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观察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2(Tim-2)基因表达与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的动态变化,探讨Tim-2在血吸虫感染小鼠Th1/Th2免疫平衡中的可能机制。方法以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小鼠,采用RT-PCR、ELISA法检测不同感染阶段小鼠脾淋巴细胞中Tim-2和IFN-γ、IL-4水平;HE染色观察组织学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Tim-2在肝脏虫卵肉芽肿中的表达。结果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后3周小鼠脾淋巴细胞IFN-γmRNA及其培养上清中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增高(P<0.01);而IL-4 mRNA及其培养上清中蛋白表达水平于感染6周、9周显著增高(P<0.01);HE染色显示随着血吸虫感染进程的发展,肝脏肉芽肿面积逐步增大,6周达峰值,随后有所下降;RT-PCR结果显示尾蚴感染6周的小鼠脾细胞中Tim-2基因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免疫组化法分析显示,小鼠肝脏虫卵肉芽肿Tim-2表达主要分布在虫卵及其周围。结论慢性血吸虫感染可诱导宿主全身性的Th2优势应答,Tim-2可能参与慢性感染宿主机体Th1/Th2免疫平衡的调节。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日本血吸虫感染C57BL/6小鼠肝脏Th17细胞因子及其相关炎症趋化因子动态变化和肝脏虫卵肉芽肿病变,探讨其在日本血吸虫虫卵肉芽肿病变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建立日本血吸虫感染C57BL/6小鼠模型,感染后2、4、6、8、10和12周剖杀小鼠,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小鼠肝脏白介素17(IL-17)、IL-6、...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华支睾吸虫分泌排泄抗原(ESA)刺激感染小鼠脾脏单个核细胞Th1/Th2细胞因子的动态变化。方法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华支睾吸虫感染后不同时间小鼠脾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IL-4的动态变化。结果自感染后1w起IFN-1的表达量开始上升,第4w达高峰(P〈0.05),此后开始下降,至第12w水平接近正常。与IEN-γ不同,IL4的表达自感染后第1w起持续升高,直至观察结束的12w(P〈0.05)。结论初步结果提示华支睾吸虫感染后急性期转向慢性期的过程中Th1/Th2细胞因子的表达经历了由Th1优势应答向Th2优势应答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日本血吸虫感染以及虫源性糖蛋白果糖二磷酸醛缩酶(SjFBPA)刺激后小鼠脾脏细胞中白介素4(IL-4)、白细胞分化抗原 CD8a 因子表达量的动态变化,并探讨 SjFBPA 与辅助型 T 细胞(Th2)免疫应答的关系。方法血吸虫尾蚴感染 C57小鼠10只,设正常对照组。感染8周后处死小鼠,取脾脏制备淋巴细胞悬液;用藻红蛋白(PE)标记 CD8a 抗体,藻青蛋白(APC)标记 IL-4抗体进行细胞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因子表达量的变化。10只正常 C57小鼠处死后取脾脏制成淋巴细胞悬液,加 SjFBPA 蛋白体外刺激,按上述流程刺激方法检测细胞。结果小鼠感染血吸虫8周后脾细胞中 IL-4、CD8a 的表达量分别为(22.39±5.93)%、(11.34±2.15)%,正常对照组脾细胞中 IL-4、CD8a 的表达量分别为(1.39±0.52)%、(1.98±0.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SjFBPA 体外刺激小鼠脾细胞的 IL-4、CD8a 的表达量分别为(14.14±1.16)%、(8.99±0.81)%,正常对照组脾细胞中 IL-4、CD8a 的表达量分别为(1.86±0.93)%、(1.69±0.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 SjFBPA 在血吸虫感染中具有诱导 Th2免疫偏移的作用,树突状细胞作为提呈细胞参与该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Th2细胞因子在感染日本血吸虫小鼠肝脏中的变化及其在肝纤维化的意义,采用ABC免疫组化法,VG染色及多媒体病理图文定量分析,研究感染后IL-4、IL-5、IL-10和肝内胶原纤维的变化。结果发现:小鼠肝脏IL-4、IL-5、IL-10随感染时间延长而明显升高,肝内胶原纤维化程度随感染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多和加强,与Th2细胞因子表达呈显著正相关。提示小鼠肝脏是感染血吸虫后机体免疫应答场所之一,Th2细胞因子在血吸虫肝脏肉芽肿及纤维化形成中起重要介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田芳  夏超明  骆伟  龚唯  周卫芳 《热带医学杂志》2003,3(2):139-141,206
目的:观察协同刺激分子B7-1/2(CD80/CD86)对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后Th1/Th2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探讨B7-1/2介导Thl/Th2,免疫偏移对控制血吸虫虫卵肉芽肿的作用。方法:取小鼠感染后6、8、10和12w的脾淋巴细胞用抗CD80mAb和抗CD86mAb处理后培养。72h,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培养上清中IFN-γ和IL-4的表达水平的动态变化。结果:抗CD80mAb和抗CD86mAb对IFN-γ的抑制作用不明显,但二者均能显著抑制IL-4的表达水平,尤其是抗CD86mAb对IL-4抑制作用非常显著。结论:通过干预B7:CD28协同刺激途径可以调节Thl/Th2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而且B7-2分子对Th2反应的影响作用大于B7—1分子。B7:CD28协同刺激途径可以调节Th1/Th2免疫偏移,为控制日本血吸虫肉芽肿病变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7.
