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桑文才  施超 《淮海医药》1999,17(2):23-23
急性缺血性卒中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种常见类型。多年以来.未见有确实可靠的治疗方法。我院自1998年8月-10月,采用超选择性动脉内溶栓术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4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目的是,在缺血脑组织出现坏死之前,溶解血栓,再通闭塞的脑血管,及时恢复供血,从而挽救缺血脑组织,避免缺血脑组织发生坏死。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共选用急诊入院的脑梗死患者4 0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  相似文献   

3.
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 ,过去此类疾病多采用全身抗凝溶栓方法治疗 ,结果较难控制且并发症较多。现采用介入导管溶栓治疗具有快捷、准确和安全的特点。我院在具有大型数字式减法血管描记法 ( DSA)后对 11例急性期、超早期脑梗死患者进行了选择性动脉内溶栓治疗 ,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病例选择标准 :1年龄在 78岁以下。 2起病时间原则上不超过 6h。 3有确切神经系统定位体征 (如偏瘫、单肢体瘫痪、失语等 )。 4脑 CT排除颅内出血和其他非血管性异常 ,未见明显低密度区域。本组 11例中男性 7例 ,女性 4例 ;年龄 …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选择性动脉溶栓联合血管内干预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我院住院治疗的21例进行超选择性动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1例患者中,颈内动脉系统病变16例.其中颈内动脉闭塞2例,大脑中动脉主干及分支闭塞6例,大脑前动脉闭塞1例,脑血管造影未见异常者7例。椎基底动脉闭塞5例,闭塞血管再通者,大脑中动脉4例,椎基底动脉2例。其中7例患者动脉溶栓的同时进行了血管内治疗,5例球囊成形术和2例支架植入术。临床症状完全恢复7例,明显好转或进步8例,无效3例,死亡3例;溶栓后脑出血2例.存活病例无1例并发脑出血及消化道出血。结论对选择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超选择性动脉溶栓联合血管内干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选择性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1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5月至2007年10月,我院采用选择性插管动脉内溶栓的方法治疗急性脑梗塞患者10例,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0例,男7例,女3例。年龄32~80岁。平均64.2岁。起病至接受溶栓时间2-5 h,平均2.9 h.有高血压病史者7例;糖尿病1例;冠心病、心房纤  相似文献   

6.
急性脑梗死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预后及转归与处理是否及时、准确密切相关.目前脑梗死患者大多采用静脉内溶栓和扩溶等治疗,由于溶栓药物很少到达血流缓慢或接近血流停止的闭塞段血管,故疗效不理想[1].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并研究采用超选择性动脉溶栓和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本研究选择分组对照方法进行调查,所有研究对象均为我院在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本研究共选择9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采用随机方法分为动脉溶栓组和静脉溶栓组两个组别,每组患者分别为49例,分别对两组患者采用超选择性动脉溶栓和静脉溶栓方法进行治疗,评价两种治疗方法治疗的效果。结果对于本研究两组患者治疗结束以后,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情况进行比较,本研究选择超选择性动脉溶栓进行治疗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88%(46/49),选择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7.55%(38/49),P <0.05,两组患者之间存在有明显的差异性,P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动脉溶栓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16%(4/49),静脉溶栓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同样为8.16%(4/49),两组之间无差异,P> 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为患者采用超选择性动脉溶栓进行治疗治疗效果明显比静脉溶栓治疗效果优,可以提高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并且治疗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动脉内溶栓治疗的疗效。方法:收集6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取超选择性接触性溶栓。在泵入尿激酶的过程中,通过导引导管造影,了解闭塞血管再通情况。结果:颈内动脉系统血管闭塞29例,椎-基底动脉系统闭塞15例。脑血管造影未见明显异常15例。颈内动脉闭塞再通3例。大脑中动脉闭塞再通9例。大脑中动脉分支闭塞再通11例。椎-基底动脉系统闭塞再通8例。并有4例因明显的血管狭窄而给予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临床症状完全恢复正常或有明显好转的39例。结论: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在脑保护剂,延长溶栓时间窗,新型溶栓药的开发等方面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老年急性脑梗死应用超选择性动脉溶栓与静脉溶栓的效果对比。