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血流感染患者的多重危险因素,为临床诊疗和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确诊且病例资料完整的CRKP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病例组),以同期感染碳青霉烯类敏感肺炎克雷伯菌(CSKP)的患者作为对照组,使用SPSS 23.0软...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手术患者发生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血流感染的临床特征及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早期诊断及感染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2020年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83例CRKP血流感染患者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根据血流感染发生前是否有手术史分为手术组(115例)和非手术组(68例),分析手术组患者治疗28 d后的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183例CRKP血流感染患者中62.8%存在手术史,手术组患者在引流管留置和住院时间≥28 d比例均高于非手术组。入住ICU和感染性休克是影响手术组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CRKP血流感染患者中手术组人数高于非手术组,入住ICU和感染性休克可显著增加手术患者CRKP血流感染死亡风险,临床医师应积极给予预防和及时诊治措施。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应用Meta分析方法探讨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RKP)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制定CRKP感染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检索PubMed、万方和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收集2018年3月前发表的国内CRKP感染危险因素研究文献报道。采用Stata12.0软件计算OR值及其95%CI。结果 16篇研究文献报道的研究对象为2 126例患者,纳入了26项危险因素分析。与CRKP感染相关的危险因素有15项,分别为心血管系统、肾脏和神经系统等基础疾病,动静脉置管、机械通气、气管插管/切开、留置导尿管等侵入性医疗操作,检出前使用抗菌药物及碳青霉烯类、氨基糖苷类、酶抑制剂、喹诺酮类、三代/四代头孢、抗真菌药等抗菌药物使用,近期住院史等其他因素。结论 抗菌药物使用、侵入性医疗操作、近期住院史是CRKP感染的危险因素,应制定针对性干预策略,预防和减少CRKP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通过Meta分析明确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FRMS、CNKI、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关于CRKP血流感染患者危险因素的研究文献,应用STATA 12.0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计算各个危险因素合并OR值及95%可信区间(CI)。结果 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有9篇,总样本量为2 015例,7篇病例对照研究,2篇队列研究,NOS评分为6~8分。Meta分析结果显示,男性、ICU入住史、肾脏疾病、肝脏疾病、机械通气、透析、留置导尿、中心静脉置管、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碳青霉烯类、头孢菌素类、过去90 d使用抗菌药物,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男性、ICU入住史、肾脏疾病、肝脏疾病、机械通气、透析、留置导尿、中心静脉置管、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碳青霉烯类、头孢菌素类、过去90 d使用抗菌药物是CRKP血流感染患者的危险因素。医护人员应及时识别CRKP的高危人群,采取相应防控措施,降低CRKP血流感染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探讨医院内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尿路感染患者的临床预后及感染危险因素,为有效控制CRKP尿路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医院2017年1月~2020年6月,临床所确诊的50例CRKP尿路感染患者病例资料,采用1:2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随机收集同时期由碳青霉烯类敏感肺炎克雷伯菌(CSKP)所致尿路感染患者资料10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CRKP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患者预后。结果 CRKP引发院内尿路感染具有多种危险因素,其中留置尿管(OR=0.302,95%CI:0.094-0.966,P=0.044)与β-内酰胺抑制剂的应用(OR=0.412,95%CI:0.183-0.930,P=0.033)可能是其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CRKP尿路感染的病死率为18.0%,且高于CSKP组(P=0.040)。结论 院内CRKP尿路感染给患者预后带来极大影响,临床应提高对CRKP的防控能力,同时对各种级别抗菌药物的监管,需要制定出实操性强的管理方案。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系统评价。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中国知网(CNKI)等数据库从建库至2021年12月发表的有关CRKP感染危险因素相关研究文献。采用Stata 1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27篇研究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纳入的28项危险因素中与CRKP感染相关的危险因素有17项,分别是近期住院史、入住ICU、APACHE Ⅱ评分、高血压、动静脉导管、机械通气、尿导管、气管插管/切开、胃管、透析,及前期使用碳青霉烯类、头孢类、糖肽类、氨基糖苷类等抗菌药物。