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针灸配合梅特兰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4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23例和对照组125例。治疗组采用针灸配合梅特兰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针灸配合腰部推拿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简式Mc Gill疼痛量表(SF-MPQ)各项评分及Osewestry下腰痛功能障碍问卷评分,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和愈显率分别为80.5%和52.0%,对照组总有效率和愈显率分别为72.8%和20.0%。两组愈显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3、6、20 d后PRI评分、VAS评分、PPI评分及Osewestry下腰痛功能障碍问卷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20 d后PRI评分、VAS评分、PPI评分及Osewestry下腰痛功能障碍问卷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配合梅特兰手法是一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血瘀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观察眼针疗法对于急性腰痛疼痛性质、程度及腰部活动度的影响。方法 将 60例急性腰痛患者随机分为眼针疗法试验组30例和普通体针对照组30例,分别于治疗前及出 针后即刻、5d对两组患者进行疼痛性质及程度评定,包括疼痛分级指数(PRI)、视觉模拟评 分(VAS)、现有疼痛强度评分(PPI),腰部活动度予重复改良Schober试验(MMS)评定,治 疗时进行两组针刺疼痛感评定,并最终进行两组临床疗效比较。结果 两组治疗后即刻 PRI、 VAS、PPI评分均降低,MMS评分升高,试验组评分差异更为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治疗后5d PRI、VAS、PPI评分均降低,MMS评分升高,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 学意义(P>0.05);针刺疼痛程度相比,试验组评分较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眼针疗法治疗急性腰痛与普通体针临床疗效相当,但针刺疼痛程度较轻,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导气针法配合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顽固性腰痛的临床疗效及红外热像变化。方法将17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出现顽固性腰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86例。治疗组采用导气针法配合电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电针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腰痛部位红外热像变化情况,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腰痛部位红外热像图温度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和愈显率分别为87.2%和66.3%,对照组分别为74.4%和37.2%,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导气针法配合电针能缓解腰突症术后患者顽固性腰痛。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子午流注纳子法穴位贴敷治疗腰椎骨质增生性腰痛肝肾不足证的效果,及其对血清硬骨素(SOST)、Dickkopf-1(DKK1)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04例腰椎骨质增生性腰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2例。两组患者均进行牵引疗法,对照组口服腰痛宁胶囊,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子午流注纳子法穴位贴敷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腰功能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评分、X线摄片检查评分、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疼痛分级指数(PRI)评分、现时疼痛强度(PPI)评分、临床疗效以及血清SOST、DKK1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ODI、X线摄片评分减少,且观察组ODI、X线摄片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简化McGill量表(VAS、PRI、PPI)评分下降,且观察组治疗后简化Mc Gill量表(VAS、PRI、PP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94.2%)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SOST、DKK1含量升高,且观察组血清SOST、DKK1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子午流注纳子法穴位贴敷治疗腰椎骨质增生性腰痛肝肾不足证的疗效显著,且可上调血清SOST、DKK1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杵针配合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坐骨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杵针配合电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电针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JOA下腰痛量表评分和VAS评分的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60.0%和96.7%,对照组分别为36.7%和83.4%,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下腰痛JOA评分和VAS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下腰痛JOA评分和V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杵针配合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坐骨神经痛的疗效优于单一电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中药熏蒸联合腰椎牵引治疗腰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4例腰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熏蒸联合腰椎牵引组(实验组)和腰椎牵引组(对照组)各27例。治疗20天后比较两组患者VAS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1腰痛疼痛评分:治疗前两组患者腰部疼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腰部疼痛VAS评分均降低且实验组患者降低程度大于牵引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临床疗效评分:治疗前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ODI评分均降低且实验组患者降低程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总有效率比较: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为100.0%,对照组为74.1%,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药熏蒸联合腰椎牵引治疗腰椎间盘源性下腰痛临床疗效显著,可明显减轻患者腰部疼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银质针导热联合针刀治疗慢性下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慢性下腰痛患者92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46例。治疗组采用银质针导热联合针刀疗法,对照组单用银质针导热治疗。比较2组的综合疗效、腰椎屈曲范围、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评分、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1. 30%(42/46),对照组为76. 09%(35/4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2组治疗后腰椎屈曲范围及ADL、VAS、SF-36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或P 0. 01)。结论:银质针导热联合针刀运用于慢性下腰痛治疗效果明显,可有效改善腰椎屈曲范围,减轻疼痛,提高腰部功能,改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陆氏针灸"烧山火针刺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近期及远期疗效。方法将20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治疗组采用烧山火针刺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平补平泻手法针刺治疗。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疼痛分级指数(PRI)评分、现有疼痛强度(PPI)评分及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及治疗后3个月VAS、PPI及PRI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及治疗后3个月VAS、PPI及PRI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3个月VAS、PPI及PRI评分与同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0%,对照组为79.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陆氏针灸"烧山火针刺手法是一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能明显改善患者疼痛程度及临床症状和体征。  相似文献   

9.
