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几乎所有医院都已配备自动化程度不同的血细胞分析仪,自动化程度越高的仪器分析参数越多,人工分片已严重缺乏,异型淋巴细胞检出率明显下降.过去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主要依据EB病毒抗体及血液中异型淋巴细胞数量进行诊断.近年来已有实验表明EB病毒DNA定量检测较抗体检测阳性率更高[1].本文主要探讨外周血中EB病毒DNA浓度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发生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mononudeosls,以下简称传单)是EB病毒引起的一种全县多系统损害的急性传染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虽然近年来对该病认识有所提高,但仍有部分病例误诊,为此,作者将我院1992年3月一1998年12月收治16例误诊的传单病例分析如下,以引起重视吸取教训。1;因床资料1.1一般资料16例中,男10例、女6例;年龄最小6岁,最大53岁,其中7-35岁门例。本组历例最后均经临床、实验室检查、病情观察及排除血液系统及其他感染性疾病后确诊。1.2临床表现历例均有发热,体温达38℃-40.5℃,6例呈弛张热,l例为稽留… 相似文献
5.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46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46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资料。结果 46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均治愈。结论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注意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上感期极易误诊。治疗则以针对EB病毒的药物阿昔洛韦。 相似文献
6.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是由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引起的淋巴细胞增生性传染病。IM患者血清中嗜异凝集抗体 相似文献
7.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以下简称 IM)是由 EB病毒引起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急性血液系统传染病,为儿童常见的传染病之一。现将我科收治的33例IM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诊断依据 根据蔡玉庚主编《血液病诊疗标准》,凡符合其中5项即可诊断为传单。1.2 一般资料 男20例,女13例;发病年龄:8月~12岁,其中<1岁1例,1~3岁8例,~5岁8例,~7岁6例,~9岁6例,~12岁4例。1.3 临床表现①症状:发热31例(94.0%),上呼吸道感染28例(84.8%),咽痛18例(54.5%),颈部包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儿童EB病毒(EBV)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治疗及护理方法。方法:分析总结58例EBV感染IM患儿的临床资料,并给予针对性护理。结果:本组24例(41.4%)出现并发症,其中肺炎7例,肝功能损害10例,心肌损害3例,血液系统损害4例,无脾破裂患儿。所有病例均临床治愈,病程14~30 d,随访3~6个月,未出现特殊不适。结论:对EBV感染IM患儿在积极治疗的同时,实施有效合理的护理可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EB病毒抗体检测诊断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本院2013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123例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时期在本院接受健康体检的健康儿童5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儿童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EBV-CA-Ig M和EBV-CA-Ig G检测,同时检测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并分析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EBV-CA-Ig M阳性率为82.1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儿童EBV-CA-Ig G阳性率分别为87.80%、84.00%,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儿童异型淋巴细胞阳性率43.9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BV-CA-Ig M检测是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断中有效早期诊断方法,且联合异型淋巴细胞检测能够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率,降低漏诊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11.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简称传单),是出疱疹病毒群的EB病毒引起,其临床表现为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皮疹,年长儿有弥漫性或局限性腹痛,本病属自限性疾病,大多预后良好,严重病例常合并有多种并发症,以脾破裂最为严重,还可并发呼吸道阻塞、脑膜炎、Evens综合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偶见心包积液、水肿,如不及时治疗及护理,就可危及生命。 相似文献
12.
13.
14.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infectiousmononucleosis,IM)是一种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急性增生性传染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年,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很容易误漏诊。现对我院 2000年6月~2004年 5月收治的 54例IM进行分析,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54例中,男 32例,女 22例,男女之比为 1 45∶1;年龄 9个月 ~14岁。依据张之南主编的《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中的诊断标准 [1]进行诊断。1 2 临床表现 发热 51例,其中持续发热 1 ~3周 46例,呈弛张热型 33例;淋巴结增大 48例,其中以颈部淋巴结增大为首发症状 10例;咽峡炎 45…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观察综合护理对 EB 病毒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7 年 1 月至 2020 年 12 月我院收治 86 例 EB 病毒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资料。接受常规护理的患儿 43 例均纳入对照组,接受综合护理的患儿 43 例均纳入研究组。对比两组的白细胞计数与异型淋巴细胞数量,家长健康知识知晓度,家长焦虑情绪与抑郁情绪以及临床有效率。结果 研究组的白细胞计数与异型淋巴细胞数量,家长健康知识知晓度,家长焦虑情绪与抑郁情绪以及临床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EB 病毒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实施综合护理,可以改善患儿病情,家长心理状况及认知水平得到改善,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 sis,IM)主要是由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引起的急性自限性传染病。典型临床三联征为发热、咽峡炎和淋巴结肿大,可合并肝脾肿大,外周淋巴细胞及异型淋巴细胞增高,病程常呈自限性,全球约有90%的成年人具有EB病毒感染情况,但是很多人都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大约10%的EB病毒感染患者在原发感染之后延迟到青春期,最后发展成IM。IM是由EB病毒感染导致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其发病机制比较复杂,而且与机体免疫系统有着密切的关系。IM患者在感染EB病毒之后,会以患者B淋巴细胞为主要潜伏感染场所和靶细胞,利用裂解性感染与潜伏性感染转换实现对宿主终身潜伏感染。因为感染患者临床症状不一,体征缺乏特异性,所以为诊断带来一定困难,因此本文主要研究IM的发病机制,希望能够为日后IM的治疗与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EB病毒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EBV-IM)合并肺炎支原体(MP)感染患儿的临床特点及高危因素,为临床及时准确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儿科因EBV-IM住院患儿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按是否存在MP感染,分为单纯EB病毒感染组(I...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孝感地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EB病毒(EBV)抗体及DNA检测结果,并分析该地区社区居民EBV抗体携带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选取2016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该院住院的IM患儿120例为病例组,选取同期于该院体检的儿童124例为对照组。从该院体检者中选取具备EBV抗体及DNA检测结果的1 522例孝感地区社区居民作为流行病学调查对象。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EBV抗体,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浆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EBV DNA水平。结果 病例组EBV DNA、衣壳抗原(VCA) IgA、VCA IgM、核抗原(NA) IgA、早期抗原(EA) IgA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VCA IgG、NA IgG阳性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段社区居民VCA IgA、NA IgA、EA IgA阳性率均较低,NA IgG和VCA IgG在≥1岁居民中阳性率随着年龄增长有逐渐增高趋势,在≥60岁居民中NA IgG、VCA IgG阳性率均达100%。120例IM患儿中,有72例患儿同时采集PBMC及血浆标本进行了EBV DNA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异型淋巴细胞比例联合EB病毒(EBV)抗体、核酸检测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辅助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9年4月至2020年3月于四川省妇幼保健院·成都医学院附属妇女儿童医院就诊的儿童共185例纳入研究。其中试验组85例,为临床确诊的IM患儿;对照组100例,为同期于儿童保健科进行体检的健康儿童,对两组儿童异型淋巴细胞比例、EBV抗体(VCA-IgM抗体)及EBV-DNA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采用异型淋巴细胞比例、VCA-IgM、EBV-DNA单项检测时,EBV-DNA的灵敏度最高,为85.88%,将三者联合检测,灵敏度可提高至92.94%,与各项目单项检测的灵敏度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型淋巴细胞比例、EBV抗体及核酸检测3项联合用于儿童IM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是辅助临床诊断儿童IM较为理想的实验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