方法:搜集某院内科2014年1月~2015年8月诊治的71例老年急性脑梗死病患,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34例参照组给予静脉溶栓治疗,37例观察组给予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对比最终的治疗效果。结果:(1)观察组病患的治疗总有效率89.2%(33/37)显著高于参照组病患的70.6%(24/34),χ~2=3.87,P0.05;(2)观察组病患在治疗后0.5h、12h、1d、3d、7d、14d的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参照组,t=6.23,6.01,5.49,5.55,5.42,5.13,P0.05。结论:超选择性动脉溶栓在老年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显著,可以显著提高病患的治疗效果,改善神经功能,临床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早期动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共选择50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作研究对象,均为我院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收治,采用超早期动脉溶栓治疗,回顾比较治疗前后临床资料。结果 TIMI分级溶栓后动脉再通率为88%,动脉未再通率12%。动脉再通患者基本痊愈,未再通6例患者行15d治疗后,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动脉再通44例患者NIHSS评分溶栓后检测为0分,未通、部分再通6例患者疗前(8.5±0.3)分,疗后(4.3±1.5)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采用超早期动脉溶栓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保障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考察急诊溶栓干预对脑卒中不同阶段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3月—2012年2月急诊科收治的脑卒中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按起病至接受溶栓治疗的时间将患者分为3组,<6h组(32例),6~10h组(33例)和11~24h组(31例),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28例作为对照组。结果:治疗前,3组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P<0.05);<6.0h组和6~10h组及6~10h组和10~24h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相当(P>0.05);与<6.0h组比,10~24h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低(P<0.05)。经治疗后,各个脑卒中组的评分显著提高(P<0.05)。治疗后2h,4h,与<6.0h组比,10~24h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低(P<0.05);治疗24h后,3个组别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3个脑卒中组与对照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血浆凝血酶时间(T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治疗后脑卒中3个组的各个凝血指标显著改善(P<0.05);治疗2h,与<6.0h组比,6~10h组PT和TT改善相当(P>0.05),10~24h组各指标改善不明显(P<0.05);治疗4h,与<6.0h组比,6~10h组APTT和TT改善相当(P>0.05),10~24h组各指标改善不明显(P<0.05)。治疗24h,3个脑卒中组间的凝血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晚期溶栓治疗与早期均有疗效,而早期溶栓疗效更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根据脑血管造影结果的分类分型,初步探讨超选择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缺血性卒中的适应证。方法回顾1998年3月至2006年8月,急诊超选择动脉内溶栓治疗患者87例,男63例,女24例,年龄36-80岁,平均58岁;起病到接受治疗的时间为6小时以内;尿激酶以1-1.2万U/min持续泵入,总量为50-150万U,平均87.5万U。结果把脑血管造影的结果按闭塞程度分为完全闭塞、狭窄、未见异常三类。完全闭塞55例,狭窄组15例,未见异常组17例。闭塞组中,按责任血管和闭塞部位分,颈内动脉组18例,再通11例,溶通率为61.1%;大脑中动脉组20例,再通14例,溶通率为70%;椎-基底动脉型组12例,再通8例,溶通率为66.7%;双侧颈动脉系统多血管或伴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明显病变者称为多发型,多发型5例中再通2例,溶通率为40%。神经功能评价:闭塞组35例再通患者中24例改善,占68.6%;闭塞未溶通者22例,5例改善,占22.7%;完全闭塞而由对侧代偿和或侧支循环形成者9例中1例恶化;狭窄组13例改善,2例无变化;未见异常组15例改善,1例无变化,1例恶化。结论超选择动脉内溶栓能够尽快使闭塞的血管再通,是治疗完全闭塞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一种有效方法。尤其适合心源性栓塞者、椎-基底动脉闭塞及颈内动脉闭塞而由对侧代偿和或侧支循环形成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丹参多酚酸盐治疗急性脑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急性脑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1组、治疗2组、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抗血小板、脑保护剂及改善脑循环、血压控制等;治疗1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参多酚酸盐100 mg/d静脉滴注,共治疗14 d;治疗2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参多酚酸盐200 mg/d静脉滴注,共治疗14 d。