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蔡焦生  牛琳 《河南中医》2006,26(5):61-62
艾灸疗法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灵枢·官能》已有记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另据《医学入门》记载:“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灸疗与针刺都是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络的功能而起作用,从而达到调节机体各器官组织功能的治疗目的。换句话说就是灸疗具有促进机体功能活动恢复正常的作用。在临床工作中,由于某些病人的特殊生理及病理情况,使用艾灸对病人进行治疗往往能起到积极的治疗效应,现仅艾灸治疗顽固性呃逆及术后尿潴留举隅如下。1顽固性呃逆1.1一般资料43例患者中,男34例,女9例;年龄在40~65岁之间;其中胆结石术后7例,贲门癌术后3…  相似文献   

2.
艾灸,是我国传统的治疗方法之一,它与针刺疗法一样,也是通过经络、输穴来调节经气的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由于艾灸还有温热性刺激的作用,所以对某些针刺难以取效的疾病有独特的功效。《灵枢·官针》篇中所说“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就是这个意思。在针刺治疗中,大多数医者都强调  相似文献   

3.
王婷婷  朱美玲 《新中医》2017,49(2):173-177
<正>艾灸疗法作为传统中医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扶正祛邪、活血行气、消瘀散结、拔毒泻热、摄生保健等功效。《灵枢·官能》[1]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医学入门·针灸》[2]说:"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艾灸临床治疗涉及寒、热、虚、实诸证。中医现代化研究发现,艾灸在抗炎、抗肿瘤、调节免疫、调经安胎,治疗颈肩腰腿痛,改善学习记忆功能等方面有奇效,当前研究的一大热点亦是对其作用机制的阐明。笔者查阅近年来艾灸发挥功能机制相关的文献,对艾灸对靶细胞内信号通路调节作用的研  相似文献   

4.
针刺治疗已广为采用 ,而艾灸应用并不普及。针刺与艾灸都是在《黄帝内经》所统一的经络 ,腧穴上施行的防治疾病方法 ,故属同科 ,合而称之为针灸。自我国第一部针灸专著《甲乙经》起 ,在每穴下注明针刺深度 ,留针时间 ,艾灸壮数及针灸注意事项、禁针禁灸等 ,为临床应用作出了明确规定。由于针刺与艾灸取材不同 ,操作各异 ,适应范围也不完全相同 ,故历代医家各有所偏。但均不排斥“一针、二灸、三服药”这一法则 ,而且对“针之不到 ,药之不及”病症 ,用“必须灸之”。说明灸能弥补针药不足 ,解除一些难治性病症 ,也是对灸之独特功效作了百分之…  相似文献   

5.
《灵柩》是一部中医理论著作,对针灸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灵柩·官能》篇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明确指出不适合针刺治疗的疾病,可使用艾灸进行治疗.医者进行针刺疗法或艾灸疗法必须从个人的生理机制、寒热属性、虚实表现及疾病阴阳变化等条件出发.鉴于此,本文系统的探讨针刺和艾灸的各自特点及其适应范围,从时令气候、疾病性质、机体...  相似文献   

6.
试论影响艾灸疗效的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艾灸是以艾叶为原料的灸治疗法 ,其疗效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为了提高艾灸的疗效 ,笔者认为应从如下几方面加以研究。1 灸治的刺激量《理瀹骈文》云 :“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 ,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 ,所异者法也。”故笔者认为艾灸疗法亦应同内服药一样 ,重视“量”的研究。《医宗金鉴 刺灸心法要旨》云 :“凡灸诸病 ,必火足气到始能愈。”说明灸疗必须要有足够的“灸量” ,即医者应根据病变部位、病情轻重、寒热虚实及患者耐受力的大小 ,决定艾灸的刺激量 (如艾炷的大小、壮数、灸治时间的长短等 ) ,使之直达病所 ,“火气充足 ,始能去痼冷疾”(…  相似文献   

