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多层螺旋CT对肺栓塞影像学诊断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晓华 《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2006,29(1):29-31
多层螺旋CT在肺栓塞的诊断上具有伏势,就多层螺旋CT对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的显示及对肺动脉高压和肺灌注的初步研究的价值予以介绍. 相似文献
2.
多层螺旋CT在肺栓塞的诊断上具有伏势,就多层螺旋CT对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的显示及对肺动脉高压和肺灌注的初步研究的价值予以介绍. 相似文献
3.
肺栓塞的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肺栓塞的MSCT的影像表现,探讨螺旋CT对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肺栓塞的CT表现. 全部病例均行胸部CT平扫及CT肺血管成像.结果 肺栓塞的直接征象为肺血管成像显示肺动脉内充盈缺损.本组25例肺栓塞共累及肺动脉191支,其中,中心型44支(23.0%),偏心型115支(60.2%),附壁型7支(3.7%),闭塞型25支(13.1%).间接征象包括不规则实变影15例;片状磨玻璃影6例;局限性索条状影4例;"马赛克"征5例;胸腔积液16例;心包少量积液3例;3例除栓子外未见异常.结论 CTAP是诊断肺栓塞快速、安全有效、无创的诊断方法,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在肺栓塞诊断及治疗中的指导作用。方法 63例患者均行64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CTPA),并进行多种形式的图像重建结合轴位图像分析。结果 64层螺旋CTPA对63例患者肺动脉各级管腔内的栓子均明确显示,共累及肺动脉303支;图像分析结果伞部显示肺栓塞的直接征象为:主肺动脉和(或)左右肺叶、段、亚段血管腔内充盈缺损和血管阻塞;部分显示肺栓塞的间接征象为:马赛克征、右心房及右心室肥厚及扩张、肺动脉扩张、胸腔积液、肺不张及实变(肺梗死)等。62例患者经溶栓治疗后复查CTPA,其中,栓子完全消失者47例,栓子明显缩小者11例,溶栓治疗效果差者3例,考虑为慢性肺栓塞。结论 64层螺旋CTPA是临床最有效的诊断肺栓塞及溶栓后疗效评价的无创性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6.
脓毒性肺栓塞的多层螺旋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脓毒性肺栓塞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脓毒性肺栓塞MSCT表现,并与X线胸片比较.结果 所有12例患者,X线胸片和CT表现比较,分别见结节(8、12例),滋养血管征(0、9例),空洞(6、10例),楔形阴影(4、7例),局灶浸润影(2、4例),气囊(2、5例)及胸腔积液、脓胸(3、6例),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肿大(0、3例).发现病灶分布在外周或胸膜下分别为8和12例,CT较X线胸片可更清晰地显示病灶.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显示大多数滋养血管环绕结节周围,MPR显示结节边缘规整.结论 脓毒性肺栓塞的CT表现多样,但MIP、MPR能更好显示滋养血管征及结节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在肺栓塞诊断及治疗中的指导作用.方法 63例患者均行64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CTPA),并进行多种形式的图像重建结合轴位图像分析.结果 64层螺旋CTPA对63例患者肺动脉各级管腔内的栓子均明确显示,共累及肺动脉303支;图像分析结果伞部显示肺栓塞的直接征象为:主肺动脉和(或)左右肺叶、段、亚段血管腔内充盈缺损和血管阻塞;部分显示肺栓塞的间接征象为:马赛克征、右心房及右心室肥厚及扩张、肺动脉扩张、胸腔积液、肺不张及实变(肺梗死)等.62例患者经溶栓治疗后复查CTPA,其中,栓子完全消失者47例,栓子明显缩小者11例,溶栓治疗效果差者3例,考虑为慢性肺栓塞.结论 64层螺旋CTPA是临床最有效的诊断肺栓塞及溶栓后疗效评价的无创性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
