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按照纳入标准收集《普济方》中治疗头痛的方剂并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采用软件集成的数据挖掘方法 ,对录入方剂进行性味归经、用药频次、用药规律的分析,并筛选出治疗头痛的新处方.通过筛选,《普济方》中治疗头痛方剂共925首,包含药物372味.药性以寒温为主,药味以辛、甘、苦为主,主要入肺、脾、胃、心、肝、肾经;使用频次≥72...  相似文献   

2.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探讨李平教授治疗冠心病合并焦虑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李平教授治疗冠心病合并焦虑的医案,建立医案数据库,采用SPSS Modeler 18.0软件的Apriori算法,对符合标准的中药进行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共纳入处方225首,使用药物多为温性、平性和寒性药,五味多分布在甘味、苦味和辛味;单味药使用频次最高的是郁金,使用最多的药物类别是清热化痰、宁心安神、利胆退黄、行气解郁类药物。聚类分析得到7个结果,关联规则得出使用频率最高的药对为石菖蒲-郁金、郁金-石菖蒲和麸炒枳壳-郁金+石菖蒲。[结论]李平教授认为“痰热”“瘀”病机在冠心病合并焦虑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治疗冠心病合并焦虑强调调理中焦脾胃的重要性,善用清热化痰、行气解郁、开窍宁神的药物,注重调脾护心、调和气血、调理心神。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张珍玉治疗不寐的用药规律,阐发其学术思想。方法 :收集、整理张珍玉教授治疗不寐首诊医案381首,统计张珍玉诊治不寐的药物使用频次。采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进行药物间关联度分析;采用复杂系统熵聚类挖掘药物核心组合,在此基础上运用无监督熵层次聚类算法,获得潜在新方,并绘制药物关联规则网络视图、药物核心组合网络视图及新方网络视图。结果:挖掘出炙远志—当归—夜交藤—牡丹皮、龟甲—炒山药—炒白术—生地黄—人参—牡丹皮等8个核心药物组合,挖掘出茯苓—生白芍—柴胡—炒白芍、龟甲—炒山药—炒白术—生地黄—山萸肉—人参—牡丹皮等4个潜在新方,明确了张珍玉治疗不寐的药物使用频次及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结论:张珍玉治疗不寐重视心脾两脏,多用健脾益气、养血安神法,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分析鲁卫星教授治疗老年冠心病的用药规律,初步总结其在临床治疗老年冠心病的经验。方法:收集和整理鲁卫星教授治疗年龄大于60岁的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处方,应用Microsoft Excel 2010建立数据库并进行频数分析,应用SPSS 22.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应用SPSS Modeler 18.0进行关联规则分析,根据统计结果归纳鲁卫星教授治疗老年冠心病的用药规律。结果:共收集处方137首,总用药频次1714次,包含142味药物,其中核心药物36味,核心药物用药频次占总用药频次的77.01%。对36味核心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得出5类功效不同的药物组合和6组常用药对。结论:鲁卫星教授治疗老年冠心病,注重标本兼治,以健脾益气、活血化瘀为主,兼顾清心解郁、平肝息风、利水消肿等。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汉代以来15位著名医家治疗眩晕方剂用药规律的数据挖掘研究,以期对临床治疗眩晕提供参考,并为研发治疗眩晕的中药新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整理汉代以来15位著名医家对眩晕的论述及医案共128条(方剂),输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采用改进的互信息法、关联规则、复杂系统熵聚类、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对眩晕数据库中的证候统计、药对、角药、药物关联规则、核心药物组合演变与提取、新方发现进行研究。结果眩晕证候最多的是肝阳上亢证(30次,23.4%);最常见单药是茯苓(49次,38.3%);其中最常用的对药是炙甘草-白术(29次,22.7%);最常用的角药是炙甘草-白术-茯苓(17次,占13.3%);关联度高的药物组合有白术+当归→炙甘草(置信度为0.937 5)。得到22组3味药的核心组合,核心药物为:人参、白术、炙甘草、陈皮、茯苓、当归;得到治疗眩晕的11个新候选处方。结论提示今后研发治疗眩晕中药新药时优先以肝阳上亢证为适应证;单药、对药、角药优先考虑:茯苓、炙甘草、白术;配伍规律优先考虑:白术、当归配伍炙甘草,陈皮、白术配伍人参等;核心方剂优先考虑:茯苓-茯神-炙甘草,桑叶-白术-菊花等;新候选方优先考虑:茯苓、茯神、炙甘草、陈皮,桑叶、菊花、白术、人参等。  相似文献   

6.
摘 要:目的:总结柯友辉教授治疗痤疮的用药规律及临证经验,为中医药治疗痤疮的科研及临床提供参考思路。方法:收集2019年1月—2020年11月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柯友辉教授门诊就诊且符合诊断标准的200例痤疮患者的首诊处方,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2.5)”进行数据挖掘,对常用中药进行频数统计,对其四气、五味、归经等进行描述性统计,并运用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探索柯友辉教授治疗痤疮的常用药物组合、关联规则及新处方。结果:共计纳入首诊处方200首,涉及药物133味,柯教授治疗痤疮的常用药为柴胡、香附、蒲公英、连翘、川芎等;四气以寒为主,五味以苦居多;基于关联规则分析,挖掘出20条高频药物组合,18条关联规则。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的核心组合分析,核心组合20个;基于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的新处方分析,新处方4首。结论:柯友辉教授在治疗痤疮时,总体用药以苦寒为主,主归肝、心经,集中体了清热利湿、行气活血、疏肝解郁、祛风解毒等治法。  相似文献   