结论 近期住院史、入住ICU、APACHE Ⅱ评分、高血压、有创性操作和前期使用抗菌药物是导致CRKP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探讨骨科医院感染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的耐药性及其导致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5年1月-2018年12月某院收治的146例肺炎克雷伯菌培养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药敏结果将患者分为CRKP组和CSKP组,比较两组患者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CRKP菌株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146例患者中CRKP菌株42例和CSKP菌株104例。CRKP对大部分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高于CSKP(P<0.05)。近3个月使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多发伤、入住ICU、留置至少一种插管、近3个月使用碳青霉烯类、近3个月使用三代或四代头孢菌素、住院时间>30 d是CRKP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骨科患者CRKP耐药情况严重,应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降低CRKP菌株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临床感染的危险因素,为CRKP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广州市某三甲中医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共50例CRKP感染病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用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对可能导致CRKP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筛选其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发现年龄、高血压、肾脏疾病、营养状况、血液透析、转入ICU、使用有创呼吸机、泌尿道插管、气管插管、深静脉置管、胃管鼻饲、感染前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联合用药和合并感染均为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发现高血压、营养状况、气管插管和合并感染是CRKP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应针对该院CRKP发生的危险因素,采取加强介入性治疗的过程管理,规范管理抗菌药物的使用流程,加强医院感染监测等,对转院、转科患者进行耐药菌筛查以避免输入性耐药菌的传播,从而预防与降低CRKP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恶性肿瘤包括实体恶性肿瘤及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恶性肿瘤患者由于反复接受放化疗、外科手术、介入治疗、创伤性操作等容易获得医院感染,细菌性血流感染是最常见的感染之一 [1].恶性肿瘤患者合并血流感染会延迟化疗的开始、减少化疗药物使用的剂量、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增加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本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院内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arbapenem-resistant Klebsiella pneumoniae,CRKP)的耐药情况及其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8月本院EICU内住院患者96例院内感染肺炎克雷伯杆菌(Klebsiella pneumomiae,KP)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016-2018年EICU内医院获得性肺炎克雷伯杆菌对头孢他啶的耐药率分别是13. 64%,29. 03%,37.21%;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分别是18. 18%,25. 81%,37. 21%;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分别是35.78%,58.06%,51. 12%;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分别是27.27%,32.26%,32.56%;对厄他培南的耐药率22.72%,32.26%,37. 21%;对亚胺培南耐药率13. 64%,32. 26%,37. 21%;对美罗培南耐药率9. 1%,32. 36%,37.21%。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的基础疾病、侵入性操作、使用激素、肠外营养、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score,APACHE) Ⅱ、快速序贯器官衰竭评分(quick 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qSOFA)>2分、营养风险评分(Nutric评分)>5分及感染前的抗生素的使用情况均是CPKP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感染前使用碳青霉烯类药物是CRKP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CRKP感染也是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2016-2018年EICU内医院获得性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类、碳青霉烯类、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呈逐年升高的趋势;但2017-2018年间变化趋显示增长速度放缓。在医院获得性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杆菌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分析中,感染前使用碳青霉烯类药物是CRKP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且CRKP感染影响患者预后,促进死亡。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arbapenems-resistant Klebsiella pneumoniae,CRKP)血流感染患者的抗菌药物治疗方案与预后的关系及血流感染CRKP的死亡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2013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未收录2016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的数据)临床静脉血标本中分离出的CRKP,根据相关标准共纳入50例CRKP血流感染患者,根据住院结局分为死亡组(19例)和生存组(31例),收集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感染之后抗菌药物治疗方案。