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勇  陈维毅  易兴彪 《骨科》2016,7(1):40-44
目的:探讨有限内固定联合支架外固定术治疗复杂性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年2月至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复杂性胫骨Pilon骨折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联合固定组(40例)采用有限内固定联合支架外固定治疗,单纯内固定组(40例)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采用Burwell?Charnley骨折复位放射学评分评价复位情况,Tornetta等Pilon骨折临床治疗结果评价标准评价治疗结果,并比较两组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随访时间3~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4.2个月。术后1周时,联合固定组22例达解剖复位,12例复位可,6例复位差;单纯内固定组19例达解剖复位,16例复位可,5例复位差,两组关节面复位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82,P=0.643)。术后3个月,联合固定组临床治疗优良率为92.5%,显著优于单纯内固定组的80.0%(χ2=4.114,P=0.043);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5%和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13,P=0.644)。结论有限内固定联合支架外固定是治疗复杂性Pilon骨折的有效方法,可使损伤关节面达到解剖复位,有效恢复患者的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2.
微创内固定加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微创内固定加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对44例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患者,应用微创内固定加外固定的方法进行治疗。骨折按AO/ASIF分型属A3型11例、C1型7例、C2型12例、C3型14例,均为闭合性损伤。结果术后随访1~2年,平均1.3年。44例腕部骨折均获得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7.3周,骨折对位良好,腕关节功能完全恢复或大部分恢复,按Dienst功能评估标准进行综合评定:优15例,良25例,可4例。结论微创内固定加外固定术操作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是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应用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外固定架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差异,为临床选择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方法提供依据. 方法 计算机检索MEDLINE(1975年至2008年1月)、Cochrane图书馆(2007年第2期)、EMBASE(1980年至2007年)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78年至2007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94年至2007年)、中国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数据库(CMAC,1994年至2007年)、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1989年至2007年).手检1980年1月至2008年1月国内相关杂志9种,均从创刊检索至2007年11月,搜集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内固定或外固定治疗的临床研究.按照文中所述纳入标准收集后进行比较.利用STATA软件进行异质性分析及Meta分析,绘制森林图. 结果 共纳入71篇文献,其中外固定架组23篇文献(856例患者),内固定组48篇文献(1741例患者).结果发现,两组在握力、腕部活动范围、放射学指标以及功能评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置信区间有重叠).外固定架组的感染率、固定失败率和神经炎发生率较高,而内固定组的肌腱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内固定提前拆除的比例较高(95%置信区间无重叠).结论 采用外固定架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各有利弊,尚缺乏内固定优于外固定治疗的证据,其疗效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周中  宋知非  黄海涛  江宁 《中国骨伤》2006,19(3):144-146
目的:比较分析微型接骨板和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掌指骨骨折对手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经完整随访的56例掌指骨骨折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情况,A组:32例掌指骨骨折患者予以行切开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接骨术,术后石膏夹板外固定;B组:24例掌指骨骨折患者予以行切开复位微型接骨板内固定接骨术,术后未用外固定。两组资料经统计学处理,P>0.05,具有可比性,按照TAM系统评价法要求分别观察测量手指屈曲伸直功能恢复的情况。结果:经过6~12个月(平均9.3个月)的随访,按TAM系统评价法:A组优14例,良9例,中7例,差2例;B组优12例,良6例,中4例,差2例。经统计学Ridit分析检验,u=1.547,两种方法在恢复手功能(掌指关节、近侧指间关节、远侧指间关节的屈伸活动)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微型接骨板和克氏针内固定均为治疗掌指骨骨折的有效方法,各有优缺点,只要注意适应证的正确掌握和规范操作就能扬长避短,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分析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治疗失败的原因, 初步提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内固定手术失败风险评估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 年4 月至2011年4 月, 四家医院收治的267 例接受内固定治疗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 分析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烟酒史、激素史、骨质疏松程度及骨折分型等因素与内固定失败的相关性。通过手术风险评估表评分, 将患者分为手术失败低危风险组、中危风险组和高危风险组, 比较各组内固定术后失败率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接受内固定手术治疗的267例患者中42 例患者治疗失败。患者高龄、糖尿病、严重骨质疏松、骨折不稳定等危险因素与内固定失败相关, 而患者的性别、高血压、烟酒史、激素应用史等因素与内固定失败无关。糖尿病史、骨质疏松程度、骨折稳定性是患者内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OR 分别为3.76, 2.37 和2.74, P<0.05)。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患者主要集中在中、高危风险组。结论 严重骨质疏松、不稳定性骨折以及糖尿病均为致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失败的重要因素。对低危风险组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可以首选内固定治疗, 而对中危风险组和高危风险组患者建议谨慎选择内固定治疗, 对高龄、高危风险组患者必要时可行人工关节置换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伤椎内植骨结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爆裂性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1月~2008年10月,采用伤椎椎体内自体植骨、椎管减压(或不减压)及相邻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爆裂性骨折26例。