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1):3928-3929
目的探讨D-二聚体和凝血功能检测在孕妇产前检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来我院进行产前检查的100例孕妇设为观察组,另选同期在我院接受检查的100例未妊娠的健康妇女为对照组。所有妇女均行D-二聚体和凝血功能功能检查,观察对比两组人员各指标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孕妇D-D、FIB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妇女,而凝血酶原时间(PT)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妇女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妊娠期妇女的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而产前进行D-二聚体和凝血功能检测可判断产妇有无出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情况,为妊娠期健康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血凝3项和D-二聚体指标在临床中的变化,探讨联合检测血凝3项和D-二聚体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临产妇女为例,对该院2011年临产孕妇59例和健康非孕妇女45例进行血凝3项和D-二聚体平行测试比较。结果二者比较,临产孕妇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显著下降,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则显著升高。结论联合检测血凝3项和D-二聚体对临床可以应用于临产孕妇的凝血系统功能检查,对预防产后出血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产后疾病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不同孕期孕妇凝血4项及D-二聚体(D-D)水平变化及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1至2018年6月该院66例孕妇作为孕妇组,纳入同期50例健康非孕妇作为对照组。检测孕妇组孕早期、中期、后期、临产期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和D-D水平,检测对照组上述指标水平并与孕妇组不同孕期进行比较;比较孕后期D-D水平升高组、正常组的不良妊娠结局;观察产后出血组和未出血组凝血4项和D-D水平。结果 (1)孕妇组孕早期至临产期FIB水平呈递增趋势,且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妇组孕后期、临产期APTT、PT较孕早期、孕中期及对照组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妇组不同孕期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早期、中期、后期及临产期D-D水平呈进行性升高,且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孕后期D-D水平正常组比较,孕后期D-D水平升高组早产、胎盘早剥、重度子痫前期发生率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产后出血组产前比较,产后出血组产后FIB水平降低,D-D水平升高,APTT、PT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未出血组产前比较,出血组产前APTT、PT延长,D-D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未出血组产后比较,出血组产后FIB水平降低,D-D水平升高,APTT、PT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监测孕妇孕期凝血4项及D-D水平,有助于预估产后异常出血等不良结局风险,指导临床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其与ChⅠld-Pugh肝功能分级的关系.方法 应用Beckman coulter ACL-ADVANCE全自动血凝仪分别检测218例肝硬化患者和50例健康体检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Ⅰg)和D-二聚体(D-D).结果 (1)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其中PT、APTT、TT和D-D值明显增高,而FⅠg值则明显下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按ChⅠld-Pugh分级从A→B→C显示PT、APTT、TT和D-D值逐渐延长或升高,FⅠg值则逐渐降低,且A级与B、C两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级与C级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检测凝血4项指标(PT、APTT、TT和FⅠg)同时联合检测D-D能比较全面地了解肝硬化患者凝血因子减少的程度,以及是否有纤溶系统功能亢进,并且有助于监测对肝硬化病情的判断和评估,为临床医生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早期血浆D-二聚体变化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检测2010年2月至2011年6月32例SAP住院患者入院即刻以及24、48、72h血浆D-二聚体水平和其他实验室检测指标,并记录Ranson评分;分析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各项实验室检测指标、Ranson评分是否存在相关性,并分析D-二聚体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 ①SAP患者入院后各时间点血浆D-二聚体水平和实验室检测指标均无明显变化.②SAP患者入院后各时间点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白细胞计数(WBC)、血肌酐、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均呈显著正相关,与红细胞比容(Hct)、血白蛋白和血钙水平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或P<0.01);入院48 h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Ranson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729,P=0.001).③胰腺CT分级D、E级的SAP患者D-二聚体水平(mg/L)显著高于B、C级(1.18±002、1.23±0.01比0.90±0.02、0.93±0.01.均P<0.05).④SAP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MOF)患者入院24 h、48 h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非MOF者(24 h:1.26±0.02比0.93±0.02,48 h:1.25±0.02比093±0 02,均P<0.05).结论 SAP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升高,且与病情严重程度明显相关;入院即刻单次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以很好地反映病情程度.  相似文献   

6.
