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G)和脂蛋白(a)[LP(a)]对于老年急性脑梗塞诊断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筛选急性脑梗塞疾病老年患者100例作为研究组,选择同时期100例健康老人作为对照组,运用免疫比浊法检测两组血清CRP、FG和LP(a)水平,比较两组间及研究组组内不同梗塞面积和梗塞病情的患者血清CRP、FG、LP(a)水平。结果:两组血清CRP、FG和LP(a)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急性脑梗塞患者脑部梗塞面积越大,患者血清CRP、FG和LP(a)水平越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急性脑梗塞患者的病情越严重,患者血清CRP、FG和LP(a)水平越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CRP、FG和LP(a)水平与老年急性脑梗塞的发生具有相关性,临床检测急性脑梗塞老年患者CRP、FG和LP(a),对于该类患者梗塞面积大小、病情严重程度,以及临床预后的评估具有积极意义,可将血清CRP、FG和LP(a)作为老年急性脑梗塞的重要危险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析血清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脂蛋白(a)在急性脑梗塞诊断中价值.方法 选取该院2013年1月―2015年8月收治的3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作为研究组,对照组选择同期来该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30例,检测两组CRP、FG及LP(a)水平,比较分析其与梗塞严重程度之间关系.结果研究组CRP、FG及LP(a)水平为(14.8±2.1)mg/L、(8.3±3.2)g/L、(324.1±5.4)mg/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型的患者CRP、FG及LP(a)水平(7.6±1.2)mg/L、(5.1±0.3)g/L、(275.4±4.3)mg/L低于中型及重型的患者,P<0.05;中型患者CRP、FG及LP(a)水平(14.3±2.1)mg/L、(8.2±2.5)g/L、(335.8±4.4)mg/L与重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急性脑梗塞患者检测CRP、FG及LP(a)水平,能够显示患者梗塞的程度,可作为诊断的依据,应用价值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氟化物在不同时间段对成纤维细胞和成骨细胞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和Smad2/3表达的影响。方法:将成纤维细胞和成骨细胞各分7个染氟组(0、0.0001、0.001、0.1、1、10和20 mg•L-1),在5个染氟时间段(2 、4、24、48 和72 h) 采集细胞培养上清,应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TGF-β和Smad2/3含量,应用RT-P CR方法检测染氟48 h细胞 TGF-β mRNA 的表达。结果:与染氟0 mg•L-1组 比较,氟作用2 h的0.001、0.1、1、10 和20 mg•L-1组和氟作用4 h的0.0001、0.001、0.1、10 和20 mg•L-1组成 纤维细胞TGF-β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1或P<0.05);染氟48 h 时1和20 mg•L-1组成纤维细胞TGF-β mRNA表达有所增强,染氟2~24 h时Smad2/3表达多呈上升趋势,但差异无 显著性(P>0.05);成骨细胞染氟48 h时0.0001、0.001和1 mg•L-1组TGF- β蛋白表达增强 (P<0.01或P<0.05),TGF-β mRNA的表达呈增强趋势;染氟成骨细胞Smad2/3表达多呈上升趋势,其中染氟48 h 的20 mg•L-1组表达明显升高(P<0.01)。结论:染氟对 成纤维细胞和成骨细胞TGF-β表达具有不同的作用特点,TGF-β在成纤维细胞成骨表型转换过程中可 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探讨脑梗塞患者FG、LP(a)以及CRP水平变化以及病情状况分布。方法方便选取2015年2—6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50例脑梗塞患者,选取50名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并且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清FG、LP(a)以及CRP水平,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梗塞面积和梗塞病情患者的FG、LP(a)以及CRP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清CRP、FG以及LP(a)水平表达分别为(14.56±2.36)mg/L、(8.78±1.32)g/L、(332.79±21.49)mg/L;对照组分别为(3.56±0.66) mg/L、(4.21±0.78)g/L、(136.45±14.68)m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型脑梗塞患者的血清CRP、FG和LP(a)水平表达分别为(21.56±3.16)mg/L、(15.65±2.71)g/L、(398.12±25.41)mg/L高于中型(15.69±3.12) mg/L、(8.45±2.10)g/L、(337.98±31.02)mg/L和轻型患者(7.23±1.20)mg/L、(5.62±1.24)g/L、(275.56±10.20)mg/L,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梗塞患者的血清CRP、FG和LP(a)水平表达分别为(19.21±3.15)mg/L、(15.78±3.12)g/L、(392.87±14.68)mg/L高于小梗塞(13.26±2.34)mg/L、(9.56±1.26)g/L、(335.46±4.75)mg/L和腔隙脑梗塞患者(6.23±1.20)mg/L、(4.56±0.63)g/L、(269.45±12.25)mg/L,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CRP、FG和LP(a)水平与脑梗塞患者的发生具有相关性,可以作为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老年心肌梗塞与脂蛋白(a)、血小板活性及凝血功能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心肌梗塞(MI)与脂蛋白(a)[Lp(a)]、血小板活性及凝血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CAG)诊断为老年MI患者(n=68)作为老年MI组,选择以胸闷和胸痛等不典型症状来诊、但CAG正常的患者(n=74)作为对照组;同时采集静脉血检测Lp(a)、血小板a颗粒膜蛋白-140(GMP-140)、血浆纤维蛋白原(FG)、血浆纤维蛋白肽A(FPA)、血脂、血糖(FGB)和血小板(Plt)。