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 毫秒
1.
低剂量CT引导下穿刺硬化治疗卵巢囊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卵巢囊肿是妇科常见病。目前超声及CT引导下经皮穿刺硬化是治疗卵巢囊肿的常用方法。本文报告低剂量CT引导下穿刺硬化治疗58例卵巢囊肿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不同术式CT引导下低温等离子消融治疗中老年三叉神经痛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不同术式CT引导下经皮三叉神经半月节低温等离子消融治疗中老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ITN)的效果。方法 选取60例>50岁ITN患者,随机分为A、B组各30例,均行半月节低温等离子消融术;A组采用定时模式,B组采用定效模式。记录2组术前和术后1天、7天、1个月、6个月时疼痛数字量表(NRS)评分,术后6个月时统计面部麻木分级及相关并发症。结果 2组均成功进行手术,术后各时间点NRS评分均小于术前(P均<0.05),A组术后1个月和6个月时NRS评分均高于B组(P均<0.05)。A组术后6个月时面部麻木分级[(1.03±0.62)级]低于B组[(2.00±0.79)级,P<0.05]。2组主要不良反应均为口腔溃疡、咀嚼肌肌力减退、温度觉敏化、颞下颌关节紊乱、耳鸣、面部深感觉减退、眼部症状,组间各种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定时模式及定效模式CT引导下经皮三叉神经半月节低温等离子消融术治疗中老年ITN效果均较好,术后麻木感均较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T引导下椎间盘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慢性腰痛或腰腿痛患者的CT引导下椎间盘造影表现及临床资料,依据对比剂在椎间盘内、外的弥散范围,对椎间盘破裂、椎间盘退行性变及椎间盘退行性变合并椎间盘破裂进行分级。结果 55例中,2例穿刺失败,53例造影成功。造影椎间盘132个;根据达拉斯CT椎间盘造影评价法,51个椎间盘形态正常,81个椎间盘形态异常。阳性椎间盘73个,其中椎间盘纤维环撕裂30个,包括Ⅰ级3个、Ⅱ级15个、Ⅲ级12个,椎间盘纤维环退行性变24个,包括Ⅰ级2个、Ⅱ级12个、Ⅲ级10个,椎间盘退行性变并合椎间盘破裂19个。CT引导下椎间盘造影同时可激发再现原有腰痛或腰腿痛,证实腰痛或腰腿痛的病因。结论依据CT引导下椎间盘造影表现可准确对椎间盘退行性变和破裂程度及椎间盘退行性变合并破裂进行分级,有助于临床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CT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肝癌术后复发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接受肝癌切除术后肝内结节型复发患者,共151个复发病灶;采用CT超引导下行经皮肝穿刺微波消融治疗,术后1个月复查肝功能、甲胎蛋白(AFP)、增强CT或MR,采用改良实体瘤治疗疗效评价标准评价肿瘤治疗疗效,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随访患者疾病进展时间及生存时间。结果共完成93例次消融治疗,平均1.7次/例,其中完全有效33例(33/53,62.26%)、部分有效13例(13/53,24.53%),总有效率86.79%(46/53)。1例患者出现热损伤,2例术中出现胆心反射,1例伤口感染,1例术后腹腔出血。53例患者6个月、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88.68%(47/53)、56.60%(30/53)、20.75%(11/53),中位生存时间11.8个月,总的生存时间17.7个月。结论 CT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肝癌术后结节型复发微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正>肝腺瘤是一种少见肝脏良性肿瘤,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主要见于长期口服避孕药的育龄期女性以及部分服用类固醇激素的男性和糖原累积症患者。目前仍以手术切除为首选治疗方式,但随着微创理念的不断发展,微创介入治疗成为肝腺瘤的治疗方法之一[1]。微波消融以其消融范围广、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彻底杀伤肿瘤细胞等优势,已广泛应用于肝脏恶性肿瘤的治疗,但微波消融治疗肝腺瘤鲜有报道。本研究旨在对CT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肝腺瘤的安全性以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T引导下臭氧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价值。方法45例患者中椎间盘突出30例、椎间盘膨出15例,于CT引导下穿刺行臭氧注射治疗。穿刺途径:椎间盘突出为旁中央型者,经神经根与硬膜囊之间或神经根与小关节之间穿刺突出物达盘内;椎间盘膨出或后正中突出者则取脊柱中线旁开6~10 cm侧后方穿刺。分别于盘内及突出物中央和盘外注射浓度为40~50μg/ml臭氧5~15 ml,总量小于30 ml。结果注射臭氧后CT扫描显示臭氧在间盘内分布呈裂隙状、髓核腔内积聚状、弥散分布状及大部分溢出盘外状。治疗后3~6个月随访显效36例(80%)、有效6例(13%)、无效3例(7%),总有效率93%。结论CT引导下盘内、突出物及盘外臭氧注射术穿刺准确,可及时观察臭氧分布及注射后间盘的改变。