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感染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的Hp感染状态。方法乙型肝炎患者44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标志物,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测定HBV-DNA来确定HBV感染。同时通过血清学、尿素酶试验、组织学染色和细菌培养,进行Hp检查。结果乙型肝炎患者的消化性溃疡发生率为13.6%(6/44),Hp感染率为61.4%(27/44);HBeAg和(或)HBV-DNA阳性者Hp感染率为63.0%(17/27);高于HBeAg和HBV-DNA皆阴性者的35.3%(6/17)。结论乙型肝炎患者Hp感染率高,可能是引起乙型肝炎患者消化性溃疡发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与血氨的关系,为临床防治肝性脑病是否需要常规根除Hp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86例乙肝肝硬化住院患者,分Hp(+)组和Hp(-)组,并选取同期住院的Hp阳性的胃溃疡或胃炎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Hp(+)组以埃索美拉唑、克拉霉素及阿莫西林行Hp根治性治疗,分别检测各组的空腹血氨及Hp(+)组治疗前后血氨浓度变化。根据肝功能Child分级及食管静脉曲张程度进行分组,比较各组血氨水平。结果:Hp(+)组血氨浓度明显高于Hp(-)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Hp(+)组根除Hp后血氨浓度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05)。Hp(+)组中Child-PughB、C级血氨浓度明显高于A级,差异有显著性(P<0.01),Ⅰ°、Ⅱ°食管静脉曲张血氨水平Hp(+)组明显高于Hp(-)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Hp感染可使乙肝肝硬化患者血氨水平升高,根除Hp有助于预防和治疗乙肝肝硬化高氨血症。 相似文献
4.
徐海红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7):789-790
目的 探讨血清对氧磷酯酶Ⅰ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0年2月至2011年1月在该院经肝穿刺活检确诊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患者80例和健康体检者,检测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的血清对氧磷酯酶Ⅰ的浓度变化.结果 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患者血清对氧磷酯酶Ⅰ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治疗的开展,各期患者血清对氧磷酯酶Ⅰ、谷丙转氨酶(ALT)、碱性磷酯酶(ALP)、谷氨酰转肽酶(GGT)、总蛋白(TP)、血清清蛋白(ALB)的检测结果较入院时有明显改善,患者治疗2周和8周后的检测结果与各期入院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动态监测血清对氧磷酯酶Ⅰ浓度的变化,有利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患者的疗效观察和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5.
肝硬化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血氨浓度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肝硬化为国人常见疾病 ,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主要临床表现为肝功能受损与门脉高压 ,其最严重并发症即肝性脑病 ,是肝硬化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血氨升高为其常见诱因。临床上多采用传统的降氨、限制蛋白饮食 ,抑制肠菌等治疗。本研究旨在观察肝硬化患者幽门螺杆菌 (HP)感染后血氨浓度变化与肝功能、门脉高压的相互关系 ,同时观察根除HP对血氨的影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选自 1999年 9月至 2 0 0 1年 5月间住院和门诊患者 4 8例 ,依据病史、体征、内镜及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肝硬化。所有患者 1个月前未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慢性荨麻疹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3年1~12月潼南县人民医院慢性荨麻疹患者111例为慢性荨麻疹组。合并 H p感染阳性41例将其按照患者意愿分为试验组18例,对照组23例。选择2013年1~12月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262例为健康对照组。观察抗 H p感染治疗与慢性荨麻疹的相关性。结果健康对照组有85例患者H p感染阳性,感染率为32.44%;慢性荨麻疹组有41例患者 H p感染阳性,感染率为36.94%,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有7例患者痊愈,显效10例,有效1例,无效0例,痊愈率为38.88%,有效率为94.44%。对照组分别为11、10、2、0例,痊愈率为47.82%,有效率为91.3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荨麻疹与 Hp感染并无临床相关性。抗 Hp治疗对慢性荨麻疹病情无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乙肝)、乙肝肝硬化、乙肝后肝癌等肝病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方法收集慢性乙肝、乙肝肝硬化、乙肝后肝癌等肝脏疾病患者273例,日期正常体检人群60例,采用免疫层析法检测患者血清中抗Hp抗体(Hp-IgG),定量PCR检测HBV DNA。结果乙肝相关性肝病患者Hp感染率73.3%,正常体检人群为4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慢性乙肝、乙肝肝硬化、乙肝后肝癌3组患者Hp感染率分别为62.7%、77.0%、79.7%,后二者Hp明显高于慢性乙肝患者(P<0.05);按病毒载量分级,HBV DNA阴性组Hp感染率低于HBV DNA阳性组,而阳性组按低、中、高分组,各组间Hp感染率分别为69.4%、65.0%、66.1%(P>0.05);乙肝肝硬化患者按Child-push分级后,A、B、C各级之间的Hp感染率分别为51.9%、63.4%、65.6%(P>0.05)。