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硫酸软骨素蛋白多糖与中枢神经可塑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硫酸软骨素蛋白多糖不仅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成熟 ,也作为神经抑制因素参与成年期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后的神经可塑性过程 ,并调节成年神经再生。研究硫酸软骨素蛋白多糖和神经可塑性的相互关系及影响因素 ,有助于指导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后的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2.
电针刺激"曲池"和"足三里"对大鼠脑梗死影响的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观察电针刺激对脑缺血大鼠脑梗死面积和梗死边缘区神经细胞形态学的影响,为探讨针刺治病疗效和机理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线栓法建立大鼠脑梗死模型,用MRI、光学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电针后,模型大鼠脑梗死面积及梗死边缘区神经细胞及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MRI显示电针组大鼠的梗死区面积比对照组的明显缩小(P〈0.01);光学显微镜下,电针1d组梗死边缘区神经细胞形态的缺血性损伤与对照组ld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电针组7d与对照组7d相比,细胞损伤程度和受损细胞数量,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电子显微镜下,电针组缺血边缘区的神经细胞超微结构,如腺粒体的肿胀、嵴的破坏及核蛋白体变性程度均比对照组轻。结论电针穴位刺激能减小脑梗死面积并对梗死边缘区神经细胞提供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背景:单纯的神经干细胞移植对受损脊髓组织的修复作用并不理想,为了进一步提高移植细胞在体内的存活、增殖及定向分化为神经元的比例,必须进一步改善脊髓损伤区的微环境。 目的:观察神经干细胞移植联合电针刺激对脊髓损伤大鼠后肢功能及电生理的影响。 方法:将脊髓损伤模型SD大鼠72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对照组尾静脉注入培养液,神经干细胞组经尾静脉注入等体积神经干细胞悬液,电针刺激组自模型完成6 h起采用督脉加体穴电针1周,联合组尾静脉注射神经干细胞后,同时采用督脉加体穴电针1周。分别于造模前、造模后1,3 d、1-4 周通过BBB评分、斜板试验进行运动功能评定。造模后4周取材行病理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荧光显微镜观测CM-Dil 标记的神经干细胞存活及分布情况,辣根过氧化物酶示踪观察神经纤维再生情况,运动诱发电位和体感诱发电位观察大鼠神经电生理恢复情况。 结果与结论:造模后2-4周大鼠下肢运动功能评价联合组优于神经干细胞组及电针刺激组,神经干细胞组和电针刺激组优于对照组。造模后4周,神经干细胞组和电针刺激组损伤区可见少量神经轴索样结构,脊髓空洞较小,联合组可见较多神经轴索样结构,未见脊髓空洞。造模后4周,CM-Dil 阳性细胞和辣根过氧化物酶阳性神经纤维数:联合组>神经干细胞组与电针刺激组>对照组,各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运动诱发电位和体感诱发电位的潜伏期:联合组<神经干细胞组与电针刺激组<对照组,各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运动诱发电位和体感诱发电位的波幅:联合组>神经干细胞组与电针刺激组>对照组,各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提示神经干细胞移植的同时联合电针刺激能够促进脊髓损伤大鼠神经突触的再生,改善其大鼠肢体运动功能及电生理功能。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4.
背景:前期研究中发现单独皮质电刺激治疗16 d能改善脑卒中后的运动功能障碍,增加梗死灶周围皮质微管相关蛋白2的表达。 目的:观察植入式皮质电刺激对缺血性脑卒中模型大鼠皮质神经丝蛋白200表达的影响。 方法:建立SD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缺血性脑卒中模型,随机分成电刺激组和非刺激组,两组造模1周后植入电刺激器,电极放置在脑梗死区边缘皮质表面,电刺激组施加电刺激,非刺激组不施加电刺激。植入14 d后终止电刺激,6周后用免疫荧光染色和免疫荧光图像分析系统定量分析梗死灶周边、梗死对侧皮质神经丝蛋白200的表达水平。 结果与结论:与非刺激组比较,电刺激组梗死灶周边、梗死对侧皮质神经丝蛋白200表达水平均较高(P < 0.05)。表明皮质电刺激可增加梗死灶周边及梗死对侧皮质神经丝蛋白200的表达,诱导双侧皮质神经元轴突的可塑性改变。  相似文献   

