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温剑  王晓华  胡永峰  韩媛 《武警医学》2007,18(9):715-716
近年来,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推进,依托于通信网络而开展远程医疗教学活动有了迅猛的发展。国家卫生部建成了卫星卫生科技教育网(简称“双卫网”),已覆盖了十几个省市区域,建成各类站点近600个,覆盖各大医院、疾病控制中心、卫生监督部门等医疗卫生机构,为广大卫生技术人员提供  相似文献   

2.
刘向宏  杨燕  蒋恒发 《西南军医》2010,12(6):1194-1195
本文根据世博保障的特点,结合武警医院应急医学救援训练现况,应用实证和描述性研究方法,分析我院卫勤分队训练的工作实践,论述应急卫勤分队应具备的应急医学救援能力.指出在每阶段实践中应解决的具体问题.为指导军队医院应急卫勤保障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王松梅  陆敏  于春永 《武警医学》2013,24(6):535-537
我院的信息化建设起步比较早,为全国首批启用军字一号信息管理系统的医院。军字一号工程启用后,虽然后续进行了升级改造,增加了一些应用系统或功能,但由于从本质上缺少对医院信息化建设标准与方向的客观分析和科学研究,导致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出现了停滞不前的局面。据了解,这种局面在全国武警医院中带有一定的倾向性和普  相似文献   

4.
刘志贤  张萌  冯基 《武警医学》2007,18(6):453-454
武警医院参与社会医疗保险改革,成为医保定点单位,是拓展医疗市场、促进医院自身发展的一次重大机遇。  相似文献   

5.
范肃临  王庆丰  范维 《人民军医》2002,45(5):305-306
急救医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多边学科 ,作为现代医学新的临床学科 ,既具有独特的专业性质 ,又与其他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随着科学的进步 ,社会的发展 ,急救医学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 ,在组织管理、新技术开发、新设备引进和诊治疾病、救治生命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重要功能。1 急救医学的发展前景1995年国家卫生部联合人事部正式批准急救医学为一门独立的临床学科 ,标志着我国的急救医学开始走上发展的道路 ,体现了现代化医院的发展方向 ,也体现了现代整体医疗技术水平的进步程度。国外在急救医学领域发展较快 ,研究成果突出 ,已形成了以信息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 建设具有武警特色的现代化院前急救系统,适应处置突发事件卫勤保障的需要.方法 对武警总医院院前急救系统进行改造:建立三级指挥机构,完善组织;增加三个要素的经费投入,改进装备;实行三个环节循环培训人才,改进技术;制定三级质量监控体系,完善制度.做到"组织、装备、技术、制度"四落实.结果 建成了具有快速反应能力、大量人才储备、能将院内急救直接延伸到院前急救的医疗服务体系,提出了应进一步加强呼救系统建设、急救知识普及方面的工作.结论 通过加强院前急救系统的医院管理,提高了武警总医院处理突发事件卫勤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7.
转化医学是现代生物医学研究的新理念和科研管理新模式,如何有组织、有计划地推进转化医学发展是医院科研成果转化值得关注的重要课题。作者浅析转化医学概念、内涵以及发展现状,探讨在转化医学模式下的科研管理新思路;并以上海市东方医院为例,阐述近几年医院在探索转化医学背景下科研管理创新模式的实践及成效,展望转化医学的未来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急诊急救医学及其发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和交通的现代化,以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在疾病的构成、死因顺位等方面较过去有了显著的变化,特别是意外事故造成的创伤及心脑血管急症发病率日趋提高,已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严重社会问题。目前我国有12亿人口,每年有6800万急诊患者到各级各类医院就诊,其中约7%(476万)危重急症患者需立即得到有效救治。面对严重的威胁和强烈的急救需求,如何为社会提供迅速、高效的急救医疗服务对降低死亡率、伤残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已成为各国、各地医疗卫生事业中最具挑战性的课题之一。急救医疗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所医院的综合医疗技术水平和管理的高效性。  相似文献   

9.
实行非现役文职人员制度是军队用人制度的重大调整和改革,是推进部队正规化、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非现役文职人员作为现役军人的重要补充力量,正在和必将发挥重要作用。非现役文职人员主要来源于地方院校,虽然他们具有较好的专业知识,  相似文献   

10.
颅脑损伤的院前与院内急救模式探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的院前与院内急救模式。方法本院急救中心院前急救4311例颅脑损伤患者,直接送入脑外科抢救室,由专科医师分类按相应程序进行急救。结果轻型及中型2992例均治愈。重型1319例,在24h内死亡164例,其他1155例,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定:恢复良好或中残750例(64.94%),重残132例(11.43%),植物生存44例(3.81%),死亡229例(病死率19.83%,加24h内死亡者病死率为29.80%)。结论急救中心院前急救,直接送人脑外科病房,专科医师接诊按急救程序检查、手术及术后ICU监护全程负责制有助于重型颅脑损伤的救治。  相似文献   