靳宜  黄明华 《北京中医药》2019,38(2):150-153
目的观察铍针对腰椎后路椎板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后腰部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腰椎后路椎板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后腰部疼痛患者70例随机分为2组,各35例。观察组采用铍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局部外用扶他林治疗,均治疗1个疗程。于基线期、治疗第4、7、10天,采用视觉模拟量表进行疼痛(VAS)评分和下腰痛(JOA)评分评价疗效。结果 2组患者在治疗第4、7、10天时VAS评分及JOA评分持续下降,与自身基线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1个疗程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1.4%,优于对照组的8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铍针治疗腰椎后路椎板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后腰部疼痛具有显著临床疗效,优于较局部外用扶他林擦剂,明显缩短腰椎后路术后腰痛的发作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齐刺肌筋膜扳机点配合温针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肩关节周围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4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采用齐刺肌筋膜扳机点配合温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温针治疗。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疼痛分级指数(PRI)、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现有疼痛强度(PPI)及肩关节各项功能活动度数的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1、2个疗程后各项评分(PRI、VAS、PPI)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对照组治疗2个疗程后各项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2个疗程后各项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1、2个疗程后肩关节各项功能活动度数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1、2个疗程后肩关节各项功能活动度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组愈显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70.5%和95.5%,对照组分别为52.5%和90.0%,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齐刺肌筋膜扳机点配合温针是一种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有效方法 。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整骨手法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胸椎小关节紊乱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电针配合整骨手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整骨手法进行治疗。15 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疼痛分级指数评分(PRI)、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以及现有疼痛强度评分(PPI)的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43.3%和90.0%,对照组分别为26.7%和73.3%,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PRI评分、VAS评分和PPI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PRI评分、VAS评分和PPI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配合整骨手法是一种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传统针刺配合穴位贴敷与传统针刺配合TDP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1例,对照组29例。治疗组采用传统针刺配合穴位贴敷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配合TDP治疗。治疗前后通过对Mc Gill疼痛量表分值统计,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分级指数(PRI)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现有疼痛强度(PPI)评分,同时对比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58.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4.1%(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2.1%(P<0.01),提示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前PRI、VAS、PPI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PRI、VAS、PP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PRI、VAS、PPI数值明显减小。结论传统针刺配合穴位贴敷可以改善痛经的症状,减少患者痛苦,疗效优于传统针刺配合TDP治疗。  相似文献   

13.
