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 毫秒
1.
经伤椎椎弓根三椎六钉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脊柱胸腰段因为解剖的特殊性,容易由传导暴力造成损伤,且胸腰椎骨折极易造成脊柱不稳及脊髓损伤,是致残的重要原因。目前,后路经伤椎上下椎椎弓根短节段间接复位固定(二锥四钉)仍是主要的治疗方法,但存在后凸畸形矫正不满意、伤椎高度恢复不佳、突入椎管内的骨折块难以复位及断钉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后路经伤椎椎弓根置钉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3例胸腰椎爆裂骨折脱位采用后路经伤椎及邻近椎椎弓根钉内固定、复位,椎管减压,关节突、横突间植骨融合,重建脊柱稳定性,观察术后伤椎复位情况。结果脱位完全纠正,伤椎骨折前缘高度恢复达85%~100%,术后脊柱后凸畸形即刻消失。术后随访6~32个月,平均13.6个月,所有患者伤椎高度无丢失,骨折及植骨融合良好,内固定无松动、断裂。结论后路经伤椎置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能很好地恢复伤椎高度、矫正脱位及后凸畸形,增加固定椎的牢靠性,重建脊柱稳定性,避免了术后椎体高度丢失、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针对无神经症状、椎管无明显占位的胸腰椎骨折,目前临床上有多种治疗方法,结合本院30例手术治疗经验,谈谈对各种治疗方法的体会.[方法]对30例无脊髓、神经压迫症状的胸腰椎骨折,采用钉棒系统内固定、张复椎体、损伤节段后外侧植骨的手术方式治疗.[结果]随访12~27个月,平均15个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伤椎高度及椎间角大部分恢复(P<0.05),术前椎管狭窄率平均28%,术后为9%(P<0.05).患者无远期腰背疼痛不适及脊髓、神经压迫症状出现.X线片及CT证实伤椎愈合好,虽伤椎内有小空洞改变,然足以维持支撑强度及刚度.[结论]对于无脊髓、神经症状出现,椎管无明显占位的胸腰椎骨折,采用钉棒系统内固定、张复椎体,结合后路损伤节段融合治疗,是可行的治疗方法,可立即缓解伤部疼痛,又可有效防止后期慢性腰背疼痛不适以及局部脊柱不稳定所致的脊髓、神经压迫症状的出现.内固定取出后,不会引起伤部脊柱成角加重和伤椎高度丢失.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经伤椎椎弓根直接复位固定结合可注射硫酸钙人工骨灌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 选择24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采用经伤椎GSS-Ⅱ型椎弓根钉系统直接复位、内固定,同时应用可注射硫酸钙人工骨灌注伤椎.结果 所有患者均达到骨性融合,均得到满意的复位,伤椎后缘侵入椎管的骨块明显回纳,随访期间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现象,无慢性腰背痛,伤椎高度及脊柱生理弧度无丢失.结论 经伤椎置钉椎弓根内固定结合硫酸钙人工骨灌注治疗胸腰椎骨折,是一种有效而安全的方法,术后远期伤椎高度和脊柱生理弧度可得到很好的维持.  相似文献   

5.