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老年MI患者 LP(a)、GMP-140、FG和FPA均增高(P>0.05);总胆固醇(TC)与低密度脂蛋白(LDL-C)增高 (P>0.05);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FGB及Plt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老年MI患者与LP(a)、GMP-140、FG和FPA的增高关系密切,TC及LDL-C的增高与老年MI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相关的凋亡诱导配体(rhTRAIL)对黑色素瘤A-375细胞生长及诱导细胞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将培养的黑色素瘤A-375细胞分为对照组和rhTRAIL低、中、高剂量组(0.25、0.50、1.00 mg•L-1),经不同剂量rhTRAIL作用后,观察细胞形态;MTT法检测细胞存活分数;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变化。 结果:对照组细胞呈梭形贴壁或半贴壁生长,rhTRAIL组一部分细胞变圆,贴壁不佳,细胞数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rhTRAIL明显抑制黑色素瘤A-375的生长,1.00 mg•L-1 组的生长抑制率最高,0.50 mg•L-1 组次之,0.25 mg•L-1 组最低,3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流式细胞检测结果显示,rhTRAIL蛋白可诱导A-375细胞凋亡,rhTRAIL低、中、高剂量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6.68 %、24.59 % 和28.91 %,且凋亡率随剂量增大而升高,3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rhTRAIL低、中、高剂量组细胞处于G1期的百分率(45.26%、60.67%和69.10 %)明显高于对照组(37.41 %)(P<0.05 )。结论: rhTRAIL对A-375细胞生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其机制可能与细胞周期阻滞、诱导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7.
氧化苦参碱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性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氧化苦参碱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性损伤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8)、脑缺血模型组(n=8)、路路通组(LLT,31.25mg•kg-1,n=8)及OMT35、70和105 mg•kg-13个剂量组(n=8)。结扎大脑中动脉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术后腹腔注射给药5 d,以神经学评分及脑梗塞体积为指标观察氧化苦参碱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性损伤的保护作用;同时测定大鼠血清NO及脑组织中MPO含量以探讨氧化苦参碱的作用机制。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氧化苦参碱35、70和105 mg•kg-1剂量组大鼠脑梗塞体积减少(P<0.05,P<0.01,P<0.001),70和105 mg•kg-1剂量组神经学评分降低(P<0.01);氧化苦参碱各剂量组大鼠血清NO及脑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含量降低(P<0.05或P<0.01)。结论:氧化苦参碱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的脑缺血性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抗炎可能为其作用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8.
三氯化镧对体外培养人肝癌细胞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三氯化镧(LaCl3)对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生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方法:体外培养的人肝癌细胞SMMC-7721,给予LaCl3(0.05、0.10、0.50及1.00 mmol•L-1)培养不同时间(1、3、5和7 d),观察癌细胞生长曲线、集落抑制率、培 养上清中甲胎蛋白(AFP)的变化。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SMMC-7721细胞周期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培养 细胞CyclinD1、 PCNA、 CDK4及P16的表达情况。结果: MTT法显示0.50及1.00 m mol•L-1LaCl 3对SMMC-7721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且具有剂量和时间的依赖性; 0.10和0.50 mm ol•L-1的LaCl3对肝癌细胞集落的形成抑制率分别为51%和67%(P<0.05),1.00 mmol•L-1 LaCl 3的集落形成抑制率达97%(P<0.01 );不同剂量LaCl3  作用SMMC-7721细胞3 d后,细胞周 期发生明显变化,表现为G0/G1期细胞百分数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0.10、0.50及1.00 mmol•L-1 LaCl3均可抑制AFP的分泌,其中以1.00 mmol•L-1 LaCl3组作用最显著(P<0.01 )。免疫细胞化学结果显示,LaC l3促进P16蛋白 的表达,使Cyclin D1、PCNA和CDK4蛋白的表达下降。结论: LaCl3 对SMMC-7721细胞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其机制可能与阻断细胞周期进程、降低细胞的恶性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9.
