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2月至2011年6月在北京协和医院住院的40例合并HBV感染的SLE患者临床资料,并与性别、发病年龄相匹配的60例无HBV感染的SLE患者比较.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和x2检验.结果 40例合并HBV感染者中男性4例,女性36例,平均年龄(32±13)岁;其中23例患者表现为慢性乙型肝炎,5例为HBV携带状态,12例为既往无症状感染.2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轻度异常主要为丙氨酸转氨酶升高,2例严重肝功能异常.临床表现合并HBV感染组和对照组比较,发热、肝脏受累、肾脏受累、血小板减少、巨细胞病毒感染更常见.肾病变主要为Ⅳ型或Ⅴ型狼疮肾炎,2例合并HBV相关性肾炎.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SLE患者在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时同时使用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患者出院好转率为98% (39/40),1例预后不佳者有严重肝脏病变.结论 应重视SLE合并HBV感染患者临床特点:SLE合并HBV感染患者发热、肝脏受累、肾脏受累、血小板减少、巨细胞病毒感染者增多,可合并HBV相关性肾炎;肝脏病变严重者预后差;血清HBsAg阳性的SLE患者在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时应同时使用抗HBV药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SLE对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状态的影响,为明确自身免疫与感染的关系提供数据。方法:连续筛选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SLE患者,调查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及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HBcAb)阳性率。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按1∶4纳入与HBsAg阳性S...  相似文献   

3.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Th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网络失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系统性红斑狼疮 (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典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其特征是产生大量自身抗体和多系统受累。患者体内T、B细胞异常活化早已为人们所注意 ,并发现与细胞因子的改变有关。辅助性T(Th)细胞相关性细胞因子被分为两类 :Th1型细胞因子 (IFN γ、IL 2 ) ,Th2型细胞因子 (IL 4、IL 5、IL 6、IL 10、IL 13)。近年来对SLE的研究表明 ,对于不同的研究对象 ,其细胞因子分泌异常的表现并不一致 ,据此研究者们提出了不同的假说 :“Th2优势”、“Th1优势”、“T…  相似文献   

4.
细胞与细胞之间需要相互传递信号才能协调发挥作用。动物细胞依靠信号分子来影响周围的其他细胞.细胞因子就充当了信号分子的角色,它通过两种受体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5.
人类巨细胞病毒(HCMV)属疱疹病毒科,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人类普遍易感。正常人群的血清HCMV抗原阳性率普遍较高,发展中国家更可高达90%-100%。临床上,HCMV感染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最常见的机会性病源之一,也是导致SLE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欧洲一项大样本量多中心队列研究曾对1000例SLE患者随访10年,  相似文献   

