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excimer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是目前备受瞩目的角膜屈光手术,但是年龄对手术效果的影响已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1].在临床上我们发现对于年龄较大的近视患者,屈光手术后的近距离用眼往往不是很理想,为此,我们对在我院接受LASIK治疗的240例480眼大龄近视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2.
准分子激光原位磨镶术(LASIK)是目前公认的一种较理想的角膜屈光手术,近年来随着准分子设备的改进及手术技术的迅速发展,一些病理性、炎性并发症逐渐趋于减少,但往往会出现一些视觉功能方面的问题,人们对视力的要求不仅仅是裸眼视力的提高,所期待的是更好的视觉质量,本文通过对在我院进行LASIK手术的近视患者750例(1468眼)中出现视觉质量下降的72例(144眼)做了相关检查分析,探讨影响LASIK术后视觉质量下降的相关因素,以寻求更好的手术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3.
评估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切削术治疗近视术后使用非接触式压平眼压计测量眼压的准确性。方法:于LASIK术前及术后3个月采用非接触式压平眼压计测量不同程度近视的1005只眼的眼压,并进行比较。同时,将术后眼压变化结果与术后角膜厚度及曲率变化结果进行回归分析。  相似文献   

4.
PRK和LASIK治疗中低度近视2年后的疗效对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比较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镍术(LASIK)治疗中低度近视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经2年以上随访600度以下的68例(116眼)PRK患和53例(83眼)LASIK患得的术后视力、屈光度的变化,以及对其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PRK组术后1周视力明显提高,6个月趋于稳定;LASIK组第2天视力明显提高,1个月稳定;2年时PRK组有95.2%的患达到术前矫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常规LASIK术后早期近视患者波前像差变化规律。方法抽取2008-03~07在广西视光中心接受常规LASIK手术的35例近视患者,其中男18例,女17例,年龄16—36岁;屈光度-0.50--10.50DS(等效球镜)。采用美国VISX公司生产的WaveScan波前像差仪对所有患者进行波前像差检测,收集每位患者术前、术后1天、1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共六个时间点的波前像差数据。将波前像差数据按检测时间分组后,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采用One.way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Game.Howell方法(方差不齐)或LSD法(方差齐性)比较六组间波前像差成份的差异。结果总像差:(1)术前与术后各时间点均不相同(P=0.000);(2)术后各时间点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彗差:(1)术前与术后1d无差异;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间两两比较均无差异;(2)术前及术后1d分别与术后其他时间点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显著意义(P〈0.05)。球差:(1)术前与术后1天、1周、6个月无差异;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两两间比较均无差异;(2)术前与术后1个月、3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显著意义(P〈0.05),术后1d与术后其他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显著意义(P〈0.05)。总高阶像差、三叶草像差在术前、术后各时间点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常规LASIK可明显减少总像差,但术后早期近视患者的总像差维持相对稳定,仅球差和彗差有所波动。  相似文献   

6.
7.
常规LASIK术后早期近视患者波前像差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常规LASIK术后早期近视患者波前像差变化规律。方法:收集2008年3~7月来广西视光中心接受常规LASIK手术的35例(70眼)近视患者,屈光度-0.50~-10.50DS(等效球镜)。采用美国VISX公司生产的WaveScan波前像差仪对所有患者进行波前像差检测,收集每位患者术后1d、1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共5个时间点的波前像差数据。将波前像差数据按检测时间分组后,对数据进行One—way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法比较5组间波前像差成分的差异。结果:35例近视患者术后早期的波前像差检测结果显示,各像差成分在术后各检测时间点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波动性。其中,总像差、三叶草像差在术后各时间点均无统计学差异(P〉O.05);总高阶像差结果显示术后1d与6个月,术后1个月与3个月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9,P=0.005);彗差仅显示术后1个月与3个月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5);球差仅表现为术后1周与6个月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6)。结论:常规LASAIK术后早期,近视患者的总像差维持相对稳定,但球差和彗差有所波动。  相似文献   

