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医用压力袜辅助治疗中央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医用压力袜辅助治疗中央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 将40例中央型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所有病例均采用低分子肝素抗凝及尿激酶溶栓,其给药途径及方法相同.其中实验组患者从治疗开始同时使用医用压力袜辅助治疗;对照组患者不使用医用压力袜辅助治疗.于治疗后7,21 d观察2组患肢的肿胀程度、皮肤温度、颜色、疼痛、深静脉再通情况.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于治疗后7,21 d的各观察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医用压力袜辅助治疗中央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肢水肿消退较快,皮肤温度及颜色恢复良好,疼痛症状较轻,深静脉再通率较高,并减少了栓塞后的后遗症、治疗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长度梯度压力袜对预防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效果。方法将160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80例,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均给予充气压力泵(气压式血液驱动带)、抗凝药物(拜瑞妥或克赛)等常规预防血栓治疗。A组患者于术后第1天穿短腿梯度压力袜,B组患者于术后第1天穿长腿梯度压力袜。两组患者均于术后3~5d常规行双下肢深静脉彩超,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A组4例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占5.0%;肌间血栓25例,占31.25%。B组患者2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占2.5%;肌间血栓20例,占25.0%。两组患者下肢DVT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不同长度梯度压力袜对预防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3.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及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较常见的四肢血管疾病。绝大多数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于左下肢,栓子脱落可发生肺栓塞,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置入下腔静脉滤器,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脱落引起肺栓塞有效方法,并使尿激酶溶栓的安全性大大提高,现将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介入病房对16例接受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及介入性溶栓治疗前后患者的观察和护理过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机械血栓清除(percutaneous mechanical thrombectomy, PMT)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 DVT)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下肢DVT 2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在常规抗凝治疗基础上行PMT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抗凝治疗基础上行置管溶栓(catheter directed thrombolysis, CDT)治疗。比较两组溶栓治疗时间、住院时间、尿激酶用量,治疗后3个月患肢周径缩小时间、患肢消肿率、静脉通畅评分,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血清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及血浆C反应蛋白(CRP)水平,以及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溶栓治疗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尿激酶用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肢周径缩小时间、患肢消肿率及静脉通畅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血清FIB、DD和血浆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血清FIB、DD和血浆CRP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血清FIB、DD和血浆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DVT患者在常规抗凝治疗基础上行PMT治疗较行CDT治疗可缩短溶栓治疗时间、住院时间,减少尿激酶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且患肢周径缩小时间、患肢消肿率及静脉通畅评分与行CDT治疗相当。  相似文献   

5.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中医治疗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祖国医学对深部静脉血栓的论述可见于淤血流注、血症证、肿胀、恶脉、青蛇毒等。深静脉血栓总的病理机制是淤阻脉络、气血不畅。与心肝脾等脏的关系最为密切 ,因心主脉 ,肝主筋 ,脾主肉 ,肾主骨。病之本是阳气不足 ,气血虚弱 ;病之标为血淤、湿浊、热毒凝滞筋肉经脉、败血腐肉。若病情日久 ,肢节坏死创面不愈 ,脓血不断 ,可导致气血受伤。目前对大多数下肢深脉血栓形成的患者 ,多以中、西医结合治疗 ,仅对少许病例施行手术治疗。临床治疗结果取决于能否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属于血淤症 ,以淤痛、肿胀最为突出。而疼痛、肿胀的…  相似文献   

6.
介入综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据统计普通人群中每年下肢DVT发病率67/100 000[1].DVT如得不到及时治疗,进一步发展可导致致命性肺栓塞,并可能发展为静脉血栓后遗症、慢性肺动脉高压等远期并发症,影响工作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及护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deep vein thrombosis,DVT ) 是较常见的四肢血管疾病.绝大多数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于左下肢,栓子脱落可发生肺栓塞,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置入下腔静脉滤器,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脱落引起肺栓塞有效方法,并使尿激酶溶栓的安全性大大提高[1], 现将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介入病房对16例接受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及介入性溶栓治疗前后患者的观察和护理过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介入性综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邢文珍 《现代护理》2002,8(10):756-757
目的 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行介入及综合征治疗的疗效和护理要点。方法 对15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采取下腔静脉滤器置入 溶栓治疗的综合征治疗方法并对其进行术前,术中、术后护理。结果 11例患者阻塞段血管通畅,血液流动,4例患者还有部分栓塞,本组15例患者均无肺栓塞等并发症。结论 采用综合方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显著。同时术前,术中,术后护理对腔静脉滤器置入及溶栓治疗的顺利完成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of the Lower Extremity,DVT)是较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多由于手术、外伤、分娩和严重心、脑疾病等引起.发病率较高。据Clagett等报道,外科大手术未采取预防措施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为25%.如果治疗不及时、护理不得当,常可造成临床治疗效果不佳,甚至可威胁病人的生命安  相似文献   

