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8 毫秒
1.
目的 采用电视透视吞咽检查(VFSS)数字化分析方法,定量分析脑干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障碍的特点,并分析各项参数与误吸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方法 采用吞咽造影数字化分析方法采集脑干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12例(患者组)和健康受试者10例(健康组)的VFSS影像资料,每例受检者按要求1次性吞咽浓流质5ml,每例完成2次吞咽。分析的参数包括口腔运送时间(OTT),吞咽反应时间(SRT),舌骨运动时间(HMT),食道上括约肌开放时间(UOT),喉关闭时间(LCT);同时采用8分制渗漏误吸量表(PAS)评估患者误吸严重程度,并分析各项参数与误吸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结果 患者组的OTT[(3.091±1.803)s]、HMT[(1.498±0.550)s]、LCT[(0.651±0.186)s]与健康组比较,均显著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SRT与误吸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440,P=0.032)。 结论 脑干梗死患者的吞咽障碍表现涉及口腔期及咽期。OTT、HMT、LCT等参数可用于脑干梗死后吞咽障碍的评估,SRT可用于预测误吸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心电图改变与梗死部位、病情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118例,均在入院后48h内行心电图检查,统计心电图检查异常率,并比较不同梗死部位、不同病情程度患者心电图检查异常率。结果11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检查出心电图异常84例,异常率为71.19%。梗死部位为丘脑-基底节区及脑干者心电图检查异常率分别为86.11%、81.25%,均高于脑叶梗死者的41.18%(P0.05);病情程度为重度及中度者心电图检查异常率分别为86.67%、84.62%,均高于轻度者的51.02%(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多伴心电图异常,且心电图改变与梗死部位、病情程度密切相关,可将心电图检查作为疾病诊断及病情评价的重要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3.
苑振云  杨涛  靳萍奎 《临床荟萃》2005,20(13):737-739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含量的变化,以及NSE与梗死灶大小、梗死部位、病程的关系。方法入选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组,包括大面积梗死23例,小面积梗死38例,腔隙性梗死25例。其中小面积梗死组按梗死部位分为大脑半球梗死10例,基底节区梗死11例,脑干梗死8例,小脑梗死9例。34例健康者为对照组,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其血清NSE含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86例患者发病第1、3、7、14天血清NSE含量分别为(9.1±3.2)μg/L,(18.9±5.2)μg/L,(11.7±4.5)μg/L,(8.2±1.6)μg/L,各个不同时间点NSE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而以第3天NSE最高。②腔隙性梗死、小面积梗死、大面积梗死3组间血清NSE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2.5,P<0.01)。③大脑半球梗死组、基底节区梗死组、脑干梗死组、小脑梗死组4组间血清NSE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95,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含量与梗死灶大小、部位及病程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中不同脑梗死部位的心电图检测结果及其与病情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2015年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30例,统计不同梗死部位患者的心电图异常发生率,分析心电图异常患者的病死率及病情分型情况。结果 130例脑梗死患者中心电图异常85例,心电图异常发生率为65.38%。心电图异常主要为ST-T段改变。梗死部位为脑干与丘脑-基底节区的患者心电图异常发生率(75.68%,75.00%)明显高于单个脑叶梗死的患者(50.9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电图异常患者病死率(10.59%)以及中重度神经系统损伤比率(24.71%)明显高于心电图正常的脑梗死患者(4.4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中心电图异常的比率较高,脑干与丘脑-基底节区脑梗死患者更易发生心电图异常。心电图异常的脑梗死患者病死率以及重度脑损伤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多部位联合电刺激对延髓梗死吞咽障碍患者的疗效。方法:延髓梗死致吞咽障碍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康复组各43例,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行为治疗和Vital Stim刺激仪常规治疗,康复组还采用Vital Stim电刺激仪进行喉部肌群联合治疗。采用才藤氏吞咽障碍七级评价法评估疗效,电视透视下吞咽能力检查(VFSS)评估吞咽障碍程度。结果:对照组和康复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0.4%和86.0%,后者高于前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8,P0.05)。