它安全、创伤小、疗效高,是椎间盘突出症的理想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CT引导下经皮肾穿刺硬化剂治疗肾囊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院 1 989~ 2 0 0 0年底在 CT引导下行经皮肾穿刺注入无水乙醇硬化剂治疗单纯性肾囊肿 79例(98个 ) ,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本组 79例 ,男 46例 ,女 3 3例 ,年龄 2 4~ 71岁 ,平均 45 .0± 9.8岁。 79例肾囊肿中有 71例为单侧肾囊肿 ,其中左肾囊肿 43例 ,右肾囊肿 2 8例 ;8例为双侧肾囊肿。单发肾囊肿 5 8例 ,多发肾囊肿(囊肿数 2~ 5个 ) 2 1例。囊肿直径 2 .0~ 1 1 .5 cm。有症状者 6 3例 ,主要表现为腰痛 (48例 )、血尿 (6例 )、高血压 (2例 )、腹部包块 (5例 )、尿频 (2例 ) ;无症状者 1 6例。 79…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T引导下肺恶性肿瘤射频消融后的影像学表现、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32例患者共39个肺部肿瘤病灶行CT引导下射频消融,直至即时CT影像上出现磨玻璃影覆盖病灶周围;术后1个月进行复查,其后每3个月随访,并评估影像学上消融灶变化。结果射频消融过程均顺利,无严重的治疗相关性并发症;病灶完全消融率89.19%(33/37),不完全消融率10.81%(4/37);术后1个月消融灶多表现为空洞样或结节样,长期随访中,完全消融的病灶多呈缩小趋势,而不完全消融的4个病灶均出现复发。中位总生存期为21.0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17.3个月,中位疾病进展时间为18.0个月。结论 CT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肺部恶性肿瘤安全性好,且病灶控制率高。  相似文献   

9.
评价CT定位穿刺引导器临床应用的效果.拟在CT引导下行双侧胸交感神经阻滞术或腰交感神经阻滞术的患者33例,性别不限,年龄16 ~ 76岁,体重46 ~ 80 kg.采用抛硬币法,随机选取其一侧采用CT定位穿刺引导器引导穿刺(引导法),另一侧采用CT引导常规穿刺(常规法).记录穿刺时间、穿刺次数、穿刺时针干与设定穿刺角度的偏差及穿刺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与常规法比较,引导法穿刺时间缩短,穿刺次数和穿刺时针干与设定穿刺角度的偏差降低(P< 0.01).所有患者成功完成穿刺,无血胸和气胸等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0.
CT引导下经皮穿刺肺活检术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分析CT引导下经皮穿刺肺活检术并发症的原因,探讨更为合理的操作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10例接受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活检后54例(54/410,13.17%)出现肺部相关并发症,其中18例出现气胸(18/410,4.39%),1例为大量气胸;35例出现针道周围渗血(35/410,8.54%),其中15例出现痰中带血(15/410,3.66%);1例发生急性胸膜反应。无感染、大量出血或血胸、空气栓塞、针道种植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准确、熟练的CT引导穿刺技巧和选择恰当的操作方法是穿刺成功和减少并发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ulti-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MSCTA)在肾静脉血栓(renal vein thrombosis,RVT)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首诊RVT患者8例,慢性期RVT并左肾静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5例,均行CT平扫、动脉期及静脉期增强扫描,采用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血管生长技术(addvessel,AV)进行血管重建,分析RVT、肾静脉侧支循环表现。结果13例RVT患者中,首诊8例(双侧3例,左侧5例),CT平扫呈均匀稍高密度影,增强扫描示肾静脉主干及分支内见充盈缺损影,4例血栓延伸至下腔静脉内,1例合并左腰静脉干、左睾丸静脉内血栓,1例左睾丸静脉侧支循环形成。慢性期5例,CT平扫左。肾静脉结构显示不清,左肾静脉主干4例不显影,1例细如线样,均显示左卵巢静脉曲张,右卵巢静脉、双侧髂内静脉侧支循环形成。结论MSCTA能准确诊断RVT及肾静脉侧支循环,指导临床制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比较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注射四环素与无水乙醇治疗肾囊肿的疗效。方法:92例单纯性肾囊肿在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抽液后,注入硬化剂,45例注射四环素(1组),47例注射无水乙醇(2组)。1个月和3个月复查B超并比较两组疗效及并发症。结果:四环素与无水乙醇在治疗肾囊肿疗效方面无明显差异,而在副反应与并发症方面,四环素组发生率明显低于无水乙醇组。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注射硬化剂治疗肾囊肿方法简便,疗效确切;四环素治疗肾囊肿具有和无水乙醇相似的疗效,且更为安全。  相似文献   

13.