多层螺旋CT不同层厚重建方法在肺栓塞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不同重建层厚多层螺旋CT(MSCT)对肺动脉栓子的显示率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38例MSCT检查的肺栓塞患者分别行2.5 mm(组1)和1.25 mm(组2)横断面重叠重建,记录显示清楚的叶、段、亚段及第5级肺动脉内有无栓子,并行2χ检验。判定不同水平肺动脉分支内有无栓子的一致程度,计算к值。结果在叶、段、亚段肺动脉水平,栓子显示数占显示清楚肺动脉的比率,观察者1的组1和组2分别为38%和40%(P>0.05)、17%和21%(P<0.05)、1.7%和4.6%(P<0.05),观察者2的组1和组2分别为35%和37%(P>0.05)、16%和21%(P<0.05)、1.6%和4.2%(P<0.05)。叶、段、亚段肺动脉水平,观察者间的к值,组1分别为0.70、0.69、0.63,组2分别为0.78、0.86、0.70。结论MSCT 1.25 mm层厚重建图像能明显提高段、亚段肺动脉栓子的显示率和不同观察者间的一致程度,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小儿气道异物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39例疑似气道异物患儿行64排CT平扫后利用后处理技术重建图像资料,影像诊断为气道异物,并回访临床支气管镜下异物探查结果进行分析讨论。结果39例患儿中提供异物吸入史的为36例,37例支气管镜下异物探查取出术结果证实为阳性,准确率达95%,2例误诊,误诊率为5%;其中2例出现阻塞性肺炎,右侧支气管21例,左侧支气管15例,支气管分叉处1例。结论根据患儿有无吸入史,结合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后重建图像,对气道异物诊断、定位及临床治疗和预后提供了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多层螺旋CT(MSCT)的各向同性,寻求观察胸骨变异的最佳重组模式。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行胸部容积扫描的病例,使用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阴影法成像(SSD)及容积成像技术(VRT)显示胸骨的变异。最后由两名CT诊断医师对各种后处理图像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 43例受检者的MSCT后处理图像均能显示胸骨的变异。在显示变异的胸骨形态方面,冠状位CPR模式优于矢状位MPR模式(U=-8.769,P=0.000)和横断面MPR模式(U=-8.693,P=0.000);VRT模式优于MIP模式(U=-8.609,P=0.000)和SSD模式(U=-7.278,P=0.000)。结论冠状位CPR、VRT是显示胸骨变异的最佳组合模式,在评价胸骨变异方面较常规平片和(或)CT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初步探讨多层螺旋CT扫描在诊断地震伤员肺动脉栓塞(PE)中的价值。方法对23名地震伤员行胸部多层螺旋CT平扫,分析其放射学征象,并在不结合和结合其他临床资料的情况下对有无PE进行前瞻性预测,评价两种情况下诊断PE的灵敏度;对可疑PE的患者加行肺动脉CT造影扫描,明确有无PE。结果23名地震伤员中,有4名(17%)最后诊断为PE。胸部平扫的征象中,垂直于胸膜面的条带状影见于3例PE患者(75%)及3例无PE的患者(15%)(P值=0.04),紧贴胸膜的肺野外带实变见于3例PE患者(75%)及4例无PE的患者(21%)(P值=0.067),胸腔积液见于3例PE患者(75%)及3例无PE的患者(15%)(P值=0.04),而同时出现上述征象见于3例PE的患者(75%)及1例无PE的患者(5%)(P值=0.009)。在未结合其他临床资料的情况下,CT平扫诊断肺动脉栓塞的灵敏度仅为25%,反之可达75%;肺动脉CT造影显示4例患者共17支肺动脉发生栓塞,除1支为肺叶动脉外,其余16支均发生于肺段动脉,表现为完全性充盈缺损,部分性充盈缺损以及“轨道”征。结论地震创伤容易发生肺动脉栓塞,认识肺动脉栓塞的一些辅助征象并密切结合其他临床资料有助于诊断PE,对可疑病例应及时行肺动脉cT造影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3.