10.
经动脉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建立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动物模型,并经不同途径进行溶栓治疗,比较经动脉溶栓与经静脉及系统溶栓的疗效。方法:将成年杂种犬(n=24)随机分为三组:经动脉溶栓组(A组)、经静脉溶栓组(B组)、系统溶栓组(C组);治疗后监测PT、FIB、 D-两聚体、患肢周径。并造影了解血栓再通情况。结果:各组经治疗后均出现PT延长、FIB降低、D-两聚体减少(P<0.001),但治疗7 d后A组PT延长程度较B、C组少(P<0.05),FIB降低亦较后两组少(P<0.05),各组间D两聚体变化无差异,A、B组再通率高于C 组。结论:经动脉溶栓治疗LEDVT安全、有效,较经静脉溶栓和系统溶栓用药量小,出血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自制的侧孔头皮针静脉穿刺时对预防损伤性静脉炎,减少血液中微粒,保护外周静脉血管,提高静脉使用率的效果.方法 选健康家兔36只,使用自行研制的5号半侧孔头皮针与5号半普通头皮针分别对家兔的耳缘静脉进行穿刺.左耳缘静脉采用侧孔头皮针进行穿刺,作为实验组,普通头皮针穿刺家兔右耳缘静脉,作为对照组,穿刺成功后分别给每只白兔的耳缘静脉推注诺维本20 ml后拔针,按压针眼3 min,于24 h后取每只白兔的左、右耳缘静脉观察病理变化,并比较2组静脉炎及静脉组织损伤情况的差异.结果 2组静脉炎及静脉组织损伤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优于对照组.结论 侧孔头皮针对静脉损伤小、组织修复快,可提高静脉使用率.  相似文献   