女性盆底解剖与经骶部穿刺治疗卵巢囊肿临床安全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从女性盆底局部解剖及CT断层解剖学角度探讨CT导引下经骶部穿刺治疗卵巢囊肿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对4例女性尸体标本,3例女性盆底断层标本及42例女性盆腔CT断层图像进行研究,对照剖析经骶部穿刺路径周围解剖结构。并对6例低后位卵巢囊肿患者采用CT导引经骶尾侧途径穿刺治疗。结果在骶骨4、5及尾骨层面,盆腔底部的血管神经均位于梨状肌外侧部的前内侧面,梨状肌内侧部无重要血管、神经走行,且该部位肌层也较薄,从第五骶椎及尾椎平面沿梨状肌内侧部或下部穿刺,临床上是安全的;临床上6例后位卵巢囊肿患者在CT导引下经骶部穿刺囊肿均获得成功,无临床并发症。结论CT引导下经下部骶尾侧穿刺盆底囊性病变是一种微创、安全可行的诊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观测儿童正常肾动脉CT图像,得到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肾动脉正常值。方法选取腹部CT增强扫描检查无肾脏疾病及其他相关疾病的儿童284名,按年龄分为5组,观测肾动脉支数、肾动脉起始位置、肾动脉主干与腹主动脉下夹角、肾动脉起始处内径、副肾动脉数目、副肾动脉起源、副肾动脉入肾部位,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肾动脉以单支型最多见;右侧肾动脉高于左侧者较为常见;随着年龄增长,肾动脉起点与腹腔干距离逐渐增加(P〈0.05);肾动脉干与腹主动脉下夹角在不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组肾动脉干起始部内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随年龄增长,肾动脉干起始部内径增加,不同性别及左、右肾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副肾动脉出现率为35.21%(100/284),主要起源于肾动脉(66/134,49.25%)及腹主动脉(62/134,46.27%),经肾上端(98/134,73.13%)及肾下端(28/134,20.90%)入肾。结论本研究初步得到不同年龄儿童肾动脉的相关正常值,有助于诊治儿童肾动脉相关疾病。  相似文献   

15.
肾细胞癌的不典型CT、MRI表现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 分析肾细胞癌 (RCC)的不典型CT、MRI表现 ,探讨如何提高CT、MRI对RCC的诊断正确率。 方法 回顾分析 10 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RCC。男 71例 ,女 2 9例。年龄 2 9~ 75岁 ,平均5 5岁。其中透明细胞癌 82例、混合细胞癌 8例、颗粒细胞癌 5例、乳头状癌 4例、肉瘤样肾细胞癌 1例。共 10 1个瘤灶 ,最大径为 0 .8~ 9.0cm ,平均 4 .3cm。总结RCC的典型CT、MRI表现 ,统计不典型CT、MRI表现的RCC病例 ,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 结果  17例RCC在CT、MRI上呈不典型表现 ,分为四类 :少血供RCC :12例 ,其中透明细胞癌 3例、混合细胞癌 1例、颗粒细胞癌 5例、乳头状癌 3例 ;囊性RCC :3例 ,均为透明细胞癌 ;RCC合并大片出血 :1例 ,为乳头状癌 ;直径 <1cm的RCC :1例 ,为透明细胞癌。 结论 正确认识少血供及囊性RCC的CT、MRI表现 ,采用适当的扫描方法及仔细阅片有助于提高对RCC的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T对肾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癌患的CT资料.结果:典型.肾癌表现为大小不等的肿块,增强后均有不同程度强化,均匀强化7例,不均匀强化10例,强化程度均低于肾实质.肿瘤钙化2例,分叶11例,周围侵犯2例.肿瘤≤3 CN 5例,>3 cm 12例.结论:CT可对肾癌的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典型肺硬化性血管瘤(PSH)的CT特征。方法收集6例CT表现不典型、经病理证实的PSH患者影像学资料,分析其CT表现。结果 6例CT平扫表现如下:5例单发,其中3例表现为侧胸壁胸膜肿块、2例跨越斜裂胸膜生长,1例弥漫多发,贴近斜裂胸膜生长;4例形态不规则,2例呈类圆形或结节样;5例边缘见磨玻璃影;胸腔积液1例;囊变3例;粗点状钙化4例。5例接受CT增强扫描,动脉期3例轻度强化、1例中度强化、1例明显强化,静脉期3例强化程度稍增强、1例持续强化、1例CT值稍下降;均见贴近肿瘤边缘走行的血管影。结论不典型PSH CT多表现为不规则肿块,亦可呈多发结节状,可沿侧胸膜或跨越叶间胸膜生长,或伴胸腔积液。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胃造瘘术的安全性、可行性及患者营养的改善情况。方法对12例接受CT引导下经皮胃造瘘术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术前与术后1、2个月营养指标变化,比较术前、术后1天超敏C反应蛋白的变化,记录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手术成功率为100%(12/12)。与术前比较,术后1、2个月患者体质量指数、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均有改善(P均0.05)。术后并发症包括造瘘口处轻度疼痛5例、造瘘口渗少量脓液3例、吸入性肺炎5例、造瘘管堵塞4例、黑便6例。术前、术后超敏C反应蛋白变化不明显(P均0.05)。结论 CT引导下经皮胃造瘘术患者易耐受、成功率高、并发症轻,术后患者营养改善明显,是一种安全、可行的肠内营养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