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为一种全球范围内疾病,HBV感染导致的肝硬化、肝衰竭与原发性肝细胞癌,严重威胁着人们生命健康。乙肝病毒DNA定量检测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最直接的病毒复制指标,临床可将其作为监测评估乙肝病毒的一个重要指标依据,但受实验室要求严格限制,不能快速检测,影响临床疾病诊断。随着临床研究深入,临床研究发现HBsAg水平可用于监控、预测抗病毒治疗效果。本文通过探究分析HBsAg定量水平与HBV DNA相关性,指导临床诊断乙肝病毒,并为后期临床治疗工作开展提供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2.
王中安 《药物与人》2014,(12):81-81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患者HBV-DNA 载量与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定量的关系,有助临床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及疗效判定.方法: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方法,对40份乙肝病人的血清标本进行HBV-DNA 载量检测;同时采用采用时间分辨铕标记物法,对这些病人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进行测定,再利用统计学方法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通过Pearson相关分柝发现两者之间没有相关性,r值均在0.2以内,P均〉0.05.说明HBV-DNA 复制水平与血清感染标志物(HBsAg)没有直接关系.结论:HBV 复制状况与表面抗原无关,乙型肝炎患者在进行药物治疗后,作为免疫标志物清除状况的表面抗原和病毒复制抑制程度的HBV-DNA,应该同时检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观察终末期肝病模型(MEID)在慢性肝衰竭患者人工肝治疗前后的变化,探讨其在判断预后以及人工肝治疗时机选择过程中的指导意义.方法 将75例慢性肝衰竭患者分为人工肝治疗组37例和对照组38例,应用MELD评分系统对每个患者进行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生化指标和病死率,探讨与MELD评分的关系.结果(1)人工肝组经治疗后患者血清总胆红素(TBil)、肌酐(Cr)和凝血酶原时间(PT)的国际标准化比率(LNR)、MELD分值显著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人工肝组经治疗后总病死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MEID分值在20~29的患者,其病死率为39.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MELD分值≥30者,其病死率为57.1%,与对照组的93.8%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病死率MELD分值在20~29组(42.7%)明显高于MELD≥30组(3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人工肝支持治疗可显著降低慢性肝衰竭患者的TBil、Cr、INR和MELD评分,改善肝功能.在改善患者预后方面,MELD分值在20~29组明显优于MELD≥30组,因而早期施行人工肝治疗效果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不同阶段的表面抗原定量以及与病毒载量的相关性,观察其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医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收录的140例慢性HBV感染患者按照不同分期分为4组,免疫耐受期30例、免疫清除期36例、低复制期35例、再活动期39例,分别检测不同分期的表面抗原定量,探究其与病毒载量的相关性.结果 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低复制期、再活动期的血清HBsAg水平分别为(4.5±0.3)、(4.0±0.4)、(2.9±0.7)、(3.3±0.5) lgIU/ml;病毒载量分别为(8.4±0.5)、(7.3±1.1)、(2.6±0.2)、(4.7±1.3)lg拷贝/ml; HBsAg/HBV-DNA值分别为0.52±0.03、0.53±0.07、1.11±0.27、0.67±0.26;4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血清HBsAg水平与HBV-DNA呈现正相关性(r=0.724,P<0.05);免疫清除期患者血清中HBsAg水平与HBV-DNA呈现正相关性(r=0.745,P<0.05),而免疫耐受期、低复制期、再活动期患者血清中HBsAg水平均与HBV-DNA呈现正相关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临床中慢性HBV感染患者不同阶段的血清HBsAg含量不同,临床中能够依据其不同的含量水平进行判断慢性HBV感染患者的病情程度,而HBsAg含量与病毒载量具有相关性,临床治疗中可将HBsAg含量与病毒载量作为治疗和监测疗效的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高翠琴  许贞姬 《职业与健康》2004,20(11):164-165
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消化道传染病,对人体的损害较大,尤其是乙型肝炎(乙肝),其预后非常不乐观,人们对乙型肝炎的恐惧心理远大于其他型肝炎(乙肝).目前对人类健康威胁较大的传染病,乙型肝炎是其中重要的一种.乙型肝炎属于散发型,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相似文献   

6.
核苷类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 ,特别是核苷类药物的研究发展迅速 ,本文对已上市和仍处于研究阶段的核苷类似物的抗病毒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不同血清学标志物模式与HBV DNA定量的关系,为乙型肝炎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提供诊据。方法:对814例血清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BV血清标志物,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方法检测HBV DNA含量。结果:HBsAg( )、HBeAg( ),HBcAb( )模式HBV DNA阳性率为87.28%(302/346),HBV拷贝数≥10^8/ml占63.87%;在HBsAg阳性,HBcAb阳性模式中,有40例(48.78%),检测出HB-DNA,部分血清标本的BV-DNA拷贝数较高,此可能是HBV前核区基因突变,导致HBeAg不能表达,但病毒本身复制未受影响HBeAg(+)模式的HBV DNA阳性率,拷贝数明显高于其它不同血清学标志物模式(P<0.005)。结论:单凭血清学标志物模式难以准判断HBV的复制程度及传染性的强弱,定量检测HBV DNA真实反映HBV复制情况,对乙型肝炎的诊断及防治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8.