比较死亡组与生存组的临床特征、不同抗菌药物治疗方案与预后的相关性,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CRKP血流感染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CRKP血流感染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为38%(19/50)。死亡组与生存组比较年龄[(66.89±18.13)岁与(55.06±14.39)岁,t=2.555,P=0.014]、查尔森合并症指数[(6.11±2.87)与(3.19±1.97),t=4.256,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死亡组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42.1%(8/19)与3.2%(1/31),χ^(2)=9.574,P=0.002]、查尔森合并症指数≥5[68.4%(13/19)与22.6%(7/31),χ^(2)=10.314,P=0.001]、感染性休克[36.8%(7/19)与6.5%(2/31),χ^(2)=5.456,P=0.020]、肺部感染源[36.8%(7/19)与9.7%(3/31),χ^(2)=3.868,P=0.049]的比例均高于生存组。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恰当的目标治疗30 d病死率低于不恰当的目标治疗(χ^(2)=8.138,P=0.004)。多因素分析显示,感染性休克(OR=56.363,95%CI:4.309~737.273,P=0.002)、查尔森合并症指数≥5(OR=18.605,95%CI:1.813~190.896,P=0.014)是CRKP血流感染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CRKP血流感染患者,给予恰当的目标治疗能降低30 d病死率。临床应预防感染性休克的出现,加强对查尔森合并症指数≥5的患者的诊治,以降低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分析医院重症医学科(ICU)血流感染患者检出的耐碳青霉烯类高黏液型肺炎克雷伯菌(CR-HMKP)的临床及分子特征。方法2016年1月-2018年12月从ICU血流感染患者中分离40株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通过拉丝试验分为14株CR-HMKP菌和26株CR-非HMKP菌,分析菌株的临床和药敏资料,采用PCR检测菌株的耐药基因、毒力基因及血清荚膜分型,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方法分析细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结果CR-HMKP在CR-KP中的检出率为35.0%。CR-KP感染患者均接受两种或两种以上侵袭性操作和联合使用多种抗生素。CR-HMKP菌株感染患者60岁以上的占比、糖尿病患病率、死亡率比CR-非HMKP菌株感染患者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KP菌株均为多重耐药(MDR)菌,CR-HMKP菌株对庆大霉素、妥布霉素、阿米卡星的耐药率比CR-非HMKP菌株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碳青霉烯酶基因以KPC为主(95.0%),rmtB基因在CR-HMKP菌株的检出率小于CR-非HMKP菌株,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R-HMKP菌株中仅检出1株K2型菌株,rmpA、iutA、rmpA2三种毒力基因在CR-HMKP菌株的检出率均大于CR-非HMKP菌株,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FGE和MLST显示CR-HMKP分为A、B型,A型(n=13,92.9%)均为ST11型,B型(n=1,7.1%)为ST65型。结论ICU血流感染患者分离的CR-HMKP菌株以ST11型为主,均为MDR菌,携带多种耐药基因与毒力基因,且患者死亡率高,应加强防控。CRHMKP与CR-非HMKP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情况有差别,临床在治疗过程中应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儿童检出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的影响因素,以进一步指导临床医生对CRKP的感染进行有效预防和治疗.方法 选择深圳市儿童医院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检出CRKP的住院患儿(病例组)以及同期检出对碳青霉烯类药物敏感的肺炎克雷伯菌(CSKP)感染患儿(对照组)为研究对象,每组60例.比较两组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社区获得性血流感染肺炎克雷伯菌(CAK)与医院获得性血流感染肺炎克雷伯菌(HAK)、高黏液表型肺炎克雷伯菌(HMVKP)与普通肺炎克雷伯菌(CKP)主要荚膜血清型、毒力基因的差异,并探讨毒力因子与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的关系。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分离于临床血流感染患者肺炎克雷伯菌41株,利用拉丝试验检测高黏液(HMV)表型,PCR方法及基因测序检测主要荚膜型和毒力基因,Vitek 2 Compact系统进行菌株耐药性检测。结果 17株(41.5%)拉丝试验阳性;主要荚膜分型K1型8株(19.5%),K2型5株(12.2%),K57型3株(7.3%),3类荚膜血清型共占39.0%;黏液表型编码基因A(rmp A)阳性19株(46.3%),其中16株HMV表型阳性;20株菌需氧菌素基因aerobactin阳性,其中19株rmp A阳性。CAK与HAK的HMV表型(65%/19%)、rmp A(70%/2.38%)、aerobactin(70%/28.6%)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MVKP与CKP的荚膜血清型K1(35.29%/8.33%)、毒力基因rmp A(94.12%/12.5%)和aerobactin(94.12%/16.67%)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KP耐药情况较HMVKP严重。非产ESBL菌株较产ESBL菌株的HMV表型、高毒力荚膜型K1/K2/K57及毒力基因rmp A和aerobactin的阳性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毒力荚膜血清型、毒力基因主要见于CAK,且HMV表型菌株携带更多的毒力因子,这类菌株大多为非产ESBL的敏感株。