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分泌性中耳炎 (SOM )中耳积液中内毒素 (ET)、白细胞介素 1β(IL 1β)、正常T细胞表达和分泌、活化时调节的趋化因子 (RANTES)的表达以及它们在SOM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对 5 3例 72耳SOM患者行鼓膜穿刺 ,获得的中耳积液标本行细菌培养 ,然后采用鲎试验动态浊度法、放射免疫法以及双夹心抗体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中耳积液中ET、IL 1β和RANTES的浓度。 结果 :①中耳积液中ET、IL 1β和RANTES阳性率分别为 80 .9%、77.8%和 70 .8% ,平均浓度为 (35 .2± 5 1.6 )EU/ml,(1.10± 0 .84 ) μg/L ,(0 .5 2± 0 .4 3) μg/L。②三者在黏液性积液中的含量高于浆液组 (P <0 .0 5 ) ;病程长者 ,ET、RANTES浓度也较高 (P <0 .0 5 ) ;细菌培养阳性中耳积液中三者的浓度亦明显高于细菌培养为阴性的积液 (P <0 .0 1)。③积液中ET含量与IL 1β呈显著正相关性 (r =0 .74 ,P <0 .0 1) ,IL 1β与RANTES之间也呈显著正相关 (r =0 .4 8,P <0 .0 1)。结论 :ET、IL 1β与RANTES参与了SOM发病的免疫机制 ,与鼓室内炎症反应的迁延 ,促使积液类型转化有关  相似文献   

2.
IL-1β和IL-8在分泌性中耳炎中耳积液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IL-1β和IL-8在分泌性中耳炎发生和转归中的作用。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38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40耳中耳积液中IL-1β和IL-8的含量。结果IL-1β和IL-8在分泌性中耳炎中耳积液中的表达率分别为80%和92.5%,早期积液中IL-1β和IL-8的含量高于晚期(P均<0.001),浆液性积液中二者的含量亦较高(P<0.002,P<0.05),IL-8与IL-1β的含量呈正相关(r=0.83,р<0.01)。结论IL-1β和IL-8是分泌性中耳炎中耳积液形成众多细胞因子中的两种,均存在于早期中耳积液中,并促进浆液性中耳积液的产生,前者对后者的产生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一氧化氮 (NO)和白细胞介素 8(interleukin 8,IL 8)、肿瘤坏死因子 α(tumornecrosisfactor α ,TNF α)在分泌性中耳炎发生和转归中的作用。方法 检测 5 8例 (80耳 )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血浆和中耳积液中NO、IL 8及TNF α ,并用 2 3例健康人血浆作对照。结果 NO、IL 8及TNF α在中耳积液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1 0 0 %、82 2 %和 71 4 % ;患者组三者的血浆含量较对照组高 (P <0 0 5 ) ,中耳积液的含量较血浆中高 (P <0 0 1 )。病程短者IL 8含量高 (P <0 0 1 ) ;病程长者NO及TNF α含量高 (P <0 0 5 )。浆液性积液组IL 8含量高 (P <0 0 1 ) ;粘液性积液组NO及TNF α的含量高(P <0 0 5 )。NO含量与TNF α含量呈正相关。结论 NO、IL 8、TNF α可能是中耳积液形成的诸多介质中的 3种 ;IL 8在疾病早期参与机体的防御反应 ,促进浆液性中耳积液产生 ;NO和TNF α与疾病的持续状态相关 ,并参与中耳积液中粘蛋白的分泌。  相似文献   

4.
中耳积液中纤维蛋白原含量与分泌性中耳炎疗效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中耳积液中纤维蛋白原含量与分泌性中耳炎病情迁延的关系及巴曲酶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可能机制。方法用凝固法对156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中耳积液中纤维蛋白原含量进行动态检测。鼓室抽液2次(间隔1周),积液复发者随机分成巴曲酶组及地塞米松组,穿刺后分别用0.5ml巴曲酶(2BU/ml)或0.5ml地塞米松(2mg/ml)行鼓室内注射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积液复发组第1、2次复发中耳积液中纤维蛋白原含量均明显高于痊愈组,且第2次复发者的中耳积液纤维蛋白原含量更高(P〈0.01)。巴曲酶组治疗有效率为91.6%,较地塞米松组(有效率为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6个月巴曲酶组平均气导听阈值(0.5、1.0、2.0kHz)变化与地塞米松组比较,治疗1周后2组中耳积液中纤维蛋白原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纤维蛋白原可能在分泌性中耳炎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鼓室内注射巴曲酶比注射地塞米松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机制可能是通过降解纤维蛋白原以解除其对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质的抑制作用或(和)阻止其转变成不溶性纤维蛋白聚合体。  相似文献   

