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比较分析淋巴瘤患者血浆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 EBV-DNA的阳性率及病毒载量.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PCR法,对56例淋巴瘤患者(霍奇金淋巴瘤13例,非霍奇金淋巴瘤43例)血浆和PBMC EBV-DNA进行定量测定,比较分析两种样本的EB病毒阳性率及EBV载量的差异.结果 淋巴瘤患者血浆EBV-DNA阳性率(26.8%)与PBMCEBV-DNA阳性率(32.1%)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B阳性淋巴瘤患者血浆与PBMC的EBV栽量之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浆EBV-DNA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血浆EBV-DNA定量可以代替PBMC EBV-DNA定量作为监测EBV阳性淋巴瘤疗效的一个生物标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在检测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EB病毒(EBV)DNA定量的临床应用,比较实时荧光定量PCR在检测血浆和PBMC中EBV DNA含量的差别,并研究EBV阳性患者的病种分布特点。方法应用罗氏Light Cycler荧光定量PCR仪检测375例患者PBMC中EBV DNA含量,所有阳性患者均用血浆进行复查,比较其差别,并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特点。结果检测PBMC中EB阳性标本35例,阳性率为9.3%。阳性患者中鼻炎13例,鼻咽癌4例,鼻息肉4例,肺炎7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1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6例。取阳性标本检测其血浆游离EB DNA,33例阳性,其拷贝数低于相应标本中PBMC中的拷贝数。结论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PBMC和血浆中EB DNA准确,快速,在确诊EBV感染相关性疾病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且检测PBMC中EB DNA可能更优于检测血浆中EB DNA。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调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08年1月至2012年4月淋巴瘤患者的EBV感染状态。选取2008年1月-2012年4月于我院行外周血EBV DNA检测或病理EBER检测的淋巴瘤患者,收集此人群的性别、年龄、病理类型、外周血EBV DNA、病理EBER结果等信息,研究不同类型淋巴瘤的EBV阳性率,和EBV阳性组与EBV阴性组的特征差异,应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和Cox生存分析法分析EBV阳性对总生存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69例淋巴瘤患者中,结外NK/T细胞淋巴瘤、血管免疫母细胞T细胞淋巴瘤、外周T细胞淋巴瘤患者病理EBER阳性率最高(分别为84.8%、72.7%、40.0%),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病理EBER阳性率较低(16.7%),老年EBV(+)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外周血EBV阳性率为50%,10例霍奇金淋巴瘤中有1例患者进行病理EBER检测,结果为阳性,外周血EBV阳性率为10%,EBV阳性患者中的T细胞淋巴瘤比例明显增多(P=0.000),B症状发生率也明显升高(P=0.005),所有EBER阳性病例中外周血EBV阳性与阴性患者OS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外周血EBV阳性是淋巴瘤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27)。结论:EBV与结外NK/T细胞淋巴瘤、血管免疫母细胞T细胞淋巴瘤、外周T细胞淋巴瘤等密切相关。外周血EBV阳性是淋巴瘤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NK/T细胞淋巴瘤患者外周血EB病毒的检测价值。方法:检测85例NK/T细胞淋巴瘤患者EB病毒阳性情况以及EBV DNA载量,并分析EB病毒阳性与临床分期、短期预后、远期预后的相关性。结果:NK/T细胞淋巴瘤患者EB病毒阳性率较高,为80.0%;外周血白细胞EBV DNA拷贝数明显高于外周血血浆EBV DNA拷贝数(P0.05),但外周血白细胞EBV DNA拷贝数与外周血血清EBV DNA拷贝数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外周血血浆与外周血血清EBV DNA拷贝数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EBV+组患者Ann Arbor分期Ⅰ-Ⅱ期患者所占比例明显低于EBV-组(P0.05),而Ⅲ-Ⅳ期所占比例明显高于EBV-组(P0.05);EBV+组患者CR率和ORR及3年总生存率和3年无进展生存率均明显低于EBV-组(P0.05)。结论:外周血EB病毒检测可作为辅助诊断NK/T细胞淋巴瘤和评估患者预后的参考指标,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外周血淋巴细胞和血浆中EB病毒DNA(EBV DNA)在EB病毒感染相关疾病中表达的差异。方法收集112例疑似EB病毒感染相关疾病患者的全血样本,其中鼻咽癌14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单)16例,淋巴瘤22例,自身免疫性疾病23例,上呼吸道感染26例,肝功能异常11例,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同一份样本淋巴细胞和血浆中EBV DNA的含量。结果检测112例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和血浆中的EBV DNA,其总的阳性率分别为83.0%(93/112),27.7%(31/11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卡方值χ~2=60.02,P0.01);14例鼻咽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和血浆EBV DNA的阳性率及其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2.25,t=-1.04,均P0.05);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淋巴瘤、自身免疫性疾病、上呼吸道感染和肝功能异常患者血浆EBV DNA阳性率及其含量均明显低于外周血淋巴细胞,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17~15.06,均P0.05;t=3.94~10.45,均P0.01)。结论荧光定量PCR检测非鼻咽癌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的EBV DNA可能优于检测血浆的EBV DNA;检测鼻咽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和血浆EBV DNA无明显差异,可根据临床情况,选择合适的标本进行检测。  相似文献   

6.
