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鼻咽通气管、口咽通气管及气管插管在院前急救昏迷病人舌后坠致上呼吸道阻塞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398例格拉斯哥评分(GCS)4~11分昏迷伴呼吸道梗阻病人按院前急救接诊顺序分鼻咽通气管组133例,口咽通气管组133例和气管插管组132例,比较3种开放气道方法的置管成功率、血氧饱和度变化.结果 鼻咽管适用于牙关紧闭无法放置口咽管病人;口咽管置管成功率最高、置管时间最短,能在条件较差情况下迅速建立有效气道;气管插管置管后通气效果最好,但置管时间长、专业技术要求高.结论 急救人员应对病人病情做出正确判断,根据病人具体情况和急救条件选择不同的气道开放方法,保证在院前急救中能迅速开放气道,解除梗阻,挽救生命.  相似文献   

2.
<正>在急诊急救过程中,保证气道的通畅是至关重要的。有效的开放气道是急救成功的关键。气管插管是公认的最有效的人工气道,有利于消除气道分泌物迅速气管内给药,有效供氧等。但对于浅昏迷,自主呼吸尚可的情况下不需要气管插管,手法开放气道不能达到通畅气道时,使用口咽通气管是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讨论经口咽通气道结合球囊面罩、手法加压给氧对心肺复苏患者进行预氧合的疗效观察。方法选择入ICU心肺复苏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实验组行简易呼吸球囊结合口咽通气道辅助通气计划,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手法开放气道结合球囊面罩加压给氧,比较两组患者行气管插管前气道有效开放时间及预氧合(SpO2≥95%)所需时间。结果观察组达到预期氧合(SpO2≥95%)所需时间及气道有效开放时间明显低于于对照组者(P〈0.05)。结论实施行气管插管前予简易呼吸球囊结合口咽通气道预氧合可以快速提高SpO2,改善患者缺氧症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口咽通气管面罩气囊通气在心肺复苏早期的应用效果。方法将院前发生心搏骤停患者70例随机分为2组,A组予口咽通气管面罩气囊通气——气管插管,B组予常规气管插管。比较2组在心肺复苏早期的插管所需时间、插管成功率及复苏成功率。结果 A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高于B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A组插管所需时间短于B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A组复苏成功率高于B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心肺复苏早期口咽通气管面罩气囊通气在开放气道中具有操作简单、快捷、有效的优点,能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不同通气方式在严重多发伤患者院前急救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76例严重多发伤患者,针对不同的创伤使用不同的气道开放和呼吸支持方法,包括开放气道、面罩通气、口咽通气管、气管插管、环甲膜穿刺或切开、气管切开、胸穿排气、呼吸囊辅助呼吸等.结果 76例病人中,有效改善氧供,送相关科室进一步治疗68例,死亡8例.结论 院前急救中呼吸道管理是急救最关键的环节之一,气管插管是院前急救严重多发伤最为有效的气道开放手段,可提高急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王平 《河北医学》2008,14(5):612-613
危重病人气管插管及经口咽通气管内吸痰能有效地保持呼吸道通畅,便于清除气道分泌物或异物,增加肺泡有效通气量,减少气道阻力及死腔,提高呼吸道气体交换率,便于应用机械通气或加压给氧,并利于气道雾化、湿化及气道内给氧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口咽通气导管在现场心肺复苏中的应用理论及方法。方法在现场心肺复苏时在紧急手法开放气道后,随即采用通气导管通气,以达到保持有效的气道通畅的效果。并用氧饱和仪器监测经皮氧饱和度(%),同仅做手法开放气道者及行气管插管患者对比观察。结果口咽通气导管插入咽部,使得舌根前移,避免了舌根后坠所致的气道阻塞,收到了良好的保持气道通畅的效果。结论无气管插管时口咽通气导管在手法开放气道后的常规应用是完善现场心肺复苏的一种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改进型口咽通气管在创伤性脑损伤病人抢救中的应用。方法选择作者医院神经外科研究所2011年收治的120例创伤性脑损伤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患者均放置口咽通气管,实验组给予放置改进型口咽通气管,对照组采用放置传统型口咽通气管。临床观察各组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血气水平、肺部痰鸣音、吸痰间隔时间、一次性插管成功率及气道黏膜损伤的变化。