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内经》"法于阴阳"的养生思想,即顺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使机体阴阳与自然环境始终保持协调平衡。"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调整和保持人体阴阳的协调平衡是治疗疾病、养生保健的最高行为准则。《内经》"法于阴阳"的养生思想对于认识生殖、生命规律的变化,研究养生保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医时间医学就是用中医理论来阐述人的生理、病理节律变化,运用这些节律变化来诊断疾病,确定治疗原则,选择最佳时间治疗,效果显著而无副作用.这种因时施治、择时治疗的观点为历代医家所遵循.中医时间医学可追溯到2000年前,《内经》时期就奠定了基础,经历代医家不断丰富发展,已日臻完善.纵观阴阳五行、天人相应、五运六气、子午流注等学说,无不包含时间医学的内容.《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曰;"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尚指出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发病时间和传变规律.根据不同时间症状,脉象和色泽的变化,可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对疾病的防治,《内经》强调"谨候其时,病可与期,失时反候者,百病不治".因四时气候不同,防治疾病的原则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种因时施治,择时防病的观点为历代医家所遵循.  相似文献   

3.
张仲景撰著的《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急性热病的专书。对急性热病的变化规律用六经辨证的方法作了精辟的论述,正确反映疾病的运动变化及其治疗规律。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环境致病因素与机体抗病能力相互作用所引起的动态变化结果,而疾病的发展与转归是正邪矛盾对立统一的运动过程,在论治疾病时亦要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病情而灵活处理。总之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必须从“动”的观点出发,  相似文献   

4.
略论病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疾病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处于邪正相争的运动、变化之中,因此,临床诊断时,除了要辨别疾病的原因、性质和病变的部位以外,还应注意审察病势。对于病势的辨别,中医学历来是重视的。早在《内经》中就强调要知病情的标本缓急,掌握病变的传变规律,如《素问·玉机真脏论》说:“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  相似文献   

5.
二十四节气是一种古代先人为表述太阳及月亮运行周期的历法,是对自然界阴阳变化规律的高度总结,而内经中的"天人相应论"认为节气交替变化时人体生物学也会出现相应的改变,节气的阴阳转化与疾病演变也有密切联系,因此本文通过检索相关文献简要总结中医节气思想及与疾病关系的现代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6.
<正>当今社会,各种慢性复杂性疾病日益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中西医学皆面临着严峻考验和挑战,中医学在防治疾病方面的优势日益凸显。《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基本上概括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学术思想,深入挖掘《内经》理论的科学内涵,为临床有效防治疾病提供理论指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时制宜是指根据时令气候节律特点,来制订适宜的治疗原则。因时之"时"是指自然界的时令气候特点及年月日的时间变化规律[1]。笔者通过对《内  相似文献   

7.
《内经》不仅是祖国医学的主要理论著作,它还论述了不少的病证和治疗法则。同病异治便是由《内经》最先提出的。《内经》所阐述的同病异治,包括同样发病可以异治和同一疾病能够异治的两种情况。《内经》提出同病异治法则,是由于它所建立的治疗学说,贯穿着“人与天地相应”、以及事物间普遍联系、并永远处于对立而统一状态的整体观念,其次  相似文献   

8.
仲景在《内经》的基础上,将病位和病性相结合提出"肺痿"一词。肺痿是以咳吐涎沫,反复发作为特点的一种慢性疾病。大多数肺系疾病发展到后期阶段都会表现为肺痿。笔者通过研读《内经》和《金匮要略》中与肺和痿相关的论述,发现《内经》所论"痿"与仲景所述"肺痿"有相似之处。《内经》论"治痿独取阳明",仲景在治疗肺痿时也非常注重顾护脾胃之气。后世医家对肺痿的研究大多都是建立在《金匮要略》的基础上。故笔者试从"治痿独取阳明"来论治肺痿,希望能对中医治疗肺痿病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时间医学,在我国是一门既年青而又古老的学科。我国医籍名著《内经》。曾精辟地描绘了时间生物医学的雏模,提出了人体功能随月盈亏而变动,应四时变化而呈现阴阳消长以及强调临床辨证论治必须遵循“因时制宜”等宝贵卓见,并形成了系统的中医基础和临床理论而流传至今。下面仅就时间医学与护理工作之间的关系谈谈体会。1时间病理学与疾病护理临床上许多疾病的发生有其明显的规律性,发作与缓解交替出现。如周期性发热、周期性呕吐、周期性关节痛、结核病的发热、肠结核的五更泻等等。还有一些疾病从发病、病情转化以至死亡都有一定的时间…  相似文献   