后路应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恢复伤椎高度、脊柱生理弧度及间接椎管减压效果肯定。但后路手术时椎管前方的减压不是直视下操作,无法客观准确地判断,易出现椎管内骨块残留,造成减压不彻底,影响神经损伤的恢复,且伤椎复位后椎体内骨小梁支架结构并未同时恢复,形成了椎体内的空隙,是内固定物失败及椎体高度的丢失、脊柱后凸畸形导致脊髓或马尾迟发性损害及慢性腰背痛的主要原因。为减少后路手术并发症,本文对后路手术的一些技巧加以探讨,[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后路环形减压伤椎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56例采取椎管环形减压伤椎植骨内固定术.结果 随访12~32个月,平均20.5个月,无椎弓根钉失败患者.术后12个月Cobb角、伤椎前后缘高度、椎管狭窄率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经后路环形减压伤椎植骨内固定既可重建脊柱稳定性,又可有效防止内固定失败和矫正高度丢失,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后路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132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总结分析 132例胸腰椎骨折病例的手术时机及后路椎管减压方式、椎体内植骨的疗效。方法 采用后路椎管环形减压 ,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技术 ,治疗 132例胸腰椎骨折。分析不同手术时机的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关系 ,以选择合理手术时机。测量伤椎椎管狭窄率 ,伤椎椎体中央高度值 ,确定椎管矢状径的恢复程度及伤椎椎体高度恢复情况 ,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周左右手术的病例 ,其术中出血量与 8h以内和 1~ 7d组行t检验 ,结果P <0 .0 5 ,差异有显著意义。X片示伤椎椎体中央高度值术后与术前比较 ,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 ,而随访时与正常值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CT检查显示 ,术前伤椎椎管狭窄率平均 4 4 .7% ,伤椎椎管术后 1年左右出现椎管再塑形现象 ;再塑形的伤椎椎管管径与正常值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132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 33.5个月 ,其中 111例脊髓不完全损伤患者按美国脊髓损伤协会 (ASIA)分级标准提高 1~ 3级 ;16例脊髓完全损伤患者部分神经功能有所恢复。结论 错过急诊手术时机的脊髓完全性损伤或无明显神经体征的病例 ,手术时机宜在伤后 2周左右 ;后路椎管减压应根据损伤情况采用不同方式 ,尽量保留脊柱的稳定性 ;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采用后路短节段跨伤椎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同时进行伤椎椎体成形的临床意义. 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4月至2001年12月采用AF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并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进行伤椎椎体成形治疗的35例胸腰椎骨折病例,对比其术前、术后和最后随访时的脊柱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丢失及椎管骨块占位的变化,观察椎弓根螺钉系统是否存在弯曲、松动或断裂现象. 结果 本组术后切口无感染,随访12~72个月,平均39.6个月.术后12个月内出现断棒4例,断钉2例.最后随访时脊柱矫正度和伤椎椎高度均有不同程度丢失,脊柱Cobb角和椎管占位情况术前与术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与最后随访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体前缘高度术前与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与最后随访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的基础上进行伤椎椎体成形术并不能有效地降低内固定失效率及避免脊柱矫正度的丢失.  相似文献   

9.
AF钉内固定撑开间接减压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伴不全截瘫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后路AF钉内固定装置间接减压对胸腰椎爆裂骨折伴不全截瘫的疗效。方法:对11例胸腰椎爆裂骨折伴不全截瘫病人,后侧入路,AF钉内固定撑开,间接减压椎板植骨。结果:术后CT、X线复查:椎体高度恢复,椎管面积基本正常,脊柱矢状面生理曲度恢复。平均随访23个月,无断钉及骨不愈合。按Frankel分级术后神经功能均恢复至E级。结论:后路AF内固定撑开装置间接减压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伴不全截瘫具有手术操作简便、时间短、出血少、对椎管内干扰小、椎管扩大间接减压效果好、神经功能恢复好等优点,且重建了脊柱的稳定性,恢复了脊柱的生理曲度。手术时机以伤后1—2周间为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胸腰段骨折并截瘫后行脊柱前后路手术及内固定的疗效。方法:报告近10年间收治的胸腰段骨折并截瘫136例。前路椎管羊减压27例,Kaneda内固定15例。后路椎管减压同时行Dick钉内固定74例、Luque内固定35例。结果:不同的术式。在直视压充分椎管减压,疗效确定,应用不同的内固定既重建了脊柱,又保证了脊柱早期康复,减少了截瘫病人的并发症发生。结论;按Frankel神经功能评定标准。我们认为不全瘫疗效优于完全瘫,各类术式内固定应取决于伤椎及脊神经损伤情况。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1—2020-12采用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的23例胸腰椎骨折,比较术前与术后2个月疼痛VAS评分、ODI指数、伤椎前缘、中心、后缘高度、伤椎Coob角、椎体楔变角、椎管矢状径,比较术前与术后2个月伤椎上方与下方的椎间孔高度、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面积。