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腹超声对腹段食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腹段食管病变的患者经腹超声的声像图特征。结果 18例患者中,超声诊断食管癌11例,炎性增厚2例,食管平滑肌瘤1例,食管溃疡1例,诊断阳性率83%。结论经腹超声对腹段食管显示率高,是诊断腹段食管病变的一种有效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食管癌高低发区无症状居民食管上皮挖空细胞的分布差异及其与病变的关系 ,进一步了解挖空细胞在食管上皮癌变中的意义。方法 :人群普查 ,纤维内镜粘膜活检和组织病理学及计量分析 ,了解食管上皮不同病变中的挖空细胞分布特征。结果 :食管癌高低发区居民食管正常上皮及各级病变组织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挖空细胞。挖空细胞主要分布在食管上皮的中下 1/ 3区域。高发区居民食管中下段活检组织上皮下 1/ 3的挖空细胞检出率明显高于食管上皮的中 1/ 3区域 (P <0 .0 5 ) ,低发区居民也观察到相似的结果。高发区 ,正常上皮挖空细胞阳性率明显高于基底细胞过度增生和间变 ,阳性率随病变进展 ,明显下降 ,低发区也呈现相似的变化 ;高低发区食管中段组织挖空细胞密度分别为 (2 3.95± 14 .0 5 )mm-2 和 (2 2 .95± 10 .88)mm-2 ,下段分别为 (31.4 0± 2 4 .75 )mm-2 和 (30 .15±19.4 5 )mm-2 ;高低发区正常上皮分别为 (30 .73± 2 0 .83)mm-2 和 (2 7.0 0± 16 .86 )mm-2 ,基底细胞过度增生组织分别为 (2 4 .6 3± 19.6 2 )mm-2 和 (2 6 .0 8± 15 .4 5 )mm-2 ,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挖空细胞是食管癌高低发区居民食管上皮常见的形态学变化 ,挖空细胞主要分布在上皮的下 1/ 3,并随病变进展呈升  相似文献   

3.
新生儿咽和食管的形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30例(男18、女12)新生儿尸体上,观察了咽和食管的形态结构和位置。1.鼻 咽部 口咽部及喉咽部的长度、宽径、前后径及其与椎骨的对应关系。新生儿咽的全长为35.72±3.01mm。咽的下界70.00±8.37%与第四颈椎平面相对。2.咽鼓管咽口的形态、位置、方向及腭扁桃体的度量。3.食管颈段、胸段和腹段的长度及其与椎骨的对应关系。新生儿食管全长为88.45±6.67mm,与身长的比值为1:5.60±0.38。4.自中(上)切牙和鼻前孔分别至食管的起始部、与主动脉弓邻接处、与左支气管邻接处、穿膈肌食管裂孔处及与贲门连接处的距离及食管上述五处的宽(内)径。  相似文献   

4.
经体表高频超声观测106例健康成人吞吐咽前后颈段食管声像图及正常值。吞咽前:左右径(9.64±0.94)mm,前后径(8.75±1.04)mm,壁厚(1.69±0.17)mm,吞咽后,左右径(11.59±0.68)mm,前后径(11.25±0.84)mm,壁厚(2.51±0.22)mm。同时观察22例食管病变声的声像图,认为高频超声具有实时、直观、简单可靠,是食道疾病的辅助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5.
内镜检查对食管粘膜表面病变如炎症、溃疡、肿瘤等均有较好诊断价值 ,但对粘膜表面正常或几乎正常的粘膜下病变 ,以及食管壁外脏器和 /或肿瘤压迫引起的隆起性病变则诊断较为困难 ,而超声内镜 (EU S)检查能清晰地显示食管壁及其周围结构 ,因此对此类病变的诊断有其独特的优势。笔者旨在比较 EUS、胃镜、X线钡餐对食管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自 1992年 1月~ 1999年 12月应用超声内镜检查发现的食管病变 16 7例。男性 98例 ,平均年龄 47.8±4.6岁 (36~ 6 7岁 ) ;女性 6 9例 ,平均年龄 49.7± 3.2岁 (34~ 5 6…  相似文献   

6.