结论 Hp感染可能参与乙肝肝病患者肝脏损伤,显示Hp具有肝细胞毒性作用;肝硬化、肝癌感染率高于慢性乙型肝炎,提示Hp感染与慢性肝病疾病进展和肝癌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缬沙坦联合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缬沙坦联合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肝纤维化的效果。方法:将58例慢性乙肝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9例。两组均予常规抗病毒、护肝治疗及苦参素0.2 g每日3次口服;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缬沙坦80 mg,每日1次口服。于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时采用酶链免疫法检测血清透明质酸、Ⅲ型前胶原肽、Ⅳ型胶原及层粘连蛋白等肝纤维化指标。结果:两组治疗6个月时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6个月时治疗组各肝纤维化指标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缬沙坦能有效降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水平,具有一定的抗肝纤维化作用,联合苦参素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7):3305-3306
探究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血氨水平的关系。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2014年12月我院消化内科收治的78例慢性丙型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的48例幽门螺杆菌阳性的丙型肝硬化患者作为阳性组,30例幽门螺杆菌阴性的丙型肝硬化患者作为阴性组,并选取我院同期收治的64例幽门螺杆菌阳性的胃炎患者作为对照组。阳性组和对照组患者均给予埃索美拉唑(0.02g,2次/d)、阿莫西林(1.0g,2次/d)、左氧氟沙星(0.2g,2次/d)治疗。检测记录各组患者治疗前血氨水平,比较肝硬化患者肝功能不同患者血氨水平的情况并观察阳性组和对照组行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前后血氨浓度的变化。肝硬化患者中不同的肝功能分级血氨浓度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阳性组患者的血氨水平显著高于阴性组和对照组(P0.05),而阴性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可使慢性丙型肝硬化患者的血氨浓度升高,而幽门螺杆菌的根治性治疗有利于降低慢性丙型肝硬化患者的血氨水平,可应用于肝性脑病的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10.
吴园园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2):184-186
白细胞介素12(IL-12)是近二十年发现的一种重要细胞因子,IL-2协同促进鼠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应答.研究表明[1-2],IL-12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如促进T细胞增殖和诱导T细胞的杀伤活性,在免疫过程中可介导Th型免疫反应的发展等.近年来,国内外大量研究资料表明[3-6],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生、发展过程伴随着细胞因子浓度的变化,其中IL-12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相关性受到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在慢性乙肝、乙肝肝硬化和乙肝肝硬化合并原发性肝癌中的感染率及与HBV-DNA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0月至2018年12月确诊的慢性乙肝患者168例为研究对象,其中乙肝组98例、肝硬化组46例、肝癌组24例,均行14C-尿素呼吸试验检测和HBV-DNA检测,分析HP感染率及与HBV-DNA的关系。结果168例患者中Hp感染率为68.45%;肝硬化组的Hp感染率高于乙肝组,肝癌组的Hp感染率高于肝硬化组(P<0.05)。Hp感染与HBV-DNA水平呈正相关(r=0.536,P=0.039)。结论Hp感染可能是乙肝并发肝硬化、肝癌的危险因素之一,乙肝患者接受根除Hp治疗可能会延缓疾病进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肝星状细胞(HSC)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关系.方法检测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及乙型肝炎e抗原(HBeAg),所有患者均进行了肝组织活检,其中S1 10例, S2 24例, S3 12例,S4 14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通过应用特殊的单克隆抗体(McAb)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石蜡切片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阳性细胞(即HSC).结果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法胶原面积的百分比与肝纤维化分期有关(r=0.885,P<0.01);HSC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的纤维化分期呈正相关(r=0.761,P<0.01);HSC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中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法胶原面积的百分比正相关(r=0.854,P<0.01).结论 HSC与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肝硬化高氨血症及肝性脑病发病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了解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与血氨水平及肝性脑病(HE)发病的相关性,探讨根除HP对血氨水平和HE发病的影响.方法 收集368例肝硬化患者,记录其性别、年龄、数字连接试验(NCT)结果、HP感染率、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血氨水平和HE情况.HP阳性患者予以奥美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1周根除治疗,1个月后复查13C尿素呼气试验,记录患者的神经、精神症状和血氨水平.