目前发现爱泼斯坦巴尔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与多种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主要包括EBV相关淋巴瘤、EBV阳性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EBV+LPD)以及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IM)等,以往研究认为EBV+LPD及IM的外周血EBV DNA有高拷贝数,而EBV相关淋巴瘤的外周血EBV DNA拷贝数一般不高,而近几年有不少文献报道EBV相关淋巴瘤外周血EBV DNA也出现高拷贝数,同时一些研究已经证实EBV DNA载量的检测不仅可以用于EBV相关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的诊断,还可用于评价患者对治疗的反应及预后。该文主要对各种不同类型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患者外周血EBV DNA定量检测做一综述,并探讨在治疗反应、预后判断中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测定血液肿瘤患者血浆中EB病毒(EBV)和巨细胞病毒(CMV)DNA水平,探讨血浆EBV DNA和CMV DNA定量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280例血液肿瘤患者血液中EBV DNA和CMV DNA载量。结果 280例血液患者中EBV DNA检测阳性率为17.1%,CMV检测阳性率为18.9%,动态监测病毒DNA拷贝数为10~2~10~7 copy/mL。接受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126例,其中EBV检测阳性率为28.6%,CMV检测阳性率为40.5%。血液肿瘤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后,均在7~14d后转阴。结论实时荧光定量PCR动态检测血液肿瘤患者EBV DNA和CMV DNA水平对于EBV和CMV感染患者的疗效判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患者血清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中输血传播病毒 (TTV)检测状况及意义。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对 6 6例血液透析患者血清及PBMC进行TTV DNA检测 ,同时采用酶免疫分析 (EIA)检测血清中HBsAg和抗 HCV。结果 :血液透析患者TTV、HCV、HBV检出率分别为 18.2 %、2 4 .2 %、7.6 %。血清TTV DNA阳性与阴性患者 ,抗 HCV阳性率分别为 9.1%与 2 7.3% ,HBsAg阳性率分别为 0 %与 9.1% ,经统计学分析均无显著差异。PBMC中TTV DNA检出率 2 2 .7% ,PBMC中TTV DNA检出率在血清TTV DNA阳性者显著高于血清TTV DNA阴性者 (5 8.3%vs 14 .8% ,P<0 .0 5 )。结论 :血液透析患者TTV感染不依赖于HCV或HBV而存在。PBMC中TTV DNA主要在血清TTV DNA阳性患者中检出 ,PBMC可能是TTV的一个贮存场所。  相似文献   

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9):3608-3609
本次研究将210例初次诊断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患者,均给以检测血浆中EBV-DNA,随机分成B细胞性淋巴瘤(剔除伯基特淋巴瘤)(70例),T细胞淋巴瘤(70例),NK/T细胞淋巴瘤(70例)三组,分别统计各组中血浆中EBV-DNA的阳性率。比较运用卡方检验,比较这三组EBV感染率。B细胞淋巴瘤EBV-DNA阳性率达21.4%(15/70),T细胞淋巴瘤40.0%(28/70),NK/T细胞淋巴瘤47.4%(33/70)。三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将210例初治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患者分别按IPI评分系统,依次完成IPI评分,并按低危组(0-1分),中危组(2-3分),高危组(4-5分),并分别统计这三组的血浆中的EBV-DNA的感染率,比较发现低危组EBV-DNA阳性率10.2%(8/78),中危组阳性率19.1%(13/70),高危组阳性率48.4%(31/64),三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鼻咽癌(NPC)患者全血中EB病毒(EBV)DNA定量检测对NPC的治疗及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1-12月在本院初诊的NPC患者168例(初诊NPC组),NPC放疗患者142例(NPC放疗组),NPC伴转移患者28例(NPC伴转移组),以及NPC治愈后复查患者86例,分别采集全血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标本中EBV DNA含量,计算各组EBV阳性率及平均拷贝数,并分析NPC患病率与EBV感染率之间的关系,比较各组间EBV DNA拷贝数对数之间的差异。结果各组EBV DNA阳性检出率分别为初诊NPC组89.3%(150/168),NPC放疗组55.0%(78/142),NPC伴转移组100.0%(28/28),前3组明显高于NPC治愈后复查组6.9%(6/86);另外,各组EBV DNA平均拷贝数分别是初诊NPC组3.52×104,NPC放疗组1.12×102,NPC伴转移组8.68×104,NPC治愈后复查组2.21×10。结论 EBV DNA检测不仅是诊断NPC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是评估患者治疗效果,疾病进展和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EB病毒(EBV)在不同类型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的表达差异,分析外周血EBV-DNA与淋巴瘤临床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收集福建省立医院296例明确诊断为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类型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和预后。结果在241例B细胞淋巴瘤和55例T细胞淋巴瘤患者中,T细胞淋巴瘤患者外周血EBV-DNA阳性率高于B细胞淋巴瘤患者,且EBV-DNA阳性的T细胞淋巴瘤和B细胞淋巴瘤患者与其乳酸脱氢酶(LDH)成正相关。