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腹针配合压灸百会穴与常规取穴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以腹针配合压灸百会穴为主,对照组按常规取穴针刺,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的评估以及经颅多普勒检查双侧椎动脉及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的改变.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针刺后两组LVA、RVA、BA的平均流速均较前显著上升(P<0.05),两组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腹针配合压灸百会穴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有效治疗方法,疗效优于常规取穴治疗.  相似文献   

2.
李勇  郑敏  蒋帅 《河南中医》2020,40(5):784-787
目的:观察针刺颅底组穴联合热敏灸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针刺颅底组穴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热敏灸疗法。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采用经颅多普勒TCD监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velocity,Vm)和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有效率为80.00%,两组患者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椎动脉、基底动脉Vm高于治疗前,PI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椎动脉、基底动脉Vm高于对照组,PI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颅底组穴联合热敏灸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变化及血流阻力指数。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刺壮医天部穴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符合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针刺壮医天部穴治疗,对照组予氟桂利嗪胶囊口服,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通过TCD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平均血流速度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治疗后平均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壮医天部穴通过改善平均血流速度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压灸百会穴配合中药浴双足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效果。方法:我院脑病科84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干预组采用百会压灸配合中药浴足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干预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8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95%(P〈0.05);干预组左右椎动脉、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百会压灸配合中药浴足能有效改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值得临床观察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针刺人迎穴配合压灸百会穴治疗颈性眩晕的效果及其对颈部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将15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50例。A组采用单纯针刺人迎穴治疗,B组采用单纯压灸百会穴治疗,C组采用针刺人迎穴配合压灸百会穴治疗。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观察各组治疗前后双侧椎动脉的平均血流流速(Vm)、收缩期血流流速(Vs)及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 A组总有效率为76.0%,B组为80.0%,C组为92.0%,C组总有效率与B组和A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后Vm、Vs水平及症状与功能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治疗后Vm、Vs水平及症状与功能评分与A组和B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人迎穴配合压灸百会穴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明显,可以有效加快颈部血流速度,改善颈部血液循环,从而缓解患者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天麻素联合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天麻素联合前列地尔组(联合组)、前列地尔组、天麻素组各40例,比较3组的临床疗效及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改善情况。结果:3组治疗后眩晕程度EEV评分及后循环平均血流速度有明显加快,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与前列地尔组、天麻素组比较,眩晕程度EEV评分及后循环平均血流速度在不同组间、不同观察点间的比较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前列地尔组与天麻素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血管搏动指数治疗前后、组间及其不同观察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天麻素及前列地尔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治疗均有效,两者联合应用治疗效果更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徐杰 《新中医》2021,53(14):75-77
目的:观察天麻素注射液联合前列地尔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8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2组均给予常规基础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前列地尔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天麻素注射液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7 d。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检测2组治疗前后椎动脉和基底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舒张期峰值血流速度(Vd)、平均血液流速(Vm)及搏动指数(PI)。结果:研究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椎动脉和基底动脉Vs、Vd、Vm均大于对照组(P0.05),椎动脉和基底动脉PI均小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69%,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6%,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天麻素注射液联合前列地尔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较好,可改善患者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血液循环状况,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腹针配合悬灸百会穴治疗颈性眩晕(CV)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CV患者随机分为腹针配合悬灸百会穴组(A)、单纯腹针疗法组(B)及单纯悬灸百会穴组(C),每组30例。治疗前、后均行经颅多普勒(TCD)检测双侧椎动脉(LVA-Vm、RVA-Vm)和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BA-Vm),治疗前后作症状学积分及疗效评定。结果:TCD检测结果及症状学积分疗效评定均显示,3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A组优于B、C组(P<0.05,P<0.01)。结论:腹针配合悬灸百会穴疗效明显优于单一疗法,可能与调整患者机体的阴阳平衡,并有效改善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风眩宁方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风痰上扰型)的临床疗效,并以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做为疗效评估的手段,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2组均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控制血压、降糖、调脂、镇静等基础治疗。治疗组给予中药风眩宁方治疗,对照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2组疗程均为12 d,观察2组患者眩晕程度改善情况及治疗前后TCD双侧椎动脉(VA)和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Vm),CDFI最大血流速度(Vmax),阻力指数(RI)。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0%,对照组总有效率76.0%,2组疗效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平均血流速度及最大血流速度均有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阻力指数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风眩宁方能有效改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眩晕症状,并能改善后循环缺血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 71 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2组,针刺组37例,采用针刺治疗;药物组34例,采用口服盐酸氟桂利嗪治疗。治疗6星期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后,针刺组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 ,VA)、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BA)的平均血流速度(Mean Blood Flow Velocity, VM) 均明显增加,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 虽有降低,但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药物组VA、BA的平均血流速度有所增加,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VM的改善程度优于药物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 PI改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从临床疗效上分析,针刺组及药物组均有效,但针刺组要优于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优于口服盐酸氟桂利嗪。