11.
袁慧欣  范斌  马冬 《武警医学》2012,23(8):726-728
 近年来世界各地自然灾害多发,加之各种武装暴动、恐怖事件加剧,已成为人民生命及财产安全的严重威胁,也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军队的普遍关注和深入思考。《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武装警察法》的出台,更进一步明确了武警部队在抢险救灾中的职责使命,而着眼遂行部队完成好灾害应急救援任务,不断提升灾害医学救援能力已成为武警医院的一门必修课。为此,笔者结合灾害救援特点和武警医院自身建设实际,就新时期如何最大限度发挥自身优势提升灾害救援能力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从传统医学教育转向现代医学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成为21世纪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的引入,以人为本理念的推进,创新思维的拓展,对各类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医学是生命科学重要的组成,医学人才不仅需要掌握医学专业知识,追踪前沿,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度的工作责任心,还需要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目前普遍认为,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需要。把人文科学与高等医学教育相结合,以适应新形势对医学人才培养的新需要,已成为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袁慧欣  赵建国  李小萍  马冬 《武警医学》2013,(12):1032-1034
本文从研究背景、系统架构、运行模式及主要效果几个方面,研究和探讨构建武警部队基于物联网无缝救援系统的必要性、可行性.在武警部队各级卫勤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阶段,深入研究利用基于物联网、云技术构建的远程移动医疗技术,建立现代武警卫勤无缝救援系统,将为军队实施数字化卫勤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4.
15.
武警医院卫勤应急保障分队训练工作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适应新军事变革,履行武警部队职能,在紧急、突然、复杂情况下实施遂行卫勤保障任务是当前武警部队医院的一项重大任务,是卫勤应急保障分队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卫勤训练是应急卫勤力量形成的重要支撑点,是增强卫勤保障整体能力的重要途径,决定着整个卫勤应急力量建设的成败。为此,笔者分析了目前武警医院卫勤应急保障分队训练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武警医院抓好卫勤应急保障分队训练工作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根据俄罗斯医学科学院经外科研究所И.Н.Виногрдова和В.С.Снигирев综合报道资料,编译了中有关神经创伤外科、急救医学和康复医学的部分研究发展的内容,可作为外科军医参考。  相似文献   

17.
18.
张煜  刘银狮 《武警医学》2000,11(7):433-434
近年来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 ,生产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 ,武警医院实行在确保为部队服务的前提下 ,适度对地方开放为社会服务 ,使得独立经营日趋占居重要地位 ,从而要求武警医院在遵循财务活动的客观规律情况下 ,借鉴社会企业财务管理改革的先进经验和管理方式 ,尽快建立健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武警医院高级会计师和各项财务机构的制度 ,完善其职能。这符合《会计法》和新的《医院财务制度》第六条规定之要求 ,同时 ,也是武警医院更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为医疗服务的需要。这一制度的建立能够规范武警医院的财务管理 ,加…  相似文献   

19.
创伤急救与治疗模式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高劲谋 《中华创伤杂志》2004,20(12):707-708
创伤已成为当今人类一大公害。我国道路交通事故年死亡人数,已于本世纪初突破10万大关。据WHO预测,2020年全球因道路交通事故而致死的人数,将约为234万人。严峻的现实,对创伤急救和治疗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笔者纵览我国主要城市创伤急救治疗现状,并结合2003年底随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专家代表团对台湾创伤救治现状的考察,就此问题进行回顾和讨论。  相似文献   

20.
严重创伤急救程序-时间控制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在医院内建立严重创伤的急救程序-时间控制模式对严重创伤的救治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在中山市人民医院就诊的严重创伤患者80例作为研究组,其中男性60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37.8岁。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58例,工程事故及高处坠落伤12例,意外伤害10例。2012年类似创伤患者64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48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36.5岁。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46例,工程事故及高处坠落10例,意外伤害8例。记录两组患者在急诊抢救室滞留时间、检查检验时间、就诊至手术时间。结果两组在性别、年龄、致伤机制及院前指数(PHI)等指标分布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救程序-时间控制组死亡4例,死亡率为5%;对照组死亡6例,死亡率为9.37%(P0.05)。急救程序-时间控制组在急诊抢救室滞留时间、检查检验时间、就诊至手术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建立严重创伤急救程序-时间控制模式可提高严重创伤的院内救治水平,规范院内救治中伤情评估、紧急手术和损害控制各环节流程,建立操作性强、效率较高的严重创伤院内救治管理模式,可显著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