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星状神经节阻滞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临床成功实施星状神经节阻滞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对19具成人尸体标本进行解剖.对星状神经节的形态、位置、大小及其与周围结构毗邻关系进行观测。结果星状神经节的形态主要为星形(左侧占66.67%,右侧占50.0%);其主要位于颈根部第七颈椎横突至第一肋颈处。星状神经节至颈前正中线的距离及至皮肤的深度在左右侧星状神经节的数值均比较相近,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临床应用中不必考虑侧别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星状神经节阻滞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体内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adrenalin,AD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cortisol,ODR)等应激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已被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治疗组患者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两周为一疗程;对照组常规内科治疗。于阻滞前及阻滞后24、48、72、144h抽取静脉血标本。测定各时段的NE、肾上腺素、ACTH、皮质醇应激激素的含量。结果 阻滞后治疗组患者的NE、ADR、ACTH、ODR应激激素的含量与阻滞前及同时段的对照组比较有明显的降低,P〈0.05。结论 星状神经节阻滞可快速有效地缓解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缺血性疼痛,抑制应激反应,降低患者体内NE、ADR、ACTH、00R应激激素的水平。  相似文献   

3.
星状神经节阻滞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正仁  訾刚 《解剖学研究》2001,23(3):224-225
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术 (SGB) [1-3 ] 对多种疾病有治疗效果 ,但因星状神经节 (SG)周围的解剖复杂 ,穿刺定位较困难。为了临床能更安全便捷地进行星状神经节阻滞术 ,本文对行星状神经节阻滞术中的有关结构作了观测 ,为行星状神经节阻滞术提供了详细的应用解剖学资料。1 材料和方法选用经福尔马林固定后的 30具 (男 2 2 ;女 8)成人尸体标本 ,在颈根部由浅入深逐层解剖观测 ,对行星状神经节阻滞术 (SGB)所涉及的结构进行了观测。所得结果经统计学处理。2 结果2 .1 星状神经节的形态和位置 星状神经节有纺缍形(80 % )、哑铃形和三角…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急性头面部带状疱疹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30例急性头面部带状疱疹患者,冶疗前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疼痛程度,VAS评分均〉7分,治疗采用1%亚甲蓝1ml,2%利多卡因4ml行患侧星状神经节阻滞,每周1次,两次为1疗程。结果1疗程治疗结束后VAS评分均(3分,其中28例无疼痛。止痛率93.3%.结论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惠性头面部带状疱疹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5.
星状神经节阻滞术治疗适应证广,疗效可靠,植物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心血管及疼痛传导等几乎遍布全身均是其治疗范围,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文章主要介绍了星状神经节阻滞术在临床上治疗面神经麻痹、头痛、颈椎病、过敏性鼻炎、心绞痛、失眠、痛经等疾病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王宏  刘红秀 《医学信息》2009,22(1):71-72
目的 通过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方法对16例面神经麻痹的病人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取仰卧位,面向正前方,颈部稍前抬或微张口松驰紧张的颈部肌肉,用指类将胸锁乳突肌前缘处于开颈总动脉,将静脉压向外侧,可向中第6横突前结节针尖到横突前结节后回吸无血及脑脊液、注入药物,阻滞成功测出无霍氏综合征,平卧15min无异常即可。结果16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者,获优11例,症状消失面部活动恢复,良5例,症状基本消失,面部有轻微不易察觉症状,1例尚可症状减轻,有轻度口角或其它。结论星状神经节由下颌交感神经及第一胸交感神经触合而成,位于第7颈椎与第1肋骨之间,在第7颈椎体的箭外侧面。一般发病以受风寒,面神经管或茎孔内增厚的炎性骨膜下压迫面神经引起,有的认为与免疫、病毒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7.
8.
咽异感症是多种因素引起的咽部异常感觉或幻觉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临床治疗效果不理想,近一年来,我们与耳鼻喉科合作,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方法治疗19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10.
11.