多层螺旋CT后处理成像对骨外伤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二维或三维成像在骨外伤的应用价值。方法:6 0例骨外伤患者均行X线平片检查及十六层螺旋CT扫描,原始数据输入工作站进行二维或三维重建处理。结果:6 0例骨外伤均有骨折,其中X片确定骨折的有35例,CT平扫片确定骨折的有4 1例,后处理图像确定骨折的有5 6例,CT平扫和后处理图像共同确定骨折的有5 9例。经χ2 检验,X线平片与CT平扫在确定有无骨折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 .0 5 ) ,后处理图像或CT平扫和后处理图像结合与X线平片或CT平扫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 .0 1)。结论:运用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能清晰地显示骨的解剖结构,并能确定有无骨折和骨折的类型。骨的二维或三维成像是CT平扫的重要补充,两者的结合对骨外伤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孙仁华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07,5(6):426-428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对急性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22例临床确诊的肺动脉栓塞患者,先行螺旋CT平扫,后经肘静脉注入碘海醇100 ml,延迟15~20 s和25~30 s行两次扫描。结果:平扫的间接征象:肺纹理稀疏11例,肺梗死灶形成9例,肺动脉高压2例,胸膜肥厚3例,胸腔积液8例。增强后的直接征象:充盈缺损(附壁性32支,部分性30支,完全性92支和中心性即轨道征15支)和动脉面细小14支。结论:螺旋CT肺动脉造影是急性肺动脉栓塞安全、迅速、无创伤的有效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5.
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脊柱检查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脊柱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5例脊柱病变进行多层螺旋CT容积扫描,应用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曲面多层面重组(curved multiplanar reformation,CMPR)、表面遮盖显示(shaded sur-face displays,SSD)、容积显示技术(volume rendering technique,VRT)、切面VRT(slab VRT)对所得容积数据进行后处理,观察各种后处理方法在显示脊柱结构或病变中的效果。结果:MPR在观察椎间盘、椎体骨质增生、椎间隙和脊柱曲度方面具有优势,CMPR在观察椎间隙及脊柱侧弯方面具有优势,SSD和VRT在观察椎体骨质增生、脊柱曲度、椎体附件小关节、椎间孔、脊柱侧弯和脊柱整体形态具有优势,切面VRT在观察椎间隙、脊柱曲度、椎体附件小关节和椎间孔方面具有优势。结论:多层螺旋CT在脊柱的检查中有着独特的优势,应该根据不同的疾病选择不同的后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16.
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肋骨及肋软骨骨折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肋骨由于其特殊的解剖结构和位置,常规X线检查及胸部CT检查对轻微骨折及不全骨折容易漏诊。多层螺旋CT扫描速度快,密度分辨率高,尤其后处理功能强大。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避免了平片多角度投照及不必要检查而致延误诊断,可大大降低隐匿性骨折及并发症的漏诊率,能明显提高肋骨及肋软骨骨折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双能量CT肺血管增强分析(Lung Vessels)软件对儿童肺栓塞的检出价值.方法 2010年4月到2011年6月共47例儿童(≤18岁)肾病综合征患者进行双能量CT肺动脉成像(CTPA).2名放射科医师分别以患者、肺叶及栓子数为单位,利用Lung Vessels软件记录肺栓塞的有无;以常规CTPA作为参照标准,计算Lung Vessels软件检测儿童肺栓塞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并利用Kappa检验分别计算以患者、肺叶及栓子个数为单位时2名阅片者之间的一致性.结果 常规CTPA检出13例肺栓塞患者35个肺叶共51个栓子,本组儿童肾病综合征患者肺栓塞的阳性率为27.6%(13/47).以患者为分析单位,阅片者1和阅片者2分别利用Lung Vessels软件检出了25例及21例肺栓塞患者,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0%(13/13)、58.6% (17/29)、43.3% (13/30)、100.0% (17/17)及100.0%(13/13)、76.5% (21/29)、50.0%(13/26)、100.0% (21/21).以肺叶为单位时,阅片者1和阅片者2分别利用Lung Vessels软件检测出了74个及63个肺叶有栓子,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3%(33/35)、79.5% (159/200)、44.6%(33/74)、98.7%(159/161)及97.1%(34/36)、85.5% (171/200)、54.0%(34/63)、98.8% (171/173).以栓子个数为单位时,阅片者1和阅片者2分别利用Lung Vessels软件检测出了134和105个栓子,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1% (49/51)、64.9% (159/245)、36.3% (49/135)、98.7%(159/161)及94.1%(48/51)、75.0% (171/228)、45.7%(48/105)、98.3% (171/174);以患者、肺叶和栓子个数为分析单位,2名阅片者利用Lung Vessels软件检测肺栓塞的一致性好(Kappa值分别为0.828、0.859、0.695,P值均<0.01).结论 与常规CT肺动脉成像相比,双能量CT的Lung Vessels软件有很高的敏感度和阴性预测值,并检出了更多的肺动脉栓子,需进一步研究确定其价值. 相似文献
18.
