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心电图改变与梗死部位、病情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118例,均在入院后48h内行心电图检查,统计心电图检查异常率,并比较不同梗死部位、不同病情程度患者心电图检查异常率。结果11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检查出心电图异常84例,异常率为71.19%。梗死部位为丘脑-基底节区及脑干者心电图检查异常率分别为86.11%、81.25%,均高于脑叶梗死者的41.18%(P0.05);病情程度为重度及中度者心电图检查异常率分别为86.67%、84.62%,均高于轻度者的51.02%(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多伴心电图异常,且心电图改变与梗死部位、病情程度密切相关,可将心电图检查作为疾病诊断及病情评价的重要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2.
心脏的活动功能受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因而当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损伤时,也会影响心脏的功能活动,称之为脑心综合征.近年来,脑梗死的心电图改变日益受到临床重视,并认为是反映病情轻重和预后的一项重要指标.本组分析了本院2006年1月~2007年6月的住院脑梗死病例180例,以探讨脑梗死与心电图异常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急性脑梗死部位及面积与心电图改变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心脏的活动功能受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因而当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损伤时,也会影响心脏的功能活动,称之为脑心综合征。近年来,脑梗死的心电图改变日益受到临床重视,并认为是反映病情轻重和预后的一项重要指标。本组分析了本院2006年1月~2007年6月的住院脑梗死病例180例,以探讨脑梗死与心电图异常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早期护理干预对急性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对96例急性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实施个体化的护理干预,加强与吞咽活动有关的器官功能恢复训练及摄食训练。结果:干预后患者吞咽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早期护理干预能有效地促进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复,可有效地预防和减少误咽、窒息等意外的发生,应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入院后即给予系统化康复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4 w后对两种方法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吞咽能力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 早期康复护理能明显提高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能力,并明显降低吸入性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入院后即给予系统化康复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4 w后对两种方法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吞咽能力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 早期康复护理能明显提高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能力,并明显降低吸入性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入院后即给予系统化康复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4 w后对两种方法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吞咽能力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 早期康复护理能明显提高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能力,并明显降低吸入性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入院后即给予系统化康复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4 w后对两种方法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吞咽能力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 早期康复护理能明显提高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能力,并明显降低吸入性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入院后即给予系统化康复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4 w后对两种方法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吞咽能力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 早期康复护理能明显提高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能力,并明显降低吸入性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胱抑素C(CysC)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肾功能变化的关系。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84例(研究组)和体检健康者84例(对照组),检测血清CysC水平,分析其与患者梗死灶面积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采用500mL/d(A组)和375mL/d(B组)20%甘露醇进行治疗,观察治疗前、治疗后第5、14天血清CysC及肾功能的变化。结果研究组大、中、小梗死灶患者血清CysC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重、中、轻度神经功能缺损患者血清CysC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A组和B组患者血清肌酐(Cr)、尿素氮(BUN)、CysC水平均升高,其中血清CysC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患者治疗后第5、14天血清Cys、Cr、BUN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ysC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在监测脑梗死患者甘露醇治疗对肾功能影响方面,CysC优于Cr、BUN,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同型半胱氨酸(HCY)检测在急性脑梗死和急性脑出血中的意义。方法选择确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51例、急性脑出血患者204例、体检健康者485例,检测并比较血清SOD、HCY水平。结果急性脑梗死和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SOD水平均低于健康者,而HCY水平则高于健康者(P0.05)。