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后按压时间对皮下出血的影响.方法 将150例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各50例,A组按压3 min,B组按压5 min,C组按压10 min,比较各组的皮下出血情况.结果 A组中有20例、108个注射点出现皮下出血;B组中有10例、54个注射点出现皮下出血;C组中有8例、50个注射点出现皮下出血.B、C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按压5 min可有效减少注射部位的皮下出血.  相似文献   

2.
曹文美 《当代护士》2009,(10):87-88
目的探讨脐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后按压时间对注射点皮下出血的影响。方法把脐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的患者60例按住院时间先后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注射后按压10min,对照组按压5min,比较2组局部皮下瘀斑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注射点瘀斑发生率高于实验组(P〈0.05)。结论脐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后按压10min可有效地减少注射部位的皮下出血,从而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3.
朱崇智  苏真芳 《全科护理》2020,18(16):1954-1956
介绍注射低分子肝素后不同按压方法、按压时间等因素与皮下出血的关系,旨在找到一种更加有效的按压方法,以降低注射所致的皮下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持续注射时间对注射部位皮下出血的影响。方法选择使用低分子肝素的老年冠心病患者30例,采用自身对照,每例患者在腹部两侧注射,左侧注射持续10s,右侧注射持续30s。24h后观察皮下出血例次及出血面积的大小。结果注射持续30s比注射持续10s能明显降低注射部位皮下出血率及出血面积。结论延长低分子肝素注射时间可有效降低注射部位皮下出血发生率及出血面积。  相似文献   

5.
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不同按压方法对局部皮下出血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CI)后患者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不同按压方法对注射部位皮下出血的影响。方法122例患者PCI术后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60mg,1次/12h,共3d。每例患者均交替采用提捏止血法和常规按压止血法,然后观察24h后受试者注射局部皮下淤斑的直径,比较两种不同按压方法的止血效果。结果122例患者共接受皮下注射732例次,提捏法和常规法止血各366例次,使用提捏法止血患者皮下出血的严重程度明显低于常规法(P〈0.01)。结论PCI术后患者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后采用注射部位提捏止血法的止血效果优于常规按压止血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注射低分子肝素钙后是否应按压10 min对患者皮下出血及疼痛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身对照法,将62例接受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的患者以自身肚脐为界,划分为右侧(试验侧)和左侧(对照侧).右侧试验侧注射后不按压,左侧对照侧注射后常规按压10~15 min,患者均使用相同的注射方法总共完成264例次(每人注射次数为3~7次)注射后,评价左右两侧皮下淤血程度及淤血出现的时间.结果:试验侧注射后的皮下出血程度低于对照侧(P<0.05),注射后是否按压与皮下出血出现时间的早晚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注射低分子肝素钙后不按压比按压10 min以上可有效控制和减少患者皮下淤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按压方法与皮下出血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永玲  张广明 《护理研究》2008,22(3):619-620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后按压方法与皮下出血发生率和出血面积的关系,找出比较合适的按压方法,以减少皮下出血的发生及出血面积。[方法]选择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且使用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病人30例,采用自身对照的研究方法,每例病人均选择腹壁皮下注射,左侧采用传统的按压方法(棉签方向垂直于进针方向),右侧采用棉签方向平行于进针方向的按压方法,按压时间均为2min,24h后观察皮下出血例数以及出血面积。[结果]两种按压方法的出血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后采用棉签平行于进针方向按压方法,按压2min,可以有效降低皮下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按压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护理研究》2004,18(5):852-852
  相似文献   