体表超声对腹段食管的显示和正常值测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敏华  严昆 《中华医学杂志》1994,74(7):410-412,T039
采用体表超声在剑突-左肋弓缘斜切面扫查,显不良管裂孔呈类三角形强回声,作者称之为“犀鸟头盔”征,其背侧可确认为腹段食管。在高发区对268名高危人群普查,清晰显示者82%;正常人壁厚均值为2.58±0.54mm,可显示长度为23.7±5.6mm,9名可疑增厚者,5例最终确认食管有病变,其中2例食管癌、2例溃疡(周围水肿)、1例食管裂孔疝。超声对清晰显示者的诊断正确率达98%。该方法为腹段食管疾病普查提供了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CTA对肠系膜上动脉(SMA)起始段解剖的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21例正常患者和4例胡桃夹现象患者的腹部螺旋CT动脉期及延迟期图像进行矢状位重组,测量SMA与腹主动脉的夹角、左肾静脉层面SMA后壁与腹主动脉前壁的距离以及左肾静脉最小前后径并观测左侧精索或卵巢静脉是否扩张。结果 本组21例正常人及4例胡桃夹现象患者均行MIP、MPR、VR后处理,均清晰显示SMA起始段走行,及与左肾静脉、腹主动脉之间的立体血管解剖关系;21例正常人左肾静脉均走行于腹主动脉前方、SMA后方,未见左肾静脉近段及左侧精索静脉或卵巢静脉扩张;SMA与腹主动脉夹角为51.5~98.7°(71.4±14.2)°、左肾静脉层面SMA后壁与腹主动脉前壁的距离为9.0~22.3mm(13.7±4.5)mm、左肾静脉最小前后径为4.0~10.3mm(6.9±1.2)mm。4例胡桃夹现象患者SMA与腹主动脉夹角均明显变小,分别为25.7°、26.3°、28.5°、29.3°,左肾静脉层面SMA后壁与腹主动脉前壁的距离分别为3.7mm、2.6mm、5.0mm、4.1mm、左肾静脉最小前后径分别为1.9mm、2.2mm、3.4mm、3.1mm,均显示左肾静脉近段及左侧精索静脉或卵巢静脉扩张。统计学显示胡桃夹现象患者SMA与腹主动脉夹角、左肾静脉层面SMA后壁与腹主动脉前壁的距离、左肾静脉最小前后径与正常人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 多层螺旋CTA可清晰显示SMA起始段、腹主动脉与左肾静脉之间的解剖关系;CTA对诊断胡桃夹现象具有可靠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照研究正常实验兔经淋巴结淋巴管造影(intranodal lymphangiography, INL)与MR淋巴管造影(MR lymphangiography, MRL)对中央淋巴管的成像效果,以便更全面理解淋巴管造影的正常影像表现。方法 正常实验兔10只,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例,经两侧腘窝淋巴结分别注射碘化油(INL组)或钆双胺(MRL组),分别评价腰淋巴干及胸导管的显示情况。结果 INL组5例腰淋巴干及胸导管均显影优秀,MRL组腰淋巴干显影优秀3例,显影较好2例;胸导管5例均显影较差。两组腰淋巴干显影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腹段胸导管及胸段胸导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NL组腰淋巴干及腹段胸导管全程显示所需时间分别为5.80±1.92min和4.60±2.75min;胸段胸导管全程显示所需时间为1.00±0.50min;胸段胸导管全程显示所需时间与前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胸导管管径0.3~1.6mm。INL组5例均有肠淋巴干反流。结论 经腘窝淋巴结INL可清晰显示正常实验兔淋巴管系统,俯卧位检查可见肠淋巴干显影。经腘窝淋巴结MRL对实验兔腰淋巴干显示良好,对胸导管显示欠理想,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体表超声对腹部食管病变及早期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Chen M  Zhu Q  Yan K 《中华医学杂志》1998,78(1):44-48