目的:观察大鼠力竭游泳运动后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NF-κB的表达情况,探讨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与力竭运动的关系。方法:建立大鼠力竭游泳运动模型,将雄性SD大鼠35只,随机分为对照组(5只)和力竭组(30只),力竭组进行1周力竭游泳训练,在末次运动结束后取0,4,8,12,16,24h等不同时间点断头取脑,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ABC法,观察灰质背内侧区(dmPAG)、背外侧区(dlPAG)、外侧区(lPAG)和腹外侧区(vlPAG)转录因子NF-κB的分布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力竭组在dmPAG、dlPAG与lPAG中NF-κB在即刻表达最高(P0.05),4~12h逐渐下降(P0.05),16~24h继续下降(P0.05),24h恢复到正常水平,而vlPAG中NF-B在8h表达增高(P0.05),12h开始下降(P0.05),16~24h继续下降(P0.05),24h恢复到正常水平。结论:力竭游泳运动后大鼠PAG中NF-B的表达与神经活性物质的存在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经皮星状神经节阻滞麻醉联合手法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慢性疼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评价.方法 5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采用经皮星状神经节阻滞麻醉联合手法牵引治疗,星状神经节阻滞采用0.5%利多卡因+VitB1 100mg+VitB12 0.5mg,同时予以牵引治疗,每日1次,疗程14天,记录患者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效率、不良发应.结果 5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中,治疗1次有效者31例,随访1年,疼痛治疗1次性有效率为64%,2次有效者17例,有效率34%,2例患者无效.眩晕痊愈38例,有效率76%,显效10例,有效率20%,平均起效时间为(5.62±2.25)min,其中,5例出现局部血肿,9例出现血压升高,未予特殊治疗好转.结论 经皮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手法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方法简便可行,疗效确切,无严重并发症,适合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星状神经节连续阻滞术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星状神经节连续阻滞术对颈性眩晕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作用机制分析.方法 通过对43例颈性眩晕采用星状神经节连续阻滞术,观察住院及随访中患者的眩晕等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星状神经节连续阻滞术对颈性眩晕患者有效率达88.4%.结论 连续阻滞术药效持久均匀,避免多次穿刺注药造成痛苦,病人易于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星状神经节阻滞 (stellateganglionicblock,SGB)治疗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前后甲襞微循环的变化情况。方法按照CCMD诊断标准选取39例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均为女性 ,年龄(40.72±10.29)岁。用1.5 %利多卡因6ml进行SGB治疗 ,在治疗前30min和治疗后10min分别测量甲襞血管襻管径及流速的变化 ,并对甲襞微循环的血管形态、血液流态和管周状态进行评分。结果SGB治疗后 ,甲襞血管襻的输入枝管径、输出枝管径、襻顶管径及输入枝襻长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 ,血液流速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血管形态积分增加(P<0.01),血液流态积分减少(P<0.05),管周状态积分和总积分无显著改变。结论本实验结果显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患者治疗前的甲襞微循环总积分大于2 ,提示甲襞微循环障碍 ;SGB可以增加甲襞微循环血流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腹外侧区(vLPAG)γ-氨基丁酸A型α3亚基(GABAA_(α3))受体表达的差异。方法大鼠24只,雌(F组)雄(M组)各12只;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SNI)复制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记录大鼠在各时间点(术前1 d及术后1、3、7和14 d)的机械痛阈和冷痛阈。Western blot检测vLPAG处GABAA_(α3)受体的蛋白表达。结果与术前相比,F组与M组大鼠均出现明显的机械痛敏和冷痛敏反应,F组较M组机械痛阈更低(P0.05),F组冷缩足次数多于M组(P0.05);术后14 d vLPAG处GABAA_(α3)受体蛋白表达增加,F组明显高于M组(P0.05)。结论神经病理性疼痛雌性大鼠较雄性大鼠更敏感,vLPAG处GABAA_(α3)受体表达的上调可能与大鼠痛阈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观察星状神经节形状、大小、位置及其与周围组织结构的毗邻关系,为临床进行星状神经节阻滞术提供确切的数据支持。方法:用新鲜成人尸体17具,逐层解剖星状神经节周围结构,暴露星状神经节,测量其大小及与周围结构的距离。结果:星状神经节长为(12.3±3.3)mm,宽为(3.9±1.1)mm,厚为(2.1±0.5)mm,神经节下缘距胸膜顶垂直距离为(55.1±1.5)mm,内侧缘距离颈正中线直线距离为(27.1±5.6)mm,星状神经节和椎动脉在冠状面上的最近距离为(7.6±4.8)mm,星状神经节和椎动脉在矢状面上的最近距离为(1.8±2.0)mm。结论:星状神经节周围组织结构复杂,星状神经节阻滞术易误伤周围结构产生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研究用一氧化氮合酶在组织化学方法对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和中缝核簇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的精确定位分布进行了系统的观察,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胞本和纤维主要密集分布于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脑段的背外侧核以及中段和尾段的腹外侧核,中缝背核以及线形核内也观察到大量的一氧化氮合酶阳性胞体和纤维,在中缝正中核和中缝隐核的内可见中等量的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胞体和纤维,在中缝大核内仅见到少量的一氧化氮合酶阳必酶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观察高乌甲素(LA)能否通过上调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中P2X3受体表达和功能,对烧伤疼痛产生镇痛作用。方法建立Ⅱ°烧伤大鼠模型,给予腹腔注射LA 6mg/kg·24h,Von Frey测痛仪检测机械痛阈值(MWT);Western blot检测P2X3受体蛋白表达;观察干预P2X3受体蛋白的表达和功能后对LA镇痛作用的影响。结果大鼠烧伤后MWT下降(P0.001),经LA治疗后MWT上升(P0.001),PAG中P2X3受体蛋白表达上调(P0.001)。下调P2X3受体蛋白表达后减弱LA镇痛作用;P2X3受体激动剂和拮抗剂分别增强和减弱LA的镇痛作用。结论 LA通过上调PAG中P2X3受体表达和增强P2X3受体功能,促进机体内源性镇痛,对烧伤疼痛大鼠产生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