5.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是一种重要的血管通透性和血管生成的调节因子,在炎症反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分泌性中耳炎是儿童听力下降的常见原因,其病理改变主要是炎症反应。已有多项研究在分泌性中耳炎动物模型及儿童患者中均检测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的表达。本文综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分泌性中耳炎发生发展中的调控作用,为分泌性中耳炎病因的进一步研究及治疗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与儿童分泌性中耳炎(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OME)不同,成人OME的发病率低(0.55%)(Robinson等,1987),不引起语言发育障碍等重大后遗症,因此临床工作中关注度低,相应的文献研究也较少,其重要性往往被低估。虽然成人OME的诊断与儿童相同,但两者的治疗却大相径庭。其差异主要为成人OME的病因诊治十分重要,同时鼓膜切开置管术治疗成人OME不如处理儿童患者有效。  相似文献   

7.
1资料和方法自1999年1月至2003年12月收治儿童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SOM)92例,采用综合治疗,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1临床资料。本组92例(174耳),男48例(92耳),女44例(82耳);年龄4~14岁,平均年龄7.5岁。病程1月~3年,病程<3月23例(39耳),病程>3月69例(13  相似文献   

8.
目的 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1,TGF-β1)在分泌性中耳炎(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OME)动物模型鼓室黏膜上皮中的表达,探讨TGF-β1在OME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取健康成熟白色豚鼠70只,随机分成7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直接处死提取听泡标本;其余60只为实验组,将灭活肺炎链球菌注入该组豚鼠中耳腔,制作OME动物模型,再将其分为注射后6小时、1天、3天、7天、14天,30天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各组豚鼠鼓室黏膜上皮TGF-β1的表达.结果 在造模成功后的6小时、1天、3天实验组鼓室黏膜上皮中TGF-β1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注射后7天实验组TGF-β1表达明显增强,第30天时达高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灭活肺炎链球菌致OME动物模型中,TGF-β1在鼓室黏膜中过度表达,且随病程延长表达增强.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儿童分泌性中耳炎中耳积液中常见病毒、支原体和衣原体存在情况。方法 选取我院住院手术治疗的150例分泌性中耳炎患儿,对中耳积液行13种常见呼吸道病毒、支原体和衣原体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结果  中耳积液检测阳性率28.0%。其中鼻病毒阳性率23.3%,显著高于其他病原体阳性率4.7%(χ2=21.705,P =0.000)。学龄前患儿中耳积液检测阳性率33.7%,显著高于学龄期患儿阳性率16.3%(χ2=4.919,P =0.027),急性-亚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检测阳性率41.1%,显著高于慢性分泌性中耳炎20.2%(χ2=7.574,P =0.006)。结论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中耳积液感染主要为鼻病毒,学龄前患儿及分泌性中耳炎急性-亚急性期感染更为常见。  相似文献   

10.
1993年1月至1997年12月我们用中耳吹张法治疗分泌性中耳炎98例、134耳,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1,TGF-β1)在成人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SOM)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36例(45耳)SOM患者中耳积液、外周血浆及30例正常人外周血浆中TGF-β1的表达水平.结果 TGF-β1在中耳积液、SOM患者血浆及正常人血浆中的阳性检出率均为100%;慢性SOM患者中耳积液及外周血浆中TGF-β1含量均显著高于急性SOM患者(P<0.01,P<0.01);急性SOM患者中耳积液中TGF-β1含量与同组患者血浆中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后者与正常人血浆中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SOM患者中耳积液中TGF-β1含量与同组患者血浆中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后者显著高于正常人血浆中含量(P<0.01);接受2次及以上鼓膜穿刺和/或置管的SOM患者中耳积液及血浆中TGF-β1的含量均高于首次鼓膜穿刺和/或置管的SOM患者(P<0.01,P<0.05);TGF-β1的含量在黏液性和浆液性中耳积液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GF-β1作为重要的免疫介质,参与成人SOM的发生发展,尤其在SOM的慢性病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分析分泌性中耳炎(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OME)患者吸鼻试验结果,探讨咽鼓管闭合功能在OME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56例成人OME患者、16例儿童OME患者、66例健康成年人和20例健康儿童做为研究对象,对4组人群采用问卷调查及使用咽鼓管功能综合检查仪进行吸鼻试验检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以外耳道压低于基线10 dapa(含10 dapa)定为吸鼻试验阳性.成人OME组吸鼻试验阳性率为64.86%(对照组为9.09%),儿童OME组吸鼻试验阳性率为70.83%(对照组为38.24%),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而成人与儿童OME患者吸鼻试验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89,P>0.05).结论 OME患者吸鼻试验阳性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提示咽鼓管闭合功能不全参与了OME的发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乳突切除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24耳)行乳突切除手术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其中行完壁式并面隐窝开放手术20耳,开放式手术4耳,同期行鼓膜切开置管术3耳。术后6个月拔管,测试术前、术后的听力。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听力下降,19耳有不同程度的听力提高,鼓室导抗图为A型曲线者17耳,C型曲线者7耳。术后随访6-36个月,未见中耳炎复发。结论:对反复发作、长期迁延经治疗无效的分泌性中耳炎,乳突切除术可改善乳突、鼓窦、鼓室和咽鼓管的通气引流,减少分泌性中耳炎的复发。  相似文献   

