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何彦蓉  周婷 《河北中医》2020,42(4):596-600
目的观察通督调神理论指导下芒针透刺对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患者平衡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60例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30例予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芒针透刺治疗。2组均治疗4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平衡功能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Tinetti平衡与步态量表(Tinetti POMA)评分及Fugl-Meyer平衡量表(FM-B)评分变化情况,比较2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及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评分变化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BBS评分、Tinetti POMA评分、FM-B评分及ADL评分、FIM评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增加(P <0. 05),且治疗组治疗后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0. 05),治疗组治疗后平衡功能及生活质量改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通督调神理论指导下芒针透刺治疗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可明显促进患者平衡功能的恢复,提高肢体的活动能力,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功能独立功能,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芒针透刺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出血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84例脑出血偏瘫患者,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芒针透刺躯干肌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观察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Fugl-Meyer评测法(Fugl-Meyer assessment, FMA)、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ADL)、功能性步态评价表(functional gait assessment, FGA)、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 BB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和锻炼依从性评分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下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FMA、ADL、FGA、BBS以及锻炼依从性评分均上升(P<0.05),NIHSS评分均下降(P<0.05),且观察...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平衡训练对小脑梗死后共济失调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1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小脑梗死后共济失调患者分为A1组30例、A2组30例、B组31例。A1组采用常规平衡训练法,A2组采用体针结合头皮针治疗,B组采用针刺联合平衡训练。观察3组治疗前后国际合作共济失调量表(ICARS)、3米起立-行走测试(3M TUGT)、10米步行速度测试(10M WST)、Berg平衡量表(BBS)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的变化。结果3组治疗前ICARS、3M TUGT、10M WST、BBS及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后上述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B组各项评分均优于A1组和A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针刺联合平衡训练对小脑梗死后共济失调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的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针刺联合康复训练对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肌电生理指标及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 将84例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给予中风基础治疗配合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运动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表(FMA)评分]、上下肢痉挛状况[上肢改良Ashworth量表分级和下肢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分]、肌电生理指标[H反射H/M max值、表面肌电值(i EMG)、均方根值(RMS)及中位频率(MF)]的变化,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5%)明显高于对照组(73.8%)(P<0.05);两组治疗后上肢和下肢FMA评分、CSI评分、上肢痉挛分级、H反射H/M max值、i EMG、RMS及MF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治疗后上述评分和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与治疗有关的不良事件。结论 针刺联合康复功能训练能够改善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上肢H/M值和肌电信号变化,缓解痉挛程度,促进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整体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头针联合康复训练对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临床意义。方法:60例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针刺加康复组)和对照组(单纯康复组),每组30例,两组均使用Bobath训练方法,在治疗前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对两组患者的平衡功能进行评定,再使用biorescuebioval仪器对患者治疗前后重心移动轨迹长度与椭圆表面积的比值进行精确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的平衡功能评分及重心移动轨迹长度与椭圆表面积的比值均没有明显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平衡功能评分和重心移动轨迹长度与椭圆表面积的比值均有明显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平衡功能评分二者相比前者优于后者,而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重心移动轨迹长度与椭圆表面积的比值二者相对比,同样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针联合康复训练能够显著改善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对临床进一步研究和推广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观察每日一次与隔日一次两种不同频次醒脑开窍针法治疗rt-PA静脉溶栓后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情况,分析不同频次针刺治疗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将153例符合诊断及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每日针刺组(简称每日组)79例与隔日针刺组(简称隔日组)74例.每日组予醒脑开窍针法,每日1次;隔日组予醒脑开窍针法,隔日1次.14 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随访至发病后90 d.治疗14 d、治疗28 d后依据NIHSS量表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估;治疗28 d及发病90 d依据Barthel指数(BI)评定日常生活能力(ADL);发病90 d依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预后;采用尼莫地平法计算NIHSS评分减分率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NIHSS、BI、ADL、mRS评分均有变化,但每日组较隔日组变化更加明显(P<0.05).结论不同频次醒脑开窍针法对静脉溶栓后脑梗死患者总体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及预后均有明显改善,且两组均能提高患者临床疗效,但每日针刺1次改善程度及临床疗效更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深刺焦氏晕听区结合针刺对卒中后神经兴奋性、平衡及步行功能和核心肌群的影响。方法共纳入120例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患者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两组均进行对症治疗和常规体针结合焦氏头针治疗,对照组取患肢对侧运动区、感觉区、足运感区及双侧平衡区,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晕听区。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患侧和健侧手背部肌肉运动诱发电位(MEP)振幅、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Fugl-Meyer评测法(FMA)评分、Holden步行功能评分和核心肌群徒手肌力评定(MMT)评分的变化。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9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0%(P<0.05)。治疗后,两组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均下降(P<0.05),且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患侧和健侧手背部肌肉MEP振幅均升高(P<0.05),且研究组振幅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BBS评分、FMA评分和Holden评分均升高(P<0.05),且研究组各项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四组透穴配合康复疗法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太白透束骨、丘墟透照海、交信透跗阳、阳陵泉透阴凌泉四组透穴法针刺后进行康复锻炼治疗中风后足内翻52例。结果痊愈20例,显效24例,好转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结论透刺配合康复治疗中风足内翻,疗效明显,疗程短。