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目的评价复合式小粱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实施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68例(74眼)各种类型青光眼,术中做以角膜缘为基底的结膜瓣,做4mm×4mm以角膜缘为基底的约?巩膜厚度的板层巩膜瓣,术中使用抗代谢药物丝裂霉素C0.2mg/ml抑制溜过区瘢痕形成,前房穿刺,切除小梁组织2min×2mm,虹膜根切,巩膜瓣顶端缝合2针,两侧边中央各缝合1针。结果随访半年,近期眼压控制良好,均在6mmHg~21mmHg之间。远期眼压:在6—21mmHg之间者为71眼(95.95%),术后均形成功能性滤过泡:Ⅰ型滤过泡19眼(25.68%),Ⅱ型滤过泡55眼(74.32%)。Ⅰ度浅前房2只眼,Ⅱ度浅前房3只眼,无出现Ⅲ度浅前房,浅前房发生率676%。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可减少巩膜瓣,结膜下瘢痕形成,能主动调节房水滤过量,促进功能滤过泡形成,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改良小粱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 我院于2008年6月~2009年12月采用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患者132例(151眼),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及可拆除缝线,术后随访1年,观察手术前后眼压、前房形成、滤过泡形态及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手术后有85眼(56.29%)眼压控制于10~15mmhg,61眼(40.39%)眼压控制于16~21mmhg,4眼(2.64%)需配合降眼压滴眼液控制于10~21mmhg,1眼(0.66%)多次手术后植入房水引流阀门后眼压控制.术后第1天前房形成151眼(100%).出院时滤过泡均为扁平微隆,6个月后滤过泡形态稳定,观察至1年无改变:微小囊状型81眼,弥漫扁平型65眼,瘢痕型3眼,其中1眼最终植入房水引流阀,包裹型2眼.结论 改良小梁切除术在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同时保证了手术的成功率,安全性高,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探讨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50例58眼青光眼施行改良式小梁切除术(小梁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以观察术后前房、视力、眼压、滤过泡及其他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改良式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低眼压、视力下降等并发症减少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能有效地减少术后浅前房的发生,该项技术操作简单、临床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6.
小梁切除术是治疗青光眼的传统手术方法,其传统的麻醉方法是球后阻滞麻醉加球周麻醉。因青光眼患者的视野均不同程度的损害和缺失,尤其晚期青光眼多呈管状视野,传统麻醉方法易引起突然光感消失。为了避免并发症,我院自2000年9月起至今均改采用表面麻醉下行小梁切除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8.
冯淑杰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18,(2)
目的:观察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青光眼患者眼压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青光眼患者86例(92眼)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随机数表法将入选者分为对照组(43例46眼)与观察组(43例46眼)。对照组实施传统小梁切除术,观察组运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而传统小梁切除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相对比,后者术中将可调节缝线、丝裂霉素C充分应用起来。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眼压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前、术后第1个月眼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第6、12个月眼压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有助于提升对青光眼患者远期眼压控制效果,降低术后并发症,改善患者术后视功能与预后,可作为临床上治疗青光眼较为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后滤道阻滞的处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5眼术后1个月内发生滤道阻滞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小梁切除术后滤道阻滞不同部位,在术后1个月内切口粘连不紧密时,内部阻滞的患者通过缩瞳、角膜侧切口将前粘连的虹膜周切口分离,必要时扩大虹膜周切口,恢复周边前后房的交通;中部阻滞的患者重建小梁切口,确保其通畅;外部阻滞的患者术后1个月内结膜瓣、巩膜瓣剥离。结果眼压下降与术前眼压比较,差异显著。观察6~12个月,眼压稳定在13~21 mmHg。结论小梁切除术术后1个月内,切口粘连并不十分紧密,采取适当的措施是可以恢复滤过功能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局部应用丝裂霉素C预防大鼠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粘连的安全性。方法 48只SD大鼠行L1节段椎板切除术,暴露硬脊膜,术中各组分别以棉片浸透生理盐水(C组)或0.7mg/ml(H组)、0.5mg/ml(M组)、0.3mg/ml(L组)的MMC,置于裸露的硬脊膜后方5分钟。分别测定实验动物手术前、后的热板痛阈、BBB评分、斜板试验、体感诱发电位潜伏期,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各组动物行椎板切除手术前、后的痛阈、后肢功能、体感诱发电位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结论在椎板切除术中局部应用0.7mg/ml或较低浓度的MMC,对大鼠的痛觉、运动、神经传导功能的无明显影响,该方法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分析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方法和疗效。方法本组45例(55眼),行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结果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55眼眼压均正常,滤过泡隆起,并发症:角膜水肿32眼、人工晶体前纤维性渗出膜4眼,经药物治疗4~9d后吸收。结论超声乳化治疗白内障,有切口小、损伤小、术后散光轻、视力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对青光眼患者实施复合式的小梁切除手术后眼压不降的原因进行探讨。方法对在本院实施复合式的小梁切除手术的26例患有青光眼且手术后眼压不降患者的手术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对26例患者的手术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后得出的结果如下,26例患者中有3例因术后前房出血而导致眼压不降,有5例因患有恶性青光眼而导致眼压不降,有12例患者因滤过泡扁平且发生瘢痕化而导致眼压不降,有4例患者因术后并发白内障而导致眼压不降,有2例患者因患有持续性高血压而导致眼压不降。结论接受复合式的小梁切除手术的患者在术后出现眼压不降的原因主要是患者滤过泡扁平且发生瘢痕化导致的,应针对滤过泡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4.
