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9 毫秒
1.
目的明确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患者血清HBV DNA定量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及肝纤维化分期之间的关系。方法 CHB患者223例分成HBeAg阴性和阳性两组,应用PCR检测血清HBV DNA,同时行肝组织病理检查明确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和肝纤维化分期。结果 (1)HBeAg阳性组不同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分级之间的HBVDNA无明显的差别(P0.05),而且二者无明显相关性(rs=-0.073,P0.05);不同肝纤维化分期之间的HBVDNA也无明显的差别(P0.05),而且二者也无相关性(rs=-0.113,P0.05)。(2)HBeAg阴性组不同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分级之间的HBVDNA有明显的差别(P0.05),而且二者呈正相关(rs=0.327,P0.01);不同肝纤维化分期之间的HBVDNA也有明显的差别(P0.05),而且二者也呈正相关(rs=0.314,P0.01);随着肝组织炎症分级和肝纤维化分期的增加,HB-VDNA进行性增高。结论 HBeAg阴性CHB患者的血清HBV DNA定量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及肝纤维化分期具有良好的一致性;HBeAg阳性CHB患者的HBV DNA定量不能反映肝组织病理情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2D-SWE)与瞬时弹性成像(TE)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纤维化分期诊断价值的比较。方法 选取我院临床确诊的148例CHB患者,分别行2D-SWE及TE检查,以超声引导下肝组织穿刺活检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分析两种弹性成像评估肝纤维化分期的诊断效能。结果2D-SWE及TE的弹性均值与病理肝纤维化分期呈显著正相关(r =0.914、0.783);不同病理分期的两种检查方法平均弹性值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均随肝纤维化分期的加重而增加;构建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曲线)比较两者的诊断效能得出2D-SWE诊断显著性肝纤维化(S2~S4)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73、0.976及0.972,TE诊断显著性肝纤维化的AUC分别为0.903、0.909及0.904,2D-SWE各期诊断效能均优于TE(S2:Z=3.062、S3:Z=3.379、S4:Z=2.539,P均<0.05)。结论 2D-SWE与TE技术在无创诊断CHB肝纤维化程度方面具有相似的诊断价值,但2D-SWE技术优于TE,更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基于4因子的纤维化指数(FIB-4)、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小板(PLT)比值(APRI指数)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纤维化严重程度的评估价值。方法 218例CHB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肝纤维化分期,分为S0~S2组(n=120)及S3~S4组(n=98),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指标、FIB-4指数及APRI指数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对两种指数模型与肝纤维化进行相关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FIB-4及APRI指数在CHB患者肝纤维化分级大于或等于S2、≥S3及S4时的诊断性能,计算曲线下面积、灵敏度、特异度及最佳截断值,并比较FIB-4指数与APRI指数在评估不同严重程度肝纤维化的效能差异。结果肝纤维化分级大于或等于S2时,FIB-4指数的诊断价值明显优于APRI指数(Z=1.998,P=0.046),而对于肝纤维化分级大于或等于S3(Z=1.177,P=0.239)或S4(Z=0.267,P=0.789)时,FIB-4指数与APRI指数的诊断价值一致。结论 FIB-4指数及APRI指数均能有效地评估CHB患者的肝纤维化严重程度,但对于肝纤维化早期患者,FIB-4指数的评估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前S1抗原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检测122例HBeAg阴性CHB患者血清前S1抗原、HBVDNA、ALT和肝纤维四项指标,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122例患者中前S1抗原阳性75例与HBVDNA阳性69例经一致性检验,二者高度一致(Kappa=0.797,P〈0.05),前S1抗原阳性组与前S1抗原阴性组比较,ALT异常率、肝纤维四项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S1抗原可反映HBeAg阴性CHB患者病毒复制及肝细胞损害的状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声脉冲辐射力成像(ARFI)技术联合瞬时弹性成像(TE)技术对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7年6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就诊的121例CHB患者,进行肝脏穿刺活检、常规生化检查、ARFI及TE检查。采用方差分析比较肝纤维化各组的年龄、AST、ALT、ARFI值及TE值,进一步比较采用SNK-q检验,并与病理结果做相关性分析。以肝纤维化病理学分期为"金标准",采用工作特征曲线(ROC)对比分析ARFI及TE技术对CHB肝纤维化分期的准确性,并应用Logistic回归进行联合诊断的风险预测,并通过预测值绘制ROC曲线,比较ARFI、TE及两者联合对肝纤维化S≥1期及S≥2期的诊断价值。 结果ARFI及TE值均与肝纤维化分期具有较好的正相关性(r=0.789、0.845,P均<0.0001)。ARFI及TE技术诊断肝纤维化S≥1期的AUROC分别为0.849及0.903(P=0.424);S≥2期的AUROC分别为0.874及0.923(P=0.191);S≥3期的AUROC分别为0.938及0.954(P=0.526);S=4期的AUROC分别为0.913及0.926 (P=0.842)。ARFI及TE技术联合诊断肝纤维化S≥1期的AUROC为0.925,与两者单独诊断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联合后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性均提高;联合诊断S≥2期的AUROC为0.949,与两者单独诊断相比,仅优于ARFI的单独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但联合后的敏感度及准确性均有所提高。 