根据AO分型,A2型18例,A3型8例;按ASIA脊髓神经功能分级标准:A级2例,B级2例,C级5例,D级7例,E级10例。观察手术前后及随访期间患者椎管狭窄率、伤椎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以及ASIA评分的变化。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9个月,平均13个月。术后椎管狭窄率、伤椎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均有明显改善,随访期间伤椎高度和矫正角度均无明显丢失。全组无术后脊髓神经功能障碍加重,术后及随访期间患者ASIA评分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术中及术后随访期间无断钉、断棒和内固定松动迹象。结论伤椎内植骨结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爆裂性骨折可有效地恢复伤椎椎体高度,重建前中柱的稳定性,防止术后由于椎体高度丢失所导致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most appropriate surgical treatment from three procedures used for fractures of the distal radius. In a retrospective comparative study, 166 out of 237 patients who underwent surgery for AO/ASIF A3 or C2 distal radius fractures were evaluated. Surgical procedures were external fixation or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with either palmar or dorsal plates. Radiological outcomes were palmar tilt, radial angle, radial length and ulnar variance. Functional outcomes were range of motion and grip strength. In addition, outcomes according to Gartland and Werley and the Disabilities of the Arm, Shoulder and Hand questionnaire were compared. Further outcome criteria were the treatment time and the number of complications. Data were analysed using an analysis of variance statistical procedure respective of the χ2-test.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in particular palmar plate fixation, demonstrated the best radiological and functional results. Subjective assessment of ORIF proved better than that of external fixation as treatment time was shorter and complications were more rarely seen. However, most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groups were not significant. Although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groups, our data indicates that most dorsally displaced distal radius fractures can be treated successfully by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Palmar plate fixation seems to have slight advantages compared to both the external fixation and dorsal plate fixation surgical procedure.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对俄罗斯骨科环形外固定支架的学习,探讨瓦氏骨外固定支架三角形有限性固定技术治疗胫腓骨骨折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2月至2007年12月期间,使用瓦氏骨外固定支架三角形有限性固定技术治疗54例胫腓骨骨折患者,男48例,女6例;年龄18~54岁,平均34岁(18~54岁).骨折类型按AO分类:41-C3型2例(其中1例合并43-B2型,另1例合并43-A3型);42-A型17例,42-B型13例,42-C型12例;43-B型5例,43-C型5例.开放性损伤26例,按Gustilo-Anderson分型:Ⅱ型13例,ⅢA型10例,ⅢC型3例;闭合性损伤28例,按Tscherne分类:Ⅰ级8例,Ⅱ级20例.均采用闭合复位瓦氏骨外固定支架骨圆针三角形有限性固定治疗. 结果 28例闭合性损伤患者1周肿胀消退;26例开放损伤创口一期愈合24例,1例经换药后4周愈合,1例截肢.50例患者术后获3~14个月(平均10个月)随访,4例失访.50例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为2~6个月,平均3个月.1例患者发生骨不连,经改单臂外固定支架固定后12周骨折获愈合.本组无功能障碍患者. 结论 瓦氏骨外固定支架三角形有限性固定技术在复杂胫腓骨骨折中的应用价值较高,其器械的三维调整力学性能使闭合复位变得容易,损伤小,骨愈合快,固定稳定可靠,感染率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9.
T型钢板在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36,自引:1,他引:35  
Gong X  Rong G  An G  Wang Y  Li J 《中华外科杂志》2002,40(2):120-123
目的 总结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T型钢板内固定治疗的效果,以提高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 本组45例采用T型钢板固定,其中15例因骨缺损较严重同时植骨。结果 平均随访25.36个月。远期疗效优良者41例(1例双侧),优良率91.11%。结论 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手法复位较困难,并因外固定难以维持复位而常发生再移位。这类骨折应尽早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配合合理有效的功能锻炼,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对远期功能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桡骨短缩程度和关节解剖复位的满意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苏氏正骨法结合外固定与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的疗效。方法:本组240例胫骨平台骨折中男185例,女55例;年龄24~64岁,平均42岁。随机分为外固定组(A组)和内固定组(B组),每组120例,分别采用苏氏整复手法结合外固定器(A组)和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B组)治疗,比较两种疗法的疗效。结果:240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0个月,平均12.4个月,按临床功能评分标准:A组优25例,良88例,可6例,差1例,优良率94.17%;B组优11例,良86例,可23例,差0例,优良率80.83%。两组疗效经秩和检验,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苏氏正骨法与外固定结合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但越膝外固定器限制膝关节活动,需进一步改进成带活动轴可屈曲式外固定器。  相似文献   

11.