5.
背景:电针干预曲池、足三里穴位能够起到神经保护作用,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然而针对其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则相对较少。目的:基于神经调节蛋白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4信号通路观察电针干预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取90只SPF级雄性Wistar大鼠,采用改良线栓法制备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并随机分为模型组、非穴位组和穴位组;另取30只大鼠只予以左侧颈部血管的分离作为假手术组。造模后3 h,非穴位组用电针刺激右侧肢体腋横纹下和尾骨尖下3 mm的非穴位处,穴位组用电针刺激曲池和足三里,共治疗7 d;假手术组和模型组不予任何治疗,只进行与治疗组相同条件的抓取与固定。造模完成后,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模型评价;治疗结束后评价各组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检测缺血侧局部脑血流量和血流速度;TTC染色观察并计算脑梗死体积;电镜观察神经元的超微结构;TUNEL染色观察神经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ting检测神经调节蛋白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4通路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结论:(1)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和非穴位组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体积、神经细胞凋亡率、神经调节蛋白1...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误诊为脑梗死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以提高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总结我科收治的3例误诊为脑梗死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探讨。结果3例患者临床表现、腰穿、脑电图、头磁共振等辅助检查结果,支持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诊断。结论有偏瘫等神经定位体征的神经系统感染患者,易误诊为脑梗死,应详细分析病史特点并结合相关辅助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7.
背景: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是一个中间丝过渡表达蛋白,其表达水平是最常用的星形胶质细胞的特异性标志蛋白。中医治疗脊髓损伤历史悠久,大量研究表明针刺"督脉""足阳明胃经"对脊髓损伤的神经再生修复具有一定作用。目的:观察电针刺激后脊髓损伤大鼠损伤部位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的变化,进一步探讨电针刺激对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将1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即督脉电针组、胃经电针组、混合电针组、模型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每组24只,除假手术组不进行脊髓切断外,其他各组均制备T10脊髓半横断损伤模型。每个组再随机分为治疗后3,7,14,21 d组,每亚组6只。假手术组及模型对照组不进行干预,其他3个电针组进行相应电针干预。以免疫组化法检测损伤局部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的表达;PCR、Western blot检测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m RNA及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1)模型对照组损伤后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水平呈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与未损伤的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督脉电针组、胃经电针组与模型对照组相比,神经胶质纤维酸...  相似文献   

8.
在非侵入性脑刺激(NIBS)装置中,应用广泛的是经颅磁刺激(TMS)和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通过不同的TMS或tDCS刺激方案可以改变大脑皮层兴奋性,且这种兴奋性改变可长时间维持,从而具有改变突触可塑性的潜在作用。多数研究选择啮齿类动物(如大鼠和小鼠等)作为研究对象,其运动行为表现涉及运动能力、运动协调能力和运动感觉能力等。脑刺激提升运动能力的神经生物学可能机制主要体现在神经发生、神经可塑性和神经保护等方面。评估NIBS对动物模型的运动功能影响及相关的脑结构变化,将有助于探索NIBS提高脑功能的可能机制,并优化临床或实践应用的干预方案。  相似文献   