肝衰竭系指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损害,导致其合成、解毒、排泄和生物转化等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以凝血机制障碍、黄疸、肝性脑病、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肝衰竭的发生,一方面与HBV基因型、亚型及HBV变异有关;另一方面不合理的用药或停药,也可导致病毒复制迅速增加,甚至出现多重耐药,诱导过度免疫应答而发生严重肝细胞损伤.本组病例由于不当停用核苷类抗病毒药物,致使患者体内病毒复制加快、病情加重,严重的免疫应答导致肝细胞大量坏死,最终发生肝衰竭导致死亡.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不同温度下,碘化钾和过氧化氢混合液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的灭活效果。方法 随机分6组,在15℃与28℃下,予不同浓度的混合液(0.125%、0.25%、0.5%)和不同的消毒时间(10、20、30min)分别实施灭活试验。结果 在15℃与28℃条件下显示消毒时间主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消毒液浓度与消毒时间无交互效应。结论 在温度为15℃与28℃条件下,混合液对HBsAg的灭活效果仅与消毒时间的长短有关,与浓度无关,未发现浓度与时间存在正或负协同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重组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和汉逊酵母菌表达的乙肝表面抗原(rHBsAg)诱导动物和人体细胞免疫应答的动态变化.方法 应用不同剂量rHBsAg免疫小鼠(BALB/c,H-2d),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检测小鼠脾单个核细胞(MNC)体外刺激诱生IFN-γ的水平;单剂rHBsAg免疫后不同时间检测MNC、CD8+T淋巴细胞产生IFN-γ水平;同时测定免疫后不同时间细胞毒T淋巴细胞反应(CTL)活性;检测免疫单剂和多剂乙肝疫苗后小鼠MNC分泌IFN-γ、IL-2、IL-5和抗-HBs抗体水平;对乙肝感染标志阴性的4名成年人按0、1、2个月程序接种乙肝疫苗,检测免疫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CD8+T淋巴细胞分泌IFN-γ、IL-2和IL-4水平以及抗体动态.结果 应用ELISPOT法,汉逊rHBsAg免疫小鼠7 d时,可检测到IFN-γ应答,14 d时达到高峰;CTL在免疫后7 d时可检出,峰值位于28 d.在1~8μg免疫剂量范围内,MNCs IFN-γ免疫应答与剂量呈显著正相关(阳转率:Υ=0.951,P=0.049<0.05;SFC:Υ=0.996,P=0.000<0.05),在1~4 μg免疫剂量范围内,CD8+T淋巴细胞的IFN-γ与剂量也呈显著正相关(Υ=0.999,P=0.025<0.05);三剂乙肝疫苗免疫小鼠诱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水平均显著高于单剂(P值均<0.05);成年人接种汉逊乙肝疫苗后不同个体间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的模式不同,IL-2、IL-4应答与个体抗体滴度有关.结论 用ELISPOT法成功测定了汉逊HBsAg免疫小鼠后不同淋巴细胞的细胞免疫剂量效应和CTL时间动态变化,并分析了成年人的细胞免疫应答特点,为规范疫苗细胞免疫评价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EEN)联合微生态制剂辅助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HBV-ACLF)病人的治疗效果. 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取HBV-ACLF病人5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9例.两组病人均于入住ICU治疗24 ~48 h,经鼻胃营养管持续输注EN液进行营养支持.治疗组病人在此基础上使用微生态制剂(地衣芽胞杆菌活菌胶囊2粒和乳果糖20 ml,每天2次),连用14 d.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前后血清清蛋白(ALB)、前清蛋白(PA)、总胆固醇(TC)、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转氨酶(AL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和内毒素(ET)等的变化,并观察随访12周生存率. 结果:两组病人治疗前ALB、PA、TC、TBil、ALT、PTA、E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TBIL、ALT、ET均较治疗前明显减低,ALB、PA、TC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以治疗组变化更加显著(P<0.05).治疗组病人肝功能衰竭中期12周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肝功能衰竭晚期12周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EEN联合微生态制剂治疗HBV-ACLF可有效地改善病人的营养状态,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减轻内毒素血症,增加12周生存率.  相似文献   

12.