7.
痤疮是一种累及毛囊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1],好发于青少年,对患者的外观容貌和心理健康带来巨大困扰.现代医学常采用抗生素、抗雄激素药物、角质溶解剂等进行治疗,但存在耐药性高、易复发等缺陷[2].柯友辉教授从事中医临床科研、教学十余年,尤其善于运用中医药治疗痤疮等皮肤疾病,经验丰富,疗效卓著.因此,笔者基于数据挖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调节坏死性凋亡的中药用药规律。方法:借助GeneCards、DrugBank及TTD等数据库收集与坏死性凋亡发生机理相关的靶点,通过TCMSP数据库筛选与靶点相关的化合物和中药并构建靶点-化合物-中药网络。收集中药性味归经信息,分析用药规律。分子对接技术判断网络中核心靶点与化合物作用关系的可信度,并用PyMOL软件展示对接结果较好的组合。结果:与坏死性凋亡发生机理相关的靶点12个,与靶点相关的候选化合物191个,中药366味。其中槲皮素、汉黄芩素、雷公藤甲素、甘草查尔酮、玫瑰树碱等化合物较为重要,可能是调节坏死性凋亡的主要小分子物质基础;较为重要的中药有甘草、连翘、丹参、银杏叶、杜仲等,中药药性以苦、辛为主,药味以寒、温居多,主要归肝、肺二经;BCL2-beta-sitosterol、MAPK14-luteolin、MAPK14-formononetin、TP53-formononetin分子对接结果较佳,对接活性强。结论:本文通过探讨影响坏死性凋亡发生的小分子化合物,归纳中药调节坏死性凋亡的用药规律,为临床研发干预坏死性凋亡制剂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深层挖掘治疗瘰疬的相关中医药专利的价值,分析用药规律。方法:采用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中的Apriori算法模块,进行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等。结果:检索到64条专利,选取28条专利进行综合分析,涉及中药182味,349频次。常用剂型有丸剂、外用膏剂、汤剂、胶囊剂等;用药频次较高的药物为清热药、化痰药、活血化瘀药等。药物关联组合支持度较高的有贝母-夏枯草、玄参-牡蛎、夏枯草-海藻等。结论:瘰疬的主要病因为肝郁脾虚、肺肾阴虚,主要证型为阴虚火旺、痰火互结,中后期多虚实夹杂,气阴两虚,或有瘀血,治疗瘰疬时注重疏肝解郁、理气健脾、清热解毒、行气化痰、软坚散结、补血活血等,对于中医临床治疗瘰疬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基于数据挖掘方法分析阎洪臣教授治疗不寐用药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分析阎洪臣教授治疗不寐用药规律.方法 收集并整理阎洪臣教授治疗不寐患者病历及处方,采用中医辅助传承系统中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研究阎洪臣教授治疗不寐辨证分型、用药频次及其药物组合规律,分析阎洪臣教授用药经验.结果 通过对整理的80例患者的230个处方分析,确定了阎洪臣教授治疗不寐的辨证分型、药物频次及其关联规则.结论 阎洪臣教授治疗不寐辨证准确,在辨证基础上灵活运用安神药,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1.
冠心病是一个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的、非传感性疾病。根据WHO的统计,冠心病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死亡原因,被称为“第一杀手”,2004年全世界死于新老心血管病为1530万人,占总死亡人数的1/4,其中冠心病死亡占1,2以上。目前研究表明:本病最常在男性40~60岁之间表现症状,女性发病多在绝经期前后。其发病男性多于女性。WHO的MONICA47个协作中心35-46岁年龄组急性冠心病事件标准化发病率的资料显示,我国男性发病率仅高于日本,居第46位;女性发病率仅高于日本和西班牙,居第45位。本文就冠心病近年研究的主要进展及中医对策的思考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冠心病冠状动脉造影和中医证候特点。方法: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调查1069例冠心病患者,按发病年龄分青年组(82例,年龄≤45岁)和中老年组(987例,年龄〉45岁),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及冠状动脉病变和中医证候特点。结果:青年组男性比例、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吸烟人数、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比例和冠心病家族史显著高于中老年组(P〈0.05)。中老年组伴发高血压和糖尿病的病例高于青年组(P〈0.05)。中老年组冠脉造影检查,左主干、回旋支和多支病变的发病率显著高于青年组(P〈0.05)。青年组单支病变和双支病变的发病率显著高于中老年组(P〈0.05)。青年冠心病组中气滞、痰浊的比例显著高于中老年组(P〈0.05),而中老年组的寒凝、阳虚、阴虚和肾虚的比例显著高于青年组(P〈0.05)。结论:青年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证候和冠脉病变有自身的特点而区别于老年冠心病。  相似文献   

