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膦甲酸钠治疗重型乙型肝炎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膦甲酸钠治疗重型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01年4月~2004年4月收治的重型乙型肝炎56例,其中亚急性重型肝炎8例,慢性重型肝炎48例,所有病例HBsAg、HBeAg、HBV-DNA均阳性,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两组均给予综合治疗,治疗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膦甲酸钠3.0g,2次/d,2周后改为1次/d,疗程28d。治疗期间观察患者症状,体征及肝功能的变化,乙肝病毒复制指标的变化、病死率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结束时,两组存活病例乏力、纳差、腹胀、腹水等症状、体征均明显改善,治疗组略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功能恢复情况(TBIL、PTA)、HBeAg、HBV-DNA阴转率及病死率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用药期间有4例出现低热,5例出现头晕、恶心、心慌症状,有3例用药第2周出现血肌酐升高,未影响治疗。结论膦甲酸钠能抑制乙肝病毒复制,有效地改善肝功能,降低重型肝炎的死亡率,为重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选择,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观察膦甲酸钠抗乙型肝炎病毒(HBV)的近期疗效。方法将6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在常规保肝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膦甲酸钠;对照组32例,仅用常规保肝药物治疗。治疗前后观察患者肝功能、血清HBV DNA含量、乙肝病毒免疫学标志等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中30例治疗前具有消化道症状,治疗后25例有缓解,症状改善率83.33%。其中6例慢重肝患者治疗后存活4例,死亡2例,治愈率为66.67%;对照组25例有症状者中20例有缓解,症状改善率80.00%。两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提示膦甲酸钠具有明显和快速的抑制乙肝病毒复制、降低病毒量的作用,可作为抗病毒序贯疗法的首程用药或联合用药的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膦甲酸钠联合α-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1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90例,治疗组给予膦甲酸钠注射液联合α-干扰素治疗。对照组单纯给予α-干扰素治疗。所有患者均做肝功能检测,以及血、尿常规检测。结果治疗组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清胆红素(BIL)、血清白蛋白与球蛋白的比值(A/G)复常率均高于对照组,病毒指标HBsAg、HBeAg、HBV-DNA转阴率均高于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出现不良反应15例,发生率为16.7%;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10例,发生率为11.1%,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膦甲酸钠联合α-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型肝炎疗效确切,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邹愚  李传贵  吴世韬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5):2269-2271
目的:观察天晴复欣对儿童乙肝病毒感染的疗效。方法:比较天晴复欣与干扰素对8~14岁儿童乙肝病毒感染的疗效,并探索治疗早期HBVDNA定量变化与疗效的关系。结果:天晴复欣治疗4个月时综合疗效完全应答率(ALT复常,HBVDNA及HBeAg阴转)为22.5%,部分应答率为37.5%,血清中HBVDNA定量由(52.4±38.6)×105cop/ml降为(8.8±7.9)×105cop/ml,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6个月随访时完全应答率为25.0%,部分应答率37.5%,HBVDNA定量降为(6.9±6.1)×105cop/ml,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与干扰素治疗相比,无显著差异性(P>0.05):干扰素组治疗4个月时完全应答率为20.0%;部分应答率为40.0%;HBVD-NA定量由(51.7±36.8)×105cop/ml降为(10.1±9.8)×105cop/ml,P<0.01,疗效相当;6个月随访时干扰素组完全应答率25.0%;部分应答率35.0%;HBVDNA定量降为(7.8±6.9×10)×105cop/ml,与治疗前比有显著差异P<0.01。天晴复欣治疗2个月时HBVDNA下降>2个对数级者疗程结束时综合疗效完全应答和部分应答率与治疗4个月时差异无显著性,P>0.05。不良反应小。结论:天晴复欣对儿童乙肝病毒感染与干扰素有相似效果,治疗安全,是治疗儿童乙肝病毒感染的有效方法。治疗2个月时HBVDNA下降>2个对数级者抗病毒效果显著,可作为天晴复欣继续治疗至结束的标准之一;<2个对数级者可停药,以减少药物和费用的浪费。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不同HBV-DNA病毒载量乙型肝炎患者的乙肝五项指标和主要肝功能指标的相关性,为临床综合诊治乙型肝炎患者提供依据。方法运用荧光定量PCR检测835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的HBV-DNA,同时运用ELISA方法进行乙型肝炎五项指标的检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主要肝功能指标,并对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HBV-DNA拷贝数>1.0×105copies/mL组(280例)与HBV-DNA拷贝数=1.0×104~1.0×105copies/mL组(105例)以大三阳血清表型为主,分别占84%和57%,主要肝功能指标增高明显。HBV-DNA拷贝数≤1.0×103copies/mL组(450例)以小三阳血清表型为主,占69%,主要肝功能指标无明显增高。结论高HBV-DNA拷贝数乙型肝炎患者组以大三阳表型为主,且拷贝数增高与主要肝功能指标呈正相关。不同组的同一表型患者,以高拷贝组主要肝功能指标增高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膦甲酸钠和α-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经济学效果。方法:9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用膦甲酸钠2.4g静脉滴注.每日2次,疗程1个月;B组用α-干扰素300万IU肌肉注射,每日1次,疗程3个月.观察和比较临床效果,并运用药物经济学的成本-效果分析方法进行评价。结果:在临床症状和肝功能的改善方面,两种方案效果相近,但α-干扰素组ALT恢复正常的成本-效果比低于膦甲酸钠组;在乙肝病毒指标清除方面,膦甲酸钠组疗效较好,且HBeAg转阴的成本-效果比优于α-干扰素组。结论:膦甲酸钠和α-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均有较好疗效,在改善肝功能方面两者疗效相近,但α-干扰素具有较好的经济学效果;在抗乙肝病毒方面,膦甲酸钠疗效较好,且具有较好的经济学效果。  相似文献   

7.