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53例儿童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病原菌的药敏试验结果,为临床合理用药及预防医院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2020年3月临床症状符合血流感染标准,且血培养为肺炎克雷伯菌的患儿临床资料及病原菌药敏结果。结果53例发生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的患儿主要来自重症监护室,16例(30.2%)患有先天性心脏病,6例(11.3%)患有血液肿瘤疾病;实验室检查中,39例(73.6%)外周血白细胞升高,47例(88.7%)C反应蛋白升高,37例(69.8%)降钙素原升高。药敏试验结果表明所有分离菌株对氨苄西林耐药,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率低,有25株(47.2%)为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表现为对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结论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患儿常伴有严重的基础疾病,病程发展迅速,病情重。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的大量出现,临床应根据患儿临床特征及药敏结果谨慎用药,合理治疗。  相似文献   

18.
新生儿肺炎克雷伯菌败血症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新生儿肺炎克雷伯菌败血症的临床特点及药敏特点,为早期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新生儿科24例确诊为肺炎克雷伯菌败血症的新生儿进行临床资料及药敏结果的回顾性分析。结果肺炎克雷伯菌败血症常可引起多脏器功能受损,包括肢端栓塞表现。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及阿米卡星敏感率达100%;对常用头孢菌素均不敏感。及时使用敏感抗生素治疗肺炎克雷伯菌败血症可获得满意疗效。结论肺炎克雷伯菌败血症发病有增多趋势,且多为医院内感染,对一般常用抗生素不敏感。碳青霉烯类如亚胺培南及美罗培南是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首选用药。  相似文献   

19.
Objective  To assess the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CR-BSI development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with non-tunneled, non-cuff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CVC) and the prognosis of the episodes of CR-BSI. Design and setting;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multicenter study in nine Spanish Hospitals. Patients  All subjects admitted to the participating ICUs from October 2004 to June 2005 with a CVC. Interventions  None. Measurement and results  Overall, 1,366 patients were enrolled and 2,101 catheters were analyzed. Sixty-six episodes of CR-BSI were diagnosed. The incidence of CR-BSI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CVC compared with peripheric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PICVC) without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the three locations of CVC. In the multivariate analysis, duration of catheterization and change over a guidewire were the independent variables associat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R-BSI whereas the use of a PICVC was a protective factor. Excluding PICVC, 1,598 conventional CVC were analyzed. In this subset, duration of catheterization, tracheostomy and change over a guidewire wer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CR-BSI. A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predictors for mortality among 66 patients with CRSI showed that early removal of the catheter was a protective factor and APACHE II score at the admission was a strong determinant of in-hospital mortality. Conclusions  Peripheric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is associated with a lower incidence of CR-BSI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Exchange over a guidewire of CVC and duration of catheterization are strong contributors to CR-BSI. Our results reinforce the importance of early catheter removal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with CR-BSI. Supported by Ministerio de Sanidad y Consumo, Instituto de Salud Carlos III, Spanish Network for the Research in Infectious Diseases (REIPI C03/14) and Spanish Network for the Research in Infectious Diseases (REIPI RD06/000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