目的了解超声对腹部食管病变及早期癌检出的可能性。方法日常常规超声检查观察797例腹部食管;以测量壁厚≥6mm,局部回声及内腔有异常改变为诊断食管病变的标准。结果729例(92%)食管得以显示。其中716例壁厚≤4mm,诊断为正常,13例诊断异常;最终证实13例中食管癌5例(粘膜癌、粘膜肌层癌、粘膜下癌、肌层癌、全层癌各1例),转移癌2例,溃疡合并水肿2例,憩室合并息肉1例;另1例经内镜超声等诊断为平滑肌瘤,余2例为正常。结论超声不仅可显示食管壁增厚、壁内回声及内腔异常变化,并能发现早期癌,尤对粘膜下肿瘤的检出优于X线造影及内窥镜检查,其灵敏、简便、无创、无痛苦等优点,可成为高发区普查食管癌和临床常规检查筛选食管疾病的手段。本文还讨论了食管早期癌及其他病变的声像图表现。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应用PEEK(polyetheretherketone)椎间融合器附加椎弓根钉内固定行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总结了44例随访1~5年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手术患者,其中男性18例,女性26例,年龄33~72岁,平均49.2岁,腰椎间盘突出症36例,腰椎滑脱8例,其中合并腰椎管狭窄17例,行单节段融合35例,双节段融合9例。对其术前和随访时的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进行比较。并通过术前、术后及随访时X线片对比,对椎间高度变化、融合率和相邻节段的退变进行了评估。结果术前JOA评分平均为(15.4±7.2)分,术后随访1、3、5年时分别为(23.3±3.8)、(23.5±3.7)和(24.0±4.6)分,应用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显示术前和术后随访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融合节段椎间隙平均高度为(7.6±2.8)mm,术后为(10.3±2.6)mm,术后随访1、3、5年时分别为(10.3±2.6)mm、(10.1±2.2)mm和(8.9±2.2)mm,术前和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时有轻度高度丢失,但与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时融合率为95.5%,发现融合邻近节段病变3例,均为椎间隙变窄。无手术合并症发生。结论应用PEEK椎间融合器附加椎弓根钉内固定行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可有效恢复椎间高度,提高融合率,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多层螺旋CT容积扫描,探讨曲面重建成像对面神经管走行全貌及各段管径大小的显示能力。方法:随机对我院2011年6月至2012年3月行内耳检查并无颞骨病变的45例患者,行多层螺旋CT颞骨岩部高分辨率容积扫描,随后将采集数据进行超薄层原始放大后传到图像后处理工作站,完成双侧面神经管的曲面重建,并分别测量管腔宽径大小及各段长度值。结果:45例患者(90耳)中40例(88.9%)能完整显示双侧面神经管走行,并能准确测量各段管径大小及长度,3例(6.7%)仅显示一侧的面神经管,2例(4.4%)双侧均无法显示。面神经管左、右侧迷路段、鼓室段、乳突段及总长分别为(3.66±0.31)mm、(11.55±1.15)mm、(13.51±1.08)mm、(26.32±2.61)mm和(3.53±0.23)mm、(11.24±1.21)mm、(13.12±1.24)mm、(26.73±2.31)mm。面神经管左、右侧迷路段、鼓室段、乳突段及总管径分别为:(0.82±0.11)mm、(1.15±0.12)mm、(1.18±0.14)mm、(3.09±0.11)mm和(0.79±0.13)mm、(1.19±0.21)mm、(1.21±0.15)mm、(3.15±0.22)mm。结论:多层螺旋CT曲面重建对显示面神经管的影像解剖具有重要的价值,为面神经病变的诊断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腹超声对腹段食管癌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137例食管癌可疑患者及正常组54例经腹超声检查,分析食管腹段食管结构形态变化的超声声像图表现,并与胃镜和病检结果进行对照。结果:对临床137例食管癌可疑患者及正常组54例经腹超声检查,分析食管腹段食管结构形态变化的超声声像图表现,并与胃镜和病检结果进行对照。结论:经腹超声可根据食管壁厚度及声像改变对食管癌做出诊断,对临床食管癌可疑患者行经腹超声检查,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陈甜子  柴佩  叶秀芳 《宁夏医学杂志》2011,33(10):949-951,908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在胃食管反流病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超声下分别对病变组(6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和对照组(60例正常成人)的His角和腹段食管的长度进行测量。