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PDRPA)β-内酰胺酶基因存在状况和菌株亲缘性.方法 应用PCR检测21种β-内酰胺酶基因和整合子、转座子遗传标记.结果 33株PDRPA blaTEM、blaOXA-10群、blaPER、blaGES、blaCARB、intⅠ 1、merA基因阳性率分别为48.5%、45.5%、33.3%、21.2%、15.2%、78.8%、69.7%;聚类分析示存在克隆传播现象.结论 PDRPA blaTEM、blaOXA-10群、blaPER、blaGES、blaCARB、intⅠ1、merA基因检出率高,PDRPA可存在克隆传播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一组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β-内酰胺酶基因和膜孔蛋白基因的存在情况.方法 收集2010年1-12月浙江绍兴第二医院住院患者痰液标本中分离到的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共20株,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的方法分析15种A类β-内酰胺酶基因、10种B类β-内酰胺酶基因、2种C类β-内酰胺酶基因、4种D类β-内酰胺酶基因检测以及膜孔蛋白oprD2基因.结果 20株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酶基因检出率,TEM为90.0%、CARB为100.0%、KPC为5.0%(经测序和BLASTn比对,确认为KPC-2型)、OXA-10群为10.0%,膜孔蛋白oprD2基因均为缺失.结论 20株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均存在产β-内酰胺酶和膜孔蛋白缺失是对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的重要原因;从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查出KPC型β-内酰胺酶基因是国内外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3.
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进行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株中β-内酰胺酶耐药相关基因存在情况及耐药机制研究.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临床分离的22株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的12种β-内酰胺酶基因(IMP、GIM、SPM、VIM、TEM、GES、VEB、PER、DHA、CARB、OXA-10、SHV).结果 22株菌中CARB基因全部阳性(100.0%),IMP基因阳性21株(阳性率95.5%),TEM基因阳性17株(阳性率77.3%),VEB基因仅3株阳性(13.6%),VIM基因1株阳性(4.5%),其余基因无阳性检出.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中CARB及IMP基因携带率高,常常同时携带其他耐药基因,导致菌株出现多药耐药性,给临床诊治和医院感染监控带来极大的困难.  相似文献   

4.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产β-内酰胺酶耐药机制研究   总被引:34,自引:25,他引:34  
目的对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所产β-内酰胺酶(ESBLs)进行分析. 方法采用K-B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筛选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再进行改良三维试验,对多重耐药菌所产β-内酰胺酶进行分析. 结果在66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产ESBLs有15株(22.7%),26株高产AmpC β-内酰胺酶(39.4%),14株为SSBLs(21.2%),有43株菌(65.2%)显示碳青酶烯酶活性. 结论产ESBLs、高产AmpC β-内酰胺酶和(或)碳青酶烯酶是我院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主要耐药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中山地区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酶类药物的耐药表型和基因分布及其基因型与表型的相关性。方法采用VITEK-2Compact高级专家系统判定2010年1-9月分离的896株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酶类药物的耐药表型,用PCR方法检测25株铜绿假单胞菌的13种β-内酰胺酶基因。结果 896株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酶类药物的耐药表型共有9种,主要表型为高水平耐药+碳青霉烯酶(不渗透性)占47.3%;连续分离的25株铜绿假单胞菌中耐药表型共有4种,主要表型为高水平耐药+碳青霉烯酶12株占48.0%;检出阳性耐药基因9种:blaOXA-10、blaDHA基因阳性率均为4.0%,blaSHV20.0%,blaCARB12.0%,blaGIM 8.0%,blaGES8.0%,blaTEM16.0%,oprD2基因缺失率60.0%,未检出blaIMP,blaVIM,blaPER,blaVEB,blaSPM。结论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酶类药物耐药表型和基因型基本相符,推测该地区β-内酰胺酶类药物耐药的主要原因是β-内酰胺酶基因的存在导致。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医院临床分离的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酶产生情况,以及β-内酰胺类相关耐药基因的存在状况.方法 采用K-B法测定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对17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筛选出135株多药耐药菌株;采用改良三维试验检测各种β-内酰胺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及oprD2基因.结果 135株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所产β-内酰胺酶按检出率依次为AmpC酶占36.3%,ESBLs+ AmpC酶占14.8%,金属β-内酰胺酶占13.3%,ESBLs+ AmpC酶变异子占11.9%,AmpC酶变异子占5.2%,ESBLs占4.4%;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的检出率CTX-M-1群为45.9%、TEM为25.9%、CARB为12.6%、DHA为10.4%、IMP为3.7%,未检出SHV、OXA- 10群、PER、GES、VEB和VIM基因;oprD2基因的缺失率为69.6%.结论 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酶以AmpC酶为主,β-内酰胺类对抗菌药物的耐药主要与CTX-M-1群、TEM、CARB、DHA、IMP型耐药基因有关,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主要与oprD2基因缺失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各项危险因素,并调查临床分离泛耐药菌株产金属β-内酰胺酶检出率。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1年6月细菌室从住院患者送检各类标本中分离到的590株铜绿假单胞菌,其中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38株,所有菌株的鉴定和药敏试验使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的VITEK-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对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采用K-B法进行确证,采用亚胺培南-EDTA双纸片协同法进行泛耐药菌株金属β-内酰胺酶确证试验。结果 38株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主要分离自痰标本,占86.8%;主要分布在重症医学科和呼吸内科,各占36.8%;年龄、住院天数、营养不良、机械通气、人工气道、脑梗死、结构性肺病、广谱抗菌药物的应用等因素与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相关(P<0.05);性别、糖尿病与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无明显相关性;依据双纸片协同法检测金属β-内酰胺酶,产酶率为52.6%。结论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危险因素为年龄、住院天数、营养不良、机械通气、人工气道、脑梗死、结构性肺病、广谱抗菌药物的应用,临床应注意防范;泛耐药菌株产酶率较高,为重要的耐药机制。  相似文献   