8.
分析67例118只角膜中央厚度偏薄近视眼的临床资料,评价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RK)的治疗效果。结果表明:术后裸眼视力均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术后1年屈光度回退率为16.95%;术后Haze发生率为35.59%。对于角膜中央厚度偏薄的近视患者,PRK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华明  华亚 《中原医刊》2011,(14):84-86
目的研究角膜前表面非球面形状,观察过渡区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TA~LASIK)手术组与非球面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Q—LASIK)手术组视觉质量的差异,为个性化屈光手术的改进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8年11月到2009年11月期间近视眼患者100例(100眼),均为左眼,分为TA—LASIK手术组50眼,Q值调整组50眼,对术前、术后3个月6项指标做对照观察(视力、角膜非球面性、对比敏感度,波前像差变化和视觉相关生活质量调查表);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Q值引导手术组术后和TA引导手术组术后3个月视力〉5.0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95,P〉0.05);两组术后角膜非球面性Q值均向正值方向发展,两组的球差和两组的Q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49,t=0.792,P均〉0.05)。在球差与对比敏感度方面,术后3个月Q值组与T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白昼视力、眩光、光晕、重影、夜晚驾驶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A—LASIK手术后与Q—LASIK术后Q值改变相对少,能保持角膜相对的长椭圆形,即角膜非球面性。提示过渡区切削能改善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10.
汤诗圣 《当代医学》2011,17(31):24-25
目的评价对超高度近视眼患者,应用分区切削模式进行LASIK手术治疗7年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3例84眼曾于2004年在本科行分区切削治疗的(分2~3区,切削光区直径5.0~6.5mm)超高度近视患者进行回访,观察患者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状态、角膜地形图形态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最佳矫正视力均等于或超过术前,裸眼视力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等于术前矫正视力的患者达29眼,占34.5%;无圆锥角膜发生。出现屈光回退的达44眼占52%,最大屈光回退度达-5.00D,5眼别曾于术后6个月行二次增效手术。角膜层间异物存留4眼,占4.7%,已吸收,局部浑浊,自觉有眩光暗视力下降现象的44眼占48%,但患者表示基本能够接受,对生活、工作基本无明显影响。结论 LASIK术分区切削治疗超高度近视眼,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它具有安全性好,手术效果满意,远期疗效肯定等优点,是超高度近视的一种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自动板层角膜成形联合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automated lamellar keratoplasty combiend with excimer laser keratectomy,ALK-E)治疗近视的疗效。方法:用自动板层微型角膜刀和KERATOM-F准分子激光机对85例(167只眼)行ALK-E手术并对手术患进行术后天在,一个月,三个月的视力观察。结果:术前屈光度-5.75D以下的术手三个月94.59%达到术前矫正视力;术前屈光度-14.75D以下的术后三个月77.6%达到术前矫正视力;术前屈光度-30.00D以下的术后三个月66.67%达到术前矫正视力。结论:ALK-E治疗近视的近期疗效比较满意,较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相比较,有其独特的优点,手术技术及远期疗效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近视患者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keratlimiliusis,LASIK)的认知情况及影响因素,为有针对性地开展临床护理工作,提高护理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近视患者LASIK认知调查问卷,在眼科门诊近视患者中随机发放,并对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调查近视患者147名,不同性别、不同近视深度的患者对LASIK接受程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文化程度的近视患者对LASIK认知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影响近视患者对LASIK认知和接受的因素有性别、文化程度及近视程度,临床护士应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结合上述影响因子,有针对性地对患者开展护理心理辅导工作。  相似文献   

13.
LASIK治疗近视的并发症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杨渝华  方钢 《重庆医学》2004,33(2):279-280
目的分析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的并发症及处理.探讨其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 2 035例(3 984只眼)近视患者(-1.50~-27.00D),术后随访1、7d 1、3、6、12、24个月,观察及分析其并发症.结果术中角膜瓣游离2只眼(0.05%);角膜瓣小、游离并偏位1只眼(0.025%);角膜瓣形成不全5只眼(0.12%);角膜层间异物16只眼(0.40%);明显偏中心1只眼(0.025%).术后角膜瓣融解1只眼(0.025%);角膜瓣移位、皱折10只眼(0.25%);角膜瓣下感染16只眼(0.40%);角膜瓣下上皮植入4只眼(0.10%);屈光过矫3只眼(0.075%);屈光欠矫26只眼(0.65%);眼底病变4只眼(0.10%). 结论 LASIK治疗近视安全、有效,但存在一定的并发症,应引起重枧,手术技巧的提高、手术设计的完善和手术设备的改进以及有效及时处理各种并发症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治疗中低度近视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ho-forefractive,Keratectomy简称PRK)真正大规模地应用于临床只有短短3年多的时间,它的远期疗效人们拭目以待。本文将我院128例248眼经PRK治疗的中低度近视追踪观察一年的疗效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对象1995年2~8月我院门诊的中低度近视患者128例,其中男81例,女47例,年龄最小老18岁,最大者43岁,平均年龄为(26±1.31)岁。双眼120例,单眼8例。所有患者近视度数稳定2年或2年以上,最佳矫正视力大于或等于1.0停戴角膜接触镜2周以上,角膜荧光素染色阳性。术前常规行视力测定,眼前节检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近视患者飞秒激光术前后角膜形态变化及与视觉质量间关系。方法 选取2021年4月至2022年3月在琼海市人民医院眼科、海南省眼科医院手术室接受治疗的近视患者100例(200眼)作为观察组,均进行飞秒激光术治疗,同期视力正常志愿者50例(100眼)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及观察组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角膜形态参数[中央角膜厚度(CCT)、角膜曲率(CC)]、视觉质量[客观散射指数(OSI)、斯特列尔比(SR)、调制传递函数(MTF)]。对比观察组不同患者术后3个月视觉质量指标。建立一般线性模型分析角膜形态参数与视觉质量间关系。结果 观察组术前CC、OSI高于对照组,CCT、SR、MTF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CCT、CC、SR、MTF、OSI低于术前(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CCT、CC、SR、MTF低于对照组,OSI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年龄、不良生活习惯、电子产品使用时间、角膜形态参数患者OSI、SR、MTF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一般线性模型分析,术前CCT、术前CC与OS...  相似文献   