结果病变组和对照组His角度和腹段食管长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变组His角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分别为(83.0±9.1)°、(73.2±9.3)°;病变组腹段食管长度明显小于对照组,分别为(2.35±0.24)cm、(2.50±0.21)cm。结论超声检查对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诊断有重要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河南省正常成人食管功能的测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河南省正常成人的食管运动功能。方法用消化道压力检测仪检测38名健康成人食管不同部位的压力。结果食管上、下括约肌的静息压分别为4.78±2.05kPa和2.56±1.25kPa。食管上段、中段和下段的静息压分别为0.71±1.15kPa、0.68±0.49kPa和0.63±0.59kPa。食管原发性蠕动波的平均传播速率在食管上括约肌至食管上段为53.89mm·s-1,上段至中段为22.13mm·s-1,中段至下段为40.32mm·s-1,下段至下括约肌为15.06mm·s-1。结论食管各部位的压力值及原发性蠕动波的传播速率明显不同,食管的两端存在高压区。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正常成人脑外段颅神经的MRI表现 ,建立正常标准 .方法 :随机选择正常成人志愿者 10 0例 ,采用GE 1 5TMR/i超导型磁共振成像仪及相控阵头线圈 ,成像序列包括自旋回波T1加权成像(SET1WI)和自旋回波T2加权成像 (SET2WI) ;扫描方位以视神经 -眼平面 (NOP)为基准扫描 .分别测量两组视神经眼球后神经膨大段直径、眶内段视神经直径、长度 ,管内段视神经直径及该段视神经起始至同侧视交叉的长度 ,后者与眶内段视神经长度之和即代表颅外段视神经的长度 .结果 :正常人眼球后神经膨大段直径为 (4 2± 0 72 )mm ,眶内段直径为 (3 1± 0 6 1)mm ,长度为 (2 4 6± 2 6 9)mm ,管内段视神经直径为(3 2± 0 5 5 )mm ,至同侧视交叉的长度为 (18 7± 2 4 8)mm ,颅外段视神经的长度为 (43 3± 3 6 8)mm .结论 :MRI可以很好显示视神经的形态 ,是研究其解剖和疾病的有效检查手段 .  相似文献   

16.
大鼠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性食管炎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观察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和胃食管反流致反流性食管炎的严重程度 .方法  SD雄性大鼠 2 4只 ,随机分为 3组 .A组 (n=8) :胃食管反流组 ,采用结扎幽门 +贲门肌切开术制备反流性食管炎动物模型 ;B组 (n=8) :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组 ,采用结扎近段空肠 +贲门肌切开术制备反流性食管炎动物模型 ;C组 (n=8) :假手术对照组 .术后 2 4h分别测定食管下段 p H值及观察食管炎程度 ,并进行肉眼及镜下食管炎评分 .结果  A,B组食管下段 p H值分别为 2 .43±0 .17和 4.0 6± 0 .2 0 ,明显低于 C组 (5 .89± 0 .19,P<0 .0 1) ;A组与 B组比较 ,食管下段 p H值差异有显著性 (P<0 .0 1) ;A,B组肉眼及镜下食管炎指数分别为 2 .13± 0 .35 ,2 .37±0 .5 2及 2 .13± 0 .35 ,2 .2 5± 0 .46 ,明显高于 C组 (0 .2 5± 0 .46 ,0 .2 5± 0 .46 ,P<0 .0 1) ,而 A组与 B组的肉眼及镜下食管炎指数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 .结论 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和胃食管反流均可致程度相当的反流性食管炎  相似文献   

17.