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联合羊膜植入治疗开角型青光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non-penetrating trabecular surgery,NPIS)联合羊膜植入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3例(30只眼)具备手术适应证的开角型青光眼分为两组。Ⅰ组14例20眼,行NPIS联合羊膜植入术;Ⅱ组9例10眼,行NPIS手术联合透明质酸生物胶植入术。术后对两组患者的视力、眼压、滤过泡及并发症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术后1个月时,Ⅰ组与Ⅱ组的视力变化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6、12、24月时,两组眼压值无显著差异(P〉0.05)。Ⅰ组术后早期有少量前房积血2只眼,轻度房水闪光5只眼;Ⅱ组术后早期1只眼有轻度房水闪光。结论:NPIS联合羊膜植入术与NPIS联合透明质酸生物胶植入术分别用于治疗开角型青光眼,其术后降眼压效果均较好(P〉0.05)。但前者的成本明显低于后者,可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不同眼球按摩方式干预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患者对其功能性滤过泡形成情况、眼压控制及视力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我科2018年2月至2020年10月期间81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40例在常规干预基础上联合家属眼球按摩方式干预,观察组41例应用常规干预结合自行眼球按摩干预,观察两组患者眼压控制情况,功能性滤过泡形成情况,疼痛反应,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干预6 m后,观察组患者眼压水平、黄斑水肿、前房出血、低眼压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视力增加≥0.2例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手术成功率、功能型滤过泡形成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患者经自行眼球按摩结合常规干预,可控制患者眼压水平,提高功能性滤过泡生成率,提升视力增加0.2发生率,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在小梁切除术中使用粘弹剂预防术后浅前房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2006年1月~2007年6月手术的45例(45眼)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术中前房注入粘弹剂,对照组未使用粘弹剂。结果实验组术后浅前房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无一例需再次手术处理。结论青光眼小梁切除术联合使用粘弹剂显著降低了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激光应用于治疗青光眼已有20年的历史,它广泛应用于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激光小梁成形术、激光巩膜切除术和激光睫状体光凝术,同时也有应用激光进行青光眼滤过术及光动力治疗青光眼.从激光器选择、适应症、手术方式和治疗效果四个方面对各类型激光青光眼手术进行了综述,并对未来该领域的发展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泪液炎症因子在早期评估青光眼患者小梁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在张家港市中医医院眼科接受小梁切除术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150例(共150眼)。收集所有患者临床资料,术前采集患者泪液,检测泪液中的炎症因子(G-CSF、GM-CSF、IFN-γ、MCP-1、TNF-α、IL-12、IL-13、IL-15、IL-1β、IL-4、IL-7、IL-10、IL-17、IL-5)水平。根据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并发症组和对照组,对比2组患者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青光眼患者小梁切除术后发生并发症的相关因素;通过Logistic回归建立泪液炎症因子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该模型在早期评估青光眼患者小梁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的价值。结果 150例青光眼患者小梁切除术后有35例(23.33%)发生并发症,其中浅前房24例,睫状体或脉络膜脱离5例,虹膜睫状体炎3例,前房积血2例,视网膜脱离1例。并发症组患者IFN-γ、GM-CSF和IL-5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其余炎症因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丝裂霉素C (MMC)联合高频治疗仪并双路环形泪道引流在上泪道阻塞中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于武安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的82例(86只眼)上泪道阻塞患者,其中男性40例,女性42例;年龄20~60岁,平均年龄38.75岁。随机分为对照组(41例43只眼)和观察组(41例43只眼)。对照组采用高频治疗仪并双路环形泪道引流治疗,观察组采用MMC联合高频治疗仪并双路环形泪道引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拔管时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眼表改变评分、泪膜破裂时间、眼泪P物质(SP)含量和泪液弯液面水平;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年内未复发率。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前的眼表改变评分[(32.21±2.52)分vs (32.45±2.61)分]、泪膜破裂时间[(8.35±0.76) s vs (8.38±0.80) s]、眼泪SP含量[(348.75±18.58) pg/mL vs (356.64±17.66) pg/mL]、泪液弯液面水平[(0.63±0.18)... 相似文献
20.
罗丽丹 《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2015,(6)
目的:观察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POAG)与开角型青光眼合并糖尿病患者小梁切除术后脉络膜厚度的变化。方法:选择在我院眼科住院治疗的开角型青光眼患者120例(130只眼)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并有糖尿病分为青光眼组69例(76只眼)和合并糖尿病组51例(54只眼),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于小梁切除术前后对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到内巩膜层的垂直距离(即脉络膜厚度)进行测量。通过软件计算自动获得脉络膜平均厚度,观察并与术前比较是否有改变。结果:术前,两组视力、眼压和脉络膜厚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小梁切除术后2周,合并糖尿病组脉络膜厚度比青光眼组厚,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视力与眼压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治疗前后情况,两组视力与脉络膜厚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眼压在术后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0.76,P=0.00)。结论:开角型青光眼是否合并有糖尿病于小梁切除术后对脉络膜厚度无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