结果采用新型口咽通气管血氧饱和度和氧分压上升明显,二氧化碳分压下降,肺部痰鸣音减弱或消失、吸痰间隔时间延长,一次性插管成功率高及气道黏膜损伤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新型口咽通气管能快速恢复机体的血气水平,稳定呼吸频率,有效的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减少气道黏膜的损伤,在创伤性脑损伤抢救中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不同气道管理方式对昏迷患者吸入性肺炎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56例各种原因昏迷患者资料,根据气道管理方式不同将患者分成三组:A组(86例)来院即予气管插管;B组(67例)来院即予放置口咽通气管;C组(103例)按常规气道管理,在需要使用呼吸机时才与气管插管,其他医疗措施按诊疗常规进行。随访24h,比较三组的年龄分布,GCS评分,呕吐发生率,血氧饱和度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等情况。结果三组年龄分布,GCS评分,呕吐发生率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的血氧饱和度均较C组高(P〈0.01);A、B两组的血氧饱和度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吸入性肺炎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和C组(P〈0.01);B、C两组吸入性肺炎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气管插管和放置口咽通气管均能保障昏迷患者气道通畅,而气管插管能有效降低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口咽通气管对急诊深昏迷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2例按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3~8分的急诊深昏迷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48例,采用口咽通气管早期气道开放技术;对照组44例,采用开口器并舌钳开放气道的措施,评价2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开放气道所需时间(4.09±0.90)s明显短于对照组(18.26±1.03)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10 min内SpO2改善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口咽通气管在急诊深昏迷患者急救时可以更快更好地开放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复苏初期不同人工通气方式对复苏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初期不同的人工通气方式对复苏效果的影响.方法通过观察65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在心肺复苏初期采用气管插管、气囊面罩口咽通气管通气两种人工通气方式对复苏效果的影响,并比较其优缺点,分析不同人工通气方式在心肺复苏初期的利弊.结果在心肺复苏初期进行气管插管,有效率为38.7%,存活率为16.1%;气囊面罩口咽通气管通气复苏的有效率为64.7%,存活率为38.2%,明显高于气管插管组,P<0.05.结论在心肺复苏初期气囊面罩口咽通气管通气是一种理想的可靠的通气方式,能为患者提供有效的通气量,对循环的复苏如胸外按压影响较小,容易操作,为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提供充足的时间和良好机会,提高复苏的成功率和存活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口咽通气管在院前急救中的临床效果.方法80例院前急需心肺复苏急救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使用常规气管插管,观察组使用面罩气囊口咽通气管-气管插管.对比两组患者急救过程中插管时间、心肺复苏时间、一次性插管成功率及复苏成功率.结果观察组插管消耗时间较对照组少[(12.4±1.6)s比(86.4±11.4)s],观察组一次性插管成功率和复苏成功率分别为100.0%和6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2.5%和2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面罩气囊口咽通气管在心肺复苏急救中操作简单,安全快捷,复苏成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3.