正常成人食管运动功能的检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我国正常成人的食管运动功能。方法:用消化道压力检测仪对25名健康受试者进行食管压力检测。结果:正常成人食管上括约肌的静息压力为4.76±2.07kPa。食管上段,中段和下段的静息压分别为0.75±1.17kPa,0.72±0.48kPa和0.64±0.62kPa。食管下括约肌的静息压为2.55±1.27kPa。食管原发性蠕动波的平均传递速率在食管上括约肌至食管上段为55.58mm/s,下段至中段为22.15mm/s,中段至下段为41.12mm/s,下段至下括约肌为14.09mm/s。结论:食管上、下括约肌的压力值明显高于食管体部,食管原发性蠕动波的传递速率在食管各段并不相同。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核仁组织形成区嗜银蛋白(AgNORs)染色技术对10例正常宫颈粘膜上皮及50例宫颈粘膜良、恶性病变进行研究,发现10例正常宫颈粘膜上皮的AgN。Rs计数为1.98±0.24/细胞。20例宫颈粘膜良性病变和30例鳞癌的AgNORs计数分别为2.01±0.32/细胞和4.20±0.32/细胞。结果表明正常宫颈粘膜上皮与宫颈粘膜良性病变的AgNORs计数无显著性差异(t=0.288,P>0.05),而正常宫颈粘膜上皮及宫颈粘膜良性病变与宫颈鳞癌的AgNORs计数有非常显著性差异(t=13.22P<0.001)。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CT平扫定量在评定门脉高压及其对周围实质器官影响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86例患者的CT平扫资料,其中45例为门脉高压患者,设为门脉高压组,41例为正常人群,设为正常组,观测2组的门脉左右肢汇合部、门脉汇合部同一扫描层腹主动脉、胰腺、双肾及脾脏的CT值,门脉高压组按肝功能分级对以上各部位所对应的CT值计数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门脉高压组门脉左右支汇合部、同一扫描层腹主动脉、胰腺、双肾及脾脏的CT值分别为(36.97±5.81)、(41.06 ±7.22)、(42.64±6.07)、(33.18 ±4.20)及(45.29±4.60) HU;正常组相应部位CT值分别为(43.92±5.71)、(47.19±5.80)、(50.06 ±7.80)、(36.12 ±4.50)及(52.38 ±4.95) HU;以上部位肝功能A、B及C级对应CT值分别为(39.57±4.56)、(36.56 ±5.46)、(31.24±5.23);(45.23 ±6.73)、(40.86 ±6.92)、(36.06 ±7.12);(45.97 ±6.07)、(42.76±6.35)、(38.67 ±7.35);(37.33 ±4.09)、(33.46 ±3.97)、(28.23 ±4.13);(48.66 ±4.38)、(45.03 ±4.43)、(40.12 ±5.32) HU;方差分析显示,门脉高压组与正常组的门脉、腹主动脉、胰腺、双肾及脾脏的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功能A、B和C级各部位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门脉高压时,门脉、腹主动脉、胰腺、双肾及脾脏的CT值将降低,而且肝功能分级越高,CT值越低,提示门脉高压时,对周围器官的功能及主动脉血流动力学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血管病变早期检测系统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血管病变综合检测系统在冠心病、高血压患者评价外周血管结构和功能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32例受检者入选本研究,其中正常组48例,高血压组42例,冠心病组42例,平均年龄为(55.54±9.59)岁(33~85岁).所有受检者分别应用超声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和横断面弹性,动脉硬化检测系统对大动脉节段僵硬度及下肢动脉阻塞程度进行了评估.结果冠心病及高血压组患者与正常组比较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检出率明显增高(分别为35.7%,16.6%,12.5%, P<0.05).冠心病和高血压患者超声测定的动脉横断面指标压力应变系数(Ep)及僵硬系数(β)增高,动脉顺应性(AC)降低.冠心病组和高血压组Ep明显高于正常组[分别为(163.96±73.90) kPa比(114.77±35.03) kPa,P<0.01;(143.75±64.33) kPa比(114.77±35.03) kPa,P<0.05];冠心病组的β值显著高于正常人(11.99±4.50比9.32±2.88, P<0.01).高血压组AC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差异[(0.64±0.21) mm2/kPa比(0.73±0.27) mm2/kPa,P<0.05].反映动脉节段僵硬度的指标颈动脉-股动脉脉搏波速度(C-FPWV)和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在冠心病组显著升高[分别为(11.72±2.54) m/s, (1601.45±267.20) cm/s,均为P<0.05];反映下肢动脉阻塞程度的踝臂指数(ABI)在冠心病组患者较高血压组和正常组明显降低(分别为1.09±0.14,1.14±0.06,1.15±0.07,P<0.05).结论冠心病、高血压患者外周动脉结构和功能均发生显著病变,应用血管病变早期检测系统无创评价动脉功能和结构的早期变化有利于对血管病变进行综合评价及预后危险评估.外周动脉弹性和阻塞程度检测对筛查冠心病患者有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