治疗后2组VFS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康复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生物电刺激仪联合多部位治疗可更有效地改善延髓梗死患者的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尿酸水平变化与梗死体积及神经功能缺损的关系。方法选取2006年2月-2011年3月急性脑梗死患者59例,按梗死体积分为小梗死组(≤5 cm3),大梗死组(>5 cm3);根据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分为轻度损伤组(0~12分),重度损伤组(≥13分),比较不同梗死体积和损伤程度时溶栓前后尿酸水平变化。结果尿激酶溶栓治疗后重度损伤组患者较轻度损伤组发病第2天尿酸水平下降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梗死体积尿酸水平变化不同,大梗死组尿激酶溶栓治疗后较小梗死组发病第2天尿酸水平明显下降,两组间溶栓第2天尿酸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溶栓后尿酸水平下降,梗死体积越大者尿酸水平下降越显著;同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高者尿酸水平下降越明显。尿酸在缺血再灌注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尿酸水平变化与脑梗死体积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血尿酸(UA)的浓度变化,了解NSE、UA在急性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在入院当天把急性脑梗死患者按影像学检查提示的梗死病灶面积大小分为大面积梗死组(50例)、小面积梗死组(64例),以健康对照组(100例)为对照,分别测定各组研究对象的血清NSE、UA;按神经功能缺损分为轻度损伤组、中度损伤组、重度损伤组,分别测定各组NSE、UA浓度,对所测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NSE、UA浓度在大面积梗死组与小面积梗死组、健康对照组间两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SE、UA浓度与入院时的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存在正相关。结论通过测定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的NSE、UA浓度变化可判断梗死面积的大小,同时NSE、UA浓度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对急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及病情的正确评估有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8.
多梗死性痴呆患者痴呆程度和CT改变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多梗死性痴呆(MID)患者痴呆程度和CT改变的相关性。方法对44例MID轻度痴呆、40例中度痴呆,38例重度痴呆患者脑梗死体积、部位及脑萎缩程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MID患者脑梗死体积和痴呆程度关系密切,梗死体积越大,痴呆越重。重度痴呆患者脑萎缩较轻度、中度痴呆患者更明显。痴呆严重程度与病灶部位无对应关系。结论脑梗死体积及脑萎缩是影响MID患者痴呆程度的重要国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CK、CK-MB、hs-cTnT评估急性心肌梗死梗死面积并探讨其与梗死面积的相关性。方法对2010-2012年我院临床确诊的5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后3d内动态测定CK、CK-MB、hs-cTnT,病情平稳后行心肌核素显像评估心肌梗死面积,选取入院后3d内CK、CK-MB、hs-cTNT的峰值与心肌梗死面积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面积梗死患者CK、CK-MB、hs-cTNT结果分别为:1959±1018U/L、90.9±56.1 ng/ml、3564±2173 ng/ml,大面积梗死患者CK、CK-MB、hs-cTNT结果分别为:2497±917 U/L、134.32±70.67ng/ml、6487±2782 ng/ml。中面积梗死与大面积梗死患者三指标比较有显著意义(P<0.05)。急性心肌梗死患者CK、CK-MB、hs-cTnT入院后3d内的峰值与梗死面积有相关性,相关系数r分别为0.57、0.62、0.72(P<0.05),且hs-cTnT的相关性较CK、CK-MB好(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时,CK、CK-MB、hs-cTnT与心肌梗死面积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作为评估梗死面积与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脑钠肽和同型半胱氨酸的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钠肽(BNP)、同型半胱氨酸(Hcy)在老年急性脑梗死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择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88例,健康对照组50例,测定各组BNP、Hcy水平,并进行比较。脑梗死患者按照病程分为急性期组(48例)和亚急性期组(40例);按照梗死面积大小分为大面积梗死(24例)、中面积梗死(29例)和小面积梗死(35例);按照病情程度分为重度(20例)、中度(31例)、轻度(37例)。结果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和亚急性期BNP和Hcy均有不同程度增高,具体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面积脑梗死患者BNP、Hcy水平显著高于中、小面积脑梗死组(P<0.01),中面积脑梗死组血浆BNP、Hcy水平高于小面积脑梗死组(P<0.01);重度脑梗死组BNP、Hcy水平高于中、轻度脑梗死组(P<0.01),中度脑梗死组BNP、Hcy水平高于轻度脑梗死组(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存在着BNP、Hcy水平的变化,并且与病程、病变范围和病情程度相关;二者联合检测可作为急性脑梗死的病情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1.