12.
杜蓉  周晏林 《华西医学》2010,(10):1888-1890
目的探讨经腋静脉穿刺中央静脉置管后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方法 2007年1月-2009年12月共收治60例需行中央静脉置管的患者,所有患者均通过腋静脉穿刺行中央静脉插管,并于拔除导管后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了解双侧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将腋静脉穿刺侧上肢作为穿刺组,对侧上肢作为对照组,进行前瞻性对照研究,将两组上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60例患者中央静脉置管平均时间为(14.7±7.4)d,对照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无深静脉血栓形成,穿刺组2例患者出现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症状,无肺栓塞发生,28例患者(47%)拔除的导管周围可见纤维蛋白套形成,经上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5例患者(8.3%)腋静脉不完全栓塞,2例患者(3.3%)腋静脉完全栓塞。在中央静脉置管时间≤6d的患者中,无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置管时间在7~14d的患者中,2例(3.3%)腋静脉血栓形成;5例(8.3%)腋静脉血栓形成发生在置管时间≥15d(P〈0.01)。7例腋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经2~3次穿刺成功,平均穿刺时间(10±2.5)min,与无腋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平均穿刺所需时间(14±9)min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腋静脉穿刺中央静脉置管后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11.6%。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及护理方法。方法:将3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18例,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以中药内服和中药外治为主,并给予相应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治疗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4.44%,对照组为66.67%;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1.11%,对照组为44.4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同时配合做好护理工作,能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股浅静脉与股深静脉在血栓形成上存在差异的血流动力学机制.方法 选择14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为研究对象,共观察下肢深静脉148条,统计分析股浅静脉血栓与股深静脉血栓在发病率及闭塞程度上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148条下肢深静脉血栓中,股浅静脉完全闭塞及部分闭塞分别为139条及9条,股深静脉完全闭塞及部分闭塞分别为92条及47条,股浅静脉较股深静脉血栓发病率高(P<0.01),股浅静脉血栓形成导致血管闭塞程度较股深静脉重(P<0.01).结论 股浅静脉较股深静脉易患血栓且闭塞程度重与其距小腿较远,小腿肌肉收缩形成具有一定速度的血流在股浅静脉血流速度明显减低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创伤骨科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相关知识认知情况及健康科普宣教需求,探讨系统的科普宣教对创伤骨科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相关知识认知水平的影响.方法 对2014年7~12月创伤骨科收治的120例患者住院第1天及出院日进行问卷调查.对120例患者进行系统的科普宣教并进行PDCA循环管理.结果 创伤骨科患者对DVT发生的相关因素,DVT的症状、诊断及并发症,DVT的预防、治疗及护理的认知均优于宣教前;不同教育程度的患者对DVT相关知识的科普宣教需求没有显著性差异,32.5%的患者表示非常想接受健康宣教,53.3%的患者表示想接受健康宣教.结论 创伤骨科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认知现状不容乐观,系统的健康科普宣教可以提高创伤骨科患者DVT的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不同治疗方案对肺血栓栓塞症(PTE)-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后短期疗效进行分析,探讨超声在其疗效分析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性肺动脉造影或放射性肺灌注通气扫描确诊的急性肺血栓栓塞患者384例,根据肺血栓栓塞症的诊断与治疗指南分型标准及右心功能,分为大面积和次大面积PTE171例(Ⅰ组)及非大面积PTE213例(Ⅱ组),I组患者给以溶栓方案,II组患者给以抗凝方案,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4天后进行常规下肢深静脉探查。结果DVT阳性患者212例,占所有PTE患者总数的55.2%,其中Ⅰ组DVT阳性患者115例,Ⅱ组DVT阳性患者97例。两组患者给予抗凝和溶栓不同方案治疗14天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完全溶解并不明显,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DVT患者下肢血栓分布左侧多于右侧,腘静脉及胫后静脉出现血栓的几率最高,其次为股浅静脉及腓静脉。结论下肢深静脉超声探查能够及时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结束后定期复查超声可以及时提示静脉血栓栓塞再发,降低患者罹患致死性PTE的危险。  相似文献   

17.
Summary Thrombolytic agents are the treatment of choice of acute deep vein thrombosis of the lower limbs. Streptokinase and urokinase are equally effective. Occlusive and non-occlusive thrombi of the proximal veins should be treated as early as possible with streptokinase and urokinase given at fixed dosages for no less than three days. Hemostasis tests are not strictly necessary to monitor thrombolytic treatment or to predict its outcome.  相似文献   

18.
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口服华法林初始剂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 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患者口服华法林的最佳初始剂量。方法我科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收治112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根据患者年龄分为甲、乙、丙三组,并给予不同的初始剂量,甲组27例(<51岁,初始剂量3.75 mg),乙组52例(51~70岁,初始剂量2.5 mg),丙组33例(>70岁,初始剂量1.25 mg)。通过监测国际化标准比值( INR)调整华法林用量,监测三组患者INR达到2.0~3.0时的时间及华法林维持剂量。结果 INR达到2.0~3.0时,甲组用时(7.2±1.2)d,华法林剂量为(4.23±0.82)mg;乙组用时(9.3±1.5)d,华法林剂量为(4.05±0.64)mg;丙组用时(9.7±0.7)d,华法林剂量为(3.32±0.45)mg。结论对于不同年龄的急性DVT患者,可选择不同的华法林初始剂量,使患者更快、更安全的达到维持剂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利伐沙班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 将127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分为预防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用常规基础及机械预防,预防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药物抗凝剂利伐沙班口服,观察比较两组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例数.结果 预防组发生深静脉血栓0例,对照组16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利伐沙班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疗效显著,应用方便,安全.  相似文献   

20.
彩色多普勒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及其形成后综合征的诊断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我们从1994年1月~1995年12月对临床疑有下肢深静脉病变患者,用彩色多普勒检查,共发现4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4例外来病变压迫下肢深静脉,但未形成血栓。根据下肢深静脉不同的栓塞部位及由此引起的继发性静脉瓣功能不全综合征的差异,将下肢深静脉血栓分为三型:(1)腹股沟韧带远段型;(2)腹股沟韧带近段型;(3)混合型。并对其不同的病固、病理、临床表现及彩色多普勒上的相同和不同表现作了详细的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