邱洁  李定坤  孙薇薇 《中国基层医药》2006,13(10):1667-1668
目的观察双环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双环醇(百赛诺)治疗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观察治疗前后肝功能、HBV-DNA、HBV抗原抗体变化。结果服用百赛诺3个月后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明显下降,与服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LT(49.30±28.30)vs(139.05±37.31),P<0.01;AST(65.10±19.06)vs(106.50±31.43),P<0.01];治疗6月后ALT、AST仍低于服药前[ALT(42.45±25.78)vs(106.50±31.43),P<0.01;AST(66.00±16.45)vs(106.50±31.43),P<0.01],停药3个月后复查,ALT反跳(84.60±46.74),AST仍保持在较低水平(47.60±12.80),但与服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60例患者中,治疗后共有8例发生HBeAg转换,由HBeAg(+)变为HBeAb(+),有7例HBV-DNA转阴。结论百赛诺具有明显的降酶护肝作用,可能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  相似文献   

8.
尹桃  刘双虎 《中国药房》2002,13(11):663-664
目的:比较膦甲酸钠和α-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经济学效果。方法:9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用膦甲酸钠2.4g静脉滴注,每日2次,疗程1个月,B组用α-干扰素300万IU肌肉注射,每日1次,疗程3个月。观察和比较临床效果,并运用药物经济学的成本-效果分析方法进行评价。结果:在临床症状和肝功能的改善方面,两种方案效果相近,但α-干扰素组ALT恢复正常的成本-效果比低于膦甲酸钠组;在乙肝病毒指标清除方面,磷甲酸钠组疗效较好,且HBeAg转阴的成本-效果比优于α-干扰素组。结论;膦甲酸钠和α-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均有较好疗效,在改善肝功能方面两者疗效相近,但α-干扰素具有较好的经济学效果;在抗乙肝病毒方面,膦甲酸钠疗效较好,且具有较好的经济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六味五灵片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方法选择210例活动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05例,应用六味五灵片联合恩替卡韦治疗;对照组105例单用恩替卡韦治疗。观察治疗24周及48周时的ALT、AST、TBIL、HBV-DNA转阴率及治疗前后肝纤维化指标变化。结果治疗24周及48周后,治疗组及对照组2组的ALT、AST、TBIL值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与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24周HBV-DNA阴转率93.3%,对照组阴转率7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9.5%,2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六味五灵片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活动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疗效明确,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验证利塞膦酸钠防治我国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平行临床比较研究。入选56例绝经后妇女(骨量减少32例、骨质疏松24例)随机分为试验组(n= 28,服用利塞膦酸钠5 mg·d-1)和对照组(n=28,服用安慰剂)。两组均每日补充元素钙500 mg和维生素D3 200 IU,治疗12个月。观察指标为腰椎、髋部骨密度(BMD),骨代谢生化指标如血骨钙素、血C端交联多肽。结果:治疗后试验组腰椎骨密度(L2-4 BMD)及总髋部骨密度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增加(P<0.05)。治疗后试验组L2-4 BMD平均增加(4±4)%,对照组平均增加(1±2)%,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试验组总髋部骨密度平均增加(3±5)%,对照组平均增加(1±5)%,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试验组血骨钙素(中位数)治疗后下降1.98 ng·mL-1,对照组则上升0.04 ng·mL-1(P<0.05)。试验组血C端交联多肽(中位数)治疗后下降0.36 ng·mL-1,对照组下降0.21 ng·mL-1(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国产利塞膦酸钠治疗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