预后分析中,T细胞淋巴瘤EBV-DNA阳性患者预后更差,而B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外周血EBV-DNA在不同淋巴瘤类型中的检出率不同,外周血EBV-DNA可能是T细胞淋巴瘤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本地区鼻咽癌(NPC)患者血浆游离EB病毒DNA(EBV—DNA)的检出状况,探讨其诊断价值和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技术对110例鼻咽癌患者和91例其他恶性肿瘤患者(对照组)进行血浆EBV~DNA检测。结果 NPC患者EBV-DNA阳性率为56.4%(62/110),对照组阳性率为8.8%(8/91),经Х^2检验,Х^2=32.36,P〈0.01。男性NPC患者外周血浆EBV-DNA的阳性率为64.4%(47/73),女性患者阳性率为40.5%(15/37),经Х^2检验,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5.67,P〈0.05)。62例血浆EBV-DNA阳性的NPC患者的拷贝数与8例血浆EBV—DNA阳性的其他恶性肿瘤患者的拷贝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Wilcoxon非参数秩和检验,uc=1.57,P〉0.05)。结论 FQ-PCR检测血浆EBV-DNA对NPC辅助诊断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男性NPC患者对EBV的免疫力低于女性,更易受侵,其原因与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检测100例淋巴瘤患者中潜伏膜蛋白1(LMP1)及EBV编码的小RNA(EBER)的表达情况;观察LMP1与EBER的相关性及二者与淋巴瘤类型的相关性,为淋巴瘤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和原位杂交法分别检测100例淋巴瘤患者中LMP1和EBER的表达情况,比较两种方法的敏感性。结果 (1)仅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表达LMP1和EBER及NK/T细胞淋巴瘤表达EBER,其余类型淋巴瘤中非肿瘤细胞可散在表达EBER。并且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LMP1表达率明显高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P<0.05);从EBER阳性表达率看,NK/T细胞淋巴瘤最高,霍奇金淋巴瘤次高,二者均明显高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均P<0.05)。在所有患者中EBER的表达率明显高于LMP1(P<0.05)。(2)从LMP1及EBER表达模式看,LMP1阳性的肿瘤细胞通常散在分布,而EBER阳性的肿瘤细胞通常呈簇状或片状分布、甚至弥漫分布。并且不同类型淋巴瘤EBER的表达模式也不同。结论 EBV的表达与NK/T细胞淋巴瘤、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密切相关,并且可以作为辅助诊...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对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和EB病毒(EBV)感染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334例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血液中CMV DNA和EBV DNA载量。结果 334例患者中EBV检测阳性率为13.2%,CMV检测阳性率为19.2%,DNA拷贝数介于(102~107)copy/mL之间。治疗有效者EBV DNA和CMV DNA载量迅速下降,2~3周后转阴。结论实时荧光定量PCR动态监测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CMVDNA和EBV DNA水平对于CMV感染和EBV感染的早期诊断和疗效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肾透析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和血浆标本中HHV-7DNA,探讨肾透析人群中HHV-7的感染及致病作用。方法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PCR)对50例肾透析病人和54例正常健康人PBMC和血浆标本中HHV-7DNA进行定性检测;采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EcoR I对PCR产物进行酶切图谱分析以确定扩增产物的特异性。结果①50例肾透析病人PBMC中HHV-7DNA阳性率为82.0%(41/50),血浆中HHV-7DNA阳性率为16(8/50)。②54例健康献血员PBMC中HHV-7DNA阳性率为51.8%(28/54),血浆中HHv-7DNA阳性率为0%(0/54)。③统计学分析表明肾透析病人和健康人献血员PBMC标本中HHV-7阳性检出率有显著性差异X2=10.57,P<0.05;肾透析病人血浆可检测到HHV-7DNA,而健康献血员血浆标本中HHV-7DNA阴性,二者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X2=9.36,P<0.05)。结论①肾透析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血浆中HHV-7的感染率较高,提示肾透析过程中可能存在该病毒的交叉感杂或潜伏HHV-7的激活。②巢式PCR结合限制性酶切分析是检测HHV-7感染敏感、特异和有效的方法。③部分肾透析病人血浆中可检测到HHV-7DNA,提示这些病人体内存在HHV-7的活动性感染。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人疱疹病毒6型(HHV6)感染在类风湿关节炎(RA)病因学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巢式PCR技术检测62例RA患者(其中3例同时合并干燥综合征)和138名健康献血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血浆中HHV6DNA表达现状。同期运用美国德灵公司血浆特定蛋白分析仪定量检测RA患者血浆中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factor,RF)。结果RA患者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bloodmononuclearcells,PBMCs)HHV6DNA阳性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差异显著性(P=0.7992);RA患者PBMC中HHV6DNA阳性率与其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等无显著相关性(P>0.05);RA患者组RF阳性(浓度≥20IU/ml)率与PBMC中HHV6DNA阳性率之间无明显一致性(P=0.7502)。