结论ARFI技术联合TE技术有助于提高肝纤维化S≥1期及S≥2期的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HBeAg阴性和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病人肝脏组织学变化情况。方法对266例行肝活检的慢性乙型肝炎病人行免疫组化检测肝组织HBsAg、HBcAg的变化;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前S1蛋白、HBV—DNA、HBsAg等的变化。按肝组织炎症、纤维化程度分组,比较HBeAg阳性和阴性的分布,并比较肝组织中HBsAg、HBcAg在HBeAg阳性和阴性组的阳性率。结果HBeAg阳性和阴性组肝组织炎症程度分布比较差异有显著性(Uc=2.716,P〈0.01)。HBeAg阳性和阴性组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分布比较差异无显著性(Uc=1.493,P〉0.05)。HBeAg阳性组血清前S。蛋白、HBV—DNA及肝组织中的HBsAg、HBcAg的阳性率明显高于HBeAg阴性组,差异有极显著性(χ^2=8.47~41.29,P〈0.01)。结论HBeAg阳性组肝组织炎症程度高于阴性组。HBeAg阳性组血清前s。蛋白、HBV—DNA及肝组织中的HBsAg、HBcAg等病毒复制指标的阳性率明显高于HBeAg阴性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和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清中的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TIMP-2)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ELISA法检测75例CHB患者、41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和30例健康献血员血清MMP-2和TIMP-2含量,用放射免疫法检测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和Ⅳ型胶原(CⅣ)的含量,分析MMP-2、TIMP-2与肝纤维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CHB中度、CHB重度、肝硬化A级、B级、C级患者血清MMP-2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肝硬化C级〉肝硬化B级〉肝硬化A级〉CHB重度〉CHB中度〉CHB轻度(P〈0.05,0.05,0.05,0.01,0.01),与HA、LN、C Ⅳ呈显著性正相关(r=0.913,0.845,0.897。P均〈0.01);CHB重度、肝硬化A级、B级、C级患者血清TIMP-2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肝硬化C级与CHB轻度、CHB中度、CHB重度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0.01,0.05),肝硬化B级、肝硬化A级、CHB重度与CHB轻度、CHB中度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HA、LN、CⅣ呈显著性正相关(r=0.693,0.574,0.646。P均〈0.01)。结论血清MMP-2、TIMP-2在慢性肝病患者肝纤维化过程中明显升高,可做为判断肝纤维化程度的指标,尤其以MMP-2的诊断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慢性胃炎发生及发展相关性。方法对行胃镜检查2 789例慢性胃炎病人的胃镜及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慢性胃炎与Hp感染关系。结果中老年组(40~87岁)Hp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青年组(18~39岁),差异有显著性(χ2=46.60、29.08,P〈0.01);不同性别组间Hp感染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活动性胃炎组Hp感染率为99.0%,中重度感染占51.5%,均明显高于非活动性胃炎组(χ2=179.93,P〈0.01)。慢性浅表性胃炎的Hp感染率为83.6%,慢性萎缩性胃炎为95.4%,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28.88,P〈0.01)。Hp感染阳性组重度胃炎、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的发生率均较Hp阴性组高,差异有显著性(uc=-30.19~-13.17,P〈0.01)。结论慢性胃炎的发生和发展与Hp感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2D-SWE)与瞬时弹性成像(TE)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纤维化分期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临床确诊的148例CHB患者,分别行2D-SWE及TE检查,以超声引导下肝组织穿刺活检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分析两种弹性成像评估肝纤维化分期的诊断效能。结果 2D-SWE及TE所测弹性值与肝纤维化分期均呈显著正相关(r=0.914、0.783,均P0.05);两种检查方法所测不同肝纤维化分期的弹性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均随肝纤维化分期的加重而增加;2D-SWE诊断显著性肝纤维化(S2~S4期)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73、0.976及0.972,均优于TE诊断的曲线下面积(0.903、0.909及0.9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062、3.379、2.539,均P0.05)。结论 2D-SWE与TE技术在无创诊断CHB患者肝纤维化程度方面具有相似的诊断价值,但2D-SWE技术优于TE,更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中,肝组织炎症程度对瞬时弹性成像技术(FibroSan,FS)诊断肝纤维化分期的影响.方法:应用FS对166例CHB肝纤维化患者进行肝穿前肝脏弹性测量值(liver stiffness measurement,LSM)的测定,采用肝组织穿刺病理诊断技术进行肝纤维化分期和炎症分级.结果:各组CHB患者的LSM值随着肝纤维化程度加重而升高,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同一肝纤维化分期CHB患者的LSM,随着肝组织炎症程度加重而升高,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S1期为对照,G1 ~ G4各组S2期以上肝纤维化的AUROC分别为0.447、0.713、0.875和0.965;cut-off值分别为5.75、7.30、13.25和17.65 kPa;灵敏度分别为76.9%、96.4%、96.9%和100%;特异度分别为28.1%、54.3%、77.1%和85.9%.结论:FS在诊断CHB肝纤维化分期中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但肝组织炎症程度是影响其诊断准确性的因素之一.为了提高FS在诊断CHB肝纤维化分期时的准确性,应随着肝组织炎症程度加重提高其诊断临界值.  相似文献   

11.