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病死较高,早期准确评估其临床转归、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有助于延长患者生存时间。目前应用于HBV-ACLF预后的模型包括终末期肝病模型及其衍生评分,序贯器官衰竭评分及其衍生评分,亚太肝病学会慢加急性肝衰竭研究联盟评分,中国重型乙型肝炎研究组评分以及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等,但对于HB...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血清IL-8水平用于评价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 rel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 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 纳入2016年1月—2018年8月我院收住的HBV-ACLF患者110例,根据住院60 d内是否病死分为生存组(n=64)及病死组(n=46)。收集患者入院时临床资料并计算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of end-stage liver disease, MELD)评分,检测血清IL-8水平,使用ROC曲线分析血清IL-8水平用于评价患者短期预后的价值。结果 病死组患者血清IL-8水平及MELD评分均显著高于生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预测HBV-ACLF患者60 d病死情况时,IL-8的AUC为0.817,MELD评分的AUC为0.811,IL-8联合MELD评分预测60 d病死情况的AUC为0.841。入院时高IL-8水平(≥349.7 pg/ml)患者60 d总体生存率著低于低IL-8水平(<349.7 pg/ml)患者(36.4% vs. 80.0%,Log-rank P<0.001)。结论 血清IL-8水平作为评价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指标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医院侵袭性肺真菌病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3年11月—2019年8月某院收治的HBV-ACLF住院患者临床资料,按是否发生医院侵袭性肺真菌病分成HBV-ACLF医院侵袭性肺真菌病组(研究组)和HBV-ACLF非医院侵袭性肺真菌病组(对照组),分析患者医院侵袭性肺真菌病临床特征、病原菌种类及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119例患者,其中研究组50例,对照组69例。研究组50例患者均有咳嗽、咳痰,29例有发热,12例有明显胸闷、气促及低氧血症,28例肺部听诊可闻及湿啰音;50例患者胸部CT示肺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血清1-3-β-D葡聚糖抗原检测、半乳甘露聚糖抗原检测阳性率分别为72.00%、36.00%。共分离真菌30株,最常见的真菌为白假丝酵母菌(43.33%)、曲霉菌属(33.33%),28天病死率为76.00%。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减少、接受侵袭性操作、28天死亡患者数所占比例以及总胆红素水平、国际标准化比值、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住院时间研究组患者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均P0.05)。结论 HBV-ACLF医院侵袭性肺真菌病患者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主要感染真菌为假丝酵母菌属,与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减少、接受侵袭性操作等相关,预后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影响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前期(hepatitis B virus related acute-on-chronic pre-liver failure, pre-ACHBLF)疾病进展的危险因素,建立新的预测模型。方法  纳入97例pre-ACHBLF患者,根据4周内临床转归分为进展组和好转组,收集其临床资料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探讨ACHBLF发生的影响因素,建立并评估模型的预测价值。结果  血清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 TBIL)、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 PT)、血清肌酐(creatinine, Cr)和血小板-白细胞比值(platelet-to-white blood cell ratio, PWR)与ACHBLF发生密切相关,构建ACHBLF预测模型为Logit(P)=-1.494+1.530×TBIL(mg/dl)+3.111×PT(s)-1.711×PWR-1.786×Cr(mg/dl),该模型Nagelkerke R2为0.558,Hosmer-Lemeshow检验显示预测效能为76.3%(P=0.490),曲线下面积为0.83,当评分高于最佳临界值13.88时,患者发生ACHBLF风险增高。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模型对预测pre-ACHBLF的疾病进展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肝硬化患者血栓调节蛋白(TM)、纤溶系统指标的变化及其与终末期肝病评分模型(MELD)的关系.方法 选择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住院肝硬化患者85例,检测TM、D-二聚体(D-dimer)、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同时检测血肌酐、血清总胆红素、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计算MELD积分.结果 MELD积分为1~29(11.35±6.02)分,其中MELD≤9分40例,占47.1%,10~19分32例,占37.6%,20~29分13例,占15.3%.TM和D-dimer随肝功能恶化而升高,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M和D-dimer与MELD积分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06(P<0.01)和0.425(P<0.01).结论 肝硬化患者的TM和D-dimer明显异常且和MELD积分呈正相关,检测TM和D-dimer有助于判断肝功能损害程度及预后.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rombomodulin(TM), fibrinolytic system changes and the score of the 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in liver cirrhosis patients.Methods Eighty-five liver cirrhosis patients admitted from January 2008 to December 2009 were included in this study. TM, D-dimer,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 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 -1(PAI-1),serum creatinine, serum total bilirubin and 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on all patients were measured and then the score of the MELD was calculated. Results The score of the MELD was 1-29(11.35 ± 6.02)scores. The score of the MELD ≤ 9 scores was 40 cases(47.1%), 10- 19 scores was 32 cases (37.6%),20-29 scores was 13 cases(15.3%).TM and D-dimer were progressively increased with MELD score.