结果 23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61个月,平均17个月。共置入119枚椎弓根钉,手术时间68~120 min,平均89.8 min。术中出血量10~90 mL,平均48.5 mL。术后2个月伤椎前缘、中心、后缘高度、椎体楔变指数、椎管矢状径、伤椎下方椎间孔高度、伤椎下方椎间隙高度较术前增加,疼痛VAS评分、ODI指数、伤椎Coob角、椎体楔变角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术后2个月伤椎上方椎间孔高度、伤椎上方椎间隙高度、伤椎上方椎间孔面积、伤椎下方椎间孔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创伤小,临床疗效确切,同时可获得一定脊柱矫形及神经间接减压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后路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2月~2015年7月对116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行后路复位固定手术治疗,按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三组,38例采用伤椎椎弓根内置短螺钉(伤椎短钉组),38例采用伤椎椎弓根内置长螺钉(伤椎长钉组),40例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伤椎不置螺钉(伤椎无钉组)。[结果]随访9~36个月,平均15.8个月。三组手术前后伤椎前缘高度比、脊柱后凸Cobb角、伤椎椎管矢状径和横截面积比较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神经功能状态较术前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椎短钉组、伤椎无钉组在术后矫正率、术后椎管面积改善率,优于伤椎长钉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椎短钉组和伤椎长钉组的远期矫正丢失率和内固定失效率均低于伤椎无钉组(P<0.05)。三组间神经功能恢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疼痛评分伤椎短钉组优于伤椎长钉组和伤椎无钉组(P<0.05)。术后并发症三组无显著差别。[结论]在后路内固定中增加经伤椎椎弓根内置短螺钉内固定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更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临床应用对脊柱自动撑开复位系统、Dick 钉、Steffee钢板等三种经椎弓根内固定系统进行评价。方法分别测量1988~2005年我院收治的206例胸腰椎不稳定性骨折患者手术前后伤椎的前缘高度、后缘高度、后 凸角度、椎管内径。结果脊柱自动撑开复位系统伤椎前缘矫正率为(85.38±12.5)%,后缘矫正率为(97.88±19.3)%,后凸畸形矫正率为(93.32±20.2)%,椎管内改善率为(87.31±18.8)%,较Dick钉、Steffee钢板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脊柱自动撑开复位系统复位容易、固定更为牢固。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伤椎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和并发症的原因及预防。[方法]自2005年3月~2010年3月35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传统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同时经伤椎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椎体成形植骨技术,分别测量术前、术后和随访时椎体前缘高度、脊柱Cobb角,椎管内占位百分比并做统计学分析,术后和随访时采用CT对伤椎进行层厚1 mm,间隔1 mm的扫描,做多平面重建图像,观察植骨充填和骨愈合情况。以ASIA 2000分级标准评定神经功能;以Charles标准评定临床疗效。[结果]随访1~5年,平均3年,无断钉、断棒及内固定松动发生,手术前后伤椎椎体的前缘高度、脊柱矢状位Cobb角,椎管占位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与手术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伤椎椎体的CT扫描及重建为植入骨填满伤椎空腔,1例打压植骨力度过大,植入骨自椎体侧前方溢出;骨愈合28例,部分骨愈合7例,但未出现其他并发症,无骨不愈合者。神经功能ASIA分级提高1~3级,临床疗效优良率为85.7%。[结论]经椎弓根伤椎固定结合伤椎成形椎体内植骨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满意,进一步提高伤椎骨愈合质量是该手术需完善的,CT扫描及...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后路AF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方法:40例患者行AF系统内固定治疗,行椎板减压,术后平均随访19个月。结果:伤椎前后缘高度和Cobb's角、椎管截面积与术前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无迟发性神经损伤发生。结论:AF系统内固定术具有操作简单,能间接椎管减压、再行椎管减压后,恢复和维持脊柱正常序列、防止迟发性神经损伤发生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选择性增加经伤椎椎弓根置钉短节段钉棒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2例胸腰段椎体骨折,采用增加经伤椎椎弓根置钉短节段钉棒内固定,观察患者术前、术后伤椎前缘高度、脊柱Cobb角、神经恢复情况。结果术后伤椎前缘高度、脊柱Cobb角较术前明显恢复(P<0.01),无断钉、断棒。