脑卒中急性期吞咽障碍的临床影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卒中急性期吞咽障碍的临床及影像学检查的表现,分析脑卒中部位与吞咽障碍发生类型的关系。方法:首次发病的急性脑卒中患者62例,根据不同病变部位分为单侧大脑半球组、双侧大脑半球组、脑干与小脑组及多发性卒中组。入院后3d内完成临床吞咽功能评估;入院7d进行吞咽X线荧光透视检查(VFSS);记录分析吞咽障碍的类型和脑卒中的病变部位。结果:入院3d内临床吞咽评定4组患者中有29例(46.8%)存在吞咽困难,其中脑干及小脑组发生吞咽困难的百分率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于7d时VFSS检测11例能完成,其中单侧大脑半球组3例、双侧大脑半球组2例,多出现口腔期困难;脑干及小脑组2例,多出现咽期困难;多发卒中组4例,口腔期和咽期均受影响。吞咽异常表现类型为唇闭合无力、舌运动减弱、误吸及环咽肌功能不全、吞咽反射延迟、喉上抬差、会厌谷和/或梨状窝滞留、喉渗透等。结论: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评定可明确吞咽口阶段的生理状态,VFSS可明确咽阶段及有无误吸。为避免吞咽困难所致的并发症及预防或治疗吞咽困难,需尽早完成吞咽评定,且可以节省患者总体费用及加快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明确脑卒中不同病灶部位与吞咽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2005 年6 月~2007 年4 月间连续入住卒中单元的符合纳入标准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记录入院后患者头MRI所显示的陈旧及新卒中病灶的部位并进行分类。电视透视检查(VF)明确有无吞咽异常及误吸。分析病灶部位与吞咽障碍及误吸之间的关系。结果满足条件者共211 例,同时获得VF评估资料以及头MRI资料的患者共有169 例。159 例存在吞咽功能损伤,误吸94 例。口期异常72 例(9 例缺失),咽期异常150 例。不同卒中病灶间出现吞咽障碍及误吸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延髓损伤有易于误吸的趋势(P=0.056)。幕上(P=0.028)和延髓以上(P=0.005)损伤容易造成口期异常。结论大脑皮质、皮质下白质、脑干及小脑的损伤,包括单侧半球损伤均可导致吞咽障碍和误吸。延髓损伤可能容易导致误吸,幕上或延髓水平以上的损伤容易造成口期异常。  相似文献   

13.
目的在首次发作脑梗死的患者中,分析吞咽困难在睡眠呼吸暂停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通过电视透视检查,将50例脑梗死患者分为吞咽困难组和非吞咽困难组两组,比较梗死部位、梗死严重程度对呼吸紊乱的影响,探讨吞咽困难在睡眠呼吸暂停中的可能作用。结果吞咽困难组在急性期的阻塞性事件最为突出(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20.9次/h;阻塞性呼吸暂停指数OAI19.1),非吞咽困难组的呼吸暂停事件明显减少(AHI9.5次/h,OAI8.6)。多元相关性分析显示,吞咽困难的严重程度与AHI和OAI有一定的相关性(AHI,P=0.018;OAI,P=0.024)。结论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出现的阻塞性事件的数量和类型,与神经系统损伤后继发的咽喉部肌肉功能紊乱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早期康复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90例急性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45例,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康复组还予系统康复训练治疗,采用VFSS于治疗前、治疗2、4周后检查患者的吞咽障碍程度,并比较2组疗效。结果:治疗后2、4周,2组VFSS评分均优于治疗前,且康复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急性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进行早期吞咽功能训练,提高了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脑心综合征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评价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我院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50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灶体积进行分型,将本组504例患者分为腔隙性脑梗死、大灶脑梗死2组,比较这2组脑心综合征的发生率.按照症状体征演进过程进行分型,将本组215例大灶脑梗死患者分为非进展性大灶梗死和进展性大灶梗死2组,比较这2组患者脑心综合征的发生率.根据脑缺血灶的解剖部位将患者分4组:脑干、皮层各叶、基底节区及小脑,比较各组脑心综合征的发生率.结果 缺血性脑卒中类型与脑心综合征发生率具有相关性,大灶脑梗死的脑心综合征发生率(76.74%)高于腔隙性脑梗死(5.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进展性大灶脑梗死的脑心综合征的发生率(87.72%)高于非进展性大灶脑梗死(72.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病灶位于脑干的脑心综合征发生率(73.53%)高于缺血病灶位于大脑皮层各叶(48.99%)、基底节区(22.22%)及小脑(17.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脑心综合征与脑梗死类型和部位相关,脑心综合征提示脑梗死进展或累及脑干.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连续收集发病24 h内入院的急性脑卒中患者161例为卒中组,入院时对其进行NIHSS评分;并以同时期门诊体检中心42例健康中老年人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受试者入院第1天 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卒中组早期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作用于健侧半球吞咽皮质代表区联合吞咽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82例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1例)采用吞咽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41例)采用高频rTMS作用于健侧半球吞咽皮质代表区联合吞咽康复训练治疗,均治疗4周.观察2组疗效,吞咽障碍...  相似文献   