目的:动态观察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Eg)重组双歧杆菌(Bb)-Eg95-EgA31疫苗免疫小鼠后Th1/Th2型免疫应答的变化.方法:将5×108克隆形成单位(CFU)和5×105CFU疫苗分别采用口服灌胃和鼻腔内接种免疫BALB/c鼠,在免疫后2、4、6、8、10、12、14、16、18和20周各剖杀4只小鼠,收集血清,用ELISA法测定血清IgG及其亚类和IgE水平;无菌取脾,用ELISA法检测脾淋巴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FN-γ、IL-12、TNF-α和IL-10水平.结果:口服免疫组小鼠血清IgG、IgG2a 、IgG2b、IgG1、IgG3和IgE水平分别在免疫后8~10周、2~20周、2~20周、4~8周、6~12周和10周显著升高,脾淋巴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FN-γ、IL-12、TNF-α和IL-10水平分别在免疫后2~16周、2~12周、2~6周和4~12周显著升高;鼻腔内接种组小鼠血清IgG、IgG2a 、IgG2b、IgG1、IgG3和IgE水平分别在免疫后4~10周、4~20周、2~20周、2~12周、4~12周和10~12周显著升高,脾淋巴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FN-γ、IL-12、TNF-α和IL-10水平分别在免疫后2~8周、2~12周、2~8周和6~16周显著升高.结论:细粒棘球绦虫重组Bb-Eg95-EgA31疫苗可诱导小鼠产生1个Th1/Th2混合型免疫应答.口服免疫和鼻腔内接种是两种较好的免疫途径,且前者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Th2细胞因子在感染日本血吸虫小鼠肝脏中的变化及其在肝纤维化中的意义,采用ABC免疫组化法,VG染色及多媒体病理图文定量分析,研究感染后IL-4、IL-5、IL-10和肝内胶原纤维的变化。结果发现小鼠肝脏IL-4、IL-5、IL-10随感染时间延长而明显升高,肝内胶原纤维化程度随感染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多和加强,与Th2细胞因子表达呈显著正相关。提示小鼠肝脏是感染血吸虫后机体免疫应答场所之一,Th2细胞因子在血吸虫肝脏肉芽肿及纤维化形成中起重要介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BALB/c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Sj)6~8周后脾脏细胞学的改变情况。方法用日本血吸虫尾蚴腹贴法建立日本血吸虫感染的小鼠模型。6~8周后观察肝脏、脾脏大小,称重;做脾脏淋巴细胞计数;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脾脏淋巴细胞的大小、密度和T、B细胞分类以及Th细胞亚群情况;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清中可溶性虫卵抗原(soluble egg antigen,SEA)所诱导的特异性抗体IgG的产生情况。结果日本血吸虫感染BALB/c小鼠6~8周后,脾脏体积明显增大,重量增加,细胞数量明显增多。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脾脏中出现一群体积明显增大的细胞群,该群细胞表达少量的CD4、CD8、CD19和DX-5分子;Th1/Th2轴发生偏移,Th17细胞数量增多;ELISA结果表明血清中SEA特异性抗体IgG水平明显升高。结论日本血吸虫感染的BALB/c小鼠脾脏出现明显的细胞学改变,尤其是Th1细胞数目下降,浆细胞、Th2细胞及Th17细胞数目增多,为研究日本血吸虫感染后期虫卵肉芽肿形成的免疫病理机制奠定了基...  相似文献   

10.