14.
沙眼衣原体感染与分泌性中耳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沙眼衣原体(Ct)感染与分泌性中耳炎(SOM)发病的关系。方法:PCR检测157例(183耳)SOM患者的中耳积液(MEE),用荧光定量PCR(FQ-PCR)对阳性标本进行定量检测,用McCoy细胞对其中含高拷贝数基因的标本进行Ct分离培养。结果:PCR检测的183份MEE标本中,29份为阳性,FQ-PCR检测这些阳性标本基因拷贝数在2.0×10^6/L~6.0×10^10/L,11耳高拷贝数基因的标本分离到1株Ct。结论:Ct感染与SOM发病有关,可能是导致SOM的致病微生物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白三烯D4(leukotrieneD4,LTD4)、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u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在成人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SOM)患者中耳积液中的表达水平。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32例(40耳)成人SOM患者中耳积液,其中28例患者(4例拒测)的外周血浆及20例健康人外周血浆中的LTD4、IL-6及TNF-α表达水平。结果 (1)LTD4、IL-6和TNF-α在所有标本中的检出率均为100%;(2)LTD4、IL-6在实验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t=2.436、2.596,P<0.05),TNF-α浓度表达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TD4和IL-6作为重要免疫介质,参与SOM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6.
分泌性中耳炎为耳鼻咽喉科常见病、多发病,是造成听力损失的原因之一。本文分别从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发病机制、治疗等方面做一综述,同时关注儿童和成人分泌性中耳炎各自的发病特点,以期对指导治疗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7.
唐山地区小儿分泌性中耳炎现状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泌性中耳炎(otitismedia with effusion)是儿童的常见病,多发病,因其早期常无明显临床症状,且患儿语言表述能力差,出现明显听力下降时才就诊,往往延误了病情的诊治。我科于2008年9~11月联合儿童保健科对唐山地区15876例3~6岁儿童进行了声导抗检查,对于鼓室图异常者做进一步检查,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8.
纤维喉镜下咽鼓管、中耳注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鼓室积液、鼓膜完整和听力下降为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临床上常采用综合方法治疗,疗效报道不一。我科对2009年6月~2011年6月以来61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行纤维喉镜下咽鼓管、中耳注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放射治疗鼻咽癌的疗效得到肯定,但放疗所带来的并发症也不少,常见的有分泌性中耳炎,多为顽固性耳漏,患者需多次返院治疗,且疗效欠佳,大大降低了其生活质量。因此临床医生非常重视放疗后的耳副反应,本文将阐述放射性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机制、预防及治疗等。  相似文献   

20.
山莨菪碱辅助治疗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评估山莨菪碱对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的辅助治疗作用。方法 :将 6 1例确诊为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 30例 ,给予 1%新麻液 (新霉素加麻黄素 )滴鼻 ,口服开瑞坦 10mg/次 ,1次 /d ;西力欣 2 5 0mg/次 ,3次 /d。山莨菪碱组 31例 ,一般治疗同对照组 ,加服山莨菪碱 ,10mg/次 ,2次 /d。在治疗 5、10d时 ,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 5d时 ,山莨菪碱组患者听力改善率、耳鸣消失率、鼓室积液吸收率及咽鼓管功能曲线正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或P <0 .0 1) ;治疗 10d时 ,患者听力改善率、耳鸣消失率和鼓室积液吸收率 ,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但山莨菪碱组咽鼓管功能曲线正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结论 :山莨菪碱通过改善咽鼓管功能和内耳微循环辅助治疗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