测定治疗前后三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NDS)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DL)。结果治疗1组治疗前后NDS为(21.65±3.75)、(17.75±2.74)分,治疗2组为(21.28±4.08)、(15.43±3.057)分,对照组为(21.50±3.66)、(18.53±3.63)分,三组NDS均降低(P<0.05),且治疗2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1组治疗前后ADL评分分别为(24.21±3.12)、(58.23±5.31)分,治疗2组为(28.25±4.82)、(59.23±8.54)分,对照组为(29.53±4.51)、(55.78±8.55)分。三组治疗后ADL评分明显升高,但治疗2组较对照组升高明显(P<0.05)。治疗2组总有效率(90.62%)高于对照组(68.75%)(P<0.05)。结论中剂量丹参多酚酸盐可显著改善急性脑缺血患者的病情,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超选择性动脉溶栓与静脉溶栓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随机将本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6例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尿激酶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试验组采用行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不同时间的NIHSS评分和治疗后30 d的总有效率。结果试验组治疗后30 min、12 h、1 d、3 d、7 d、14 d的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6.84%,对照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1.05%,试验组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激酶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效果优于静脉溶栓治疗,值得在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中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尼莫地平改善急性脑梗塞脑缺血缺氧的作用机制。方法将80例经CT确诊的急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0例)静滴尼莫地平,对照组(40例)静滴胞二磷胆碱,疗程均为2周。结果治疗1~2周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的平均减少值(MDSND)均增加,治疗组增加更明显(P<0.0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能够使脑内氧合血红蛋白(HbO2)和氧饱合度(SaO2)增加,同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尼莫地平对急性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疗效肯定,在扩张脑血管及增加脑血流量、改善急性脑梗塞患者脑缺血缺氧方面,综合疗效较胞二磷胆碱更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23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尿激酶溶栓组(120例)与常规治疗组(111例).常规治疗组采用常规传统治疗,尿激酶溶栓组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入院时、入院第3天、入院第7天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血塞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90例AC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分别给予血塞通注射液和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结果观察组的显效率为46.7%,而对照组的显效率为24.4%,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4.4%,也显著优于对照组的62.2%(P<0.05),且未见明显副作用。结论血塞通注射液治疗ACI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建立绿色通道,尽量缩短和保障急性脑梗死患者完成各种术前准备并接受动脉溶栓治疗,对于增加接受动脉溶栓治疗患者数量并提高溶栓效果,保障溶栓效果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脑卒中的临床特点、可能发病机理 ,指导临床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急性心肌梗塞伴发脑血管意外患者18例。结果18例患者中13例发生各种不同的心律失常 ,5例发生不同程度的低血压。经治疗3例死亡 ,15例存活。结论心脑卒中的发病与动脉硬化、心梗后血流动力学改变等有关 ,对于心梗患者在早期诊断及治疗中如做到心脑并重 ,可以减少临床漏诊率 ,从而减少并发症 ,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不同时间窗动脉内溶栓治疗效果,探讨影响治疗时间窗的因素。方法:2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行CT检查证实未见明显低密度灶且无出血病灶,在全脑血管造影基础上应用选择性局部动脉溶栓治疗,其中6 h以内溶栓者21例,6~20 h溶栓者7例。术后统计两组血管再通率和14 d后神经功能缺失积分差值。结果: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5.7%和71.4%,显效率为71.4%和42.8%,血管再通率分别为80.9%和57.1%。结论:局部动脉溶栓治疗可以明显改善脑梗死患者的预后,动脉内溶栓时间窗是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的,仅以发病时间不超过6 h作为治疗标准是不够全面的,应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基础病情、侧支循环建立等情况合理放宽溶栓时间窗,最大限度降低患者的病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