7.
提高中风偏瘫针灸疗效的途径和方法(续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寿康 《中医杂志》1995,36(3):178-180
3 各种疗法的密切配合各种疗法的配合,在本病治疗过程中至为重要。一般而言,针灸与中药治疗配合,“汤药攻其内,针灸攻其外”,“内外相扶”(《千金翼方·卷二十六》)可起到相得益彰之效。本文暂且不论中药内服法,仅以针灸范畴的各种疗法以及与之相关者的密切配合,来进行介绍。3.1 灸法的应用:《灵枢·官能》云:“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千金翼方·卷二十八》云:“凡病皆由血气壅滞,不得宣通,针以开道之,灸以温暖之”。对于以气血  相似文献   

8.
艾灸的治疗作用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艾灸是我国传统医学中最古老的医疗方法之一,是针灸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早在《素问·异法方宜论》就有记载:“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治宜灸 ”。说明在原始社会即有灸法。灸法最早的文字记载当推《左传》,书中载有“攻之不可,达之不及”,其中,“攻”即指灸法。《孟子·离娄》篇亦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显然指的艾灸,从这些记载里可以推想在春秋、战国时代灸法已颇为流行,后世又有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曹氏灸方》、《备急灸法》等专著,《外台秘要》更弃针而言灸,说明了灸法在古代被重视和流传应用之…  相似文献   

9.
艾灸疗法是我国古老的医疗方法之一,应用广泛,疗效独特。《灵枢·官能》篇曰:“针之不足,灸之所宜,”正说明此点。它具有温经散寒、扶正祛邪、疏通经络等作用。现代研究证实,它具有提高机体免疫机能或纠正异常免疫功能状态等功效。由于艾灸操作不便,易于灼伤,烟尘污染,使临床推广使用有些困难.由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针灸经络研究所共同研制,上海交通大学武进电子器材联营厂生产的JWD-901型仿灸治疗仪(以下简称仿灸仪)的生产,既继承艾灸疗法的独特功效,又改善操作方法,没有  相似文献   

10.
艾灸作用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艾炙是中医传统防治疾病的方法之一。《灵枢·官能篇》谓:“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医学入门》亦谓: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由于它简单易行,疗效显著,故一直被医者广为应用。本文以家兔急性心肌缺血时 P—P 间期为指标并与几种不同电热灸的效应相比较,对艾炙的作用做了初步探讨,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神阙穴在急症中运用举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神阙穴位于脐窝正中,属于任脉,古医籍将其列为禁针穴之一。如《针灸甲乙经》:“神阙穴不可针只可灸”,说明此穴为灸疗法之要穴。有感于此,笔者近年来取该穴通过艾灸、TDP照射、拔罐,用于元阳暴脱、阳虚寒凝等急症的救治,颇感得心应手,兹举3例如下。  相似文献   

12.
刘樊 《上海针灸杂志》2012,31(8):542-543
《灵枢·官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可见上古医者非常重视灸法的作用。艾灸温阳益气、温经通络、散寒止痛、行气通郁之功是针石难以比拟的。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对灸法的运用甚多,在《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对外治灸法的记载颇为丰富,并有专篇论述。如《千金要方》:"若针而不灸,灸而不针,皆非良医也。针灸而不药,药而不针灸,尤非良医也。"  相似文献   

13.
灸“足三里”对小肠消化间期综合肌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灸法是祖国医学中强身祛病的方法之一,“针所不为,灸之所宜”,是说明针与灸在应用上可以互为补充。有关针刺、艾灸“足三里”对胃肠道机械运动的影响早有研究,为了进一步阐明灸“足三里”对消化道运动影响的机制,我们用动物小肠平滑肌生物电为指标,进行了灸“足三里”前后的观察。现在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张红雨  韩伟锋 《新中医》2014,46(5):245-246
<正>艾灸为中医学祛邪疗疾、养生健体之重要方法,为古今所推崇,是中医学百花园中之奇葩。《灵枢·官能》曰:"针所不为,灸之所宜。"明·李梴《医学入门》强调:"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艾灸以其便廉、效宏而为中医药临证所广泛应用。然时下或因其术简便而滥用;或操作轻描淡写,药不中病;或药过病所,过犹不及;甚或草率鲁莽,酿生新疾,引发纠纷。笔者对艾灸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思考,体悟如下。1辨证施灸,灵活选用《本草从新》曰:"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情,  相似文献   