培养法检测嗜酸乳杆菌对幽门螺杆菌的拮抗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对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固体培养法将Hp分为Hp临床分离菌株组、Hp标准菌株组、培养基对照组及10 g•L-1乳酸组,分别测定嗜酸乳杆菌上清液对各组Hp作用的抑菌环大小;液体培养法中,分别计数不同时间嗜酸乳杆菌与Hp单纯培养及混合培养菌落数。结果:嗜酸乳杆菌上清液对Hp临床分离株及标准菌株生长的抑菌环直径分别为(2.35±0.05)cm和(2.45±0.05)cm,与10 g•L-1乳酸组抑菌环[(1.40±0.15)cm]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5);液体培养基混合培养12、24、48和72 h 时Hp细菌数分别为(3.67±0.07)×104 、(3.48±0.18)×103、(1.70±0.56)×102 和0 CFU•mL-1,与Hp单纯培养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1)。结论:嗜酸乳杆菌在固体及液体培养中均可拮抗Hp的生长。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黄芩总黄酮对S180、Hep-A-22和Bcap-37肿瘤细胞增殖及S180和Hep-A-22荷瘤小鼠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 方法:将S180、Hep-A-22和Bcap-37肿瘤细胞分别加入终浓度为12.5、25.0、50.0及100.0 mg•L-1的黄芩总黄酮,采用四氮唑盐衍生物(XTT)、MTT法测定细胞增殖抑制率;将S180和Hep-A-22荷瘤小鼠分为空白对照组、环磷酰胺(CTX)阳性药对照组(30 mg•kg-1,隔日给药)、黄芩总黄酮大(200 mg•kg-1•d -1)、中(100 mg•kg-1•d-1)和小剂量组(50 mg•kg-1•d-1),连续给药15 d后剥离肿瘤,称取瘤重,计算其 肿瘤生长的抑制率。观察各给药组Hep-A-22荷瘤小鼠连续用药10 d后生命延长率。结果:黄芩总黄酮对S180、Hep-A-22和Bcap-37肿瘤细胞的抑制率随给药浓度的增加而显著升高, 其IC50值分别为16.04、17.74和9.05 mg•L-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黄芩总黄酮大、中、小剂量组S180、Hep-A-22荷瘤小鼠的肿瘤重量均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或P<0.01),随给药剂量的增加,其肿瘤抑制率增加(P<0.05或P<0.01)。黄芩总黄酮大、中、小剂量组的Hep-A-22荷瘤小鼠的平均生存天数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其生命延长率较空白对照组显著增加(P<0.01)。结论:黄芩总黄酮对S180、Hep-A-22和Bcap-37肿瘤细胞的增殖及S180和Hep-A-22荷瘤小鼠肿瘤生长均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脂蛋白a[Lp(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D-二聚体(D-Dimer)、纤维蛋白原(Fg)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于入院次日清晨抽血检测其Lp( a)、CRP、D-D、FG的含量。同时选择性别和年龄相似的健康查体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不同梗死面积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中Lp( a)、CRP、D-D、FG的水平。结果:①急性脑梗死组Lp(a)、CRP、D-D、FG的值分别为(425.13±85.11)mg/L、(16.32±5.21)mg/L、(285.11±116.33)ng/mL、(7.11±3.26)g/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②不同梗死面积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组间Lp(a)、CRP、D-D、FG的水平呈现大梗死灶小梗死灶腔隙性梗死的趋势,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或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与血液中Lp( a)、CRP、D-D、FG的水平关系密切,Lp( a)、CRP、D-D、FG水平预测患者的梗死面积、病情严重程度。检测此类项目对临床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与血清C反应蛋白(CRP)、脂蛋白(a)[LP(a)]水平的关系。方法选择8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其颈动脉有无斑块及斑块稳定性而将其分为三组,稳定性斑块组、不稳定性斑块组和非斑块组,比较3组患者血清CRP、LP(a)水平。结果稳定性斑块组及不稳定性斑块组CRP和LP(a)水平均显著高于非斑块组,其中不稳定性斑块组显著高于稳定性斑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清CRP、LP(a)水平均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相关关系。方法 测定92例病程7d内的脑梗死患者入院当时和治疗2wk后血清CRP含量,观察脑梗死灶不同面积含量变化,并对其神经功能缺损进行标准评分。同时选取96例健康体检人员血清CRP含量进行对照。结果 (1)脑梗死患者血清CRP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2)脑梗死患者血清CRP含量变化与梗死灶大小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关系密切。结论 CRP水平是临床评价脑梗死严重程度和预后的一个重要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4.