转子间骨折固定失效1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转子间骨折固定失效的原因,以正确选择手术适应证和固定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9月至2008年9月13例转子间骨折手术后固定失效的临床资料,总结失效原因。男7例,女6例;年龄58~93岁,平均71岁。髓内固定2例,近端解剖型钢板固定4例,DHS固定3例,空心加压螺钉2例,外固定架2例。按Evans分型:Ⅱ型1例,Ⅲ型7例,Ⅳ型5例。结果:不稳定性骨折复位不良未植骨8例,股骨颈内钉植入位置不良6例:术后颈干角复位90。以下3例,90°~110°7例,110°~130°3例。内固定钉退出5例,颈内固定钉向外上切出6例,过早负重3例,骨质疏松10例,发生时间术后6周~11个月,平均4.5个月。结论:转予间骨折发生固定失效主要与骨折类型、复住状况、固定方法掌握的准确性、骨质疏松、负重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12.
外固定架在前臂严重粉碎及多段骨折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治疗前臂骨干严重粉碎性及多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93至2002年间收治的前臂骨干严重粉碎性及多段骨折患共22例。其中开放性骨折5例,均急诊清创复位外固定架固定;闭合性骨折17例,以切开复位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架固定结合简单内固定为主要治疗方法。运用Anderson标准进行前臂功能评价。结果:22例患中发生1例骨延迟愈合,1例骨不愈合,均经二次手术植骨后得到愈合。按Anderson标准评价,优7例,良10例,不满意3例,失败2例,优良率78%。结论: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在前臂尺桡骨骨干严重粉碎性及多段骨折的治疗中有独特的优势,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或切开复位外固定架固定结合运用简单的内固定可发挥内外固定各自长处,在取得良好固定作用的同时,减少骨折端血运的破坏,达到生物学固定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采用铰链式肘关节外固定支架辅助内固定治疗陈旧性肱骨远端B型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4年1月至2007年4月收治11例陈旧性肱骨远端B犁骨折患者,受伤至手术时间1.5~6.0个月(平均3.1个月),采用铰链式肘关节外固定支架辅助切开复位内固定进行治疗.根据Mav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对其疗效进行评定.结果 11例患者术后获10~18个月(平均12.5个月)随访.骨折临床愈合时间3.5~6.0个月,平均4.6个月.患者肘关节经功能锻炼后平均活动范围:伸直19.4°±6.5°,屈曲124.2°±11.3°;前臂旋前72.8°±5.4°,旋后67.6°±7.3°.按照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由术前(52.4±7.6)分上升至(85.7±9.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161,P=0.000);其中优5例,良4例,可2例.结论 采用切开复位内同定治疗陈旧性肱骨远端B型骨折,术后在铰链式外固定支架辅助下活动肘关节,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有利于肘关节功能的恢复,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T型钢板内固定与石膏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36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18例)采取T型钢板内固定治疗,对照组(18例)采取石膏外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2~16(11.1±5.3)个月。复位后桡骨短缩程度、术后1周腕掌关节改善评分、术后2个月肘关节功能评分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T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维持桡骨长度效果好,疼痛度低,关节活动度大,可促进术后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5.
