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女性同性性早熟3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讨论女性性早熟的病因分类及真性性早熟的临床鉴别诊断。方法 女性同性性早熟患儿 33例 ,盆腔B超检查子宫和卵巢体积 ,做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试验 ,取血测黄体生成素、促卵泡激素、雌二醇和睾酮。用达那唑口服治疗 10例特发性真性性早熟 (ICCP)患儿 ,对比治疗前后患儿的生长速度及骨龄变化。结果  33例同性性早熟中 ,真性性早熟 17例 ,假性性早熟 16例。用达那唑治疗 10例ICCP ,生长速度 (6 .5± 1.4)cm/a增至(8.2± 1.5 )cm/a ,不伴骨龄增速。结论 鉴别真、假性性早熟 ,对指导治疗、判断预后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LHRH激发试验在儿童性早熟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LHRH)激发试验在儿童性早熟诊断及治疗中的作用。方珐:对28例性早熟表现的儿童进行LHRH激发试验,测定LH及FSH值,同时测量身高、骨龄,B超测量子宫及卵巢的容积,结合身高、骨龄、子宫及卵巢容积等将性早熟患儿分真性与假性性早熟组。结果:真性性早熟组8例,假性性早熟组20例,2组LH、FSH基础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激发后30、60、90minL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FSH在30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60、90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例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a)类似物治疗6个月再次做LHRH激发试验,4例治疗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被抑制,LH、FSH呈较低水平。4例真性性早熟患儿治疗前后LH、FSH基础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激发后30、60、90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HRH激发试验比单次测定LH、FSH更可靠,对性早熟的性质判断及治疗后疗效判断有意义。  相似文献   

3.
报道以右上肢骨龄测定诊断内分泌疾病。304例中,真性性早熟70%骨龄提前;假性及不完全性性早熟仅少数骨龄提前或延后;肥胖症骨龄基本正常;侏儒症、克汀病骨龄明显延后;肢端肥大症骨龄提前。骨龄与促性腺激素及发育成熟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儿童性早熟183例发病情况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当前儿童性早熟的发病情况加以探讨。方法:对183例性早熟的临床分类、骨龄、致病因素等进行了分析。结果:真性性早熟69例(37.7%),假性性早熟6例(3.3%).部分性性早熟108例(59.0%).男女比例为1:22.真性性早熟骨龄均明显升高2~3年,而部分性性早熟骨龄均为正常。饮食情况及居住地调查:经常食用饮料及肉禽水产品食品的部分性性早熟患儿明显高于真性性早熟组,城市患儿明显高于农村。结论:男性性早熟大多能找出病因,女性性早熟在诊断和鉴别上比较复杂,特别是部分性性早熟可以不一定是自限病程.部分患儿可转变为中枢性性早熟而无明显的先兆信号,应引起重视;当今社会上性激素污染食品问题应引起各界关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促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LHRH)激发试验在乳房发育的女童真假性早熟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对47例乳房发育的女童进行LHRH激发试验,同时测骨龄及子宫、卵巢容积,随访6个月-2年。结果真性性早熟组的促黄体生成激素(LH)峰值明显高于基础值且有显著性差异(P〈0.01),随访发现93%女童进入青春中晚期。假性性早熟组则相反,但随访发现其中部分病例可转为真性性早熟。结论应用LHRH激发试验来鉴别乳房发育女童的真假性早熟具有重要价值,同时应加强随访。  相似文献   

6.
女性儿童性早熟(附218例临床病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惠珍  刘丽 《广州医药》2005,36(3):36-37
目的通过对女性性早熟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确定需要治疗的类型。方法对218例性早熟行骨龄测定及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激发试验,若LH峰值>12IU/ml,LH/FSH>1为中枢性性早熟,若LH<12IU/ml,LH/FSH<1为假性性早熟或不完全性早熟。结果真性性早熟51例,占23.4%,其中4例骨龄正常,其余骨龄超前>1,行头颅MR检查3例有阳性发现,外周性性早熟14例,占6.4%,1例骨龄超前,余骨龄正常,不完全性性早熟153例,占70.2%,骨龄均正常。结论大多数的性早熟为不完全性性早熟不用治疗,但要注意骨龄的监测。外周性性早熟予病因治疗。骨龄正常的特发性CPP,不需治疗,骨龄超前的CPP需积极治疗,对6岁以下CPP女孩,应做鞍区CT或MRI以发现中枢器质性病变。  相似文献   

7.
性早熟是指女孩在8岁以前,男孩在9岁以前出现第二性征的一种内分泌疾病。本病可分为真性性早熟及假性性早熟。真性性早熟是由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提前发生作用,可导致患儿生殖能力提前出现。假性性早熟是因性激素刺激性征发育,但血中存在的大量性激素对下丘脑-垂体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故息儿并不具备生殖能力。近年来性早  相似文献   