庞新  蒋树林  王鹏 《临床荟萃》2010,25(7):579-583,F0003
目的 研究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lR)在不同阶段慢性肝痛患者肝组织的表达情况,探讨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转换酶抑制剂(ACEIs)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s)治疗肝纤维化的可能性.通过定量检测血清乙型肝炎病毒DNA(HBV DNA),探讨HBV病毒栽量与肝纤维化分期的关系.方法 以2007年1月至2008年1月因慢性HBV感染行肝组织穿刺术或手术切除的肝组织标本55例,正常肝组织12例(正常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病理分级.并根据慢性肝炎的纤维化分期标准,将入选病例分为:S0-1组、S2-4组、晚期肝硬化组及正常对照组.67例均在肝穿或手术前后2日内抽取空腹静脉血4 ml并分离血清.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肝组织中AT1R及AT1R mRNA的表达.用荧光定量PCR法对血清HBV DNA进行定量检测.结果 AT1R及AT1RmRNA在正常肝组织中只微弱表达或不表达,而随纤维化分期的加重其表达量逐渐增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各组肝组织中AT1R的阳性表达均增多(平均秩为21.91,41.28,53.12 vs 15.25,H=34.005,P<0.01),S0-1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余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AT1RmRNA的表达正常对照组为0.173±0.036,S0-1组0.196±0.045,S2-4组0.394±0.098,晚期肝硬化组0.603±0.116.S0-1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纤维化有加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余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血清HBV DNA含量与肝组织纤维化分期之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 AT1R及AT1RmRNA在正常肝组织中只微弱表达或不表达,在纤维化及硬化肝组织中表达高度上调.且其表达强度与纤维化分期密切相关.从而认为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系统)的AngⅡ及AT1R在肝纤维化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血清HBV DNA含量与肝组织纤维化分期之间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肝组织病理改变特征,并分析血清HBeAg及HBV-DNA定量与肝组织病理改变的关系。方法选取临床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228例,行肝穿刺病理检查、肝功能、血清HBV-DNA及乙肝血清学标志物检测。结果 228例患者中病理符合病毒携带者49例(21.5%),肝硬化7例(3.1%),慢性乙型肝炎轻度136例(59.6%),中度28例(12.3%),重度7例(3.1%),重型1例(0.4%)。炎症分级G≥2者43例(18.8%);纤维化分期S≥2者49例(21.5%)。HBeAg阴性组病理炎症分级及纤维化分期均明显重于阳性组(P值均小于0.05)。HBV-DNA低载量组纤维化分期重于高载量组,而两组间肝组织炎症分级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多数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有不同程度病理变化,血清HBeAg、HBV-DNA均不能准确反映肝脏损伤情况,对此类患者制定治疗方案时应考虑肝组织病理检查结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大麻素受体1(CB1)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组织中的定位表达及其与肝组织炎症损伤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118例CHB患者进行肝组织活检,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肝组织中CB1表达情况.结果 随着炎症分级(G)的不断加重,CB1评分也逐渐增加(P<0.05或<0.01).在肝纤维化分期(S)相同的肝组织中,除S1外,S2、S3、S4患者的G评分与CB1评分呈显著相关性(rs分别为0.617、0.855、0.765,均P<0.01).CB1评分与G评分呈显著相关性(rs=0.705,P<0.01);与血清ALT之间有一定相关性(rs=0.257,P<0.05),与血清HBV DNA之间无相关性(rs=-0.038,P>0.05).结论 内源性CB1在肝组织炎症损伤的演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慢性丙型肝炎(CHC)肝组织学改变与肝脏瘦素表达的关系。方法未经治疗的53例成年CHC患者分为肝脏瘦素阳性组26例和阴性组27例,以单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15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肝脏瘦素阳性率、肝脏炎症分级、纤维化分期和脂肪变分级有无差异。结果 CHC组脂肪变分级程度轻于NAFLD组(χ2=13.20,P<0.05),但两组分别在脂肪变1级和2级的肝脏瘦素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57,0.04,P均>0.05);两组在轻度炎症和轻度纤维化的瘦素表达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HC组肝脏瘦素阳性率低于NAFLD组(χ2=4.54,6.86,P均<0.05)。