6.
雌激素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生机制中的作用早已被重视,在患者妊娠期间,随雌激素水平增高而病情加重。本文就近年来有关雌激素与其他性激素、细胞因子、雌激素受体和凋亡等方面的研究新进展和妊娠期活动度增加的可能原因作一综合介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基质衍生因子1-3'A(stromalcell-derivedfactor1-3'A,SDF1-3'A)、趋化性细胞因子受体2-64I(chemoattractantcellreceptor2-64I,CCR2-64I)190位点、单核趋化蛋白1(monocytechemoattractantprotein-1promoter-2518polymorphism,-2518MCP-1)基因多态性及其交互作用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相关性。方法以143例SLE病人和157名健康对照为对象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chainreaction/restrictionfragmentlengthpolymor-phism,PCR-RFLP)方法确定SDF1-3'A和-2518MCP-1基因多态性,应用突变特异性扩增系统(amplifica-tionrefractorymutationsystem,ARMS)确定CCR2-64I基因多态性。结果-2518MCP-1、CCR2-64I、SDF1-3'A等位基因及基因型频率在SLE和健康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但-2518MCP-1A/G基因型对照组高于病例组(χ2=4.11,P=0.04)。基因间交互作用分析发现,当SDF1-3'A、-2518MCP-1、CCR2-64I基因型分别为G/G、A/G和G/G时,对SLE发病可能具有保护作用(P<0.05)。其他基因型间均未见交互作用(P>0.05)。结论单个-2518MCP-1、CCR2-64I、SDF1-3'A基因多态性与SLE易感性无关联,但他们之间可能存在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8.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极其复杂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因仍未清楚。根据对32668人群的调查,患病率为7042/10万,女性为11333/10万。在我国至少有100万患者。50年代时,SLE的5年生存率极低,在美国也被认为是不治之症。现今由于诊治水平的不断提高,其预后有了极显著的改善。1999年据作者等对50例SLE患者的18年(1980—1998)定群随访结果显示,以发病时间计算1、5、10、15、18年生存率分别为98%、98%、84%、76%和70%。这与近年美国(1988)、加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 (ANCA)与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血管炎临床特点的关系。检测SLE血管炎患者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白细胞介素 (IL) 6等细胞因子的血清水平 ,探讨ANCA与SLE血管炎细胞因子的关系。方法  6 0例SLE活动期患者和 30名正常对照组均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法 (IIF)检测ANCA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检测抗髓过氧化物酶 (MPO)抗体 (即MPO ANCA) ,观察两组ANCA与抗MPO抗体的阳性率。通过ELISA法检测 30例SLE活动期患者和 30名健康对照者 ,外周血TNT α、白细胞介素 (IL) 6水平。结果  6 0例SLE患者 1 5例ANCA阳性 ,均为核周型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 (pANCA) ,阳性率为 2 5 % ,抗MPO抗体 8例阳性(IIF法ANCA均阳性 ) ,阳性率为 1 3 3% ,健康对照组ANCA及抗MPO抗体均为阴性。病程超过 1年 ,伴有肾炎、浆膜炎、皮肤血管炎组 ,ANCA阳性率高 ,与无相应特点的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5 ) ;有关节炎比无关节炎组ANCA阳性率高 (P =0 0 5 )。SLE活动期患者与对照组相比 :SLE组TNF α、IL 6水平较高 (P <0 0 5 )。抗MPO抗体阳性组与抗MPO抗体阴性组相比 :TNF α、IL 6水平升高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部分SLE病人血清中可检测到 pANCA及抗MPO抗体 ,pANCA与SLE某些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儿单个核细胞(MNCs)凋亡的变化,并检测周围血中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8、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一氧化氮(NO)和黏附分子P-选择素(P-sel)、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水平的变化,探讨细胞因子和黏附分子对MNCs凋亡的影响。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2例SLE患儿和10名健康对照者MNCs的凋亡情况,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细胞因子和黏附分子水平。结果 活动期SLE患儿MNCs凋亡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和缓解期患儿,缓解期患儿MNCs凋亡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活动期患儿周围血中IL-8、IL-6、TNF-α、NO、P-sel、ICAM-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和缓解组,且与MNCs凋亡和病情均呈正相关。缓解组患儿IL-8、IL-6、TNF-α、NO、P-sel和ICAM-1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LE患儿MNCs凋亡增加,且与病情密切相关。炎性细胞因子产生过多、免疫细胞黏附分子表达上调可能是导致MNCs凋亡增加的重要机制,通过适度调控细胞因子的分泌和MNCs凋亡有可能会改善SLE预后。  相似文献   

11.
血清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血清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Blys)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EE)中的意义。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125例SLE患者血清Blys水平,并与狼疮活动程度和临床表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25例SLE患者血清平均Blys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0.72±0.18)ng/ml vs(0.34±0.10)ng/ml,P=0.0031];SLE患者血清平均Blys水平与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积分呈一定程度相关性(r=0.73,P=0.018);SLE患者血清Blys水平与抗dsDNA抗体滴度呈正相关,而与血清IgG、补体、蛋白尿、白细胞、血小板计数,以及皮疹、关节痛、口腔溃疡、脱发、发热等临床表现等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SLE患者血清Blys水平升高,与狼疮活动呈一定相关性,但不能准确反映病变部位及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2.
细小病毒B19感染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中细小病毒B19(PVB19)特异性抗体,观察B19 IgM阳性与SLE病情及活动程度的相关性,探讨PVB19感染与SLE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方法采用德国IBL Hamburg公司PVB19-VP2-IgM、IgG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试剂盒,检测51例SLE患者及20名正常人血清PVB19的特异性抗体。结果51例SLE患者中B19 IgM抗体阳性11例(22%)。而正常对照组都为阴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根据B19 IgM阳性/阴性对SLE患者分组后发现,B19 IgM阳性组SLE疾病活动评分(SLEDAI)显著高于阴性组(P<0.05);B19 IgM阳性组与阴性组临床特征相比,除丙氨酸转氨酶(ALT)或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5例B19 IgM阳性的SLE患者随访2年发现,这些患者临床症状显著改善,SLEDAI评分显著下降(P<0.05),但自身抗体水平[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dsDNA)]无显著性改变(P>0.05),ALT或AST均恢复正常。结论PVB19感染在诱发SLE活动中起作用,但与SLE预后可能无关。  相似文献   