8.
LHRH激发试验在性早熟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平  陈敏  朱华 《四川医学》2004,25(3):337-338
目的 探讨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LHRH)激发试验在性早熟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44例性早熟女孩进行LHRH激发试验,同时测骨龄及子宫、卵巢容积,并随访。结果 CPP组LH峰值明显高于基础值,骨龄提前均有显著性差异。随访95%病例性发育进入青春中晚期,PPP组则相反。两组子宫、卵巢容积增大例数无统计学差异。结论LHRH激发试验在性早熟的鉴别诊断中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报道以右上肢骨龄测定法诊断内分泌疾病.304例中,其性性早熟70%骨龄提前;假性及不完全性性早熟仅少数骨龄提前或延后;肥胖症骨龄基本正常;侏儒症、克汀病骨龄明显延后;肢端肥大症骨龄提前.骨龄与促性腺激素及发育成熟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性早熟女童骨龄指数(BAI)与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LHRH)激发试验LH峰值/基础值有无相关性.方法:对临床诊断为性早熟女童54例均作LHRH激发试验,摄左手腕正位片并用TW2计分法软件测定骨龄,得骨龄指数,分别对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组及非中枢性性早熟组作BAI与LH峰值/基础值的相关性检验.结果:中枢性性早熟女童骨龄指数与LH峰值/基础值存在直线正相关,非中枢性性早熟组女童BAI与LH峰值/基础值无相关性.结论:BAI对于筛选LHRH激发试验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女性外周性性早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敏联 《广东医学》2000,21(3):180-181
性早熟在女孩是泛指 8岁前呈现副性征 ,包括乳房发育、阴道粘膜和小阴唇增厚并可伴色素增深或阴道呈现分泌物 ,性毛呈现。这些性征出现均缘于体内性甾体水平高于青春前期 ,当升高而又下降时可发生阴道撤退性出血。任何原因所致的性甾体增多凭临床副性征表现无病因鉴别的特异性。因涉及治疗 ,故对副性征早现诊治的第一步是真性或假性性早熟的鉴别。真性性早熟是下丘脑 -垂体 -性腺轴的提前发动 ,其过程与正常青春发育类同 ,是在中枢控制下 ,下丘脑脉冲性释放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GnRH)使LH分泌释出而刺激性腺发育带动整个发育过程逐步…  相似文献   

12.
性早熟的病因与临床表现李海浪南京铁道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210009由于性早熟的不同病因,患儿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特征。1真性性早熟(trueprecociouspuberty)临床上除表现与性别相一致的第二性征外,同时有生长加速、骨龄提前和具备生育能力。...  相似文献   

13.
婴幼儿性早熟病因及诊断探讨(附24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婴幼儿性早熟的病因及促黄体生成素激发(LHRH)试验在诊断中的重要性。方法对24例婴幼儿性早熟进行病史分析、体格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给予戈那瑞林2.5μg/kg静脉注射,分别在用药的0、30、60和90m in测血促卵泡生成素(FSH)和促黄体生成素(LH),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24例婴幼儿性早熟属中枢性2例,外周性6例,部分性16例。LHRH试验结果中枢性以LH升高为主,外周性FSH、LH无明显变化,部分性以FSH升高为主。结论婴幼儿性早熟以外周性和部分性为主。对于中枢性和外周性患儿应注意肿瘤存在的可能性。LHRH试验对病因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昆明地区学龄前女童同性性早熟231例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 应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激发实验测定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雌二醇(E2)水平,同时测定甲状腺功能、肝肾功能、对卵巢肿瘤者测定肿瘤标记物;盆腔B超、骨龄、垂体MRI.结果 外周性性早熟152例(占65.8%),明确病因诊断的82例,前3位为误服药品及滋补品60例(误服避孕药55例),卵巢肿瘤20例,McCune-Albright综合症2例,另有70例病因不明.部分性早熟57例(占24.7%),其中单纯乳房发育53例、阴毛早发育4例.中枢性性早熟(central precocious puberty,CPP) 22例(占9.5%),其中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15例,垂体微腺瘤3例,下丘脑错构瘤2例,脑积水1例,甲状腺功能减退1例.长期随访1 ~3a发现外周性性早熟(peripheral precocious puberty,PPP)有5例,部分性早熟有5例转化为中枢性性早熟.结论 不同病因引起的性早熟有不同的特点,CPP以器质性病变为主占(7/22,30.82%)且性激素提高、骨龄提前最多.PPP以病因不明及误服避孕药最为常见.部分性性早熟转化为中枢性比例最高(5/57,8.77%).因患儿年龄小,检查欠合作者,未行垂体MRI及盆腔B超检测,检查存在盲区,更需进行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5.
儿童性早熟及其临床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薇 《医学文选》2003,22(1):96-98
性早熟系一种生长发育异常疾病 ,表现为青春期提前启动 ,第二性征提前出现。即女孩在 8岁前、男孩在 1 0岁前 ,出现第二性征发育[1]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给健康儿童进食补品的现象较为普遍 ,使本病的发病率显著增高 ,并已成为小儿常见的内分泌疾病之一[2 ] 。1 分类及病因  性早熟分为真性、假性、部分性三种类型。1 .1 真性性早熟 也叫中枢性性早熟 ( CPP)。有性腺轴的发动、成熟 ,具有生育能力 ,发育顺序与正常青春期相似。大部分是下丘脑的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所致 (又称为特发性性早熟 ICPP) ,少数是病毒性脑炎、脑膜炎或…  相似文献   