谭潇  肖建华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19):2451-2453,2585
目的探讨日本血吸虫感染对1型糖尿病小鼠的保护性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32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日本血吸虫感染+糖尿病模型组(A组)、单纯糖尿病模型组(B组)、阴性对照组(C组)和正常对照组(D组)。A组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8周后,与B组小鼠同时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诱导1型糖尿病模型,C组小鼠腹腔注射柠檬酸缓冲液,观察小鼠体重与血糖变化。4周后剖杀各组小鼠,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并观察小鼠胰腺组织病理变化。结果 A组在造模后4周左右,体重明显高于B组(P〈0.01),血糖明显低于B组(P〈0.01),血清中IL-4水平明显高于B组(P〈0.01),血清中IFN-γ水平明显低于B组(P〈0.01)。结论日本血吸虫感染对小鼠1型糖尿病具有一定的保护性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使IL-4升高和IFN-γ下降,调节Th1/Th2免疫偏移,导致Th1反应下调,Th2反应增强。  相似文献   

11.
TH1/TH2在慢性丙型肝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研究Th1/Th2变化在慢性丙型肝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双抗体酶联分析法检测了20例正常人,35例慢性丙型肝炎,3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血清中的IFN-γ,IL-2,IL-4和IL-6的水平。结果 慢性丙型肝炎组Th2类细胞因子(IL-4,IL-6)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Th1类细胞因子水平IL-2也增高(P<0.05),然而,Th1类细胞因子IFN-γ水平有增加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Th2类细胞因子水平比Th1类细胞因子水平高。结论 Th2类细胞因子水平增高以及由此引起的Th1/Th2比值下降可能与慢性丙型肝炎的病程持续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阿德福韦酯治疗前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Th1/2型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探讨阿德福韦酯抗乙型肝炎病毒(HBV) 的免疫效应机制。方法:22例乙型肝炎患者每日服用阿德福韦酯10 mg,于治疗前及治疗12、24周通过三色法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因子水平、HBV DNA和肝功生化指标。结果:应用阿德福韦酯治疗后,各时相点Th1分泌的细胞因子IL-2、IFN、TNF与Th2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IL-4、IL-6、IL-10水平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前,Th1分泌的细胞因子TNF水平明显高于Th2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IL-6及IL-10水平(P<0.05)。治疗后(12及24周末),Th1分泌的细胞因子水平仍高于Th2分泌的细胞因子水平,但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12周时与对照组比较,阿德福韦酯组患者Th1/Th2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水平无明显变化;24周时,与对照组比较,IFN、IL-4和IL-6水平明显增加(P<0.05)。结论:阿 德福韦酯在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过程中,可调动机体的免疫反应,打破机体的免疫耐受,恢复T细胞的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肝癌患者血清中Th1/Th2细胞因子的含量及其与机体免疫功能的关系。方法:将在本院就诊的肝癌患者纳入研究的观察组,同期在我院体检的健康者纳入研究的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受试者血清中Th1、Th2细胞因子以及补体C3和C4的含量,流式细胞法检测T细胞亚群含量。结果:(1)Th1/Th2细胞因子:观察组的Th1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a(TNF-a)、干扰素-γ(IFN-γ)含量低于对照组,Th2细胞因子白介素-6、10(IL-6、IL-10)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2)免疫功能:观察组的CD4+T细胞、CD16/65+NK细胞、补体C3和C4含量低于对照组,CD8+T细胞的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3)细胞因子与免疫功能的关系:TNF-a、IFN-γ含量与CD4+T细胞、CD16/65+NK细胞、补体C3和C4的含量呈正相关,与CD8+T细胞含量呈负相关;IL-6、IL-10含量与CD4+T细胞、CD16/65+NK细胞、补体C3和C4的含量呈负相关,与CD8+T细胞含量呈正相关。结论:肝癌患者存在Th1/Th2漂移,血清中Th1细胞因子TNF-a和IFN-γ含量降低、而Th2细胞因子IL-6、IL-10含量升高,且与机体的天然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近期临床疗效及其对CHB患者血清Th1/Th2型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身对照、开放单一治疗的研究方法,选择40例明确诊断的CHB患者给予阿德福韦酯治疗,疗程48周,观察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改善情况;检测肝功能(ALT、AST)、HBV—DNA、HBeAg和血清IL-4、IFN—γ的水平,并与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对照。结果40例CHB患者中,显效20例,有效1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2.5%;CHB组治疗后血清ALT、AST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HBV-DNA水平明显下降(P〈0.01),HBeAg转阴率37.5%;CHB组治疗前血清IL-4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IFN-γ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治疗48周后CHB组IL-4水平明显下降(P〈0.01),IFN-γ水平明显升高(P〈0.01)。结论阿德福韦酯治疗CHB近期临床疗效确切,患者依从性好,能纠正CHB患者Th1/Th2失衡状态,明显改善CHB患者肝功能和病毒学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患者不同证候层次外周血Th1/Th2漂移变化。