18.
Background.— Several studies were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the occurrence of headache attributed to acute stroke in patients with a lifetime history of migraine. Methods.— In a case–control series of 96 acute stroke patients with a lifetime history of migraine (M+) and 96 stroke patients without (M?),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 only, without secondary infarction, were selected. The headache attributed to acute ischemic stroke was then analyzed. Results.— (M+) patients complained of headache more often than (M?) patients (P < .0001), mainly in the 24 hours before stroke onset (P < .0001). Migraine‐like features of headache were recognized in a greater proportion of cases in the (M+) patient group with ischemic stroke (P < .018). A preferential brainstem location of ischemic stroke in (M+) patients emerged compared with (M?) patients (P = .014). Discussion.— The high prevalence of headache attributed to stroke in (M+) patients, in a relevant proportion of cases presenting as a sentinel headache, suggests that cerebral ischemia lowers the threshold for head pain more easily in these “susceptible” patients. The most frequent involvement of the brainstem in (M+) patients with ischemic infarction concurs with recent reports that emphasized a greater headache frequency when cerebral infarctions are localized in this structure or deep brain gray matter.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血管性痴呆发病与脑梗塞部位的相关性。方法 :对35例血管性痴呆和32例非痴呆的脑梗塞患者进行CT与临床等对比分析。结果 :血管性痴呆组颞叶、双侧基底节梗塞、梗塞伴发脑白质变性及脑萎缩明显多于非痴呆组。结论 :血管性痴呆与梗塞部位及是否存在脑白质变性和脑萎缩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早期血浆溶血磷脂酸(LPA)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及厄贝沙坦对其影响。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为病例组,随机分为厄贝沙坦亚组和常规亚组各50例,厄贝沙坦亚组给予厄贝沙坦+阿司匹林,常规亚组给予阿司匹林,连续治疗14 d。分别检测病例组治疗前后血浆LPA浓度,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分析其与梗死部位、大小、病因、病情的相关性,并另选择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LPA急性期升高,和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大梗死灶患者血浆LPA浓度较小梗死灶者高(P0.01);重型患者血浆LPA浓度高于轻型患者(P0.01);不同病因的脑梗死患者血清LP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心源性大动脉型其他类型小动脉型对照组(P0.05)。厄贝沙坦亚组和常规亚组治疗后LPA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治疗后与常规亚组比较,厄贝沙坦亚组的LPA含量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更为明显(P0.01)。结论:血浆LPA浓度与梗死大小、部位、病因、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可作为脑梗死的预警因子。厄贝沙坦能显著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LPA含量,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