不同类型脑梗死患者血清SOD、HCY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急性脑梗死及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SOD、HCY水平对判断病情、评价疗效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并发代谢综合征患者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HMGB1)水平与脑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将7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代谢综合征组和非代谢综合征组,分别检测血清HMGB1、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及低密度脂蛋白,并通过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明确有无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狭窄,计算各组的发生率。结果:代谢综合征组血清HMGB1水平明显高于非代谢综合征组(P<0.05),代谢综合征组脑动脉狭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代谢综合征组(P<0.05),但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脑动脉狭窄与血清HMGB1水平无显著相关性(P>0.05),而与代谢综合征有关(P<0.05)。结论:代谢综合征可能与脑动脉的粥样硬化狭窄有关,HMGB1可能参与此病理过程中,但HMGB1与脑动脉狭窄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ACI)患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44例 ACI 患者(ACI 组)和30例健康者(对照组)血清 Ox-LDL 水平,并对 ACI 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检测颈动脉 IMT,分析 ACI 患者 Ox-LDL 水平与颈动脉 IMT 的关系。结果ACI 患者 Ox-LDL 水平明显高于健康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颈动脉 IMT≥1.0 mm 的 ACI 患者 Ox-LDL 水平高于颈动脉 IMT<1.0 mm 者(P <0.05);ACI 患者 Ox-LDL 水平与颈动脉 IMT 呈正相关(r=0.493,P <0.05)。结论ACI 患者的血清 Ox-LDL 水平升高,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纤维蛋白原(Fib)的关系。方法入选患者为2006年8月至2008年8月87例首次脑梗死患者,年龄18-80岁,48h以内首发脑梗死,经头颅MRI/CT证实,排除脑出血。对照组来自健康体检者,共40例。两组对象血清hs-CRP浓度采用速率透射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浆Fib含量通过ACL-10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组血液hs-CRP及Fib水平均较健康组明显升高(P〈0.05)。两组NDS评分预后比较,hs-CRP正常组总有效率(82.7%)明显高于hs-CRP异常组(68.7%);Fib正常组总有效率(87.2%)明显高于Fib异常组(54.1%),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血清hs-CRP及Fib水平数值的增高,证实其参与脑梗死急性期炎性反应,急性脑梗死患者体内存在凝血-纤溶系统异常。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与病情预后的关系.方法 入选1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检测25(OH)D的水平,根据水平分为A组维生素D充足(≥75 nmol/L)、B组不足(50.0~74.9 nmol/L)、C组缺乏(≤49.9 nmol/L).并于入院时及治疗2周后分别测定神经功能受损程度(NIHSS)、日常生活活动(ADL)量表的Barthel指数(BI),根据NIHSS差值判定预后.结果 A、B、C 3组间入院时及治疗2周后NIHSS及BI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NIHSS及BI评分明显高于B组、C组.血清25(OH)D水平与患者入院时及治疗2周后的NIHSS评分呈负相关,与患者入院时及治疗2周后BI评分呈正相关.A组的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例数明显高于B组、C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B组无变化、恶化例数明显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25(OH)D可作为急性脑梗死的危险预测因子,是判断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的血清表皮生长因子(EGF)的含量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NFS)的关系.方法采用ELASA法测定5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26例正常人(对照组)的EGF和前者的CNFS.结果脑梗死组EGF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CNFS差者EGF低,言语功能评分和肢体运动功能评分与EGF呈负相关(P<0.05).结论EGF与CNFS密切相关,是评估预后的一项较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时间康复护理方案在促进脑梗死后吞咽障碍功能恢复中的应用。方法将60例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案护理,观察组采用时间康复护理方案,比较2组的吞咽功能恢复情况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总疗效分别为93.3%、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的藤氏吞咽障评分高于对照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时间康复护理方案能够促进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简便,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脑病变的部位及大小与Brunnstrom偏瘫阶段及痉挛程度的关系。方法 36例患者,男26例。女10例;年龄16-70岁;左侧脑病变17例。右侧19例;脑血肿17例。脑梗死及脑皮质软化灶19例。结果 脑皮质受损部位患者呈跳跃式恢复,痉挛主要表现为不能伸腕,指及踝背屈障碍,当上肢伸肌功能恢复后,屈肌痉挛消失;顶叶受损(病变体积为30-50cm^3)患者残留症状为不能并指,分指,对掌运动及踝自主背屈障碍;内囊部分病变患者主要表现为肢体远端痉挛。痉挛期与分离期重叠出现。即出现伸腕,指运动时,屈腕,指肌及屈拇长肌仍有痉挛现象存在;内囊大部分或完全病变患者,痉挛表现在四肢所有关节,运动功能恢复较差。结论 脑病变部位及大小不同,痉挛程度不同,痉挛程度与运动训练疗效关系密切。均有助于判断患者康复后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运动功能恢复状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急性脑梗塞(ACI)及糖尿病(DM)患者的发病与血液流变学中红细胞变形能力(RCD)的变化关系。方法:采用德国FM4红细胞过滤仪,检测AMI、ACI及DM患者的RCD。结果:AMI、ACI及DM3组患者的RCD的最小余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斜明显低于对照组。AMI发病24小时内的RCD最小余量明显高于治疗2周后的RCD的最小余量(P<0.01)。AMI组RCD最小余量与5.75s-1切变率的粘度呈正相关(r=0.350,P<0.05),与230s-1切变率的粘度呈明显正相关(r=0.562,P<0.001)。结论:直接检测RCD的变化,对估测活动期心脑血管病及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轻重及治疗效果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