,当归、黄芪、茯苓→泽泻。结论分析得出以补气利水为主,活血补血为辅的核心药物使用特征;DME中医病机为气血阴阳亏虚以致水湿内停,日久痰瘀互结,阻滞目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李其信教授基于"体病相关"中医体质理论辨治血精的临床经验。[方法]通过跟师门诊学习,整理相关病例,从体质与血精的相关性、血精常见类型、血精辨体论治三个方面,分析总结李其信教授治疗血精的临床经验,并附两则经典病案加以验证。[结果]李其信教授认为血精与体质偏颇状态高度相关,临床上血精患者体质特点以阴虚体质、湿热体质、血瘀体质为主。治疗上,阴虚体质重在滋阴培本,辅以清热;湿热体质强调分清湿热,注重凉血止血;血瘀体质以活血祛瘀为主,兼行补气行气之法。在辨病辨证的基础上,结合辨体论治,调理偏颇体质,标本兼治。所举病案一为阴虚体质,以滋阴泻火、凉血安络为法,方选知柏地黄丸加减;病案二为湿热体质,以清热利湿、凉血止血为法,方选龙胆泻肝汤加减。[结论]李其信教授根据"体病相关"论诊治血精患者,开辟了临床诊治血精的新思路、新方法,疗效显著,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索湖南地区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中医证型与临床检测指标的关系,为RA临床辨证论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集2015年1月-2016年5月于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科就诊且确诊为RA病历资料299例.采用Epidata 3.1建立数据库,并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RA中医证型与类风湿因子、血沉、C反应蛋白、肝功能等临床检测指标关系.结果 血沉:湿热痹阻证血沉表达水平与肝肾阴虚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类风湿因子:各证型间的类风湿因子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反应蛋白:湿热痹阻证表达水平与寒湿痹阻证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2).肝功能:RA各证型球蛋白平均表达量均高于正常值,白球比均低于正常值,但各证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A中医证型与临床检测指标存在一定关系,血沉是潜在的湿热痹阻证与肝肾阴虚证辨证指标,C反应蛋白是潜在的湿热痹阻证与寒湿痹阻证辨证指标,但其临床检验效能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酒精性肝病的形成与湿热体质相关,湿热内蕴贯穿于酒精性肝病进展过程,在此基础上,不同的病程阶段有不同的特征表现。调节"湿热内蕴"体质是酒精性肝病中西医结合防治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含海洋中药的抗肿瘤方剂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在《海洋药物与效方》《中国海洋药物辞典》《中华海洋本草》等中医书籍及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收集含海洋中药的抗肿瘤方剂,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2.5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挖掘。结果筛选到含海洋中药的抗肿瘤方剂251首,涉及中药417味,其中海洋中药36味;药性以寒、平、温为主,药味以苦、辛、甘、咸居多,主要入肝、肺、胃、脾、心经。关联规则发现牡蛎-海藻-昆布为核心组合,临床主要与清热药、补虚药、化痰散结药、活血化瘀药配伍使用;熵聚类分析发现核心药物组合12个,分别为海藻-海蛤壳-昆布,皂角刺-穿山甲-僵蚕,木香-瓦楞子-蒲黄,蟾酥-雄黄-珍珠,黄柏-鱼脑石-冰片,海马-青皮-牵牛子,海藻-昆布-甘草,王不留行-穿山甲-牡蛎,蜂房-瓦楞子-全蝎,麝香-血竭-珍珠,黄柏-乳香-冰片,青皮-五灵脂-大腹皮。发现新处方6个:海藻-海蛤壳-昆布-甘草,皂角刺-穿山甲-僵蚕-王不留行-牡蛎,木香-瓦楞子-蒲黄-蜂房-全蝎,蟾酥-雄黄-珍珠-麝香-血竭,黄柏-鱼脑石-冰片-乳香,海马-青皮-牵牛子-五灵脂-大腹皮。含海洋中药的抗肿瘤方剂治疗肿瘤共47种,高频出现的依次为甲状腺肿瘤、肺癌、肝癌、子宫肌瘤、鼻咽癌、食管癌、胃癌、乳腺癌。结论海洋中药在肿瘤治疗领域有规律可循,通过不同的配伍达到不同的治疗作用,其用药规律对于指导临床用药及新药开发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代谢综合征患者中医体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代谢综合征(MS)患者的中医体质特征,研究不同体质的MS患者的临床特征,以期为MS的治疗和调养提供个体化的思路。【方法】收集328例MS患者的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腰围、血压、血糖、血脂[包括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指标,并根据《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自测表》对所纳入的MS患者进行标准化的中医体质类型分类。【结果】(1)本研究所纳入的328例MS患者中,TG水平升高或已接受相应治疗,合并血压升高或已接受相应治疗,或此前已诊断为高血压的患者最多,共41例,占12.50%。(2)中医体质分析以偏颇体质占绝大多数,共308例,占93.90%。偏颇体质中痰湿质最多见,共78例,占23.78%,其他依次为湿热质、气郁质、兼夹体质、气虚质、阳虚质、血瘀质、阴虚质、特禀质;平和质共20例,占6.10%。(3)痰湿质MS患者的体质量及BMI与平和质MS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湿质MS患者的TG与特禀质MS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所纳入的MS患者均具有典型的MS临床表现,中医体质辨识的结果提示MS以痰湿质、湿热质和气郁质为多见,对MS的治疗和护理调养应建立在对体质辨识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体质特征采取相应的治疗和护理调养措施,实现个体化诊疗,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因人制宜的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