15.
小议临床施灸之灸量、灸感、灸效及其相互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灸法是用艾绒或其它药物放置在体表的穴位上烧灼、温熨 ,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 ,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 ,扶正祛邪 ,达到治病和保健的一种外治方法。灸法的应用 ,从古至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早在帛书《经脉》就有关于灸法的记载。晋代名医陈延之《医心方》说 :“针须师乃行 ,其灸则凡人便施。”可见灸法运用之简便和广泛。《医学入门》又说 :“凡药之不及 ,针之不到 ,必须灸之。”《灵枢 官针篇》曰 :“针所不为 ,灸之所宜。”急救时又有“灼艾第一 ,丹药第二 ,附子第三。”现又有“大病必灸”之说。可见灸法与针刺及汤药治…  相似文献   

16.
<正> 温针是一种针刺与针柄上加艾灸并用的治疗方法。它通过协同作用而加强针刺疗效,为病家所欢迎,值得推广使用。据笔者所知,至今全国应用本疗法的地区并不广泛,爰不揣浅陋,试加讨论如下。一、古代文献的有关记载温针一名烧针,《内经》无“温针”之称,而有“燔针”之说。查《素问·调经论》:“燔针劫刺其下及与急者”。王冰注:“筋  相似文献   

17.
艾灸对实验性“阴虚”型动物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汉·张仲景提出:“微数之脉,慎不可灸。”的证治以来,后世多认为阴虚者不适宜于用灸法。如善于用艾灸疗法的《千金要方》在卷二十九灸例中,也重复以上的提法。直至现代中医学院《针灸学》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二版教材,在灸法注意事项中仍然指出:“……阴虚发热,凡脉象数疾者,均不宜灸”。  相似文献   

18.
艾灸疗法,中医古今亦有之。而藏医的艾灸疗法有其独特之处。公元八世纪由藏医医圣字妥·元丹贡布等编著的藏医经典著作《四部医典》,其中第四部第二十一章就是专门介绍艾灸疗法的。 藏医将治病的法则高度概括为“食、行、药、械”四个字。“食”是食物疗法;“行”是行止疗法;“药”是药物疗法;“械”是器械疗法。器械疗法包括一些对疾病的外治方法,如针刺、艾灸、药浴、药熏、按摩、放血等。藏医将其概括为“刺、灸、熏、蒸、擦”五法。其中灸法应用广泛,每位藏医艾绒随身携带,大部分病症必施灸疗,有非常显著之疗效。  相似文献   

19.
灸法是指用艾绒或药物为主要灸材,点燃后放置在体表的腧穴或病变部位处烧灼和温熨,借其温热刺激及药物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的作用,达到治疗疾病、预防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艾灸疗法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早在《灵枢.官能》就指出:"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医学入门》说:"虚者灸之使火气以助元气也,实者灸之使实部随火气发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气复温也,热者灸之引郁热外发。"  相似文献   

20.
藏医火灸疗法是藏医外治法之一,千百年来应用于临床,疗效显著。尤其对一些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的疾病,有独特效果。艾灸是火灸中的主要灸法,主要治疗神经系统疾病、风湿类疾病、心血管病、妇科病、胃肠病、肝胆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并有强身保健、延年益寿之功效。“凡用他法不能治愈的疾病,灸法一般皆可收效”;“药之不及,针之不为,灸之所宜。”这是古人对灸法的精辟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