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言语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治疗组采用"调神通络"针法配合言语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言语康复训练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标准汉语失语检查评分及失语症严重程度分级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1%,对照组为70.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标准汉语失语检查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配合言语康复训练是一种治疗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阴阳调衡透刺法对中风后痉挛瘫患者行走功能重建的调节作用。方法将90例中风痉挛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治疗组采用阴阳调衡透刺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康复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Berg平衡功能两项量表评分及步态分析检测。结果两组治疗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及Berg平衡量表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及Berg平衡量表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两组治疗后步态分析各项指标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患肢步长、患肢步速、患肢步频、预承重期时限、摆动期时限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阴阳调衡透刺针法可有效缓解中风后痉挛瘫患者下肢异常肌张力增高,调节髋膝踝关节活动度,有效改善患者下肢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电温针治疗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偏瘫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治疗组采用电温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温针治疗,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MBI)、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简化Fugl-Meyer评分(FMA)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MBI、NIHSS、FMA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MBI、NIHSS、FMA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温针能够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观察针刺激痛点疗法与传统针刺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疗效差异,为缺血性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60例缺血性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随机分为针刺激痛点组和传统针刺组,每组30例。在患侧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针刺激痛点组采用0.35 mm×50 mm毫针,斜45°刺入并贯穿激痛点结节,提插至出现针感后留针30 min,传统针刺组选取肩髃、肩髎、肩贞等,应用0.35 mm×50 mm毫针直刺,提插捻转至出现针感后留针30 min。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5天,休息2天,连续3周。两组在治疗15天后,采用国际公认的简化麦吉尔疼痛量表(McGill)、肩手综合征评估量表(SHSS)和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作为观察指标,以患者治疗前后上肢的疼痛症状、损伤程度、运动功能指数的变化来评价疗效。结果:激痛点针刺组愈显率30%(9/30),优于传统针刺组愈显率13.3%(4/30)(P<0.01),治疗后两组McGill、SHSS、FMA评分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均P<0.01);且针刺激痛点组的改善程度均优于传统针刺组(均P<0.05)。结论:针刺激痛点结合康复训练对缺血性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优于传统针刺结合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八邪穴、外劳宫为主的针刺方案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2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于康复医学科的脑卒中患者104例,以康复训练期间是否联合八邪穴、外劳宫为主的针刺方案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加用八邪穴、外劳宫针灸,对比两组患者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表(FMA)上肢部分、WOLF运动功能测试量表(WMFT)、脑卒中量表(CMSA)、改良Ashworth量表、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临床痉挛指数(CSS)、生活质量、认知功能、疼痛程度。结果:治疗后治疗组FMA、WMFT、MBI、CMSA、Ashworth、CS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临床有效率、生活质量、认知功能、疼痛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联合八邪穴、外劳宫为主的针刺方案可有效促进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保证临床疗效,且减少疼痛程度,提高患者认知功能和生活质量,可应用于临床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中。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巨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6例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8例。两组均进行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在醒脑开窍组穴基础上采用巨刺治疗,对照组在醒脑开窍组穴基础上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用修改的Ashworth量表(MAS)、痉挛评定量表(CSI)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4%,对照组为67.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MAS、CSI量表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巨刺配合康复训练是一种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20例脑卒中偏瘫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针刺治疗,疗程满2个月后将两组治疗前后BI指数和FMA积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前两组的BI指数和FMA积分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这两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且两组比较差异显著,观察组的改善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疗效优于单纯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热补针法结合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运动功能(Fugl-Meyer)的影响。方法:将8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40例、针刺结合康复组40例,康复组患者接受内科常规治疗的同时采用康复训练进行治疗,针刺结合康复组患者接受内科常规治疗的同时采用热补针法结合康复训练进行治疗。针刺治疗取穴肩髃、曲池、合谷、阳陵泉、阴陵泉、足三里、三阴交,施热补针法,留针20min,每日1次,共治疗3周。同时在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分别采用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Fugl-Meyer评定量表进行评估。结果:针刺结合康复组显著进步、进步、无变化分别为17(42.5%)、18(45.0%)、5(12.5%),康复组显著进步、进步、无变化分别为10(25.0%)、17(42.5%)、13(32.5%),总有效率分别为87.5%和67.5%,针刺结合康复治疗组的疗效显著优于单纯康复治疗组(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Fugl-Meyer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针刺结合康复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明显减少(P<0.05)、Fugl-Meyer评分明显增加(P<0.01)。结论:热补针法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Fugl-Meyer的改善作用明显优于单纯康复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李芳玲 《上海针灸杂志》2012,31(11):794-796
目的观察针刺拮抗肌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按Doll’s临床病例随机表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均予西医常规治疗和康复锻炼,治疗组采用针刺拮抗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评分、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治疗后改良Ashworth评分、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改良Ashworth评分、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针刺拮抗肌配合康复训练是一种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患者伴发吞咽困难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脑卒中合并吞咽困难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38例,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康复训练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后对两组进行吞咽困难量表评分,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0%,对照组为63.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吞咽困难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是一种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2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使用针刺治疗.结果 两组肢体功能恢复情况、ADL积分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疗效优于单纯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