结论选择性增加经伤椎椎弓根置钉短节段钉棒内固定治疗胸腰椎严重骨折,术中伤椎复位满意、术后固定牢固、脊柱稳定性好,有利于伤椎骨折愈合和患者早期功能锻炼与康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胸腰椎爆裂骨折两种方法植骨后伤椎椎体的植骨量、骨缺损空隙残存率及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取18个4~6月龄新鲜小牛脊柱腰段(L1~5)离体标本,制备L3椎体爆裂骨折模型,模拟胸腰椎爆裂骨折行伤椎撑开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将18个标本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A组伤椎椎体内不植骨,B组行经双侧椎弓根伤椎椎体内植骨,C组行经单侧椎管伤椎椎体内植骨。记录B、C组植骨量;将3组标本行DR片及CT观察伤椎椎体骨缺损空隙大体情况;经CT扫描后采用数格子法计算伤椎椎体骨缺损空隙残存率;应用ElectreForce-3510高精度生物材料试验机测试标本压缩刚度。结果 B、C组植骨量分别为(4.58±0.66)g和(5.72±0.78)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07,P=0.022)。DR片及CT观察示:A组标本伤椎椎体内见较大骨缺损空隙;B组伤椎椎体的"蛋壳样"空隙内可见骨粒填充,多集中于伤椎椎体后半部,椎体前部填充不足;C组伤椎椎体内较多骨粒填充,分布均匀。A、B、C组标本骨缺损空隙残存率分别为52.0%±5.5%、39.7%±2.5%、19.5%±2.5%,C组显著低于A、B组,B组显著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屈压缩刚度C组显著高于A、B组(P<0.05),A、B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伸压缩刚度C组显著高于A组(P<0.05),但A、B组间及B、C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弯及右侧弯压缩刚度3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腰椎爆裂骨折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结合经单侧椎管伤椎椎体内植骨较经双侧椎弓根伤椎椎体内植骨植入骨量更多,更充分,术后骨缺损空隙残存率更小,对恢复脊柱前屈-压缩刚度更好。  相似文献   

18.
经伤椎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椎体骨折脱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伤椎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椎体骨折脱位疗效。[方法]30例胸腰段椎体骨折脱位经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联合伤椎置钉内固定,椎管减压,横突间或者侧后方植骨,恢复骨折椎体高度,纠正胸腰椎序列,重建脊柱稳定。通过术前、术后2周、8个月摄X线片,测量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的比值和Cobb角,了解术后骨折复位以及随访期间内固定有无失败和复位丢失情况。[结果]本组病例经过术后6~8个月的随访,平均11.4个月,患者骨折均达到临床骨性愈合,术前对比术后2周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的比值和Cobbs角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术后8个月对比术后2周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经伤椎置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能够很好的对伤椎进行复位,恢复脊柱序列,增加固定椎的牢固性,也避免了术后椎体高度丢失,内固定器械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前路Centaur钉板系统治疗胸腰段脊柱爆裂性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Centaur钉板系统在胸腰段脊柱爆裂性骨折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利用Centaur钉板系统经前路行胸腰段脊柱爆裂性骨折伤椎次全切除、椎管减压、椎间植骨内固定的临床资料。结果 16例得以随访1~3.5年,疗效满意。结论 胸腰段脊柱不稳定性爆裂性骨折累及脊柱前、中、后柱,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脊髓、马尾神经根损伤,经前路途径能达到直接有效地解除压迫的根本目的,伤椎植骨融合效果确实,而Centaur钉板系统结构简单、固定可靠、操作容易。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经伤椎与跨伤椎短节段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治的胸腰椎单节段骨折患者45例,其中25例采用经伤椎椎弓根内固定(A组),20例采用跨伤椎短节段内固定(B组),所有患者均于受伤后3-11天内手术。比较术后1周和术后12月两组的矢状面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椎管占位、VAS评分、内固定失败情况。结果 术后随访(14.7±2.4)个月,术后1周经伤椎组的Cobb角(4.12±1.51°)、椎管占位(10.68±1.73%)小于跨伤椎组(5.15±1.14;12.15±2.64);椎体高度(94.00±3.42%)大于跨伤椎组(90.05±4.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26,P=0.003),术后12月经伤椎组的Cobb角(4.16±5.73°)、椎管占位(5.88±1.09%)、VAS评分(1.62±0.73)与跨伤椎组均明显小于跨伤椎组(5.73±1.24;8.05±2.04;2.18±0.94),椎体高度(93.36±3.13%)大于跨伤椎组(87.60±3.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61,P=0.000)。A组的145枚椎弓根螺钉松动5枚,无折断病例。B组的80枚椎弓根,其中松动7枚,折断1枚,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X2=4.065,P=0.044 )。结论 经伤椎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能提高骨折复位效果和降低伤椎前柱的高度丢失,有利于椎管重建,是胸腰椎骨折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