10.
“生病起于过用”(《素问·经脉别论篇》)亦是《内经》发病学的重要思想。它指疾病的产生是由于外界各种因素发生异常变化,超过了人体适应限度,损伤脏腑气血所导致的。如张景岳说: “五脏受气,强弱各有常度,若勉强过用,必损其真,则病之所由起也。”结合《内经》其他篇有关发病内容的原文来看,大致如下几种因素发生变化,使脏腑气血“过用”,都可引起疾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内经》脉时合参思想和经验,以期更全面地学习中医学脉学理论,提高临床疗效。[方法]撷选《内经》相关原文,对脉诊理论中的时间因素做简要分析,探讨昼夜、月相、季节等时间因素对脉象的影响,总结《内经》脉时合参思辨方法。[结果]昼夜、月相、季节等时间因素与脉象关系密切,自然界的阴阳消长等具有明显的时间性,人体脉象与其相适应。脉时合参不仅可以知晓脉象随昼夜、月相、季节等的生理变化,还可根据脉、脏、时的关联准确判定病位,通过脉逆四时与否细测病情轻重,依据脉象随病情发展的阶段性规律预判病势预后,以及因时制宜指导临床治疗。[结论]《内经》脉时合参思想,内容丰富,在临床中运用广泛,蕴涵着天人一体的整体观和中医学哲学思辨方法,值得深入挖掘和学习。  相似文献   

12.
关于卫气相关论述散见于《黄帝内经》诸篇,学术界对卫气的生成与功能已大致形成共识,但对其具体循行路线的认识莫衷一是。为进一步明确卫气的具体循行路线,本文在研读《黄帝内经》的基础上,结合古今文献中卫气循行的相关论述研究分析,提出卫气的双圈循行路线。为方便表达,将卫气从上焦出并行于经脉的循行路线定义为内圈,将从目始,遍行阳经皮部复入于阴藏与从阴经皮部、胸腹汇入阴跷脉,后上归于目的循行路线定义为外圈。依据卫气的内外圈循行在肢端五输穴交会联系的记载,尝试构建卫气循行的双圈循行路线模型,以期为中医基础理论及临床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伏邪理论来源于《黄帝内经》,至今仍在中医学病因理论中占重要部分,卵巢癌在妇科肿瘤中恶性度最高,早期难以发觉,治疗难度大。文章以伏邪理论探讨卵巢癌的发病机制,认为患者因内属先天伏寒体质,外受淫邪,化为伏毒而发病,与西医遗传因素中BRCA1/2基因突变的影响具有相关性,为中医学预防及改善卵巢癌患者状态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4.
中医学"治未病"其思想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经过历代医家的发展,不断完善。所谓"未病"有3层含义:未患病的健康状态、邪伏而未发病的状态、疾病进程中邪气将要累及的状态。总结起来,"未病"主要包括疾病未生、疾病未发、疾病未传、疾病未复4个方面,相应的临床防治原则依次为未病先防、将病防发、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  相似文献   

15.
《黄帝内经》中的体质学说及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帝内经》体质学说认为体质形成与先天及后天因素有关, 并提出多种复杂的体质分类方法及理论体系, 以体质论病、论治、论养生的临床辨证思维。现代中医以《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的出台为标杆佐证了《黄帝内经》体质学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在中医里归于消渴范围内,“消渴”最初是在《黄帝内经》中被提起的,到了东汉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对消渴进行更为详细记载。糖尿病便秘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张仲景对此也有独特见解。张仲景通过辨证论治,治病求本,谨遵病因病机,通过辨证分型,归纳出不同的有效方剂,为当代中医提供了极大的参考,应当进一步挖掘其学术思想,更好的服务于临床。  相似文献   

17.
"治未病"是《内经》提出的预防医学思想,运用"治未病"理论防治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是符合当前重大疾病防治重心前移的战略要求。在貌似"无症可辨"的状态下,并非"无证可辨"。因此,在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成为现代糖尿病主要致残、致死原因的今天,从"治未病"角度来确定对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的诊疗方法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黄帝内经》首次提出治未病理论,但其思想基础早在《孙子兵法》就已初见端倪。兵家与医家似不相干,但殊途同源,其两者同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共同的哲学思想和思维方式。文章从未病先防、欲病救萌、已病防变、瘥后防复4个方面窥探《孙子兵法》中的治未病思想,引经论证,以探其微而穷其理。  相似文献   

19.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学理论专著,是中医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其中对心肝及其关系的论述,对以后各医家对心肝关系的研究以及指导临床治疗奠定了基础,文章试从阴阳、五行、气血、情志、经络等方面浅谈《黄帝内经》中关于心肝及其关系的论述,指出心与肝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伤寒杂病论》是对《黄帝内经》的医经思维和《汤液经法》的经方思维继承与融合,其中"伤寒"之名及时间医学的观点均源于《黄帝内经》。但近代部分中医名家否定《伤寒杂病论》序文的真实性,继而否定《伤寒杂病论》与《黄帝内经》的密切关系。争论的焦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句仗、语法之争;(2)声韵、引文之辨;(3)浑说、详说之论;(4)余、我之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