《辽宁中医杂志》2013,(9):1837-1838
目的:观察运动疗法配合中药治疗慢性下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17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22例,对照组9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有氧运动、躯干肌群主动运动和止痛药治疗,观察组采取常规有氧运动、躯干肌群主动运动和补肾强腰中药治疗,偏肾阳虚证用右归丸加减,偏肾阴虚者用左归丸加减。比较两组患者VAS评分、OSW指数、PPI指数和腰部活动度改变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痊愈46例,临床痊愈率37.70%,愈显率80.32%,总有效率86.88%。对照组临床痊愈21例,临床痊愈率22.11%,愈显率58.95%,总有效率77.89%。两组比较,总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临床痊愈率和愈显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VAS、OSW和PPI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腰部活动度较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对照组前屈和后伸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左屈和右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腰背肌的运动训练配合补肾强腰类中药治疗慢性下腰痛,较运动疗法加消炎止痛药治疗更有效、更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本研究通过观察使用岐黄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为岐黄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照简单随机分配法分成两组,普通针刺组30例,岐黄针组30例,岐黄针组依据患者具体疼痛部位不同在腰、臀、腿部位的穴位及痛点进行选穴(3个穴位),普通针刺组依据“十二五”规划教材《针灸学》,采用普通针刺进行治疗,两组分别各治疗3次,隔1日治疗1次。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在JOA下腰痛评分、疼痛分级指数(PRI)、视觉模拟评分(VAS)、现时疼痛强度评分(PPI)和临床疗效方面的差异。结果 (1)两组在治疗后PRI、VAS、PPI评分较同组治疗前均有显著性降低,JOA下腰痛评分则有显著性提高(P<0.05),两组在治疗后PRI、VAS、PPI、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腰骶部疼痛、下肢放射痛、下肢麻木、腰部活动受限等症状均有好转,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岐黄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明显的治疗效果,且操作简便,治疗时间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头针结合运动疗法与常规针刺治疗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非特异性腰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脱落2例)和对照组(32例,脱落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穴取L1~L3夹脊穴、阿是穴、肾俞、大肠俞、腰阳关、委中;观察组采用头针结合运动疗法治疗,头针穴取健侧足运感区,患侧攒竹、瞳子髎,留针期间行麦肯基疗法。均留针40 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6 d后休息1 d,共治疗14 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及腰部疼痛部位红外热像温度。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VAS、OD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腰部疼痛部位红外热像温度较治疗前升高(P<0.01),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头针结合运动疗法可减轻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疼痛症状、改善功能障碍、升高疼痛局部温度,疗效优于常规针刺。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浮针治疗急性期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电脑随机纳入60例急性期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每组30例。治疗组给予浮针治疗,对照组给予普通针刺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PRI指数、VAS评分评估腰椎疼痛,脊柱训练评估系统检测腰椎活动度,以及观察治疗前后2组临床疗效。结果 2组治疗前PRI、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疗程后,2组PRI、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变化较对照组显著(P<0.05);2组治疗前后腰椎各向活动度均有改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在改善腰椎前屈后伸、左右旋转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28/30)高于对照组76.67%(23/30)(P<0.05)。结论 浮针可减轻急性期LDH患者疼痛,改善腰椎功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刃针微创术配合正骨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8例。治疗组采用刃针微创术配合正骨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推拿手法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的Mc Gill量表评分;对比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54.17%,总有效率为95.83%,对照组治愈率为25.00%,总有效率为79.17%;治疗组治愈率、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PRI、VAS、PPI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PRI评分、VAS评分、PPI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刃针微创术配合正骨手法可显著减轻颈型颈椎病患者的疼痛症状,恢复颈部关节活动度,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疗效,并建立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运动处方。方法:将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核心稳定性训练组(治疗组)和传统腰部康复训练组(对照组)各30例,连续治疗8周。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8周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疼痛程度、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腰部功能和测定腰部背伸肌力量,并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4、8周后治疗组VAS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治疗组ODI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腰部背伸肌力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2组治疗4、8周后VAS评分、ODI评分和腰部背伸肌力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和传统腰部康复训练均能缓解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疼痛,改善腰背部功能,增强腰椎稳定性,但核心稳定性训练疗效优于传统腰部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温和灸与针刺激痛点治疗肩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的疗效差异,为肩背部MPS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60例肩背部MPS患者随机分为温和灸组和针刺组,每组30例,两组均选取疼痛部位的激痛点进行治疗。温和灸组采用温和灸疗法,每次艾灸因人而异,20~100min不等,以患者出现透热感为度;针刺组采用毫针与皮肤呈45°角斜刺入并贯穿激痛点结节,每次留针30min。两组每日均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采用国际公认的简化麦吉尔疼痛量表(McGill)作为观察指标,以治疗前后疼痛分级指数(PRI)、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现时疼痛强度(PPI)的变化来评价疗效。结果:温和灸组愈显率80.0%(24/30),优于针刺组愈显率40.0%(12/30,P0.001)。治疗后两组PRI、VAS、PPI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均P0.001);两组治疗后PRI、VAS、PP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温和灸激痛点与针刺激痛点对肩背部MPS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温和灸治愈显效更为明显,且操作简便,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毫火针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治疗组采用毫火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简化麦吉尔疼痛量表(MPQ)评分,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和愈显率分别为94.4%和77.8%,对照组分别为80.6%和30.6%。两组愈显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MPQ量表各项评分(PRI、PPI及VAS)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MPQ量表各项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毫火针是一种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