脑梗死患者外周血中IL-2、IFN-γ、CRP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血清中IL-2、IFN-γ、CRP的水平变化,探讨其与脑梗死体积大小以及神经功能恢复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科4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病例组,并随访3个月。观察其发病第3天、第7天、第14天血清中IL-2、IFN-γ、CRP水平变化,并比较病例组中不同梗死体积患者之间的差别。对病例组患者入院时进行NIHSS评分以及随访3个月后进行改良Rankin评分。分析病例组发病第3天IL-2、IFN-γ、CRP的水平与NIHSS评分和改良Rankin评分的相关性。同时选取我院健康体检者24名作为对照组,检测其血清中IL-2、IFN-γ、CRP水平。结果第3天、第7天、第14天病例组患者血清中IL-2、IFN-γ、CRP的水平均升高,且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时间的延长,病例组患者血清中IL-2、IFN-γ、CRP的水平逐渐降低。大体积脑梗死患者第3天IL-2、IFN-γ、CRP含量明显高于中小体积梗死患者(P<0.05)。第3天病例组血清IL-2、IFN-γ、CRP含量与入院时NIHSS评分、改良Rankin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2、IFN-γ、CRP含量高低可反映患者严重程度,并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血清中脂蛋白a(LPa)、D-二聚体(D-D)、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G)的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将我院2011年7月~2012年5月所收治的74例神经内科首次发病的住院患者设为观察组,对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分,将观察组患者再分为轻、中、重3型,另设正常对照组74例。分别测定其血清脂蛋白a(LPa)、D-二聚体(D-D)、C-反应蛋白(CRP)及纤维蛋白酶原(FG)的变化水平。结果: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中Lp(a)、D-D、CRP及FG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LP(a)、D-D、CRP、FG水平随病情严重程度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中Lp(a)、D-D、CRP、FG是提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其浓度升高提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严重程度越重。因此,Lp(a)、D-D、CRP、FG可为临床评价AIS严重程度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C-反应蛋白与脑梗死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爱敏 《陕西医学杂志》2009,38(8):1007-1009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与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用免疫比浊法监测108例脑梗死患者血清CRP浓度的动态变化,并与50例脑供血不足患者进行比较。同时比较不同梗死面积组、不同病情严重程度组的CRP水平,并对CRP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的相关性进行评价。结果:1血清CRP浓度:大、小梗死灶组显著高于腔隙性梗死组(P<0.01),大梗死灶组显著高于小梗死灶组(P<0.05)。2脑梗死患者依病情轻、中、重程度不同,血清CRP水平依次增高(P<0.01)。3脑梗死组血清CRP水平在发病后24h至14d明显升高,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脑梗死组血清CRP水平在发病后5d达峰,发病第28d仍维持较高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发病后24h至28d脑梗死患者血清CRP浓度与NDS评分呈正相关;24~48h相关性显著(P<0.01),随病程延长相关性逐渐减弱(P<0.05)。结论:脑梗死与CRP水平密切相关,血清CRP水平越高,病情越重,预后越差。血清CRP水平可作为脑梗患者的危险预测因子,是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一个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7.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细胞黏附分子和C反应蛋白的变化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目的:检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中血管细胞黏附分子(VCAM-1)、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探讨其变化在冠心病(CHD)发病及诊断中的意义。方法:检测50例经冠脉造影证实为ACS患者血清中VCAM-1、ICAM-1和CRP的水平,以50例经冠脉造影正常者作对照。结果:ACS患者血清中VACM-1、ICAM-1和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701±54.6)和(556±42.2)μg·L-1(P<0.01)、(389±23.7)和(271±34.6)μg·L-1(P<0.01)及(7.05±3.13)和(4.22±1.41)mg·L-1(P<0.01);急性心肌梗塞(AMI)与不稳定心绞痛(UA)患者VCAM-1和ICAM-1无统计学差异[(699.12±62.77)和(706.57±53.65)、(390.39±42.34)和(372.63±32.59μg·L-1](P>0.05);AMI患者CRP含量明显高于UA 患者[(8.06±2.78)和(6.33±2.01)mg·L-1](P<0.05)。结论:动脉粥样斑块所致的动脉狭窄和闭塞病变伴随着介导血管炎症的VCAM-1、ICAM-1及CRP水平的增高,并且与病变严重程度相关,其过度表达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AS)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有望成为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和病情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及超敏反应C蛋白(CRP)水平的关系。方法对100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颅外段彩色多普勒(TCD)检查,观察血管内斑块状况,同时检测血CRP水平,将同期健康体检者80例设为对照组,观察两者的差别并进行分析。结果实验组斑块检出率为74%,对照组17.5%,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斑块好发于颈动脉分叉处,以硬斑为主,但实验组软性斑块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血清CRP水平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软性斑块患者CRP含量高于硬性斑块患者。结论老年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密切关系,软性斑块的存在、血CRP增高,都是老年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值得临床重视及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