方法通过流式细胞检测技术,对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患者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和正常人外周血Th1/Th2细胞进行检测,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细胞因子IL-4和IFN-γ水平,并比较IFN-γ/IL-4比值。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卫分证组Th1、IFN-γ、Th1/Th2、IFN-γ/IL-4比值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分证组Th1、Th2、IFN-γ、IL-4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营分证组Th1、Th2、IFN-γ、IL-4继续明显升高,Th1/Th2比值却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与卫分证组比较,气分证组Th1、Th2、IFN-γ、IL-4显著升高,Th1/Th2、IFN-γ/IL-4比值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营分证组Th2、IL-4继续明显升高,Th1/Th2、IFN-γ/IL-4比值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气分证组比较,营分证组Th1、IFN-γ水平、Th1/Th2、IFN-γ/IL-4比值显著降低,Th2、IL-4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结论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证候层次变化与Th1/Th2漂移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Th1/Th2类细胞因子在脑胶质瘤中的不均衡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脑胶质瘤中Th1/Th2类细胞因子的不均衡表达及其意义.方法以IFN-γ、IL-2和IL-4、IL-6、IL-10、IL-13分别代表Th1和Th2类细胞因子,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上述细胞因子基因在62例脑胶质瘤组织、4株脑胶质瘤细胞株、15例脑胶质瘤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以及人正常脑组织、良性脑膜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脑胶质瘤组织和脑胶质瘤细胞株Th2类细胞因子的表达明显占优势(P<0.01),胶质瘤患者外周血亦表现出Th2类细胞因子优势表达的趋势,而人正常脑组织和良性脑膜瘤组织中两类细胞因子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脑胶质瘤中Th2类细胞因子的优势表达可能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及免疫逃逸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Th1/Th2型细胞因子水平,探讨其在IPF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5例IPF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及CD8+)以及Th1型细胞因子(IFN-γ)和Th2型细胞因子(IL-4)水平,并观察CD4+/CD8+和Th1/Th2比值变化。25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结果:IPF组患者CD4+以及CD4+/CD8+比值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CD8+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0.01),CD3+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IPF组患者IL-4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IFN-γ的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Th1/Th2比值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细胞免疫过强和Th2型免疫优势可能参与IPF发病,这将为IPF的诊断和细胞因子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各型乙型肝炎患者和健康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Th1/Th2细胞因子水平变及其临床意义,为诊断、治疗疾病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4例乙型肝炎患者(其中慢性乙型肝炎中度组14例,慢性乙型肝炎重度组7例,重型乙型肝炎组8例,急性乙型肝炎组5例)和20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的外周血CD3+、CD4+和CD8+T细胞占淋巴细胞的比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技术(ELISA)夹心法检测研究对象血清中IL-2、IL-4及IFN-γ水平的变化。结果:对照组比较,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3+、CD4+T淋巴细胞、血清IL-2、IFN-γ水平明显升高(P<0.05);重型乙型肝炎患者CD3+、CD8+T淋巴细胞数量下降(P<0.05),IFN-γ水平升高(P<0.05);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IL-4和IFN-γ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Th1细胞因子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疾病发展中可能起一定的作用,HBV感染慢性化可能与Th2细胞因子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IL-4,IL-10的含量,分析黄芪穴位注射对运动型疲劳大鼠TH1/TH2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健康SD雄性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8只;疲劳模型空白干预组8只;疲劳模型黄芪注射组8只;疲劳模型0.9%氯化钠注射液注射组8只。疲劳模型黄芪注射组予以足三里穴位注射黄芪注射液0.1 mL。疲劳模型0.9%氯化钠注射液组予以足三里穴位注射0.1 mL 0.9%氯化钠注射液。每天游泳后称量体质量。末次游泳结束后,穴位注射1 h后,予以水合氯醛麻醉,心脏取血后,检测血清中IL-2、IFN-γ、IL-4、IL-10的含量。结果疲劳模型空白干预组血清IL-2及血清IFN-γ低于正常对照组;疲劳模型黄芪注射组的血清IL-2及血清IFN-γ高于疲劳模型空白干预组(P<0.01)。结论黄芪穴位注射可以减少运动性疲劳大鼠的体质量下降;可以调节运动性疲劳大鼠Th1/Th2细胞因子的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