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化痰止眩汤治疗痰浊中阻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痰浊中阻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2周;治疗组在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基础上,予口服化痰止眩汤,治疗2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病情和体征的变化;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治疗前后两侧椎动脉(VA)及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均升高(P0.05或P0.01),尤其治疗组变化升高较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痰止眩汤治疗痰浊中阻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小针刀联合复位对颈源性眩晕的疗效。方法 纳入2018年4月—2020年4月收治的颈源性眩晕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50例及对照组50例,对照组给予手法复位,观察组增加小针刀,比较2组总有效率、治疗后立即起效构成比、颈源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以及左右椎动脉及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立即起效的构成比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的眩晕症状及功能评估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右侧椎动脉、左侧椎动脉以及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小针刀联合手法复位治疗颈源性眩晕见效快,疗效好,可降低基底动脉、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针刺配合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将36名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8例,均采用扩血管药物、颈椎牵引,治疗组加百会穴压灸,两组均治疗Ⅰ疗程.采用颈性眩晕评估量表(ESCV)及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在治疗前后进行测评.结果:治疗后的ESCV评分、推动脉(VA)和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Vm)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但治疗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压灸百会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腹针联合隔物灸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用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治疗组采用腹针联合隔物灸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眩晕评定量表(DARS)和眩晕障碍筛查量表(DHI-S)的评分变化;通过经颅彩色多普勒(TCD)检查,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及基底动脉(BA)的血流速度变化;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治疗后DARS和DHI-S评分及TCD检查中各动脉血流速度均较同组治疗前改善(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上述各项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4%,对照组为71.4%,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针联合隔物灸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优于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颈痛汤配合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6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8例,治疗组采用颈痛汤配合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和颈椎牵引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血液流变学及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D)椎动脉(VA)和基底动脉(BA)的收缩峰血流速度(Vs)、平均血流速度(Vm)、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4%,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颈椎动脉和基底动脉TCD检测:治疗组治疗后颈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收缩峰血流速度(Vs)、平均血流速度(Vm)、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流变学变化比较:治疗组治疗后全血黏度、血浆比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痛汤配合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确切,可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量,降低血黏度,改善微循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益肾定眩汤对肝阳上亢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中医症状积分及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8年10月收治的肝阳上亢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86例进行研究,以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益肾定眩汤,对两组中医症状积分及动脉血流速度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后的主症、次症、舌脉象积分均低于治疗前,观察组各症状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右椎动脉、左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较治疗前上升,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肾定眩汤可有效减轻肝阳上亢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症状,也能改善动脉血流速度,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清眩汤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中的应用效果及对脑血流量的影响。方法选取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17年9月—2019年7月收治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30例给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治疗组30例给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联合清眩汤治疗,治疗2周后比较2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观察治疗前后脑血流速度及搏动指数。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3.3%(25/30),对照组为60.0%(18/30),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86.7%(26/30),对照组为63.3%(19/30),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显著增快(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治疗后2周后左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更快(P均0.05)。与治疗前相比,2组治疗2周后左椎动脉、基底动脉搏动指数明显降低(P均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2周后P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的基础上合用清眩汤可以增快左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显著提高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有效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小续命汤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在茂名市中医院接受治疗的72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参照组,每组36例。参照组采用常规西药口服进行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小续命汤口服进行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和左椎动脉、右椎动脉以及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结果:经过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4.44%,参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9.44%;治疗组在左椎动脉、右椎动脉以及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上的改善效果也明显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小续命汤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进行治疗,可以获得较为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化痰止眩汤治疗痰浊中阻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痰浊中阻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予长春西汀静脉滴注,治疗2周;治疗组在予长春西汀静脉滴注基础上,予口服化痰止眩汤,治疗2周;观察2组临床疗效,以及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治疗前后两侧椎动脉(VA)及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 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 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2组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均升高(P 0. 05或P 0. 01),尤其治疗组变化升高较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运用化痰止眩汤治疗痰浊中阻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临床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温针灸联合人参养荣丸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将92例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6例。治疗组采用温针灸联合人参养荣丸治疗,对照组采用盐酸倍他司汀氯化钠注射液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疗效、眩晕评分及椎动脉血流参数。结果: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眩晕评分(EEV量表评分、DHI量表评分)均降低(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治疗组EEV量表评分、DHI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升高(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治疗组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温针灸联合人参养荣丸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有较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