9.
一氧化氮在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邬晓敏  金成 《解剖科学进展》2005,11(4):358-361,366
一氧化氮作为中枢神经系统内的非经典性细胞递质和信使分子,有着多方面的生物效应。在神经发育的过程中,一氧化氮可通过NO/cGMP系统调节突触的形成及修饰,介导成熟期突触可塑性等过程。本文结合其生物学特性和作用机制就一氧化氮对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的影响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实验采用切断猫一侧L_1-L_5、L_7-S_2脊神经背根,保留L_6背根(备用根)模型,研究电针刺激足三里与悬钟、伏兔与三阴交两组穴位30天后对背核可塑性的影响。应用体视学方法测知背核及其神经毯面积均未缩小的情况下,在电镜下比较了两侧背核神经毯单位面积内三种突触性终末的数量变化。发现:针刺的手术侧来自背根有髓纤维的巨大终末数恢复到非手术侧的正常水平,与本室另一组非针刺资料(单纯备用根,其手术侧巨大终末数为正常数量的75%)比较,巨大终末数有显著性增加。表明电针刺激能促进同侧备用根有髓纤维的侧支出芽和突触重建。非背根来源的小扣型终末数在手术侧虽有增多,但其增加幅度与单纯备用根手术侧比较无显著差异。说明针刺对小扣型终末的数量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证实小窝蛋白(Cav-1)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的表达及其与脑发育和神经可塑性的关系.方法:以突触素(Syn)的表达为参照,利用免疫印迹法对Cav-1蛋白在大鼠大脑不同部位表达的年龄特征以及青年大鼠脑内不同脑区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Cav-1的表达与不同年龄和不同脑区有关.结论:Cav-1蛋白的动态变化可能参与脑发育和神经可塑性活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电针刺激百会穴对成年小鼠脑缺血损伤后Neurogenin2(Neurog2)的表达和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电针+对照组,缺血组,电针+缺血组。结扎双侧颈总动脉构建全脑缺血模型(20 min)。电针组于建模后24 h后连续电针刺激百会穴5 d,采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脑组织中Neurog2 mRNA的表达情况,并且应用total motor scores(TMS)法评估神经功能,分析电针刺激7 d后Neurog2的表达对脑缺血小鼠神经认知的影响。结果:Neurog2基因在脑缺血后3 d表达逐渐增加,5 d最高,7d开始下降,给予电针治疗后,Neurog2的表达较缺血组明显增加,而且电针组的神经行为学评分中也优于缺血组(P<0.05)。结论:脑缺血激活Neurog2基因表达,电针可促进Neurog2表达增加,改善神经功能,这可能是电针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13.
董云霞  刘洪涛 《解剖科学进展》2019,25(4):473-475,479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广泛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CNS)中,介导中枢发育形成,对突触可塑性,包括突触的发生、重塑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故而可影响学习记忆功能。tPA引起学习记忆能力改变的机制,包括神经胞外蛋白水解,黏附分子的降解,神经营养因子的激活,激活NMDA受体,LRP受体等不同细胞通路。tPA主导的纤溶系统失衡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下降,突触可塑性的改变这一假说,为多种神经或精神类疾病开创新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揭示针刺促进损伤面神经再生修复的机制。方法:大耳白兔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西药组、传统针刺组、电针刺激组,每组又分为术后4个时间点,应用神经卡压法造成面神经损伤模型,观察各组家兔面神经核中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的变化。结果:术后细胞核核仁偏位,术后2、3、4周时模型组胞体肿胀,截面积均明显大于假手术组、西药组、传统针刺组、电针刺激组,尼氏体明显减少,随治疗时间延长,西药组、传统针刺组、电针刺激组均有不同程度的尼氏体增多,其中电针刺激组增多较明显。电针刺激组ChAT于各时间点均明显好于其他对照组,西药组、传统针刺组、电针刺激组均有随治疗时间延长ChAT表达增多的趋势,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穴位针刺可提高家兔面神经核中ChAT的表达,并对损伤面神经修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一种具有传统中医针刺补泻手法的新型智能电针仪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目前电针产品无仿传统针刺补泻法的电针针法和人体刺激耐受性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PIC单片机实现的新型智能电针仪.该电针仪由单片机、信号发生电路、功率驱动、液晶显示、按键输入、安全保护和声音提示等部分组成.着重介绍了利用单片机实现仿传统中医针刺补泻手法,并采用模糊划分与混沌处理结合的方法,解决人体刺激的适应性.仪器具有多种针法选择、输出定时、自动报警等优点且设计符合医疗器械安全规范,可用于临床穴位针法刺激和经皮穴位神经电刺激.  相似文献   

16.
我们对清醒犬的实验表明:电针既能使急性实验性高血压降压,又能使急性实验性低血压升压,前者与电针时内源性鸦片样物质的释放和中枢内鸦片样受体的激活有关,而后者与电针时中枢内胆硷能系统活动增强有联系。本工作试图观察不同血压水平下不同参数的腓深神经刺激对肾神经活动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其机理。  相似文献   

17.
生物物理学     
0500623 心肌短暂缺血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时间规律,0500624 电针联合经颅磁刺激对急性脑缺血大鼠VEGF及其受体Fik-1表达的影响,0500625 电针刺激神经干对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期皮层BDNF mRNA表达的影响,0500626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细胞巢蛋白和干细胞因子基因表达,0500627 毫米波对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电刺激与脑卒中后运动功能恢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脑的可塑性是包括脑血管病在内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功能的恢复 ,急性脑卒中患者的运动障碍的可塑性现象是康复治疗的基础。自著名的神经科学家Bach Y Ritap1930年提出脑的可塑性 (plasticity)这一概念以来 ,国内外学者对脑的可塑性进行不断深入的研究 ,脑卒中后运动功能的康复治疗已受到神经病学界的广泛关注。研究证实 ,脑卒中后运动功能的恢复主要基于脑的可塑性和功能重组中的细胞、分子与基因调控作用[1] ,同时发现电刺激在脑卒中后运动功能的恢复中有一定促进作用 ,现简述如下。1 脑卒中后的可塑性变化脑的可塑性[2 ] 是指脑在环…  相似文献   

19.
情绪障碍与肥胖症存在关联,肥胖症者体内相关脂肪因子的变化可能成为其心理精神异常的参考指标。提示抑郁症与肥胖症之间存在共同的生物途径。脂肪组织产生或分泌的脂肪因子及其受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富集,脂肪因子在抑郁症的发生与治疗过程中发挥潜在作用,其中瘦素可增强海马突触可塑性、促进神经发生及增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神经营养作用,脂联素可降低神经炎症并增加海马突触可塑性,视黄醇结合蛋白4(Retinol Binding Protein 4,RBP4)相关的视黄酸信号通路可促进神经元发生。这些研究将为抑郁症的诊断与治疗提供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20.
己知针刺信息能激活中枢神经系统各个水平的抗痛结构。针刺是否能在初级传入的C纤维上引起抑制效应尚不十分清楚。我们曾观察到一侧电针可使另一侧腓总神经动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