16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对肺栓塞诊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术(MSCTPA)诊断肺动脉栓塞的临床价值。方法:对临床拟诊肺栓塞的46例患者行MSCTPA检查及后重建技术,后重建方法包括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结果:46例共发现栓子698个,其中肺动脉主干4个,左右肺动脉41个,叶动脉114个,段及亚段动脉539个。直接征象:①)血管截断征,表现为肺动脉管腔完全闭塞;②轨道征,表现为腔内充盈缺损位于血管中央,周围有对比剂环绕;③偏心性充盈缺损,表现为管腔内不规则充盈缺损偏向管壁一侧,边缘欠光整;④附壁性充盈缺损。间接征象:①肺窗观察见局限性的血管纹理稀疏,呈"马赛克征";②肺梗死,表现为肺外围以胸膜为基底的楔形或条状实变影;③胸腔积液、肺动脉高压、右心室肥大以及心包积液等。结论:MSCTPA能对肺动脉栓塞作出准确诊断,是无创、快速、安全、敏感的检查方法,并可追踪复查,评估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肺栓塞诊断:单层、多层螺旋CT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并对比分析多层、单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multi-slice and single-slice spiral CT pulmonary angiography,MSCTPA and SSCTPA)对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明确诊断的83例PE患者的螺旋CT肺动脉造影表现,其中行16层MSCTPA及SCTPA检查者各为23和60例。结果:分析83例PE患者的3548支肺动脉,MSCTPA、SCTPA共显示759支PE直接征象(包括中心型充盈缺损95支、部分型充盈缺损230支、完全性阻塞251支、附壁性充盈缺损183支),约占23.3%;其中1885支段以上肺动脉中,MSCTPA、SCTPA分别检出157支和371支PE直接征象,各占32.6%(157支/481支)和26.4%(371支/1404支),经过t检验,t=1.3220.1,两者检出率无明显差别;1663支亚段肺动脉中,MSCTPA、SCTPA分别检出123支和108支PE直接征象,各占25.0%(123支/492支)和9.2%(108/1171支),t=3.125>t0.01(81)=2.374,P<0.01,前者检出率明显高于后者。平扫示间接征象共160例次。结论:作为一种快速、无创的检查方法,MSCTPA、SCTPA对段以上PE的诊断均有效、准确、可靠,而MSCTPA对亚段PE的显示更为敏感,适用于临床对PE的全面评价。 相似文献
20.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 of multi-slice CT (MSCT)postprocessing techniques in diagnosing lumbar spondylolysis (LS) of pilots. Methods Three hundred and eighty-five transformed pilots, who were grouped by age (23-28 yr, 29-34yr, 35-40 yr and 41-46 yr) and by flying hours (≤800 h, 801-1600 h and 1601-2400 h), underwent volumetric MSCT scanning in physical examination. Then various postprocessing techniques including 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 (MPR), 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 (MIP) and volume rendering (VR) were carried out at workstation for getting the LS information of pilots. The efficacy of MIP, MPR and VR were compared in diagnosing LS. Results There were 16 cases (at 33 places) of LS in 385 pilots,including 13 bilateral and 3 unilateral LS. Nine cases were accompanied with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The diagnosis rate by MPR images was 100% (33/33), and in which "collar sign of Scottish hound","double articular process sign" and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 was respectively and clearly revealed on oblique sagittal plane, oblique axial plane and median sagittal plane. MIP images also screened out all LS cases but the viewing of soft tissue was not as good as MPR's. The diagnosis rate by VR imagines was 75. 76% (25/33) but it showed closely to the real anatomy structure of lumbar spine and stereoscopically displayed LS. Conclusions Postprocessing techniques, such as MPR, MIP and VR show good ability in diagnosing spondylolysis and its secondary abnormity. The oblique sagittal (along vertebral arch) and oblique axis (parallel to arch) MPR images are the first choice of reconstruction technique in diagnosing spondylolysis of pilot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