RF浓度≥50IU/ml的RA患者组PBMCs中HHV6DNA阳性率明显高于RF浓度<50IU/ml的RA患者组(P=0.0295);部分RA患者血浆中可检出HHV6DNA,而对照组血浆中HHV6DNA阴性。结论HHV6DNA在RA患者PBMCs中有较高检出率,部分RA患者血浆中存在HHV6DNA,提示该组患者中可能存在HHV6活动性感染;HHV6感染可能与RA患者血浆中RF滴度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EB病毒(EBV)感染与霍奇金淋巴瘤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3基因及其编码A20蛋白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对本院收治的65例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与病理标本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在肿瘤细胞丰富区制作组织芯片。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对EBV编码的潜伏膜蛋白1进行测定,并用原位杂交法对EBV编码的RNA进行测定以分析其感染状态。通过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3基因表达进行测定,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对EBV编码的A20蛋白表达进行测定。将所获数据纳入SPSS23. 0版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潜伏膜蛋白1阳性率为26. 15%(17/65),EBV编码的RNA阳性率也为26. 15%(17/65),二者符合率为100%。65例患者中A20蛋白表达丢失18例(27. 69%),存在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3基因纯合或杂合缺失14例(21. 54%)。仅1例出现A20丢失合并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3基因纯合缺失。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EBV感染阴性与A20蛋白表达丢失、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3基因缺失并无显著关系(P 0. 05)。结论:EBV阴性与阳性的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中,均出现A20蛋白表达丢失、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3基因缺失,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与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的检测结果并非完全一致,究其原因可能与技术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核杆菌DNA的拷贝数与涂片抗酸染色镜检阳性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对可疑结核病患者的124份痰样本同时进行荧光定量PCR检测和涂片抗酸染色镜检,按涂片抗酸染色镜检结果阴性(-)、可疑(±)、1+、2+、3+、4+分类,对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核杆菌DNA的拷贝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98例涂片阴性痰样本中,24例样本荧光定量PCR检测阳性,结核杆菌DNA拷贝数多为102~103数量级;26例痰涂片阳性样本中,24例样本荧光定量PCR检测阳性,2例检测阴性,结核杆菌DNA拷贝数多为103~104数量级,和涂片阳性程度基本呈正相关.结论: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核杆菌DNA与涂片抗酸染色镜检阳性程度有较好的相关性,可以作为临床诊疗较为可靠的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全血中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含量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取20μl血清裂解液提取HBV DNA、和取同样量的全血经不同裂解液提取血液中血清及白细胞内总HBV DNA,同时经PCR检测.对78份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患者两种取材方法检测HBV DNA含量进行比较.结果检测HBV DNA的最低检测限为1×103拷贝/ml,29份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和抗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均为阳性患者全血检测HBV DNA阳性率为100%,血清阳性率为100%,P>0.05;37份HBsAg、抗乙型肝炎e抗体(抗HBe)和抗HBc均为阳性患者全血检测HBV DNA阳性率为97.30%,血清阳性率为48.65%,P<0.01;12份HBsAg和抗HBc均为阳性患者全血检测HBV DNA阳性率为91.67%,血清阳性率为25%,P<0.01;20份非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均为阴性.血清HBVDNA阳性多数是ALT升高患者,其拷贝数均小于全血测定的拷贝数.结论全血检测HBV DNA阳性率高,避免血液中白细胞内HBV漏检,它能准确地反应血液HBV含量,更好地为临床治疗效果作监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EB病毒(EBV)的特点。方法采集930例上呼吸道感染患者血液标本和咽拭子标本,分别用ELISA和荧光定量PCR检测抗EBV-IgM和EBV DNA。结果ELISA检测IgM阳性标本116例,阳性率为12.47%;PCR检测DNA阳性标本421例,阳性率为42.27%,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年龄阶段两种检测方法比较,1岁时两种检测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年龄阶段两种检测方法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荧光定量PCR检测EBV有较高的灵敏度,适用于检测大于或等于1岁患者,ELISA适用于检测小于1岁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