李燕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6):686-686,688
目的探讨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检测在判断临产孕妇凝血功能状况、出血危险性方面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ysmexCA1500全自动血凝仪对236例住院临产妇和147例健康体检者进行凝血4项和D-D检测并作相关统计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临产妇组PT、APTT明显降低,FIB和D-D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T无明显变化,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前进行凝血4项指标和D-D检测,对预测和治疗产妇异常出血,预防产科意外的发生以及对产程的评估均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在急性脑出血中的变化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检测78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和82例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标本中D-二聚体水平。结果入院后(0h),各组间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24、48、72h小量脑出血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大量脑出血组中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小量脑出血组(P0.05);小量脑出血组在24hD-二聚体水平达高峰,而大量脑出血组48hD-二聚体水平达高峰且D-二聚体水平与颅内出血量呈正相关(r=0.914,P=0.0000.05)。结论急性脑出血患者血中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且随颅内出血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颅内出血量越多,D-二聚体高水平持续时间越长。可见检测D-二聚体水平对急性脑出血患者病情的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性胰腺炎与血浆D-二聚体的关系。方法 选取32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其中水肿型胰腺炎24例,出血坏死型胰腺炎8例,分别测定入院时,发病24h,48h,72h的血浆D-二聚体。结果 急性胰腺炎患者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同时,出血坏死型胰腺炎组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较水肿型胰腺炎组显著增高,并且回落较慢。D-二聚体水平在发病48h内即下降至正常者,预后较好。发病48h后仍居高不下者,提示胰腺损害重,预后较差。结论 急性胰腺炎患者的D-二聚体的连续监测有助于治疗及判断预后,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D-二聚体在急性主动脉夹层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急性主动脉夹层(acute aortic dissection,AAD)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06年1月至2009年3月因胸痛就诊于复旦大学中山医院患者共80例,其中40例经动脉三维CT血管成像(CTA)检查确诊为急性主动脉夹层病例作为ADD组,同期以类似症状就诊但最终排除急性主动脉夹层的40例为对照组,所有患者胸痛发生12 h内检测血浆 D-二聚体,比较ADD组与对照组血浆 D-二聚体水平,分析D-二聚体诊断急性主动脉夹层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并绘制D-二聚体诊断急性主动脉夹层的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所有数据用SPSS 11.5统计软件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Mann-Whitney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ADD组血浆在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5.48±7.95)vs.(0.64±0.75),P<0.01];D-二聚体(>0.5 μg/mL)诊断急性主动脉夹层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7.5%,62.5%,70%和83.3%,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为0.848±0.042,95%CI为0.766-0.930.结论 D-二聚体可作为急性主动脉夹层早期诊断有效的筛选指标.  相似文献   

10.
冠心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毅 《临床医学》2010,30(10):29-30
目的探讨D-二聚体含量与冠心病临床类型、病变程度的关系,以了解D-二聚体在冠心病诊断和预后判断方面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急性心肌梗死(AMI)2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18例、稳定型心绞痛(SA)24例、健康者30例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 D-二聚体含量UA组明显高于SA组和对照组(P〈0.01),且AMI组D-二聚体含量又明显高于UA组(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存在凝血和纤溶功能异常,且异常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溶血和脂血标本对凝血指标检测结果的影响,为规范分析前过程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随机收集本院I临床溶血标本40例、脂血标本32例,进行血浆血凝测定。以血红蛋白每下降10g/L为标准,分为轻度、中度、重度溶血3个等级,同时测定3次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bg);以检测血浆甘油三脂每升高3mmol/L为标准,分为轻度、中度、重度3个等级,同时测定3次PT、APTT、TT、Fbg。对溶血和脂血的干扰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轻度溶血组PT、Fbg检测结果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和重度溶血组PT、Fbg、TT检测结果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中度和重度脂血组PT、APTT、Fbg、TT检测结果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临床检测中溶血标本对APTT检测结果影响较小;而对于PT、TT、Fbg干扰较大,建议临床重抽复测。(2)临床检测中脂血标本对PT、APTT、TT、Fbg测定结果有影响,均建议患者禁食12h后重抽复测。  相似文献   

12.
