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中心负压吸引器是临床护理使用较为广泛的一种装置。护士要对患者进行吸痰等操作时,首先需打开中心负压吸引器,将负压表调至适当的压力后接上吸痰管进行吸痰,操作完毕后再关闭负压表。在遇到短时间内需要对同一个患者反复吸痰时,重复进行上述操作不仅会增加护士的工作量,紧急情况时也可能会延误抢救时机。为此,我们设计了中心负压吸引器接头塞,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中心吸引器连接管末端放置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芦慧 《护理管理杂志》2011,11(6):406-406
中心吸引器是临床必备的抢救设施,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使用频繁,每次吸痰结束,分离污染的吸痰管后,与吸痰管连接的吸引器连接管末端一般采取无菌纱布包裹,橡皮筋缠绕或是放置于配置好消毒液的输液瓶中,常因放置不妥、步骤繁琐而存在操作不方便,连接管末端易污染的问题。我科从2010年4月  相似文献   

3.
在抢救患者的过程中经常会用到吸痰器.我院以前使用的吸痰器(又名医用吸引系统吸引器,产品标准编号:YZB/浙0021-2010Q/CHK002)与一次性吸引连接管Ⅱ型(产品标准编号:YZB/苏0552-2009)连接不紧密,在吸痰时会发生漏气现象,压力不够,有时也会发生脱落,会延误抢救患者的时机.2011年以来,我院开始采用负压吸引器(产品标准编号:YZB/苏0085-2009)中的一节连接管解决以上问题,方便易行.现将方法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临床上吸痰都离不开吸引器,而吸引器管基本上是1周更换1次,可是经常不到一周,吸引器管壁上就会粘上不少黏痰和痰痂,既脏也不美观,尤其是遇到痰液比较黏稠的患者。实践中笔者总结出一个好的办法,可以延长吸引器管变脏的时间,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毛芬  )  喻琴  )  李玉林  )  王春燕  ) 《全科护理》2011,9(26):2442-2442
小儿取痰培养标本是临床护理棘手问题,我科巧用1mL注射器联合电动吸引器取痰标本,取得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1 材料 1mL注射器1个,一次性小儿吸痰管1根,痰培养标本盒1个。2 方法 选用电动吸疾器或中心吸引器。将设备拖至患儿床边。说明留取痰培养的目的及意义,取得患儿家长配合,打开吸引器,  相似文献   