8.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基因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6,他引:21  
目的调查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PA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基因的流行状况。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对35株临床分离的PAE进行抗菌药物敏感试验,PCR方法检测7种ESBLs基因。结果35株PAETEM、OXA、PER、GES的阳性率分别为51.4%、42.8%、31.4%、22.9%,而SHV、VEB、CTX-M-1基因均阴性。结论我院临床分离PAETEM、OXA、PER、GES基因携带率高,检出GES基因为国内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院内感染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PA)耐药现状及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相关基因,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 细菌鉴定采用法国梅里埃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鉴定;药敏试验采用K-B纸片扩散法;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耐药基因和DNA测序分析耐药基因型。结果 37株PA中blaDHA阳性14株(37.84%);blaVIM阳性7株(18.92%);blaCARB阳性5株(13.51%);blaSHV阳性2株(5.41%);oprD2基因缺失26株(70.27%)。所分离的PA对第1代、2代和3代头孢菌素类药物耐药率均高达70%以上,对亚胺培南耐药率达32.43%。结论 本院院感患者分离的PA呈多重耐药,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与携带blaDHA、blaVIM、blaCARB、blaSHV基因有关;oprD2基因缺失突变是亚胺培南耐药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0,他引:0  
目的 研究呼吸道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的存在现状.方法 K-B法检测细菌敏感性,改良三维实验法分析β-内酰胺酶类型,PCR扩增及序列分析检测耐药基因.结果 46株菌中29株产β-内酰胺酶,21株产AmpC酶,其中2株同时携带CARB-3基因,2株产TEM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6株产其他类型的酶,有4株携带CARB-3基因且3株同时携带IMP基因;34株oprD2基因缺失.结论 呼吸道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主要产染色体介导的AmpC酶,其次是CARB-3型,oprD2基因缺失较普遍.  相似文献   

11.
铜绿假单胞菌产β_内酰胺酶是其对β_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所产β_内酰胺酶种类繁多、特性各异,并在β_内酰胺类抗生素广泛应用的选择压力下,不断有新的β_内酰胺酶产生。文中对铜绿假单胞菌产β_内酰胺酶(ESBL、AmpC、金属酶)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了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医院临床分离的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金属β-内酰胺酶的产生及类型。方法收集2012年1-12月医院3 472份临床标本进行培养,采用VITEK-2Compact系统进行菌株鉴定和药敏试验,分离出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使用PCR技术扩增blaNDM、blaIMP、blaVIM、blaGIM、blaSIM和blaSPM基因,并测序明确基因型。结果 3 472份标本共培养出铜绿假单胞菌547株,其中检出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190株,检出率为34.73%;铜绿假单胞菌对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和哌拉西林的耐药率最高,分别为55.03%和30.53%,对多黏菌素B的耐药率最低为2.19%;190株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有46株扩增出blaIMP阳性条带,阳性率为24.21%,PCR产物回收后经测序后证实为IMP-1型,未发现携带blaVIM、blaGIM、blaNDM-1,blaSIM和blaSPM基因的菌株。结论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以携带blaIMP为主,耐药机制可能与IMP-1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流行及耐药机制和有效的防治措施,以降低耐药率.方法 收集2002-2005年广州一所三甲医院呼吸重症监护病房泛耐药、多药耐药、普通感染的铜绿假单胞菌,对上述铜绿假单胞菌进行分析,包括E-test法进行体外药敏试验,E-test法检测耐药表型、质粒提取、随机引物扩增DNA分型分析同源性,结合临床资料进行耐药谱、基因谱对比研究,统计学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检验.结果 共收集27株铜绿假单胞菌,其中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7株,E-test试纸法检测其中6株金属β-内酰胺酶阳性,其余菌株均为阴性,曾基因扩增测序确定7株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产金属β-内酰胺酶基因,其他多药耐药、普通感染铜绿假单胞菌未检测到该基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确定为大型质粒介导,且感染患者死亡率高,为71.0%,以质粒为模板同源性分析系同一克隆株.结论 产金属β-内酰胺酶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的重要原因,且由大型质粒介导,感染患者均有慢性基础疾病,防治上应采取综合管理.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及其AmpC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金属β内酰胺酶(MBLs)的产生情况,指导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方法采用K-B纸片扩散法检测药物敏感性,通过改良酶提取物头孢西丁和头孢曲松三维试验检测AmpC酶和ESBLs,E试验MBL试条检测MBLs。结果186株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敏感率最高,达82.3%,对环丙沙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的敏感率依次为75.3%,74.2%,72.6%,71.0%,70.4%,对替卡西林、头孢哌酮、氨曲南的敏感率均〈60%,对头孢噻肟和头孢曲松的耐药率分别为61.8%和55.9%。单产AmpC酶、同时产AmpC酶和ESBLs、单产ESBLs和单产MBLs检出率分别为8、6%(16/186),2.7%(5/186),14.5%(27/186),4.8%(9/186)。结论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现象不容忽视,产生高活性β内酰胺酶是导致其耐药的机制之一,亚胺培南仍是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最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5.