口咽通气管为一种非气管导管性通气管道,自其问世以来,已成为一种显而易见的安全装置.置口咽通气管为基本气道开放技术[1],是保持呼吸道通畅的一种简单、快捷的方法,属无创性,易于掌握,而且能迅速有效地改善通气.神经内科危重病人多,病人常有严重缺氧和呼吸性酸中毒,多伴有舌后坠,严重影响呼吸.放置口咽通气管在维持有效呼吸、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病人供氧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我科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共有68例危重患者使用口咽通气管,现将方法及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通气方式对急诊心肺复苏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9年4月我院165例急诊心肺复苏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受试者分为A,B,C三组,每组均为55例,其中A组患者接受常规气管插管通气,B组患者接受喉罩联合气管插管通气,C组患者接受面罩气囊口咽通气管联合气管插管通气,比较三组患者的治疗情况、治疗前后各血气指标水平变化及预后效果。结果与A组相比,B组与C组患者的气道开放时间、呼吸、心搏及意识恢复时间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组与C组患者的pH与PaO2水平均显著高于A组,PaCO2水平显著低于A组,且C组各血气指标水平显著优于B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组与C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显著高于A组,死亡率显著低于A组,且C组的抢救成功率及死亡率显著优于B组,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面罩气囊口咽通气管联合气管插管通气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血气指标,提高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讨论两种改良后口咽通气道对脑外伤舌后坠患者鼾声呼吸的改善及预氧合的疗效观察,以及口咽通气道是否固定在位.方法 选择入急诊抢救室患者5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8例.实验组施行新改良口咽通气道辅助通气计划,对照组患者采用黄小春[1]改良的口咽通气道,比较两组患者行气管插管前气道有效改善鼾声呼吸时间及预氧合(SpO2≥95%)所需时间.结果 观察组达到预期氧合(SpO2≥95%)所需时间及改善鼾声呼吸时间明显短于于对照组者(P<0.05).结论 新改良口咽通气道可以迅速而牢固地开放气道,快速改善鼾声呼吸并达到预氧合(SpO2≥95%),从而改善患者缺氧症状,降低脑外伤患者病死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全麻苏醒期患者发生舌后坠引起气道阻塞时,采用两种不同方法开放气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全麻苏醒期发生舌根后坠的患者60例,分为A、B两组,每组各30例,A组放置口咽通气管,B组放置鼻咽通气管,观察比较两种方法开放气道后,患者的通气效果、作吐、躁动及置管损伤的发生率。结果:两组通气效果无明显差异。A组作吐及躁动发生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损伤发生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放置口咽、鼻咽通气管均能有效改善通气。口咽通气管适合短时间放置,鼻咽通气管适合高龄、阻塞性睡眠性呼吸暂停(OSA)或合并有轻度躁动等需要较长时间放置通气管的患者。  相似文献   

17.
口咽通气管的临床应用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口咽通气管又称口咽导气管,为一种非气管导管性通气管道,是最简单、有效且经济的气道辅助物。近年来各大医院已应用于临床,并对口咽通气管的材质、结构、型号和置管方法及置管后的护理等进行研究,现将临床应用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昏迷舌后坠患者使用口咽通气管的护理措施,认为使用口咽通气管可将舌体恢复至正常位置,从而恢复正常的气道管径,降低气道阻力,改善缺氧.  相似文献   

19.
放置口咽通气管吸痰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口咽通气管吸痰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择急诊外科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患者均使用中心负压吸引,观察组给予放置口咽通气管,吸痰管经口咽通气道插入吸痰,对照组采用传统经鼻/口腔插入吸痰管吸痰。结果 采用口咽通气管吸痰后SpO2回升明显、呼吸频率减慢、肺部痰鸣音减弱或消失、吸痰间隔时间延长,一次性插管成功率高及气道黏膜损伤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经口咽通气管吸痰既能快速有效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又能减少气道黏膜的损伤,在急诊抢救中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紧急心肺复苏(CPR)探索一条更快捷、更有效、更易推广普及的气道开放方法,以提高CPR的成功率及存活率。方法:选择心跳、呼吸骤停需紧急心肺复苏的患者110例,随机分为序贯性气道开放实施A组(面罩气囊口咽通气管-气管插管组)、B组(喉罩-气管插管组)和常规气管插管C组,比较三组在心肺脑复苏急救中的实施时效性、复苏成功率、并发症及存活率。结果:①实施组A组、B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高于C组(P〈0.05),有显著性差异;A组、B组反复气管插管次数少于C组(P〈0.05),有显著性差异;A组、B组插管所需时间、气道有效开放时间均短于C组(P〈0.01),有显著性差异。②实施A组、B组的复苏成功率高于C组(P〈0.05),有显著性差异;复苏期间A组、B组的瞳孔由大变小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SpO2上升时间均短于C组(P〈0.05、P〈0.01),有显著性差异。③B组胃内容物误吸率高,与C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B组咽部损伤率低于C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腹胀、肺部感染率三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A组、B组存活率高,与C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序贯性气道开放能及时、有效、可靠地早期开放气道,能更合理地协调与胸外按压的交互性,提高CPR复苏成功率和存活率,适合在CPR中普及推广;而面罩气囊口咽通气管和喉罩在序贯性气道开放术中能达到相同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