6.
报道一种新型计量吸痰器的制作与使用方法。根据吸痰的力学及材料学原理,设计一种新型计量吸痰器:包括计量筒、入口端连接管、出口端连接管、侧孔。使用时将计量吸痰器连接于一次性吸痰管上,吸痰完毕待观察痰液的颜色、性状及量后再行管道冲洗,以备2次使用。经临床使用,认为该装置能准确计量每次吸引痰液量,效果良好,操作方便,适用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田琳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20):2379-2379
昏迷患者是高压氧治疗的常见人群,此类患者大多无法自主排痰,需要借助吸痰器排除呼吸道内分泌物。高压氧舱内不允许使用交流电,所以无电动吸痰器。但氧舱内一般设有1处利用舱内外压力差的吸痰装置,在治疗中若多人需同时吸痰就成为困扰工作人员的难题。为解决多人同时吸痰问题,我们尝试用医用中心吸引系统用吸引瓶及医用三通管制作多人吸痰器,经临床使用效果较好,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利用中心吸引装置进行吸痰操作极大地方便了临床护理工作,但每次吸痰完毕分离污染的一次性吸痰管后,与吸痰管相连的一次性吸引器连接管接口处常因放置不当,既不便于护士操作,也易导致污染。为此,我科2006年4月开始,采用20ml一次性注射器来放置中心吸引器连接管开口端。其方便简单,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徐伟芳 《护理与康复》2006,5(4):245-245
在临床工作中,为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留取痰培养标本,通常用普通可调吸痰管接电动吸引器,按无菌操作吸痰后剪下留有痰液的吸痰管放入无菌培养皿中送检,此方法因吸痰时负压大,痰液在管内停留时间短,难以留取足够的痰量做培养,而且容易造成标本的污染.为了避免以上缺点,本院从2002年开始采用一次性婴儿吸痰器接电动吸引器吸痰,可准确、简便地留取痰标本,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张兰  庄爱琴  刘英  朱芳  曹淑琴  孙媛 《护理研究》2009,23(7):1713-1713
吸痰操作是临床上常见的护理操作,尤其是重危病人应用更广泛。目前大医院采用的都是壁式吸引器,一般非使用状态吸引器头都用无菌纱布包裹后悬挂于吸引器上,使用状态而非吸痰时间的吸引器头如何放置一直是护理工作中难题。有的直接插在用于吸痰前后冲管的液体瓶内;有的直接暴露悬挂于壁式吸引器上;还有的用胶布或绷带固定于床档上。方法繁多,既不美观,也不符合无菌原则。为此我们设计了一种一次性吸引器头固定管,解决了吸引器头的放置问题。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石恩娟 《护理与康复》2009,8(6):543-543
临床工作中常需留取痰液做痰细菌培养,以指导临床用药。但婴幼儿不能自行将痰液咳出,留取痰标本有一定困难。为解决婴幼儿留取痰标本问题,2007年6月至2008年8月,本院儿科采用新生儿吸痰器连接负压吸引器留取痰标本,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们采用一次性输液器插药液器护帽作为吸引器接头,连接吸痰管和吸引器,取代常规用的玻璃接头,临床应用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刘佳  严谨 《护士进修杂志》2011,26(22):2084-2084
为了解决现有吸痰器消毒装置不规范、消毒效果差的技术问题,我们研制了一种结构简单,且能有效保证消毒效果的一种医用吸痰器吸引管消毒装置,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电动吸痰是指使用电动吸引器经口鼻腔,人工气道将呼吸道的分泌物吸出,以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吸入性肺炎,肺不张。窒息等并发症的一种方法,在临床上运用广泛。特别在儿科针对婴幼儿不能有效咳嗽者或危重,昏迷者更是保持呼吸道通畅不可缺少的护理步骤。但在实际护理中也出现过因不当电动吸痰而造成不良后果的情况,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吸痰器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抢救仪器。吸痰是解除危重、昏迷及麻醉等患者呼吸道痰阻塞的操作之一。但在实际工作中,使用的相关物品,如无菌钳、吸痰管、生理盐水等,如放置不当容易被污染。因此,我们设计了吸痰器旁附带托架及托架圈,托架上放3个塑料罐(图1),解决了相关物品存放的问题,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临床吸痰常规用中心负压吸引器吸痰或电动吸引器吸痰,当中心负压吸引器突然中断,而电动吸痰器缺失时,工作人员的有效应急对策显得尤为重要。按突发事件应急对策,要求用50ml注射器接吸痰管抽吸,注射器乳头与吸痰管接口处不匹配,衔接不牢,效果差,易污染手,而且不能一人独立完成。在临床实践中,我们采用胃肠减压一次性使用引流袋装置(简称胃肠减压装置)接吸痰管吸痰的应用,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龚梅 《上海护理》2006,6(1):42-43
吸痰是临床常用的一种护理技术,适用于呼吸系统疾患、呼吸道积痰及气管插管需气道护理的患者,正确的吸痰是护理工作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重点和难点[1]。正确的吸痰,除了吸引器功能必须完好,护士具有娴熟的吸痰技术外,还与连接吸引器和吸痰管的吸引器胶管的状态有关。文献报道,吸痰过程是引起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环节[2],在使用一次性吸引管的情况下,如何保证吸引器胶管末端安全放置,避免污染是预防呼吸道医院感染的重要环节。为探讨吸引器胶管末端安全放置的有效方法,我们在2003年4月~2005年3月,将我院672台次的吸引器分为改良组和对照组,比较…  相似文献   

18.
为危重患者吸痰是临床护士常用的一项基础护理技术操作,在严重创伤患者的急救护理中,配合医师,及时解除患者的呼吸道梗阻,纠正低氧血症,是为专科治疗或监护创造有利条件的重要一环。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医疗器械产品的不断更新,管壁式中心吸痰器取代了电动吸痰器,管壁式中心吸痰器成为抢救危重患者的常用设备,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原结构中缺少固定吸痰塑料管和放置吸痰用物的装置,不利于提高抢救效率。为方便抢救患者,减少吸痰用物往返取放的时间,我科自行研制多功能吸痰车,经过1a的临床使用,有效地降低了护士的劳动强度,提高了抢救效率,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官玉兰  杜娟  高翠霞 《全科护理》2012,10(14):1305-1305
目前,中心负压吸引操作是抢救危重、大手术病人的重要操作之一。以往,吸引器管端与吸痰管之间常用一玻璃管作为接头使用,玻璃接头在通常的高压灭菌和使用中因破裂和丢失而导致急救时不能使用,因而延误抢救或手术时间。鉴此,笔者  相似文献   

20.
电动吸痰器是抢救危重病人的常用设备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由于原构造中缺少固定吸痰橡胶管和放置吸痰用物的装置[1] ,主机电源线及脚踏开关的取用及存放不便等 ,不利于提高抢救效率。针对这些情况 ,我们研制了吸痰器推车 ,临床使用 1年多 ,抢救危重病人近 4 0 0 0例次 ,有效地降低了护士的劳动强度 ,提高了抢救效率 ,效果满意。1 吸痰器推车的构造推车用不锈钢材料制造 ,车上设有吸痰器固定架 ,可移动式治疗盘托 ,固定吸痰橡胶管的 10 0ml消毒液瓶孔 ,放置备用生理盐水的贮放槽 ,推车后面有能容纳一次性吸痰导管、一次性手套、吸痰包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