实验前相关因素对测定新生儿血浆PT、APTT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抗凝、离心、黄疸等实验前相关因素对测定新生儿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I]r)的影响,从而进一步优化试验条件。方法本试验选取100名外科术前体检无异常发现的新生儿,所有入选新生儿均无血栓性疾病及出凝血功能障碍,无心、肾、肝等重要脏器疾病。将此100名新生儿分为3组,分别为抗凝剂比例影响组(包括抗凝剂比例9:1组和抗凝剂比例校正组)、离心条件影响组[2000r/min(离心半径为10cm)离心10min;3000r/min(离心半径为10em)离心10min组;2500r/min(离心半径为10cm)离心15min组]、生理性黄疸影响组。利用STAGO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对以上几个处理组的标本进行检测,并且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得到的数据进行比较,从而逐步优化实验条件。结果在相同离心条件下,抗凝剂9:1组的PT、APlTr明显延长。在抗凝剂比例经过校正的情况下,2000r/min(离心半径为10em)离心10min组的PT、APTT明显延长;3000r/min(离心半径为10cm)离心10min组中大部分标本PT、APTT正常,个别出现溶血的标本PT明显延长。2500r/min(离心半径为10cm)离心15min是新生儿检测胛、APTT的最适离心条件。在抗凝剂比例经过校正,2500r/min(离心半径为10cm)离心15min的条件下,生理性黄疸组与无生理性黄疸组的胛、A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处理新生儿血浆标本时,应进行抗凝剂比例校正,离心转速不宜过快,否则容易引起溶血,从而引起实验误差。可以通过适当降低离心速度,延长离心时间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生理性黄疸基本不影响PT、APTT的测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抗凝、离心、黄疸等实验前相关因素对测定新生儿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影响,从而进一步优化试验条件。方法本试验选取100名外科术前体检无异常发现的新生儿,所有入选新生儿均无血栓性疾病及出凝血功能障碍,无心、肾、肝等重要脏器疾病。将此100名新生儿分为3组,分别为抗凝剂比例影响组(包括抗凝剂比例9∶1组和抗凝剂比例校正组)、离心条件影响组[2 000 r/min(离心半径为10 cm)离心10 min;3 000 r/min(离心半径为10 cm)离心10 min组;2 500 r/min(离心半径为10 cm)离心15 min组]、生理性黄疸影响组。利用STAGO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对以上几个处理组的标本进行检测,并且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得到的数据进行比较,从而逐步优化实验条件。结果在相同离心条件下,抗凝剂9∶1组的PT、APTT明显延长。在抗凝剂比例经过校正的情况下,2 000 r/min(离心半径为10 cm)离心10 min组的PT、APTT明显延长;3 000 r/min(离心半径为10 cm)离心10 min组中大部分标本PT、APTT正常,个别出现...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标本放置时间对部分血凝检测结果的影响,为规范分析前过程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随机选取100份枸橼酸钠抗凝外周血标本分别在室温放置1、2、4、6、8和10h后进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bg)含量的测定。根据不同检测项目和时间段分组,使用SAS统计软件包对上述4项指标在放置2、4、6、8、10h所得到的检测结果与放置1h内检测的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胛、PT、TT测定在标本采集1h内的结果与2和4h后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6h后检测的结果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PTY测定在标本采集1h内检测的结果与2、4、6、8和10h后检测的结果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Fbg测定在标本采集1h内的结果与2h检测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之后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用于凝血试验的标本在室温存放一段时间后,对不同检测项目均造成一定影响,标本采集后应在1h内检测,如不能做到也应在2h内检测完毕,否则会对检测结果造成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标本放置时间对部分血凝检测结果的影响,为规范分析前过程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随机选取100份枸橼酸钠抗凝外周血标本分别在室温放置1、2、4、6、8和10 h后进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bg)含量的测定。