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the three groups(P<0.01). The levels of TM and D-dimer had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score of the MELD(r = 0.706,0.425,P < 0.01). Conclusions The levels of TM and D-dimer have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score of the MELD in liver cirrhosis patients. These indices can help predicting the degree of liver function disorder and prognosis.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及Child-Turcotte-Pugh( CTP)评分对肝硬化患者手术预后的评估.方法 入选70例行脾切除+门奇断流术的肝硬化患者,计算术前MELD评分和CTP评分,分析两者相关性及不同分组下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衡量各评分的预测能力.结果 共23例(32.9%,23/70)发生术后并发症.并发症组(23例)MELD评分和CTP评分分别为(19.58 ±5.90)分和(8.84±1.87)分,无并发症组(47例)分别为(12.27±2.94)分和(6.10±1.12)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将患者按MELD评分进行分组:< 14分组(30例)、14~ 23分组(28例)、>23分组(12例),三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0%(3/30)、35.7%(10/28)和83.3%(10/12),三组并发症发生率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患者按CTP评分进行分级:A级(29例)、B级(25例)和C级(16例),三级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3%(3/29)、36.0%(9/25)和68.8%(11/16),三级并发症发生率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MELD评分与CTP评分有显著相关性(r=0.874,P< 0.01).MELD评分和CTP评分判断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7 (95% CI:0.84~0.95)和0.852(95% CI:0.83 ~ 0.94),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0.157,P>0.05).结论 MELD评分和CTP评分均能准确预测肝硬化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临床应用宜相互结合,以进一步提高预测准确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急性肝功能衰竭(acute liver failur,ALF)大鼠肝组织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SOCSs)基因表达的动态变化及意义。方法腹腔注射D-胺基半乳糖(D-GalN)、脂多糖(LPS)建立急性肝衰竭大鼠模型,D-GalN和LPS剂量分别为800 mg/kg和8μg/只,分别在注射D-GalN、LPS后2,6,12,24,48 h 5个时间点留取大鼠血及肝脏标本。观察大鼠肝功能及肝脏病理变化;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检测动物肝组织中SOCS-1和SOCS-3mRNA表达;ELISA法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结果肝衰竭大鼠肝组织SOCS-1和SOCS-3mRNA表达均明显上调,在造模后2 h即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于6,12 h达高峰值。血清TNF-α、IL-6产生均显著增多(P<0.01),均于造模后6 h达峰值。结论急性肝功能衰竭可诱导体内SOCSs表达上调,其改变与TNF-α、IL-6水平的改变密切相关,提示其可能参与急性肝功能衰竭时炎症反应平衡的调节过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联合血清钠模型(MELD-Na、MELDNa、MESO评分)在判断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6、12个月预后方面的价值.方法 选择具有完整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的119例肝硬化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应用MELD、MELD-Na、MELDNa、MESO评分模型进行评分,并了解其6、12个月内的病死率,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衡量各评分系统预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6、12个月预后的能力,并采用Z检验比较各系统的预测能力.结果 随访6、12个月中,生存和死亡患者间MELD、MELD-Na、MELDNa、MESO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MELD-Na、MELDNa、MESO评分在判断患者6、12个月的预后方面其ROC曲线下面积均大于0.8,在数值上优于MELD评分,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ELD联合血清钠模型在判断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6、12个月预后方面具有良好的准确性,但未显示比MELD评分有更佳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干扰素α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细胞内HBV cccDNA、血清内HBV-DNA、HBsAg、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改变以及改变之间的联系。方法随机选取适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1例,给予干扰素α治疗48周,检测治疗前、后肝细胞内HBV cccDNA、血清HBV-DNA、HBsAg、ALT,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Version 2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所有肝组织标本均检测出HBV cccDNA;肝细胞内HBV cccDNA下降(2.52±1.60)log cps/cell、HBV-DNA下降(1.51±1.02)log IU/ml、ALT下降(100.8±63.1)U/L、HBsAg下降(1.18±0.85)log ng/ml;基线水平肝细胞内HBV cccDNA同HBV-DNA有相关性:log(HBV-DNA/ml)=3.55+0.44×log(HBV cccDNA/cell),R2=0.197,P<0.01;干扰素α治疗48周后肝细胞内HBV cccDNA同血液HBsAg载量相关性:log(HBsAg/ml)=4.23+0.78×log(HBV cccDNA/cell),R2=0.616,P<0.01。结论定量PCR方法可以成功检测出肝组织内HBV cccDNA;干扰素α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48周能够减少肝组织内HBV cccDNA,降低血清病毒载量、稳定肝功能;血清HBsAg在干扰素α抗病毒治疗后期(血清HBV-DNA阴转后)与肝细胞内HBV cccDNA具有相关性,血清HBsAg定量变化可作为抗病毒治疗病毒学持续应答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