16.
周亚军  罗琼 《西部医学》2011,23(10):1930-1931
目的探讨LASIK术后眼压测量值的变化及其规律。方法分析LASIK手术前后非接触眼压的测量及相关手术参数。结果术后1周时眼压测量值较术前下降(0.79±0.2614)mmHg,术后眼压和中央角膜厚度(CCT)与术前相比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为4.124和5.325,P〈0.05);236眼CCT与眼压呈直线正相关(r=0.486,t=6.524,P〈0.05),以CCT为自变量(X),眼压为因变量(Y),直线回归方程r=0.0402×(-7.329),术后每眼CCT平均下降(97.56±7.11)UM,眼压平均降低(3.986±0.61)mmHg。结论判断术后眼压较术前眼压下降与角膜厚度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薄角膜中度近视患者行LASIK和LASEK手术后远期的相关指标,以探讨不同术式对于薄角膜中度近视患者远期疗效.方法:按不同的术式将38例患者分为LASIK组和LASEK组,随访术后远期(3年以上)裸眼视力、屈光度、眼压、角膜地形图(其中CIM、SF、TKM)、眼轴、手术并发症等情况,并对各项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术后屈光度LASIK组为(0.16±0.27)D,LASEK组为(0.10±0.25)D,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角膜地形图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术后未发现圆锥角膜,CIM术后较术前增加,SF、TKM术后降低,术后角膜地形图不规整度LASIK组比LASEK组增加.结论:LASIK、LASEK手术对于矫正薄角膜中度近视,远期都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但从远期安全性考虑,建议对薄角膜中度近视患者行LASEK手术.  相似文献   

18.
低度近视LASIK与LASEK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及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变化及意义.方法:22人44眼随机分为LASIK及LASEK组,近视等效球镜度数均<-3.0 D,散光度数均≤-1.0 D.术前及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应用OrbscanⅡ行角膜地形图检查.分析比较LASIK及LASEK两组间各个不同时间点的角膜后表面高度.结果:LASIK组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角膜后表面有前隆(P均<0.05);LASEK组术后1周、术后1个月角膜后表面有前隆(P均<0.05).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LASIK组较LASEK组角膜后表面前隆高度更大(P均<0.05).结论:低度近视LASIK及LASEK术后早期角膜后表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前隆,以LASIK术更为明显;随着时间推移,角膜后表面前隆均逐渐好转.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切削术(excimer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LASIK)治疗近视术后使用非接触式压平眼压计测量眼压的准确性.方法:于 LASIK术前及术后3个月采用非接触式压平眼压计测量不同程度(等值球镜-2.00 D~-26.63 D)近视的1 005只眼的眼压,并进行比较.同时,将术后眼压变化结果与术后角膜厚度及曲率变化结果进行回归分析.结果:LASIK术后眼压较术前显著降低,近视矫治程度越高,即术后角膜越薄、角膜曲率越小,则眼压降低越明显.结论:LASIK术后使用非接触式压平眼压计测量眼压较实际值偏低,其原因可能是术后角膜变薄、曲率变小所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LASIK与LASEK治疗近视的临床效果和不同手术方法的优点。方法:回顾分析LASIK和LASEK矫正近视的2140例4236眼,观察2种手术方法的效果和主要并发症。结果:LASIK术后3个月有92.6%的患者裸眼视力可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LASEK组为93.2%,两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LASIK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88%,其中角膜瓣相关并发症为0.16%;LASEK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38%,其中角膜瓣相关并发症为0.12%。LASIK组患者的术后满意度93.2%,有4.12%主诉暗光下出现眩光、重影、夜视力差;LASEK组患者的术后满意度97.3%。结论:LASEK手术角膜瓣并发症少,安全性高,术后视觉质量好,是一项值得推广的术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