结果 ①本组肝硬化患者的HP感染率为70.1%(258/368例);HE发生率为51.4%(189/368例);未发生HE的肝硬化患者中,179例进行了NCT,检出亚临床肝性脑病(SHE)患者85例(占47.5%).②HP阳性肝硬化患者血氨浓度[(79.3±61.8)μmol/L]显著高于HP阴性者[(52.7±49.8)μmol/L,P<0.01];根除HP后血氨水平明显下降[(52.6±36.5)μmol/L,P<0.01].HP阳性和HP阴性肝硬化患者HE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59.6%比31.8%,P<0.01);根除HP后HE发生率降至32.8%,与根除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③HE、SHE和肝硬化患者的HP感染率分别为81.5%、68.5%和53.9%(P均<0.05),HE患者的血氨水平[(96.6±78.2)μmol/L]显著高于SHE患者[(60.5±50.4)μmol/L]和肝硬化患者[(46.8±36.4)μmol/L,P均<0.01].结论 HP感染可加重肝硬化高氨血症,促成HE发作,根除HP有助于治疗和预防肝硬化HE发生.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中药益肝康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疗效。方法将36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5例)给予益肝康袋装浓缩煎剂1袋,每日2次,对照组(60例)给予葡醛内酯(肝太乐)0.2g,每日3次,水飞蓟宾140mg,每日3次,治疗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记述症状,观察肝、脾变化,检测肝功能、血清肝纤维化指标,肝组织病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血浆透明质酸、层黏连蛋白和Ⅲ型前胶原水平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185.13±10.84)μg/L vs(121.43±10.91)μg/L,(175.03±7.14)pg/L vs (142.86±14.66)μg/L,(153.37±20.96)μg/L vs (128.00±18.52)μg/L(P〈0.01);同时,治疗组患者症状改善,肝、脾回缩,肝功能明显好转,白蛋白水平升高。结论益肝康是治疗慢性肝病、肝纤维化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6.
慢性乙型肝炎常见血液指标与肝脏纤维化状态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常见血液检验指标与肝组织纤维化状态相关性,遴选肝纤维化的相关性血液指标。方法回顾性调查230例肝活检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资料,对患者血液常规、生化指标、乙型肝炎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定量、血清甲胎蛋白进行等级相关、等级回归及Logistic回归等统计学分析。结果γ-谷氨酰转肽酶(GGT)、甲胎蛋白(AFP)、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凝血酶原时间(PT)、白蛋白(ALB)、血小板(Plt)、总胆红素(TB)、丙氨酸转氨酶(ALT)与炎症程度相关;Plt、ALB、PT、GGT水平显著影响炎症分级,预测准确率60.0%;AFP、PT、GGT、Plt、ALB、TB、AST与肝纤维化相关,其中Plt、ALB、AST及GGT显著影响肝纤维化分期,预测准确率62.0%;Plt、GGT参与代偿性肝硬化诊断敏感度27.0%,特异度96.7%,准确率83.2%,阳性预告值66.7%,阴性预告值84.6%;Plt 100×109/L单一指标诊断代偿性肝硬化ROC下面积0.793,特异度98.4%,敏感度23.1%,准确率85.6%,阳性预告值75.0%、阴性预告值86.2%。结论在慢性乙型肝炎常见血液检验指标中,血清GGT、AFP、AST、PT、ALB、Plt、TB与肝脏炎症、纤维化有相关性,Plt、ALB、AST及GGT显著影响肝纤维化分期,Plt、GGT预测肝硬化准确率83.2%。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苦参素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指标及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6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一般保肝治疗+苦参素)和对照组(一般保肝治疗),治疗前后检测肝功能,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层粘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CⅣ),应用ELISA法检测血清TGF-β1、PAF、sICAM-1.结果 治疗组治疗前后HA、LN、PC-Ⅲ、CⅣ、TGF-β1及PAF水平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结论 苦参素通过影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细胞因子TGF-β1、PAF发挥抗肝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剪切波速度与肝纤维化分期的相关性.方法 使用声触诊组织量化技术(VTQ)对112例慢性乙肝患者肝右叶进行检测,获得肝剪切波速度,并与肝穿刺组织病理学对照,组织学分期参照2000年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病理诊断标准.结果 S0期15例,S1期17例,S2期15例,S3期23例,S4期42例.S0期与S1期剪切波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各期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S2期ROC曲线下面积为0.94,以1.27 m/s为界值,诊断S2期的敏感度为80.0%,特异度为89.5%;S3期ROC曲线下面积为0.87,以1.43 m/s为界值,诊断S3期的敏感度为71.8%,特异度为87.7%;S4期ROC曲线下面积为0.95,以1.79 m/s为界值,诊断S4期的敏感度为83.3%,特异度为89.4%0.肝剪切波速度与肝纤维化分期呈正相关(r=0.92).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实质的VTQ值与病理显示的肝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肝纤维化程度越重,肝实质的VTQ值越大. 相似文献