13.
冠心病证候要素组合与心功能及血脂的相关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冠心病证候要素及组合的分布规律,并分析其与心功能及血脂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超声心动图测定30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术确诊的冠心病患者的心功能指标并检测其血脂水平,分析冠心病证候要素组合与心功能及血脂水平的相关性。结果:冠心病证候要素主要组合有气虚血瘀、气阴两虚、痰瘀互阻和阳虚血瘀。阳虚血瘀型冠心病患者射血分数显著降低,气阴两虚和痰瘀互阻型冠心病患者甘油三酯水平显著升高,痰瘀互阻型冠心病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升高。结论:冠心病的治疗应标本兼顾,以益气活血、养阴化痰、通阳宣痹的方药为主。心功能差的冠心病患者在治疗上应侧重运用通阳活血的方药,合并血脂异常的患者在治疗上应侧重运用活血化痰或益气养阴的方药。  相似文献   

14.
冠心病心绞痛是临床常见病,其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均较高,严重影响着人类的健康,尤其是40岁以上的脑力劳动者更是高危人群。一直以来,很多中医学者都致力于冠心病心绞痛的预防和治疗研究,并研制出了众多新型中成药。选取心血瘀阻型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资料,着重综述了近几年来对于冠心病心绞痛心血瘀阻证的临床用药疗效以及新型中成药的研发现状。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解毒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方法 59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1例,予以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38例,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服用益气活血解毒方,2次/d,30 d为1个疗程,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1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17%,2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心电图疗效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用益气活血解毒方加减治疗冠心病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相似文献   

16.
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中药临床试验方案设计的变化趋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从近年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中药新药临床试验项目着手,探讨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中药临床试验方案设计的变化趋势。方法收集自2000—2014年间中药临床试验方案共60项,分析各项临床试验的方案设计变化趋势。结果 自2007年《慢性稳定型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出台后参照了1979年《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的基础上又参照了2007年《慢性稳定型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占34.6℅。纳入标准的变化:2000—2014年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试验方案纳入标准要求变化趋势越来越科学和严格。而在年龄的要求上,年龄上限从早期的65岁或70岁为主到75岁和80岁逐渐放宽。证型的变化:以气虚兼其他证候为主的临床试验项目共计22项,占全部项目数的36.7℅,其次是心血瘀阻证20项,占33.3℅。疗程设计:注射液临床试验疗程以2周为主,口服剂型则以4周为主。从疗程变化来看,2010年开始疗程为8周的项目开始增加。合并用药:从2007年开始在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试验中合并用药方面规定可使用硝酸甘油且合并疾病在不增加原用药剂量下可继续应用(如钙离子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试验导入期及随访期设置变化:导入期或洗脱期的时间以1周、2周为主,而设置随访期的项目从2007年开始在临床试验中设置且只占项目总数8.3℅。疗效指标: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试验中主要以心绞痛疗效、心电图疗效、中医证候疗效、硝酸甘油停减率、运动平板试验作为疗效评价指标,而西雅图心绞痛量表为近几年比较盛行的一项检查项目。安全性指标:从2004年开始在安全性指标中增加了凝血四项,随后2006年开始又增加了心电图、血糖、血脂、血 K +、Na +等检查项目,且每年的比例逐年增加。结论中药临床试验的方案设计更加趋于科学规范与严谨。  相似文献   

17.
用复杂网络挖掘分析冠心病证候-治法-中药关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分析冠心病证候、治法和药物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病证结合的方法,调查3018例冠心病住院患者的临床信息;基于冠心病个体化诊疗信息平台,用复杂网络挖掘分析冠心病患者证候-治法-用药关系。结果:冠心病常见证候要素依次为血瘀、气虚、痰浊、阴虚、阳虚、气滞、血虚。与常见证候要素构成复杂关联的治法主要有活血、清热、补气、化浊(痰)、养阴、温阳、宣痹,与常见证候要素构成复杂关联的药物主要有黄芪、陈皮、地黄、川芎、白术、桃仁、茯苓、甘草、半夏、泽泻、赤芍、当归、丹参、枳壳、桂枝、麦冬,与常见证候要素构成关联的药物功效有止痛、化浊(痰)、清热、活血、补气、凉血、利水、化瘀、解毒、补血、理气、安神、补脾、调经、通便、润燥、散结。结论:冠心病中医临床诊疗符合理法方药相一致的原则,治疗冠心病的清热治法、解毒治法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84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照组36例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84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中药宽胸理气、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6%,对照组为83.3%。两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疗效肯定,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相似文献   

19.
质性研究是描述生活体验并赋予其含义的一种研究方法,在护理领域的应用日趋广泛.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等方面阐述质性研究方法在冠心病患者护理中的研究现状,分析现有研究的研究方法及结果,了解冠心病患者生理、心理体验及需求,为今后护理人员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冠心病严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通过大量临床观察表明,痰瘀互结是引发冠心病的重要机制,并贯穿于冠心病的整个病理过程,因此痰瘀互结致脉络瘀阻,血行涩滞是冠心病发病的关键。运用活血化痰法治疗痰瘀互结型冠心病常能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