16.
不同类型的性早熟,其病因也各不相同,同一种类型的性早熟也可由不同疾病引起,有许多种疾病可有性早熟的表现。 真性性早熟的主要原因是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提前成熟,因此在这类疾病中,中枢神经系统都直接或间接受累。 神经系统的肿瘤如神经纤维瘤、错构瘤、松果体瘤等均可引起性早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性早熟患儿的临床特征表现,总结分析导致发病的原因。方法:将我院收治的性早熟患儿30例作为研究对象,观察患儿的临床表现,分别进行一般特征检查、骨龄检查、超声检查、血清性激素指标检查、MRI检查,分析导致性早熟的影响因素。结果:女性患儿特征表现为乳房增大、乳房色素沉着、外阴分泌物增多、阴毛早现、阴道出血;男性患儿特征表现为身高增长过快、阴茎增大、阴毛早现、乳房肿大。导致患儿性早熟的原因包括环境因素、饮食因素、药物因素、社会心理因素等。结论:引发儿童性早熟的因素较多,需要通过临床、影像学、实验室检查及时确诊。尤其要关注农村婴幼儿的生活和饮食,增强家长的疾病认知,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8.
收集本院近二十年性早熟患儿43例,其中真性性早熟26例,假性性早熟8例,部分性性早熟9例,并讨论分析其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19.
醋酸亮丙瑞林治疗女童真性性早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晓宁 《广东医学》2005,26(2):226-228
目的 观察醋酸亮丙瑞林治疗女童真性性早熟的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 ,分析应用醋酸亮丙瑞林治疗 18例女童真性性早熟患儿的疗效。醋酸亮丙瑞林剂量 6 0~ 10 0 μg/kg,隔 2 8~ 30d皮下注射 1次 ,治疗 6个月后 ,评估患儿生长指标 ,包括 :身高、体重、生长速度、骨龄、BA/CA(骨龄与实际年龄的比值 )、预测身高 ;性激素水平变化、性腺的发育状况、第二性征的变化及心理状况。结果 治疗 3个月后 ,所有患儿第二性征发育减慢或坚度变软。治疗 6个月时 ,骨龄发育速度明显减慢 ,BA/CA下降 ,治疗后身高和预测成年后身高均增加 ;性激素水平下降 ,性腺发育受抑制 ;月经早潮者因为停经而恢复了应有的年龄段心理。治疗第 4个月起生长速度下降 ;快速减至小剂量维持至逐渐减量、大剂量维持生长受抑小 ,且对骨龄的抑制无差异性。结论 醋酸亮丙瑞林不仅能控制和减缓第二性征的成熟度和速度 ,改善成年后最终身高 ,而且能恢复相应的年龄应有的心理行为。快速减量、小剂量使用副作用少、效果好。  相似文献   

20.
胡卓杰 《现代实用医学》2006,18(2):107-107,109
目的 探讨婴幼儿性早熟的病因及促黄体生成素激发(LHRH)试验在诊断中的重要性。方法 对24例婴幼儿性早熟进行病史分析、体格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给予戈那瑞林2.5μg/kg静脉注射,分别在用药的0、30、60和90min测血促卵泡生成素(FSH)和促黄体生成素(LH),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24例婴幼儿性早熟属中枢性2例,外周性6例,部分性16例。LHRH试验结果中枢性以LH升高为主,外周性FSH、LH无明显变化,部分性以FSH升高为主。结论 婴幼儿性早熟以外周性和部分性为主。对于中枢性和外周性患儿应注意肿瘤存在的可能性。LHRH试验对病因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