铜绿假单胞菌是重要的条件致病菌之一,其耐药机制较为复杂,主要包括外膜通透性降低,外膜蛋白D2缺失,外膜存在独特的药物主动泵出系统、β-内酰胺酶的产生、氨基糖苷类钝化酶的产生、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以及细菌生物被膜形成,本文就其产β-内酰胺酶耐药机制方面的国内外近期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分离产金属β-内酰胺酶的铜绿假单胞菌   总被引:22,自引:9,他引:22  
目的检测我院内科某病区产金属β-内酰胺酶的铜绿假单胞菌及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方法纸片法测定产金属β-内酰胺酶的铜绿假单胞菌;微量稀释法测定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结果该病区产金属β-内酰胺酶的铜绿假单胞菌占同期分离铜绿假单胞菌的32.3%,产酶菌株对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哌酮、头孢他啶、头孢吡肟、亚胺培南、奈替米星,复方增效磺胺耐药;对阿米卡星敏感;对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环丙沙星、洛美沙星部分敏感. 结论产生金属β-内酰胺酶是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类及碳青酶烯类耐药的机制之一,实验室对其正确检测可帮助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并减少耐药性的扩散.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第三代头孢菌素的大量应用,铜绿假单胞菌(PA)出现了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βlactamases,ESBLs)菌株,此酶是革兰阴性菌对青霉素、头孢菌素及氨曲南等广谱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为了解本地区PA产ESBLs的阳性率及其耐药影响,我们对分离的72株PA  相似文献   

18.
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相关基因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6,他引:17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中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相关基因存在状况。方法自临床分离的39株铜绿假单胞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耐药基因(TEM、SHV、OXA-1群、OXA-10群、PER、VEB、GES、CARB、IMP、VIM、SPM、GIM、OprD、DHA和OprD2)。结果39株PAE中TEM阳性1株(2.6%)、CARB阳性12株(30.8%)、VIM阳性9株(23.0%)、DHA阳性3株(7.7%),39株oprD2基因均为缺失(100.0%),其余基因均阴性。结论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VIM及CARB基因携带率高,oprD基因缺失突变是对亚胺培南耐药的重要原因,检出CARB基因为国内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调查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A)中β-内酰胺酶基因和膜孔蛋白oprD2基因的存在情况.方法 收集柳州市三级医院2011年1-12月标本中分离的MDRPA共20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的方法分析A~D 4类33种β内酰胺酶基因和oprD2膜孔蛋白基因.结果 20株MDRPA中A类β-内酰胺酶基因检出TEM(100.0%),B类β-内酰胺酶基因检出IMP(75.0%),C类β-内酰胺酶基因检出PDC(100.0%)和DHA (30.0%),D类β内酰胺酶基因无检出;oprD2膜孔蛋白基因均未检出,提示膜孔蛋白基因编码缺失;1号株TEM基因PCR产物经测序证实为TEM-1基因,IMP基因PCR产物经测序证实为IMP-1基因;9号株DHA基因PCR产物经测序证实为DHA-1基因.结论 产TEM、PDC、IMP型基因少数并产DHA型β-内酰胺酶和膜孔蛋白基因编码缺失,是该组MDR-PAE对β-内酰胺类药物产生耐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用纸片法检测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酶的可行性,建立适用于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对β-内酰胺酶的常规过筛检测方法。方法用纸片法(扩散法,协同法)进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金属β-内酰胺酶(BLA)、AmpCβ-内酰胺酶(AmpC酶)检测。用三维试验作对照。结果纸片法检出产ESBLs阳性菌株19株,产金属β-内酰胺酶菌株7株,AmpC酶阳性菌株10株,三维试验则分别检出21、7、9株,符合率在90%以上。结论纸片法检测β-内酰胺酶操作简便,与三维试验符合率高(P>0.05),适合临床实验室常规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