13.
系统性红斑狼疮抑郁症状的临床调查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抑郁状况。方法 选择门诊和住院的56例SLE患者,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41%SLE患者具有抑郁临床表现,其中易倦、兴趣丧失、性兴趣减退.绝望、易激惹、忧郁、思考困难、睡眠障碍、不安、生活空虚感等抑郁症状常见。抑郁临床表现患者中,以受教育程度低、从事体力劳动者为主(P<0.05),抑郁表现与病程及婚姻相关(P<0.05),与病情活动无关(P>0.05)。结论 在SLE患者中存在一定程度的抑郁症状,诊治过程中要关注患者的心理和情绪。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EB病毒(EBV)感染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B淋巴细胞异常活化及疾病活动性的关系,探讨EBV在SLE病因学研究中的意义.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Southern杂交技术检测52例SLE患者和23名健康对照组外周血中EBV特异性BamH I-W基因片段;同时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及对照组外周血中CD19+、CD23+/CD19+B淋巴细胞的表达情况.结果 ①PCR-Southern杂交检测结果显示SLE患者组EBV特异性BamH I-W片段阳性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②活动期SLE患者组CD23+/CD19+双阳性细胞的表达率与稳定期及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EBV-DNA阳性患者组CD19+及CD23+/CD19+细胞的表达率明显高于EBV-DNA阴性SLE组(P<0.05);EBV-DNA阳性患者组CD19+B淋巴细胞表达CD23的平均荧光强度明显高于E-BV-DNA阴性患者组(P<0.01).结论 SLE患者体内EBV感染与B淋巴细胞异常活化有一定的相关关系,EBV可能通过上调B淋巴细胞持续高水平表达CD23从而感染并活化B淋巴细胞;EBV与SLE的发生发展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5.
系统性红斑狼疮伴结核菌感染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并发结核菌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 分析我院自1991年1月至2004年1月共收治的426例SLE住院患者。结果 426例SLE患者中18例伴有结核,患病率为4.2%,死亡7例,病死率为39%。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其中肺结核12例,结核性脑膜炎3例,淋巴结核3例。18例做结核菌素试验纯蛋白衍生物(PPD)强阳性2例(12.5%),阴性16例(87,5%),结核菌素试验PPD阴性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15/18(83%)患者在应用免疫抑制剂6个月-3年内患结核。结论 SLE患者由于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易发生结核菌感染且临床表现不典型。其患病率及病死率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因此对结核菌感染的早期诊治对降低病死率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B细胞表达CD86的情况,以及雷公藤内酯醇(Tripto1ide,TL)对其的影响。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新鲜分离时以及与不同浓度TL在体外培养后的CB86阳性率。结果 SLE B细胞的CD86阳性率在新鲜分离时(P<0.002)和培养48h后(P<0.001)均较正常人B细胞高。25ng/m1的TL可明显降低SLE和正常人B细胞的CD86阳性率(P<0.001),2.5ng/ml则只对SLE B细胞起作用(P<0.001)。结论 SLE病人B细胞CD86阳性率高于正常人;TL对SLE或正常人的CD86^ B细胞均有显著的下调作用,在某一浓度下仅抑制SLEB细胞的CD86表达。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狼疮细胞(LEC)形态的变化,探讨其与SLE疾病活动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经典改良血块法观察了50例SLE疾病活动期和30例SLE非活动期患者外周血LEC形态,同时与血清自身抗体、补体及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对比研究。结果 特殊形态的LEC与自身抗体的抗dsDNA抗体和抗核小体抗体(AnuA)(r=0.588,P=0.056;r=0.759,P=0.135),补体C3和C4(r=-0.648,P=0.058;r=-0.589,P=0.057)及SLEDAI(r=0.686.P〈0.05)具有明显相关性。SLE活动期组特殊型LEC、自身抗体和补体与SLE非活动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当自身抗体和补体与SLEDAI无相关性时,特殊型LEC仍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0.786,P〈0.05)。结论 特殊型LEC与自身抗体、补体及SLEDAI有明显的相关性,可作为判断SLE疾病活动性的独特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