9.
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造成皮下出血是常见的不良反应,本文旨在探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与注射部位、注射深度、注射角度、压迫时间、力度、按压物以及注射点间距、针头大小、针头斜面是否带入药液、药物推注时间等因素的关系,并针对相关因素提出了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10.
注射低分子肝素致皮下淤血患者的护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heparin,LMWH)是一种低分子量的肝素,由普通肝素解聚而成,皮下注射后能形成有效的血浆肝素浓度,发挥其降低高凝状态的抗血栓形成的作用。与普通肝素相比其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长;安全性高、出血及血小板减少等并发症发生率低;给药方便;不需要特殊监测,临床上逐渐取代了普通肝素,用以预防、治疗静脉血栓栓塞及急性冠脉综合征。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有低分子肝素钙(商品名:速碧林)、低分子肝素钠(商品名:海普宁),均为预灌针剂,针头直接与注射器相连。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改良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方法对皮下出血的影响。方法选择肺栓塞、不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100例,采用抽签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两组各注射560例次,研究组采用改良注射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注射法。观察两组皮下出血、硬结面积及疼痛程度。结果研究组患者皮下出血、硬结面积>2 cm有8例,对照组24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71,P<0.05);研究组患者重度疼痛5例,对照组16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98,P<0.05)。结论改良注射方法减少了皮下出血和硬结例次,降低了疼痛程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李萍 《现代护理》2007,13(23):2187-2187
目的探讨冠心病病人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减少皮下出血的发生注射方法。方法随机选取住院病人200例,通过对照研究,分析采用不同的皮下注射方式与皮下出血情况的关系,从而了解注射方式对皮下出血的影响。结果实验组皮下出血的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且实验组皮下出血发生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结论采用改进的皮下注射方法,可减少皮下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李萍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7,13(23):2187-2187
目的 探讨冠心病病人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减少皮下出血的发生注射方法.方法 随机选取住院病人200例,通过对照研究,分析采用不同的皮下注射方式与皮下出血情况的关系,从而了解注射方式对皮下出血的影响.结果 实验组皮下出血的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且实验组皮下出血发生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结论 采用改进的皮下注射方法,可减少皮下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腹部皮下脂肪厚度对注射低分子肝素致皮下出血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了解患者皮下脂肪厚度对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后注射部位出血的影响,分析腹部皮下脂肪厚度、按压时间与皮下出血的关系,探讨合适的按压时间。方法选择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心肌梗死患者67例,均给予低分子肝素腹部皮下注射,随机将患者分为注射后按压2min组和按压3min组,测量腹部皮下脂肪厚度,并记录前6次注射部位皮下出血的发生情况。结果按压2min组出血患者与未出血患者的皮下脂肪厚度分别为(27.46±7.43)mm和(37.02±8.91)m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按压3min组出血患者与未出血患者的皮下脂肪厚度分别为(29.45±8.87)mm和(34.98±8.60)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皮下脂肪厚度是影响低分子肝素注射部位皮下出血的因素之一,腹部皮下脂肪厚度小于30mm的患者易出血,需按压3min。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冠心病病人接受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钠的皮下注射流程对皮下出血的影响.方法 建立流程改良小组,通过循证,改进操作流程,将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使用低分子肝素钠的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按常规流程进行操作,运用改良后的方法对观察组病人进行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观察注射部位皮下出血例次及出血面积的大小,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皮下出血的例次、出血程度的轻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对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流程的改良,规范了护士操作,有效降低了注射部位皮下出血发生率与出血面积,减轻了出血程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减少低分子肝素钙腹壁皮下注射致皮下出血的影响.方法:将6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按照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观察组在注射前、注射中、注射后分别给予全面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皮下出血发生率为9.6%,对照组为38.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2,P<0.005).结论:护理干预能有效减少低分子肝素钙腹部皮下注射引起皮下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改进低分子肝素注射方法与皮下出血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陆建英  梁涛 《护理研究》2006,20(4):327-328
[目的]改进低分子肝素腹部皮下注射方法,进一步降低皮下出血的发生率及减少出血面积。[方法]选择临床诊断为不稳定型心绞痛且需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的病人,将每例病人10次皮下注射分为对照组和改进组,进行自身对照。观察皮下出血的例次及出血面积的大小。[结果]改进组局部出血例次明显减少,未发生较大面积的瘀斑,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改进的注射方法可降低皮下出血发生率及避免较大面积的出血。  相似文献   

18.
改进低分子肝素注射方法与皮下出血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建英  梁涛 《护理研究》2006,20(2):327-328
[目的]改进低分子肝素腹部皮下注射方法。进一步降低皮下出血的发生率及减少出血面积。[方法]选择临床诊断为不稳定型心绞痛且需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的病人,将每例病人10次皮下注射分为对照组和改进组,进行自身对照。观察皮下出血的例次及出血面积的大小,[结果]改进组局部出血例次明显减少,未发生较大面积的瘀斑,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改进的注射方法可降低皮下出血发生率及避免较大面积的出血。  相似文献   

19.
惠艳  张玉玲  姚志蓉 《护理研究》2008,22(10):2700-2700
低分子肝素和普通肝素一样属于抗凝血酶依赖型凝血酶抑制剂,具有抗栓作用强,不良反应少及给药方便等优点,是临床治疗冠心病,预防心肌梗死的有效方法,但由于注射方法、部位的差异易致注射部位皮下出血。通过采用统一的注射轮转表,有规律地更换下腹部注射部位,明显减小出血面积,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低分子肝素两种不同注射方法对皮下出血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两种不同皮下注射方法与皮下出血发生率的关系,寻找最佳注射方法。方法:选择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的患者31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18例,对照组13例。实验组采用注射前按摩局部皮肤,注射后按压的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注射后按压方法。每例患者注射14次,共注射434例次。观察两组患者皮下出血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皮下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注射前按摩局部皮肤可促进药物吸收,降低皮下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