根据不同检测项目和时间段分组,使用SAS统计软件包对上述4项指标在放置2、4、6、8、10 h所得到的检测结果与放置1 h内检测的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PT、TT测定在标本采集1 h内的结果与2和4 h后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6 h后检测的结果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PTT测定在标本采集1 h内检测的结果与2、4、6、8和10 h后检测的结果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Fbg测定在标本采集1 h内的结果与2 h检测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之后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用于凝血试验的标本在室温存放一段时间后,对不同检测项目均造成一定影响,标本采集后应在1 h内检测,如不能做到也应在2 h内检测完毕,否则会对检测结果造成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正常妊娠妇女和妊高征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凝固时间(TT)及血浆纤维蛋白原(Fbg)等反映凝血功能4项指标的检测及临床意义。方法厌PT、APTT、TT测定为凝固法,Fbg测定为发色底物法,均在CulterACL-200全自动血凝仪上进行,试剂及定标血浆均为IL公司产品。结果妊娠中、晚期妇女与正常对照组或早期妊娠者比较,PT、APTT、TT时间明显缩短、Fbg含量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妊高征组与晚期妊娠组比较,PT、APTT、TT时间进一步缩短,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Fbg水平明显增高,其中65例中、晚孕妇女中39例大于4g/L,占60%;58例中、重度妊高征组中有46例Fbg>4g/L,占80%,某妊高征患者最高Fbg达7.5g/L。结论妊娠各期及妊高征患者由于凝血功能增强、抗凝及纤溶功能减弱,出现所谓妊娠期高凝状态。这一妊娠期生理变化为产后快速有效止血提供了物质基础,但也是导致妊娠期血栓病形成的重要原因,并可能与多种产科疾患有关。妊娠期间检测凝血4项指标的变化对预防血栓形成并及时进行抗凝治疗有着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刘震  沈洪亮  张建表 《临床医学》2009,29(6):100-101
目的研究急性胰腺炎(AP)患者使用前列地尔治疗前后D-二聚体变化及前列地尔对AP患者的治疗意义。方法将65例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对照组3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前列地尔10μg加入0.9%生理盐水1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续7d,治疗前及7d后检测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前列地尔治疗后治疗组较对照组D-二聚体水平明显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前列地尔可通过改善微循环状态对AP患者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离心速度和时间对不同人群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收集新生儿和婴儿新鲜血液标本共60例,另收集儿童及成人标本各60例,每例标本平均分成三份,分别以2 500 r/min离心15 min,3 500 r/min离心5 min和3 000 r/min离心10 min(对照组)。利用ACL-TOP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及配套试剂测定血浆的PT、APTT、TT和FIB,同时应用Coulter LH 75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小板数量。结果不同离心条件对成人凝血结果没有影响(P>0.05);2 500 r/min离心15 min和3 500 r/min离心5 min与对照组3 000 r/min离心10 min相比较,新生儿和婴儿PT、APTT、TT和FIB均缩短(P<0.05);儿童只有PT和APTT缩短(P<0.05),TT和FIB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乏血小板血浆的制备对于凝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及可靠性有重要影响,应建立适宜不同人群的乏血小板血浆制备的最佳离心条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全国凝血试验室间质量评价的结果,了解凝血试验室间质评的状况,提出改进措施。方法 定期向参加凝血试验室间质评的实验室发放质评物,参评实验室对质评物进行检测,并回报结果,按照不同检测水平和仪器试剂分组后,计算加权均值、变异系数和及格率,并对及格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4~2006年各项目(包括PT、INR、APTT和Fbg)在正常水平内的及格率较高(89.O%~99.oN),在高度异常水平(除Fbg外)及格率较低(74.3%~84.0%)。各水平组不同年度间及格率经x^2检验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每年每个项目3种水平(除Fbg外)的及格率经x^2检验,差异有显著性;仪器试剂分组后,各项目变异系数较大组的及格率较低。结论 异常水平样本的PT和APTT质评结果变异较大,非配套系统的PT、INR、APTT和Fbg的质评结果变异较大,建议选择配套系统,定期校准仪器,并开展异常水平的室内质控,使用非配套系统的实验室应与配套系统进行结果比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