不同内固定方法治疗成人桡骨颈骨折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应用不同内固定方法治疗成人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21例Mason Ⅱ、Ⅲ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内固定(16例)和克氏针内固定(5例),术后对两组肘关节功能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6~42个月,平均33个月.1例克氏针固定患者骨折不愈合,术后8个月再次行微型钢板内固定.余20例患者均骨性愈合.按照Broberg和Money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进行评估:微型钢板组优11例、良4例、可1例,优良率为93.8%;克氏针固定组优1例、良2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60.0%.结论 在治疗成人MasonⅡ、Ⅲ型桡骨颈骨折时,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是获得良好肘关节功能的首要选择.其中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明显优于克氏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复位外固定器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配对设计,回顾性分析了2005年8月至2009年9月收治的60例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其中男8例,女52例;年龄34-85岁,平均60.27岁;左侧33例,右侧27例。所有骨折为自行摔倒后手撑地所致,均为闭合性骨折。按AO分型:A3型22例,B2型4例,B3型2例,C1型20例,C2型8例,C3型4例。分别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及闭合复位外固定器治疗。观察术前术后掌屈、背伸、桡偏、尺偏、旋前、旋后、握力、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短缩。结果:60例均获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5.4个月。桡骨高度:外固定组平均(4.85±2.75)mm,内固定组平均(4.29±1.53)mm;掌倾角:外固定组平均(14.66±10.77)。,内固定组平均(14.39±5.01)。;尺偏角:外固定组平均(7.90±4.70)。,内固定组平均(6.19±3.15)。。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固定组与外固定组功能比较,除旋后及桡偏外,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Batra腕关节评分标准测定两组患者术后1年腕关节功能,外固定组Batra解剖评分平均86-27分,其中优15例,良11例,可1例,差3例;功能评分平均94.93分,均为优。内固定组Batra解剖评分平均91.27分,其中优16侧,良12例,可2例;功能评分平均94-23分,均为优。结论:复位外固定器与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疗效相近,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斜T形钢板与外固定架均结合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疗效对比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6—01—2013-06分别采用斜T形钢板内固定与外固定架结合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44例。结果所有患者获得12~18个月(平均16.5个月)的随访。术后12个月采用腕关节功能Gartland—Werley评分对术后疗效进行评估:内外固定组优良率分别为81.0%(17,21)、82.6%(19/23),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52%(2/21)、13.04%(3/23)。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内固定组掌倾角、尺偏角明显优于外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种固定方式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均可达到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斜T形钢板内固定术后短期内影像学结果稍好,对于远期疗效而言,选用外固定架结合克氏针内固定有创伤小、恢复快、成本低、操作方便等特点。  相似文献   

18.
偏心固定与髓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张颖  何伟  刘又文  冯立志 《中国骨伤》2015,28(2):117-121
目的 :比较股骨转子间骨折采用偏心固定及髓内固定两种方法的疗效,为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07年2月至2010年1月收治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82例,其中偏心固定组39例,男16例,女23例,年龄41~81岁,平均(62.68±10.69)岁,采用动力髋或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固定;髓内固定组43例,男15例,女28例,年龄43~78岁,平均(62.60±8.37)岁,采用PFN或PFNA固定。比较两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Harris评分情况。结果:两组伤口均Ⅰ期愈合,无手术并发症。8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8个月,平均18.3个月。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1个月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2个月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偏心固定组优良率为89.7%,髓内固定组优良率为9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偏心固定组骨折不愈合1例,动力髋主钉螺丝松动并继而发生髋内翻畸形。髓内固定组无防旋钉退出,髓内钉远端股骨再骨折1例。结论:两种方法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均有良好疗效,但是髓内固定较偏心固定手术时间更短,出血量更少,适用于骨质疏松和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  相似文献   

19.
高金华  胡炜  郭晓山 《中国骨伤》2015,28(8):753-756
目的:探讨经皮螺钉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架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6年4月至2009年5月,采用闭合复位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架治疗29例旋转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男19例,女10例;年龄19~53岁,平均31岁。按照Tile分型:C1型17例,C2型12例。术后采用Tornetta标准和Majeed功能评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29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0~24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无神经损伤及盆腔脏器损伤等并发症发生,伤口愈合好,仅1例出现钉道口感染,换药后治愈。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14~18周,平均16.2周。未见螺钉松动、脱出、断裂。按照Tornetta评价,优 14例,良10例,可 4例,差 1 例。末次随访Majeed评分为87.2±11.3,优16例,良9例,可4例。结论:对于不稳定C1、C2型骨盆骨折,采用闭合复位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架可以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儿童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8年1月至2014年6月,采用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法治疗儿童股骨远端骨折17例,其中男12例,女5例;年龄6~13岁,平均10.2岁;病程1 h~2 d。所有患儿经X线片确诊,股骨髁上骨折11例,髁间粉碎性骨折6例。按AO/ASIF分型:A1型9例,A2型5例,C1型3例。观察并记录患者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术后放射学检查、下肢长度及膝关节活动度,并采用KSS膝关节功能评分对膝关节功能进行评分。结果:17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38个月,平均24.4个月。术后均无神经血管损伤表现,出现外固定针松动1例,针道感染2例,双侧肢体不等长3例。膝关节活动度及长度测量(与健侧对比):平均屈曲受限10°(0°~20°),平均伸直受限4°(0°~10°),平均内/外翻3°(0°~5°)。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功能KSS临床评分为96.4±5.0;优16例,良1例。X线片显示所有骨折愈合,未发现骨骺早闭现象。结论:采用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方法治疗儿童股骨远端骨折,具有手术操作简单、固定牢固、早期功能锻炼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