两组CHC的肝脏瘦素阳性率在不同肝脏炎症分级、纤维化分期和是否发生肝脂肪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06,0.846,0.000,P均>0.05),CHC的肝脏瘦素阳性率与肝脏炎症分级、纤维化分期、脂肪变分级和血清HCVRNA水平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结论 CHC发生肝脂肪变、肝脏炎症和纤维化程度均与肝脏瘦素表达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对轻度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机体的免疫应答功能及病情活动度的影响。方法通过检测81例轻度CHB患者血液中主要肝功能指标、白细胞介素-18(IL-18)、β2-微球蛋白(β2-M)等指标测定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在轻度CHB患者中,22例HBeAg阴性患者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胆红素(TB)、β2-M均明显升高(P〈0.05),IL-18含量明显升高(P〈0.01);ALT异常率63.6%,IL-18升高率86.4%,二者比较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与59例HBeAg阳性组比较,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拷贝量、HBeAg定量(S/CO值)2项指标明显较低(P〈0.01),TB、IL-18水平明显较高(P〈0.05,P〈0.01);两组间ALT、β2-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eAg阳性组的HBeAg与IL-18水平呈明显负相关(r=-0.536、P〈0.01)。结论在轻度CHB患者中,HBeAg阴性者HBV DNA复制较HBeAg阳性者明显低,但肝炎更重,活动性更高。HBeAg对机体的免疫应答功能及肝炎活动度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估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 (TIMP-1)在在肝纤维化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285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根据肝穿刺病理诊断结果分为无明显纤维化组(S0-S1)和明显纤维化组(S2-S4).将病理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使用ROC曲线评估TIMP-1诊断肝纤维化的敏感度、特异性和符合率,并和肝纤维化标记物HA、PCⅢ、CⅣ、LN比较其诊断性能,结果 对照组、S0-S1组、S2-S4组TIMP-1血清浓度分别为146,6±29.2、161.2±43.2、221.6±93.8 μg/L,对照组和S2-S4组及S0-S1组和S2-S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5.32、4.98,P均小于0.01).TIMP-1区分慢性乙肝明显纤维化和轻度纤维化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41(95%CI:0.762~0.920),TIMP-1在临界值为170.3 μg/L时,其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71.5%、82.4%,高于HA(75.6%、72.5%)、PCⅢ(70.5%、76.5%)、CⅣ(63.6%、78.4%)、LN(79.5%、64.7%).结论 血清TIMP-1诊断肝纤维化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性,血清TIMP-1可能是预测肝纤维化分期一个较好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清尾加压素Ⅱ(UⅡ)在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病程发展中的变化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测定40例慢性乙型肝炎、47例肝纤维化、38例肝硬化和3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中的UⅡ水平。自动分析仪检测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浓度。聚合酶链反应(PCR)诊断系统检测乙型肝炎病毒基因(HBV-DNA)。各患者组与健康对照组之间的比对采用方差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血清UⅡ水平在各组患者中均表达升高(P<0.05),其中UⅡ水平在肝纤维化组升高高于慢乙型肝炎组(P<0.05),肝硬化组高于肝纤维化组(P<0.05)。血清UⅡ水平与透明质酸(HA)、Ⅳ型胶原蛋白(C-Ⅳ)、层黏蛋白(LN)、AST、ALT水平呈正相关性(r=0.784、0.473、0.355、0.776、0.653,P=0.017、0.026、0.035、0.012、P<0.01)。血清UⅡ水平与HBV-DNA复制水平呈正相关性(r=0.571,P=0.023)。结论血清UⅡ水平在慢性HBV相关性肝病,尤其是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中表达明显升高,UⅡ检测对协助诊断及监测早期肝纤维化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病(CLD-B)患者血清TGF-β1水平变化在反映肝脏炎症和纤维化程度的诊断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155例CLD-B患者血清TGF-β1水平,对其中31例患者的肝穿活体组织进行原位杂交检测TGF-β1 mRNA,HE染色和Van Gieson氏胶原染色进行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结果慢性乙型肝炎(CHB)及活动性肝硬化患者血清TGF-β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TGF-β1水平在活动性肝硬化最高(P0.05),而静止性肝硬化升高不明显(P0.05)。CLD-B患者血清TGF-β1分泌水平与肝组织TGF-β1 mRNA表达强度展示良好的一致性。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CLD-B患者血清TGF-β1水平与肝组织炎症分级及早期肝纤维化分期呈正相关(r=0.721,r=0.683,均为P0.05)。结论 CLD-B患者检测血清TGF-β1对推断肝脏炎症和早期肝纤维化的程度具有临床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